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一种陶瓷烧结的新工艺,分为预热期,烧成期和冷却期。它的烧成期分为稍缓的升温到烧成温度的升温过程,然后是一个快速的升降温过程,短时间内温度较烧成温度高出100℃以上,然后是烧成温度的高温保温过程。  相似文献   

2.
张旭东  何文 《中国陶瓷》1998,34(3):11-13
本研究以氧化铝、碳化硅超细粉为原料,主要探讨了由原位反应制备莫来石—氧化铝—碳化硅复相陶瓷的反应原理与过程以及烧成温度、保温时间、颗粒细度与成形压力等工艺条件对碳化硅氧化反应的影响,并采用分段烧成制度制备了具有良好性能的复相陶瓷材料。  相似文献   

3.
晶体缺位理论在陶瓷工艺中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恩荣 《陶瓷研究》2002,17(3):12-13
在陶瓷烧成时,晶体结构中产生的阳离子缺位和阴离子缺位,给予质量扩散传递有决定性影响,从而最终影响陶瓷烧成,包括在烧成过程中晶型转变,晶体生长,烧成温度,烧成速度,气孔率等等,该文在生产实际出发,将讨论缺位对氧化物陶瓷烧成过程中晶型转变,晶体生长,烧成温度,烧成速度及气孔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了X—射线分析、差热分析和显微镜观察,研究了β—C_2S的稳定性与烧成温度的关系。试验结果指出:β—C_2S是介稳的晶型,在冷却过程中要转换为γ—C_2S。从950℃~1400℃之间不同烧成温度的试样得知,烧成温度愈低,γ—C_2S的相对含量愈高。如果在1200℃经过两次煅烧,并经两次保温共达5小时,就能防止粉化现象。然而最终的产物为β-和γ—C_2S的混合物。据本试验结果,对Yannaquis所提出的“在950°~1200℃烧成的β—C_2S,在任何温度下都是稳定的晶型,甚至慢冷也是稳定的。”这一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根据β—C_2S介稳定性的特征,试验了K_2O、Na_2O、MgO、Fe_2O_3、铜矿渣及螢石对防止普通水泥熟料粉化的作用,这对在生产实际中控制配科参数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山东工业陶瓷研究设计院最近研制的“GTF—93—1低温快烧乳浊熔块”于1997年3月15日通过山东省科委组织的技术鉴定。该熔块具有始熔温度高、膨胀系数适中、烧成范围宽等特点,特别适用于釉烧温度1020~1080℃、烧成周期35~45分钟的一次和二次烧成内墙砖生产。采用该熔块烧成的产品,釉面白度高、釉面光亮、无针孔,完全可以和进口产品相媲美。该  相似文献   

6.
一、匣钵的烧成温度匣钵的烧成温度取决于匣钵的材质,即决定于匣钵坯料的化学组成,严格来说,它应决定于结合剂的化学组成,因为熟料是预先在高于匣钵烧成温度下进行过煅烧的,它在匣钵坯料的烧成过程中,基本上自身不起反应,只仅仅是熟料颗粒的周围与结合剂发生反应。所以匣钵的烧成温度应取决于结合剂的烧结温度。匣钵只有在一定的温度下烧成,才能较好地生成所预期的反应物,从而获得性能稳定的产品。  相似文献   

7.
针对陶瓷烧成生产过程的复杂性,提出一种陶瓷烧成温度预测函数控制方法。首先分析跟踪设定温度的陶瓷烧成温度预测函数控制方法的控制量结构,并给出预测函数控制方案;然后进行闭环系统性能分析;最后对模型进行仿真。  相似文献   

8.
PTC 元件的性能对烧成温度十分敏感,烧成制度的要求也较高。不同温区的升温速率及保温时间都有严格的要求。为了保证烧成质量,提高成品率,我们应用了TCM—1000型数字程序调节器来控制烧成电炉的升温曲线,  相似文献   

9.
CaO-B2O3-SiO2系低温共烧陶瓷的致密化行为及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CaO-B2O3SiO2(CBS)玻璃粉末为原料.采用流延成形工艺制备了CBS系生料带.生料带在排完胶后可以在775~950℃内烧结.研究了生料带在烧成过程中致密化和晶化行为以及烧成温度对其介电性能和烧结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烧成样品中的主晶相为β-CaSiO3,850~900℃烧成样品中有少量CaB2O4.在样品烧成过程中,排胶后的CBS玻璃粉末首先烧结致密化,然后才开始晶化,即致密化过程要早于晶化过程,CBS玻璃的析晶倾向于整体析晶, 这有利于CBS玻璃粉末的烧结.由于玻璃中析出晶相与残余玻璃相存在密度差,烧成样品的体积密度随着烧成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烧成温度的升高可促使玻璃中晶体析出和长大,且析出晶相具有比CBS玻璃低的相对介电常数(岛),样品的εr随烧成温度的升高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0.
张万胜 《陶瓷》2004,(2):41-42
陶瓷窑炉因受到燃料结构、烧成方式、窑炉设计与制作及烧成过程的技术水平和操作水平的影响,致使热利用率普遍较低.大部分烧成窑炉的产品热效率在15%-20%,而大量热能是以余热形式排放掉。烧成余热尽管有多种形式,但主要为烟气.高温产品放热及窑具与窑体散发3种。据测试:隧道窑排出的烟气量一般为10000—25000m^3/h,烟气温度为150-300℃,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素烧坯改素坯施釉用色釉的配制。用配制的色釉可直接施于素坯表面,而不需要在素烧后施釉,使成坯与施釉连续操作,大幅度缩短生产周期,而且形成的釉层也不会出现釉裂和剥釉缺陷。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火花塞瓷件95氧化铝瓷的特性要求,对黑釉的配方及上釉工艺进行了研究。在满足火花塞技术要求前提下,瓷件上黑釉,可以改善火花塞整体外观质量。结果表明:火花塞瓷件伞棱表面釉层纯黑发亮,釉面商标采用特制花纸烧成,装配成的火花塞精致美观。  相似文献   

13.
以钠长石、石英、硅灰石、方解石、龙岩高岭土、白云石为原料,采用氧化气氛在1 200~1 230℃制备中温裂纹釉。研究了工艺条件对中温裂纹釉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配方组成不变的情况下,工艺条件对裂纹釉有着重要的影响。当球磨时间为9min时,釉浆浓度均匀易于裂纹釉的形成;同时当浸釉时间为6~9s,烧成温度为1 200~1 220℃,保温时间为20min时,釉面平整光滑,呈现大片开裂。  相似文献   

14.
采用XRD,系统地研究了铬锡红色料和铬锡红釉的矿物组成及对其性能的影响;采用激光颗粒分析仪研究了铬锡红色料的颗粒分布;采用三角坐标设计法,确定了基础釉的组成;采用视觉比较法和分光光度法研究了基釉组成对釉呈色的影响;最后,对坯釉适应性和烧成制度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凌春平 《陶瓷研究》1999,14(4):20-23
介绍了阴阳釉的制备方法和施釉工艺。其工艺基础为底釉、面釉分别制备,三次施釉,一次烧成其装饰拈民桃花片轴相似。  相似文献   

16.
纳米TiO_2添加对陶瓷釉的表面结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周武艺  张微 《硅酸盐通报》2009,28(5):1071-1075
采用纳米TiO_2对丝网印刷釉料进行改性,制得一种能在低温下快速烧成的改性釉料.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红外光谱分析仪等仪器对釉料、釉面进行了结构与形貌分析.结果表明:在750~800 ℃温度烧成时,当加入5~7.5wt%纳米TiO_2能与原釉料良好地结合,制得平整、致密、光滑有光泽的乳白色釉面.  相似文献   

17.
利用德化陶瓷工业常用原料,采用正交与单因素实验,系统研究了釉料配方中黑泥、瓷石、长石、锆英粉的量以及釉层厚度、保温时间、烧成温度、干燥方法等因素对釉面流纹效果的影响,确定了最佳釉料配方及工艺参数.实验结果表明:釉料组成是影响流纹釉效果的内在因素.当面釉中黑泥加入量为8%时,可使釉面在干燥时开裂;瓷石加入量为61%时,会...  相似文献   

18.
孙静 《陶瓷研究》2020,(1):116-117
釉下彩是瓷器釉彩装饰的一种,又称"窑彩"。釉下颜料本是陶瓷器的一种主要绘画颜料,但本文改变它惯有的装饰手法,与浮雕艺术瓷结合,高温一次烧成。烧成后的图案被一层透明的釉膜覆盖在下边,表面光亮柔和、平滑不凸出,还可再釉上加彩。在制作过程中,从装饰技法、工艺流程和技术上创新,替代大部分颜色釉的不稳定性和流动性等不良弊端,更好地呈现浮雕瓷的空间和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9.
以新型包裹镉硒红色料为着色剂,长石-石灰混合生料釉为基釉,研制出适于骨质瓷坯料的新型高温大红釉。此釉无镉溶出,不含铅、钡等对人体的有害成分,在氧化气氛下烧成,其烧成温度为1240~1260℃。还探讨了基础釉组成对色釉呈色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A glaze slip made from a mixture of porcelain clay and flux was melted at high temperatures to form an amorphous glaze layer on a ceramic body. All information about the raw materials and recipes of the glaze was lost in this process, leading to difficulties in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ceramic-making process performed in ancient China. Herein, the refiring experiment was performed and the thermal dilatometer (DIL), X-ray diffractometer (XRD), X-ray fluorescence (XRF) and field 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were utilized to investigate the crystallization behavior in the glazes of an underfired Jizhou tea bow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iopside, fluorapatite, and anorthite crystallized from the heterogeneous glaze slip, induced by the inhomogeneity of the raw materials and the incomplete mixing process, during the firing process in the glazes of the Jizhou tea bowl. All these crystals melted with increasing temperature, indicating the importance of the underfired samples in reconstructing the ancient ceramic-making technique. Diopside and fluorapatite could be potential fingerprints to identify the usage of botanic ash in the glaze recip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