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 比较右上方透明角膜切口联合散光矫正型人工晶体(toric intraocular lens,Toric IOL)植入与陡峭轴切口联合非球面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残余散光及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 纳入2020年1月1日至2021年1月1日在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门诊就诊,拟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IOL植入术的老年性白内障合并低度数角膜散光(散光度为1.0~1.5 D)患者60例(60眼),按不同手术方式分为右上方透明角膜切口联合Toric IOL植入组(试验组)和陡峭轴切口联合非球面IOL植入组(对照组),每组30例(30眼),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患者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残余散光(residual astigmatism,RA)、对比敏感度(contrast sensitivity,CS)和主观视觉质量。结果: 术后均随访3个月。试验组术眼UCVA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BCV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散光度数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且试验组残余散光度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试验组CS在暗光眩光环境下各空间频率(3、6、12、18 cpd)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CS在明光、明光眩光、暗光环境下各空间频率(3、6、12、18 cpd)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中有眩光视觉干扰症状的患者人数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两种手术均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视力及降低术后散光度数,但右上方角膜切口联合Toric IOL植入术可获得更佳的裸眼视力及对比敏感度、更低的残余散光度数和更高的视觉质量,是目前白内障合并低度数角膜散光患者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白内障患者在1.8 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与3.0 mm切口白内障手术下的术后角膜散光效果.方法 该研究方便选取于2015年2月—2016年2月就诊该院(吉化集团公司总医院眼科)的白内障患者60例82眼,并随机分为观察组白内障患者40眼,对照组白内障患者42眼.观察组的白内障患者行1.8 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微切口人工晶体植入术,对照组的白内障患者行常规3 mm切口白内障手术.记录两组白内障患者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术后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角膜散光、角膜内皮计数等.结果 观察组术后3个月的裸眼视力(0.84±0.12)明显高于对照组(0.75±0.1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观察组白内障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的角膜散光(0.86±0.41)、(0.75±0.41)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19±0.36)、(1.02±0.3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白内障患者术前、 术后1个月、 术后3个月的角膜内皮计数(2651.61±265.22)、(2296.75±282.71)、(2325.36±267.81)与对照组(2619.53±302.44)、(2218.76±362.43)、(2273.42±284.2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取1.8 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白内障患者的术后裸眼视力恢复较好,且角膜散光较低,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3.
曹全刚  江航 《重庆医学》2018,(15):2085-2087
目的 探讨手术位置切口不同对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 120例白内障患者均接受小切口白内障非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60例(70眼)患者(观察组),其中顺规性散光者(34眼)选择上方角膜缘切口,逆规散光者(36眼)选择颞侧角膜缘切口.另外60例(68眼)患者均选择上方角膜缘切口(对照组),患者均采用6 mm巩膜隧道式反眉弓状切口.结果 观察组术后角膜散光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前、术后3d、1周角膜散光度逐渐升高,术后3个月均降低,观察组术后裸眼视力大于0.5的眼数占8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6%(P<0.05).结论 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中,在角膜曲率最大子午线行切口可有效减轻手术源性角膜散光对术后视力恢复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白内障患者采用不同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切口对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选取洛阳东方医院2013年2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88例(88眼)白内障患者,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44例,44眼)和对照组(44例,44眼),对照组手术切口选择在角膜缘正中上方,观察组手术切口选择在屈光力最大的子午线上,对比两组术前、术后3 d、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角膜散光度,并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测评两组术前、术后3个月视力。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1、3个月角膜散光度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个月视力与术前相比均升高,且观察组升高幅度较对照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于屈光力最大的子午线上做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白内障患者角膜散光度影响较小,有利于促进患者术后视力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在光学生物测量仪(IOL-master)引导下,取最陡曲率子午线透明角膜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评价其矫正白内障患者原有角膜散光的疗效.方法 挑选71例(85眼)术前IOL-master检查角膜曲率差值(△K)为1.5~3.5 D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按散光轴向分组:顺规散光组(A组)23眼,散光轴位>45.且≤135.;逆规散光组(B组)29眼,散光轴位≤30.或>150.;斜轴散光组(C组)11眼,散光轴位>30°且≤45°或>135 °且≤150.;对照组(D组)22眼.A、B和C组的主切口均位于最陡曲率子午线的透明角膜上;D组的主切口均位于角膜缘11点方位.术者坐位可根据切口所在轴位灵活改变,但无需改变常规操作习惯.观察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视力及角膜散光度.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且均无术后并发症发生.术后3个月裸眼视力≥1.0,A组7眼(30.4%)、B组12眼(41.3%)、C组2眼(18.2%)、D组3眼(13.6%),A、B组显著高于C、D组(P值均<0.05),而A组与B组及C组与D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3个月,A、B组的△K分别为(1.39±0.49)、(1.37±0.57)D,均显著低于术前的(1.87±0.41)、(1.96±0.53) D(P值均<0.05),且均显著低于D组的(1.75±0.64)D(P值均<0.05).结论 在IOL-master测量的最陡角膜曲率上取透明角膜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较常规上方切口可有效矫正部分角膜散光,且该方法适宜在大规模常规白内障手术中开展.对顺规及逆规散光的矫正效果较好;对斜轴散光的矫正效果不可预知,可能导致过矫.  相似文献   

6.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9,(4):340-342
目的:观察无缝线小切口手法碎核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手术效果。方法:随机选择防盲工程中白内障患者102例102眼,根据患者手术方法分为两组,观察组51例51眼,采用无缝线改良小切口手法碎核白内障手术,植入人工晶状体;对照组51例51眼,行有缝线小切口手法碎核白内障摘除,植入人工晶状体。分别观察术后1 d、1周、1个月裸眼视力,术后1个月角膜散光值和最佳矫正视力。结果:术后1 d、1周和1个月,观察组的裸眼视力和术后1个月最佳矫正视力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术后角膜水肿、后囊破裂等并发症发生率均较对照组少,观察组术后1个月角膜散光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白内障患者实施无缝线改良小切口手法碎核白内障手术,可有效减少术后角膜散光,提高术后裸眼视力,减少术后并发症,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有效性,适合在基层防盲中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前瞻性研究常规正上方切口、颞上方切口以及角膜地形图引导下角膜切口白内障手术的疗效。方法接受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患者111例120眼,随机均分为角膜地形图引导下白内障手术透明角膜切口(切口位于角膜最大屈光轴方向,A组)、颞上方切口(B组)和正上方切口(C组)3组。检测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角膜散光度和视力变化。结果术前和术后1周,3组间裸眼视力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术后1个月和3个月A组裸眼视力显著优于B、C组(P值均<0.05),而B组与C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组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角膜散光度分别为(0.97±0.35)、(1.21±0.32)、(1.17±0.26)、(1.03±0.27)D,B组分别为(1.03±0.19)、(1.56±0.37)、(1.54±0.37)、(1.37±0.28)D,C组分别为(1.05±0.24)、(1.52±0.13)、(1.48±0.10)、(1.29±0.13)D,A组在术后1个月和3个月的角膜散光度显示著小于B、C组(P值均<0.05)。B组超声乳化时间显著短于A、C组(P值均<0.05)。结论角膜地形图引导下位于角膜最大屈光轴方向的切口有助于控制术后散光和视力恢复。颞上方角膜切口利于操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Toric人工晶体植入矫正老年性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4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老年性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50例(50眼),行"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Toric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术前、术后6个月术眼的裸眼远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残余散光、角膜散光、IOL轴位偏离度等。结果术后6个月随访裸眼远视力≥0.8者34例(87%),裸眼远视力≥0.6者46例(92%),术后裸眼视力明显高于术前(P<0.05),术后裸眼视力与术后矫正视力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残余散光(0.67±0.08)D明显小于术前角膜散光(3.34±0.27)D(P<0.05);术前预计残余散光(0.72±0.09)D与术后6个月残余散光(0.67±0.08)D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角膜散光(3.29±0.09)D与术前(3.34±0.12)D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IOL轴位平均偏离(3.12±1.29)°。结论对于老年性白内障合并有角膜散光患者行"超声乳化吸除联合Toric人工晶体植入术"是可行的,能够有效减少总和散光,提高患者术后裸眼视力及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9.
《陕西医学杂志》2016,(8):972-973
目的:对白内障患者行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折叠式晶状体植入术,分析手术前后角膜散光变化情况。方法:术前依据角膜散光状态将102例白内障患者(102眼)分为顺规散光组、逆规散光组、斜轴散光组,于患眼11:00方位施以2.2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折叠式晶状体植入术,检测并分析三组患者手术前后角膜散光、手术源性角膜散光、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结果:术后3个月,三组的角膜散光度数与手术源性散光度数相比,均不存在差异性(P均>0.05);术前患眼的平均裸眼视力为与术后3个月患眼的平均裸眼视力相比,差异显著(P<0.05);术前患眼的平均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后3个月患眼的平均最佳矫正视力为相比,差异显著(P<0.05),但各散光轴位组之间的比较其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经2.2mm角膜切口进行的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折叠式晶状体植入,疗效确切,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抗青光眼术后的白内障摘除中透明角膜不同部位的切口对角膜散光及视力的影响.方法 68例(78眼)抗青光眼术后的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上方透明角膜切口20例(24眼);B组颞侧透明角膜切口24例(26眼);C组角膜曲率引导下透明角膜切口(手术切口选择以角膜屈光力最小的散光轴向方向)24例(28眼).比较3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角膜散光度及视力变化.结果 术前、术后1周三组间裸眼视力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术后1个月和3个月C组裸眼视力显著优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A组与B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组在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的角膜散光度显著小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角膜曲率引导下以角膜屈光力最小的散光轴向方向做透明角膜切口能在一定程度上矫正抗青光眼术后引起的角膜散光,并有利于术后视力改善.  相似文献   

11.
观察小梁切除术后角膜散光的变化 ,并分析其原因。方法 :对 53例、65眼行小梁切除术 ,测量术前及术后不同时期的眼压、角膜散光度数及轴向。结果 :术后 1周眼压最低 ,散光度数最大 ,循规性散光增加 ,逆规性散光减少 ,无散光状态消失 ,与术前相比 ,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P<0 .0 1 )。 2周后随着眼压回升 ,术后反应的减轻 ,切口的愈合 ,上述症状有所变化 ,1月时基本稳定 ,但循规性散光和无散光状态与术前相比仍有高度显著性 (P<0 .0 1 )。结论 :小梁切除术后角膜散光以循规性散光为主 ,其主要原因是手术创伤和眼压变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方向透明角膜小切口白内障术后对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我科接受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共34例,按手术切口方向位于角膜曲率最大子午线方向或位于颞上方及鼻上方分为Ⅰ、Ⅱ两组,术后比较角膜散光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随着时间延长,手术角膜散光度均逐渐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角膜散光度均在术后1周时较术前增加最多,但随着时间增加,角膜散光度也逐渐减小。结论采用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进行白内障治疗前应根据患者的角膜散光情况特异性选择手术切口方向,即在角膜曲率最大处子午线方向做透明角膜切口。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天津部分地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术前角膜散光的分布特征,为临床医师合理选择人工晶状体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 1年1月-2012年3月诊断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并拟行白内障超生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术前角膜屈光资料.对患者角膜屈光力、散光值、散光轴位进行描述性分析;对角膜屈光力、散光值、散光轴位与年龄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确诊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术眼1 035例,角膜散光值(1.18±0.80)D.顺规性散光360眼(24.7%),逆规性散光567眼(54.7%);顺规性散光> 1.00D为163眼(15.7%),逆规性散光>0.75D为407眼(39.2%).角膜屈光力各年龄组间角膜平轴屈光力,角膜陡轴屈光力分布无统计学差异.散光值在40~49岁组及50~59岁组与≥80岁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龄增长与散光轴位变化呈正相关(Pearson R=0.290).结论:天津地区诊断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的术前角膜散光有较高的患病率,共计670眼(54.9%)需要进行角膜散光矫正;随年龄增长散光轴位有由顺规性散光向逆规性散光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翼状胬肉切除术与角膜屈光变化的关系。方法:对4 3例翼状胬肉患者,术前术后经常规视力、角膜曲率及电脑验光检查,并且测量胬肉侵入角膜缘的长度,比较手术前后屈光度的改变。结果:4 6眼角膜曲率检查平均散光,术前为4 .87±2 .81D ,术后一周及一个月分别为3.19±2 .2 3D及2 .74±2 .0 1D ,术后较术前散光减少,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一周时t=2 .5 83,P <0 .0 5 ;一个月时t=3.4 6 ,P <0 .0 1)。胬肉所致角膜散光以顺规性远视散光为主,散光度数与胬肉侵入角膜长度呈正相关。结论:翼状胬肉可引起角膜散光,手术切除可减少散光,提高视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全年龄正常人角膜前后表面散光的分布规律及角膜后表面散光对角膜总散光的影响。方法:分析4岁以上在天津市眼科医院就诊患者及欲进行白内障手术患者 571例(989眼)的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检查结果,记录角膜前后表面散光,总结角膜前后表面散光的分布规律及相关关系并分析角膜后表面散光对角膜总散光的影响。模拟角膜曲率计散光用屈光指数1.337 5及角膜前表面曲率半径计算,总角膜散光根据角膜前、后表面散光度数和轴位进行矢量分解计算。结果:(1)角膜后表面散光度数平均值为(0.34±0.16)D;34.8%(345眼)为顺归散光,62.5%(618眼)为逆归散光,2.6%(26眼)为斜轴散光。(2)角膜后表面散光度数与前表面散光度数正相关(r=0.576,P<0.05),角膜前后表面散光轴位呈正相关关系(r=0.381,P<0.05)。(3)模拟角膜曲率计散光与角膜总散光大小分别为(1.21±0.76)D、(1.43±0.88)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95,P<0.01);二者的散光轴位分别为(89.88±63.70)°、(89.29±61.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8,P=0.28)。结论:角膜后表面散光度数很小,主要为逆规散光,其大小和轴位与角膜前表面散光均呈正相关;如果忽略角膜后表面散光,将会导致具有临床意义的角膜总散光的估计差异。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了解不同手术方式对白内障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将113例(128只眼)白内障患者随机分成3组,各44例(51只眼)、40例(45只眼)、29例(32只眼),分别行白内障囊外摘除术(Ⅰ组)、小切口囊外摘除术(Ⅱ组)和超声乳化吸出术(Ⅲ组),并植入人工晶体,于术前、术后1周、1、3、6月随访远视力、角膜散光及其轴位等指标.结果Ⅱ组和Ⅲ组术后1周、1、3、6月的视力明显高于Ⅰ组,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前平均散光值Ⅰ组、Ⅱ组、Ⅲ组统计无显著差异(P>0.05);Ⅰ组平均散光值在术后1周、1、3、6月时均大于Ⅱ、Ⅲ组,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Ⅱ组与Ⅲ组平均散光值在术后1周和1月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3月后统计无显著差异(P>0.05).Ⅰ组、Ⅱ组、Ⅲ组术后早期均以顺规性散光为主,随着时间的推移Ⅲ组术后散光漂移最明显,而Ⅰ组则漂移最少.结论超声乳化吸出及人工晶体植入术是白内障手术发展的方向,但在无条件行超乳术时,调整切口大小、位置、深度、缝合技术等,术后仍可达到较低的散光度和满意的视力.  相似文献   

18.
《陕西医学杂志》2016,(11):1468-1471
目的:观察和比较1.8mm透明角膜微切口与3.2mm透明角膜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后对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选取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85例117眼,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微切口组59眼行1.8mm同轴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小切口组58眼行3.2mm同轴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术前、术后1d、术后7d、术后30d和术后90d分别进行LogMAR视力、中央角膜厚度和角膜散光检查。比较两组术前和术后不同时间点各项检查结果的差异。结果:术后1d微切口组比小切口组视力恢复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时间点两组间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微切口组和小切口组的中央角膜厚度增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微切口组和小切口组的手术源性散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在术后30d角膜散光趋于稳定。结论:与3.2mm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相比,同轴1.8mm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的手术源性散光小,术后视力恢复快。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不同手术方式对白内障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将113例(128只眼)白内障患者随机分成3组,各44例(51只眼)、40例(45只眼)、29例(32只眼),分别行白内障囊外摘除术(Ⅰ组)、小切口囊外摘除术(Ⅱ组)和超声乳化吸出术(Ⅲ组),并植入人工晶体,于术前、术后1周、1、3、6月随访远视力、角膜散光及其轴位等指标.结果Ⅱ组和Ⅲ组术后1周、1、3、6月的视力明显高于Ⅰ组,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前平均散光值Ⅰ组、Ⅱ组、Ⅲ组统计无显著差异(P>0.05);Ⅰ组平均散光值在术后1周、1、3、6月时均大于Ⅱ、Ⅲ组,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Ⅱ组与Ⅲ组平均散光值在术后1周和1月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3月后统计无显著差异(P>0.05).Ⅰ组、Ⅱ组、Ⅲ组术后早期均以顺规性散光为主,随着时间的推移Ⅲ组术后散光漂移最明显,而Ⅰ组则漂移最少.结论超声乳化吸出及人工晶体植入术是白内障手术发展的方向,但在无条件行超乳术时,调整切口大小、位置、深度、缝合技术等,术后仍可达到较低的散光度和满意的视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