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白银厂块状硫化物矿床成矿地球化学环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和包裹体测试结果等资料阐述了成矿溶液的性质、成矿物理化学条件及成矿金属组分迁移、沉淀机制,用大本模式图解模拟了成矿过程中物化条件演化趋势,重溯了成矿时的地球化学环境,并在此基础上解释了白银厂矿床为Cu-Zn型矿床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白银厂矿床的成因经历了较长时期的喷发沉积成因与热浓成因之争。本文依据大地构造背景、成矿环境、矿床特征和火山作用与成矿关系等实际资料的研究和新认识,进一步论证了该矿床成因,经与国外有关矿床对比,认为该矿床为黑矿型海底喷气-沉积块状硫化物矿床。并对矿床成因研究方面所取得的进展作了评述。  相似文献   

3.
白银厂矿床的成因经历了较长时期的喷发沉积成因与热液成因之争。本文依据大地构造背景、成矿环境、矿床特征和火山作用与成矿关系等实际资料的研究和新认识,进一步论证了该矿床成因,经与国外有关矿床对比,认为该矿床为黑矿型海底喷气-沉积块状硫化物矿床。并对矿床成因研究方面所取得的进展作了评述。  相似文献   

4.
5.
黄玉春 《西北地质》1991,12(3):33-35
本文介绍了白银厂及其小外围块状硫化物矿床的主要特征,将其归为陆缘岛弧型和大洋盆地型两大类。并根据这两种类型矿床的产出规律,提出了几点找矿设想。  相似文献   

6.
白银厂式块状硫化物矿床找矿突破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白银矿田找矿勘探和再找矿历史的研究,分析不同时期的找矿思路,对以往找矿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进行总结和反思,不仅有助于丰富地质找矿理论,也对当前条件下进行再找矿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近年来,在"海底火山机构-热卤水循环动力学"学术思想指导下,在白银矿田小铁山矿床西段(11-14线)深部和折腰山矿床深部发现新的富铜矿体,显示已有工业矿床,深部及其周边地段具有广阔的找矿前景,为进一步找矿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白银厂块状硫化物矿床的形成环境及其成因意义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宋志高 《地质论评》1982,28(4):335-343
白银厂块状硫化物(黄铁矿型)矿床是五十年代初期在我国西部发现并勘探成功的大型铜矿床。早期宋叔和(1954,1957)、胡惠民(1959)等曾对矿床地质特征作过一些详细的报导。和世界上许多地区如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以及欧洲的同类矿床一样,有关其矿床的成因是长  相似文献   

8.
9.
辽宁红透山块状硫化物矿床高级变质下盘蚀变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宁红透山块状硫化物矿床(MSD)位于华北地台东北部的浑北花岗岩-绿岩地体内,矿区岩石受到了高级角闪岩相变质.我们的研究表明,广泛分布于红透山层状矿体下盘数百米处的和直接产于矿体下盘的堇青-直闪片麻岩(COG),分别代表了经历过变质的MSD成矿系统的半整合状和筒状海底热液蚀变带.元素地球特征显示,层状COG并非同一种岩石,而是由五种不同岩性的岩石组成,筒状COG的原岩主要由流纹质岩石组成,而在走向上与COG过渡的角闪片麻岩和黑云片麻岩则代表了各种岩性蚀变岩变质后的未蚀变原岩.相对于未蚀变原岩而言,层状COG具富Fe、Mg,贫Na、K、Ca、Rb、Sr和Ba的特征;筒状COG则富Fe、Mg、Si,贫K、Rb、Sr和Ba.蚀变带内Fe、Mg的增加,K的强烈丢失表明,蚀变带在变质前应以绿泥石化为特征.  相似文献   

10.
折腰山矿床是甘肃省白银厂矿田内最典型的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VMS)矿床,赋矿围岩主要为奥陶纪石英角斑凝灰岩,属于FⅡ类流纹岩,为弧后环境的产物,在海底对流循环成矿作用过程中,遭受强烈的热液改造,形成了多种类型的蚀变。文章将折腰山矿床蚀变围岩分为弱蚀变带→绢云母硅化带→绿泥石化带→矿化带,利用蚀变趋势图解和质量迁移计算等方法,定量揭示了热液蚀变过程中元素的迁移规律。研究表明:①从弱蚀变带→矿化带,蚀变强度逐渐增大,主量元素P、Mn有一定活动性,二者的迁移量分别为-8.8%~8.8%和-1.8%~9.9%,但迁移趋势不规律;Si迁移量变化范围较大,为-16.2%~83.73%;Na、Ca、Sr大量迁出,其中Na、Ca最大迁出量分别可达-3.11%和-2.71%;Mg、Fe依次迁入,并在绿泥石化带中达到最大值9.49%和69.73%;K在绢云母化带中迁入量出现峰值1.6%,其后逐渐迁出,最大可达-2.22%;Rb的迁移行为与K一致;②高场强元素Nb、Ta、Zr、Hf等在热液蚀变过程中相对保持惰性;Al、Ti及Y表现为弱活动性;③主要成矿元素Cu随蚀变强度的增大,其迁入量有递增的趋势,Pb、Zn在矿化带中迁入,其余各带均为迁出;④热液活动过程中,SiO_2活化再沉淀,形成硅化蚀变;K的迁入形成绢云母化,并消耗了H~+,使热液酸度减小;Mg、Fe的迁入在还原环境下形成绿泥石化,并伴随金属硫化物的沉淀。因此,折腰山矿床中的绿泥石化可能是导致矿质发生沉淀的重要蚀变作用,其在勘查工作中可以作为寻找VMS矿体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1.
该成矿带位于北祁连加里东优地槽的东南缘。这里是向南俯冲敛合板块残留的岛弧。根据大地构造环境,伴生的岩石类型,矿床沉积时间短、地层狭窄,受两组相交断裂控制的火山机构制约,蚀变带比较完整,矿体形态、规模、产状、矿石物质成分、矿石结构构造、矿石类型、分带特征,硫同位素组成,矿物包裹体特征、成分、温度,矿床与围岩年龄等,本矿区均可与日本黑矿对比。矿石与围岩变质程度接近,含矿层上部层位见有火山矿石角砾,矿体和不纯大理岩接触见不到交代现象,小铁山矿体上部无化探异常,以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等,为该类矿床提供了新的依据。块状矿体应是海底火山—喷气沉积成因,围绕块状矿体的细脉浸染状矿体,应属变质层控矿床。  相似文献   

12.
13.
块状硫化物矿床研究现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对于块状硫化物矿床地质特征和成因模式的研究,在其矿化分带、下盘矿化和蚀变,不同矿床类型共生关系、后期变质改造、区域控矿因素、成矿地质背景、成矿物质和成矿溶液来源、成矿溶液性质、矿石沉淀机制、以及现代成矿作用等方面都有重要进展,本文对这些进展作了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4.
甘肃白银厂-石青硐火山岩带是北祁连地区块状硫化物矿床成矿带的主要地段,在其中已发现6个工业矿床。典型矿床的综合信息找矿模型研究对于进一步开展矿体定位预测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将已发现的矿床划分为火山喷口Cu(Zn)型(折腰山型)、火山喷口斜坡Zn—Pb-Cu型(小铁山型)和火山沉积洼地Pb-Zn-Cu型(石青硐型)三(亚)类,并通过对典型矿床的地质特征、地球物理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标志等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建立了折腰山型、石青硐型两类矿床的综合信息找矿模型。应用该模型在黑石山地区进行成矿预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土耳其北部火山块状硫化物矿床的热液蚀变作用及勘探意义M.N.Cagatay褚广勤译杨永强校火山块状硫化物矿床的热液蚀变不仅能提供成矿过程中有关物理化学方面的信息,而且作为探矿标志也是十分有用的。土耳其北部火山块状硫化物矿床大量的热液蚀变资料对于世界各...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20.
辽宁红透山块状硫化物矿床(MSD)位于华北地台东北部的浑北花岗岩-绿岩地体内,矿区岩石在30~28 亿年期间受到了600~650℃的高级角闪岩相变质。研究结果表明,广泛分布于红透山层状矿体下盘数百米处的和直接产于矿体下盘的堇青-直闪片麻岩,分别代表了变质后的MSD成矿系统以绿泥石化为特征的半整合和筒状不整合海底热液蚀变带。微量元素特征显示,层状堇青-直闪片麻岩的原岩并非同一种岩石,而是由5种不同岩性的岩石组成,筒状堇青-直闪片麻岩的原岩主要由流纹质岩石组成,而在堇青-直闪片麻岩走向上与之过渡的角闪片麻岩和黑云片麻岩则代表了不同岩性蚀变岩的未蚀变原岩。质量变化计算表明,相对于未蚀变原岩而言,两种蚀变岩的成分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中层状堇青-直闪片麻岩的Fe、Mg发生了富集,Na、K、Ca、Cu、Pb和Zn等元素被迁出,而筒状堇青-直闪片麻岩的Fe、Mg、Si、Na、Pb、Cu和Zn等元素则发生了富集,K被迁出。重稀土元素(HREE)和高场强元素(Zr、Ti、Nb、Hf和Ta)在海底热液蚀变过程中保持惰性,而Rb、Sr、Ba和轻稀土元素(LREE,尤其是Eu)则被强烈的迁出。这些元素变化特征表明海底热液蚀变以绿泥石化和硅化为特征,同时海底水-岩反应体系具有高水/岩比值。层状堇青-直闪片麻岩可作为红透山矿区成矿潜力评价的重要依据,而含硫化物石英脉的筒状堇青-直闪片麻岩不但本身可成为工业矿体,还可作为上覆层状矿体的近矿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