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0):1910-1911
89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45例)和对照组(44例)。其中对照组按常规治疗,采用一般的枕头支撑体位;研究组除常规治疗外,入院后运用特制的康复枕和床尾垫等,进行前瞻性的对抗痉挛发生,抑制异常的运动模式。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评定痉挛程度、Holden量表评定步行能力、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定下肢运动功能、Berthel指数评定患者ADL自理能力。两组治疗结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脑卒中早期采用特制的康复枕和床尾垫等,对抑制异常的运动模式,减轻肢体痉挛,提高患者步行能力,减少日常生活活动的自理依赖,具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腱部分松解术对脑损伤患者下肢挛缩或痉挛所导致的长期肢体运动功能静态或动态障碍的改善作用。方法:选择2002-03/2004-06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病区住院的脑损伤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10例,其中脑性瘫痪患者8例,外伤性脑损伤患者2例。术前进行2周至2个月康复治疗,在电诊断技术辅助下通过神经肌肉诊断阻滞方法判断下肢功能障碍的类型是动态痉挛还是静态挛缩占优势,然后确定手术方法与松解的具体肌群。手术选择在肌肉与肌腱移行部位横断,可延长2.0~3.0cm。术后矫形器外固定,并于3d后继续康复治疗,以牵伸为主,纠正站立或步态异常。所有患者入院时首先进行下肢各关键肌肌力、膝踝关节活动范围、改良Ashworth评定量表(评定痉挛状态,分6级,0~Ⅳ级分别表示无肌张力增高~强直)及10m步行时间的测量。术后1个月重复评定,并作前后对比。结果:10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7例脑性瘫痪患者跟腱部分松解术中距小腿(踝)关节背伸达5°~10°,术后均恢复步行,其中1例患者胫后肌腱手术切断,术后内翻明显改善。2例5次月国绳肌腱部分松解术患者,均达步行要求的静态膝关节被动活动范围。结论: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在神经不能进一步恢复后,可采用神经骨科学手术方法行腱部分松解术。松解挛缩,改善肌痉挛,促进肢体被动与主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ISCI)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 36例ISCI患者(分类为ASIAC或D),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减重组(各18例).所有患者采用综合康复治疗方法,减重组还在身体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接受减重平板步行训练3个月.在训练前后对患者进行ASIA下肢运动评分、功能独立性评定(FIM)步行能力评定、10 m步行速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结果 减重组患者ASIA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10 m步行速度的恢复好于对照组(P<0.05).康复治疗前后减重组与对照组ADL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减重平板步行训练能够提高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重量支撑平板步行训练对不完全脊髓损伤(SCI)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20例胸段不完全SCI患者(分类为ASIA C或D)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减重组各10例,均采用综合康复治疗,包括神经营养等药物,运动疗法,作业疗法及针刺等;减重组患者在身体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及早接受重量支撑平板步行训练.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进行ASIA下肢运动评分,FIM步行能力、10 m步行速度及ADL评定.结果:治疗3个月后,ASIA下肢运动功能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减重组明显提高(P<0.05),对照组无明显变化;而FIM步行能力、10 m步行速度及ADL能力2组均有提高(P<0.05),其中FIM步行能力及10 m步行速度减重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量支撑平板步行训练能显著提高不完全SCI患者的步行能力和步行速度.  相似文献   

5.
许明  林惠 《中国疗养医学》2012,(10):892-893
目的研究综合康复治疗对痉挛型脑瘫患者的下肢步行能力、平衡能力、关节活动范围(ROM)等功能的影响,以获得更可行的康复治疗程序,使脑瘫患者步行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改善。方法对18例痉挛型脑瘫患者给予下列综合康复治疗:①运动功能训练;②温泉水疗;③按摩治疗及牵引治疗;④心理治疗。并在治疗前后进行改良Ashworth量表、Fugl-Meyer平衡评分、关节活动范围评定。结果 18例痉挛型脑瘫患儿经过综合治疗,治疗后Ashworth痉挛评定0级、Ⅰ级的例数均有大幅度提高,分别为15.62%和56.25%。而Ⅲ级、Ⅳ级的例数明显降低,各占12.50%和0;平衡能力及关节活动范围在治疗前后有明显改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综合康复治疗对痉挛型脑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疗效是确切的,应早期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6.
下肢功率自行车运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功率自行车运动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具有一定步行能力的70例病程为3~6个月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功率自行车运动训练。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分别评定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采用简化Fugl-Meyer评分)、平衡功能(采用Berg平衡量表)、步行能力(采用10m步行时间和6min内步行距离测定、Holden步行功能评定)、肌张力变化(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以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结果两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和ADL能力治疗后均有改善(P<0.05),但治疗组患者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功率自行车运动可改善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ADL能力,提高其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腱部分松解术对脑损伤患者下肢挛缩或痉挛所导致的长期肢体运动功能静态或动态障碍的改善作用。方法:选择2002—03/2004—06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病区住院的脑损伤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10例,其中脑性瘫痪患者8例,外伤性脑损伤患者2例。术前进行2周至2个月康复治疗,在电诊断技术辅助下通过神经肌肉诊断阻滞方法判断下肢功能障碍的类型是动态痉挛还是静态挛缩占优势,然后确定手术方法与松解的具体肌群。手术选择在肌肉与肌腱移行部位横断,可延长2.0~3.0cm。术后矫形器外固定,并于3d后继续康复治疗,以牵伸为主,纠正站立或步态异常。所有患者人院时首先进行下肢各关键肌肌力、膝踝关节活动范围、改良Ashworth评定量表(评定痉挛状态,分6级,0-Ⅳ级分别表示无肌张力增高~强直)及10m步行时间的测量。术后1个月重复评定,并作前后对比。结果:10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7例脑性瘫痪患者跟腱部分松解术中距小腿(踝)关节背伸达5&;#176;—10&;#176;,术后均恢复步行,其中1例患者胫后肌腱手术切断,术后内翻明显改善。2例5次眉绳肌腱部分松解术患者,均达步行要求的静态膝关节被动活动范围。结论: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在神经不能进一步恢复后,可采用神经骨科学手术方法行腱部分松解术。松解挛缩,改善肌痉挛,促进肢体被动与主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神经松动术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49例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4例。2组均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同时加用神经松动术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综合痉挛量表(CSS)评定踝关节痉挛,Fugl—Meyer运动评分量表(FMA)中下肢部分评定下肢运动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平衡功能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患侧CSS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1),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均P〈0.01);2组患者FMA、BBS及ADL能力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均P〈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神经松动术联合康复训练能有效降低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的踝关节痉挛,提高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9.
龙耀斌  张启富 《中国康复》2011,18(6):432-433
目的:观察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重复给予无水酒精注射治疗痉挛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脑卒中后上肢肌肉痉挛患者48例,均重复2次进行靶运动点无水酒精注射,间隔时间为2~3个月。注射后观察疗效起效及持续时间,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和Fugl-Meyer上肢运动量表(FMA)评定患者注射前后的肌张力和上肢运动功能。结果:48例患者2次注射后第1天内见效占83.3%,疗效渐明显,第4天高于第1天(P〈0.05),1及2个月时低于第4天(P〈0.05),疗效维持2~3个月。MAS评分在2次注射后的第1、4天均明显下降,第4天低于第1天(P〈0.05,0.01),1及2个月时仍低于注射前(P〈0.05)。治疗过程中无药物副作用发生。结论:局部运动点注射无水酒精注射痉挛肌能明显降低脑卒中后上肢痉挛肌的肌张力,提高患肢运动功能,且无明显毒副作用,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功率自行车运动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具有一定步行能力的92例病程在1—3个月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4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功率车运动训练,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分别评定下肢运动功能(采用简化Fugl-Meyer评分)、平衡功能(Berg平衡量表)、步行能力(采用患者10m步行时间和6min内步行距离测定、Holden步行功能评定)、肌张力变化,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结果:两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减重步行训练对脑梗死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步行功能、ADL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32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减重步行训练组(63例)及对照组(69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减重步行训练组在此基础上同时进行减重步行训练。2组患者于康复治疗前后分别采用功能性步行量表(FAC)、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Barthel指数评分(BI)评定患者步行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及ADL水平;治疗结束后随访3个月,每月均采用生活质量量表(SF-36)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及ADL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并且减重步行训练组上述各项指标改善幅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随访第2,3个月时,发现减重步行训练组SF-36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减重步行训练不仅有利于脑梗死偏瘫患者步行功能及ADL能力恢复,而且还有利于其生活质量的提高;在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治疗过程中,应结合患者实际病情尽早对其实施减重步行训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恢复性治疗踏车对脑卒中早期患者下肢主动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3组。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A组(18例)加用功能性电刺激恢复性治疗踏车治疗;B组(17例)加用智能循环运动治疗;C组(17例)常规康复治疗。共8周。在治疗前、治疗8周后对所有患者进行肌张力、下肢运动、平衡功能及步行功能的评定,分别采用综合痉挛量表(CSS)、下肢Fugl-Meyer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10m最大步行速度测试(10m MWS)对所有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3组CSS、FMA、BBS和10m MWS各项评定结果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8周后,3组患者痉挛、下肢主动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速度均有明显改善(P0.05),A组改善情况优于B组和C组(P0.05)。结论:功能性电刺激恢复性治疗踏车可显著改善下肢痉挛状态,提高脑卒中早期下肢主动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速度,可成为脑卒中早期患者康复治疗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神经促通技术结合电针治疗软瘫期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80例软瘫期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给予神经促通技术及针刺联合治疗,对照组患者仅给予针刺治疗。2组患者经1个月治疗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评定患者治疗后肢体痉挛情况;采用Fugl-Meyer评分法及改良Barthel指数分别评定2组治疗前、后运动功能总分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改善情况。 结果2组患者经治疗后,发现治疗组Ashworth评级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2组患者运动功能总分及ADL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治疗组患者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神经促通技术结合针刺治疗能明显抑制偏瘫患者肢体痉挛,提高其运动控制能力及ADL能力,这可能与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恢复及重组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期使用膝踝足矫形器(KAFO)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 方法将4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8例)和治疗组(2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KAFO治疗。每组患者入选时和治疗3个月后,用Rivermead运动指数(RMI)、改良巴塞尔指数(MBI)和独立步行率评定患者的运动功能和ADL能力。 结果组内治疗前、后比较,RMI、MBI和独立步行率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的RMI、MBI值比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而独立步行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早期使用KAFO可明显改善脑梗死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和ADL能力。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研究在矫正镜前步行状态下,运用神经和肌肉刺激器对脑卒中偏瘫步态的矫正作用。 方法:选择病程>3个月,初次发病的58例脑血管意外患者,有行走能力但伴有步态明显异常者,随机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两组均常规药物治疗、常规康复运动训练和步态矫正训练等。研究组对偏瘫步态患者在步行时,结合运用神经和肌肉刺激器在患侧下肢摆动前期兴奋其臀大肌,在患侧下肢支撑期刺激其腘绳肌。对照组在静态立位用神经和肌肉刺激器刺激患侧腘伸肌和臀大肌。两组治疗前后均用足印法评测双侧步长的对称度、步宽、步速;用Holden评定步行能力,用Brunnstrom评定下肢运动功能。 结果:通过治疗4周后,患者下肢运动功能、Holden步行能力、双侧步长的对称度、步宽、步速均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步行状态下运用神经和肌肉刺激器对双侧步长的对称度、步宽的矫正和Holden步行能力和步速的提高较静态立位下进行神经和肌肉刺激器治疗相比更明显。步行状态下运用神经和肌肉刺激器对矫正偏瘫步态的治疗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下肢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动态平衡能力、异常步行运动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84例脑卒中患者,根据疗法分为运动疗法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活动关节、躯干肌控制训练、髋关节控制训练、膝关节控制训练等,运动疗法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运用下肢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评定动态平衡能力,采用FMA-L量表评定患者的异常步行运动能力,采用功能步行量表(FAC)评估患者步行功能,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评估患者生活能力,采用量角器测量患者的膝关节屈曲、踝关节背伸、髋关节伸展、髋关节屈曲能力,统计临床疗效,观察患者的病变性质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动态平衡能力、异常步行运动能力、膝关节屈曲、踝关节背伸、髋关节伸展、髋关节屈曲能力、ADL评分、FAC分级0~2级及3~5级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0.21、0.48、0.22、0.09、0.29、0.03、0.06,χ2分别=0.19、0.19,P均>0.05);治疗后运动疗法组动态平衡能力、异常步行运动能力评分、前膝关节屈曲、踝关节背伸、髋关节伸展、髋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减重步行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改善作用,并分析股四头肌张力对减重步行训练疗效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6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分为减重训练组及常规治疗组,每组18例。常规治疗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减重训练组患者同时辅以减重步行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MS)、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Holden步行能力分级对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进行评定。同时本研究根据患者股四头肌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结果,将减重训练组患者划分为轻度痉挛亚组和重度痉挛亚组,进一步对比各疗效指标结果差异。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下肢FMMS评分、Berg评分及步行能力Holden分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上述各项疗效指标结果(包括下肢FMMS评分、Berg评分及Holden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进一步比较发现,治疗后减重训练组患者下肢FMMS评分、Holden分级均较常规治疗组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2组患者Berg评分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痉挛亚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FMMS评分改善值(△下肢FMMS评分)、步行能力改善值(△Holden分级)均显著优于重度痉挛亚组(P<0.05);轻度痉挛亚组患者治疗前、后Berg评分改善值(△Berg评分)与重度痉挛亚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减重步行训练能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较高的肌张力可能对减重步行训练疗效具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针康法对脑卒中后痉挛状态的作用。方法将39例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针康法抗痉挛针法配合康复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巴氯芬配合康复治疗。用改良Ashworth法和Barthel指数评定肌张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和临床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肌张力分级、ADL评分、临床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康法在改善卒中后痉挛方面与药物治疗效果相同,且无严重副作用。  相似文献   

19.
MOTOmed运动训练系统在脊髓损伤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MOTOmed运动训练系统对脊髓损伤(SCI)截瘫患者肌力、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及步行功能的影响。 方法共选取胸腰段SCI后不完全截瘫患者40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同时辅以MOTOmed运动训练。于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对2组患者下肢肌力、ADL能力进行评定,同时检查2组患者6 min步行距离及10 m步行时间。 结果除双下肢远端肌力外,治疗后2组患者下肢近端肌力、ADL能力及步行功能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或0.05),并且以治疗组下肢近端肌力及步行功能的改善幅度较显著,明显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辅以MOTOmed运动训练系统进行训练,能进一步改善SCI患者下肢肌力及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20.
李巍巍  杨坚  张颖  乔蕾  范利 《中国康复》2011,26(2):93-95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结合A型肉毒毒素(BTX-A)注射对脑卒中后下肢肌痉挛患者肌张力、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32例下肢伸肌痉挛,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定2~3级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综合组及对照组各16例。2组患者均对下肢痉挛肌群进行分点注射BTX-A。综合组在注射24 h后结合康复训练,包括神经发育技术、物理疗法及运动疗法等。2组治疗前后采用MAS评定下肢肌张力及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定下肢运动功能;并进行步速和步长测定。结果:BTX-A注射后1、6及12周时,2组患者MAS评分明显下降,FMA评分明显上升,步速和步长明显提高(均P〈0.05)。2组间比较,综合组表现更明显(P〈0.05)。结论:康复训练结合BTX-A注射可以显著降低脑卒中痉挛肢体的肌张力,提高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