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下肢溃疡     
调裕次  刘鹿宁 《疼痛》2000,8(3):128-129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运用下肢下垂法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水肿下肢静脉穿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在山东省某三级甲等医院住院的200例DVT下肢水肿病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10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静脉穿刺法,试验组采用下肢下垂、双扎止血带穿刺法。比较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静脉穿刺所用时间、浅静脉充盈程度、药液外渗、疼痛、满意度等指标。[结果]试验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静脉穿刺所用时间、浅静脉充盈程度、疼痛、满意度结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药液外渗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下肢下垂法可提高DVT水肿下肢静脉穿刺成功率,提高病人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院开展的下肢手术中,由于上肢静脉开放时患者体位被动,增加了患者身心痛苦,如果下肢静脉开放,手术操作中,手术者、器械等因素又使开放的静脉受阻.为此我们制作了一个简易下肢桥,解决了以上矛盾,以利手术中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院开展的下肢手术中 ,由于上肢静脉开放时患者体位被动 ,增加了患者身心痛苦 ,如果下肢静脉开放 ,手术操作中 ,手术者、器械等因素又使开放的静脉受阻。为此我们制作了一个简易下肢桥 ,解决了以上矛盾 ,以利手术中使用。1 材料与制作方法1.1 材料 取木板 18cm× 11.5cm× 1.5cm二块 ;胶合板18cm× 18.5cm一块 ;钢针 10个。1.2 制作方法 将木板与胶合板钉在一起 ,使其呈小镫状(见图 1)。2 使用方法在手术麻醉及健侧下肢静脉开放后 ,将其放置在下肢 (静脉开放处 )部位 ,再铺无菌手术单即可。3 优点由于下肢桥给予下肢 …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下肢手术后有症状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方法和预防措施。方法:对5例下肢手术后发生有症状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彩色多普勒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下肢手术后小腿出现疼痛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最早出现并具有很高诊断价值的临床特点。手术后肢体加压包扎是促进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因素。结论:下肢手术后出现小腿后侧疼痛时应考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彩色多普勒检查可明确诊断。对高危患者围手术期应采取综合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6.
总结下肢骨折早期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体会。护理措施主要包括病情观察、对症护理、心理护理、用药护理、并发症的预防护理、健康宣教。认为护理上需有新的病情观察方法,对脉搏减弱、血液高凝、血栓评分高的患者早期行彩色多普勒检查是早期发现DVT的关键;建立一套有效的护理措施能促进疾病的好转或防范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选择性下肢神经阻滞在下肢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院自1996年~2002年4月把选择性下肢神经阻滞运用于下肢手术280例 ,现总结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162例 ,女118例。年龄14~92岁 ,其中60~75岁41例、76~92岁38例。伴有严重的心脑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ASAIII~IV42例、伴脊柱、骨盆骨折和椎管内麻醉禁忌者共23例。1.2方法麻醉前常规选用安定0.1~0.2mg/kg ,1997年5月后改用咪唑安定0.05~0.1mg/kg 静注。麻醉根据手术部位(见表1)选择性行股神经(10±3ML)、坐骨神经(10±…  相似文献   

8.
下肢血管性溃疡是下肢慢性溃疡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其发病率较高 ,愈合慢且易复发 ,好发于中老年人。下肢血管性溃疡分为静脉淤血性溃疡和动脉缺血性溃疡 ,静脉性溃疡占血管性溃疡病人的绝大部分。下面分别加于叙述。下肢静脉性溃疡下肢静脉性溃疡又名静脉曲张性溃疡 ,小腿溃疡 ,淤积性溃疡 ,重力性溃疡 (gravitationalulcer)。多由于静脉压增加和继发性影响而引起。1 病因及发病机制下肢静脉曲张性溃疡是静脉机能不全的最终结局。其原因是静脉血液淤积而非静脉曲张本身。静脉滞积导致静脉内压力增高 ,毛细血管损伤 ,…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社会老龄化人口的不断增加,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在我国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严重影响了患者和家人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据统计,60岁以下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为2%-5%,而60岁以上的发病率为25%-35%[1]。因此,该病的诊断和治疗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临床问题。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下肢运动控制强化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 4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入治疗组(n=20)和对照组(n=20)。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组在此基础上接受下肢运动控制训练,共6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FMA-L)、Berg平衡量表(BBS)、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进行评定;足印步态分析法测量患者步行参数。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FMA-L、BBS、FAC及平均步长、步宽及步速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01),且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动控制强化训练能进一步促进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下肢静脉造影技术在下肢静脉血管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43例共171例下肢静脉血管病变进行造影,其中顺行性造影98例计116条。单纯性一侧逆行造影45例计55条。结果:(1)浅静脉曲张39条。(2)浅静脉曲张伴交通这支瓣膜功能不全42条。(3)静脉曲张伴深静脉血栓23条。(4)静脉曲张伴深静脉伴功能不全65条。(5)先天性发育异常2条。结论:下肢静脉造影检查能明确地确定病变部位,显示血管病变的性质及深静脉瓣膜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是安全有效的检查方法,对临床合理选择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下肢下垂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的影响。方法:将8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平卧位,观察组采用下肢下垂位,比较两组足部血流灌注情况、疼痛情况及舒适度。结果:观察组氧气分压(Tc PO2)和血流值均大于对照组(P0.05),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舒适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下肢麻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肢下垂位有利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的氧分压和血流灌注,减少疼痛和麻木的发生,提高患者舒适度。  相似文献   

13.
14.
下肢骨折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65例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0年1月~2007年6月,我院收治65例下肢骨折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经积极治疗与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早期下肢运动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肌力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宝燕 《中国临床康复》2003,7(10):1600-1600
通过对50例脑血管病患进行早期下肢运动训练,观察患下肢肌力恢复情况,了解其下肢运动对脑卒中患下肢肌力恢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手术室护士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生情况及使用弹力袜预防下肢静脉曲张的现状。[方法]采用自设调查量表对我院手术室护士进行调查,发放问卷88份,收回72份。[结果]72名护士中弹力袜使用率为66.7%。下肢静脉曲张发生率为37.5%;护士使用弹力袜方法正确率为12.5%,66.7%的护士每周清洗1次弹力袜,93.8%的护士用冷水清洗弹力袜,97.9%护士选择袜宽度不正确;10年及以下工龄护士与10年以上工龄护士比较:下肢静脉曲张发生率及采取体育锻炼预防静脉曲张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使用弹力袜的护士当日与次日的下肢症状及酸胀感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室护士使用弹力袜方法不当,缺乏预防下肢静脉曲张的保健意识和有效的防护治疗措施.需要加强保健指导。特别是工龄长的护士。  相似文献   

17.
18.
本文报告了85例应用下肢深静脉造影法诊断下肢静脉郁血综合征。其结果显示:上行性造影可观察深静脉的全程及管腔情况;经皮腘静脉穿刺下行性造影可了解瓣膜的功能及功能不全的倒流程度。我们认为合理地应用造影对下肢静脉病变的诊断及正确选择手术方式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下肢功能训练对急性脊髓炎患者下肢肌力的影响效果。方法:将118例急性脊髓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下肢功能训练。比较两组下肢肌力、干预前后生活活动能力[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实验组下肢肌力分级优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实验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脊髓炎患者治疗期间合理实施下肢功能训练,可显著恢复下肢肌力,提高患者生活活动能力,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下肢静脉疾病的数字减影下肢静脉造影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下肢静脉造影对下肢静脉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外科疑诊为下肢静脉疾病患60例共80侧肢体,试用数字减影技术行数字减影下肢静脉造影,根据造影表现进行分析,分别诊断为静脉阻塞性病变、静脉逆流性病变、静脉瘤样病变,并与常规下肢静脉造影进行对比。结果 下肢静脉各类疾病60例80侧肢体的数字减影下肢静脉造影均获成功,其中77侧为阳性。根据其主要征象分类:静脉阻塞性病变42侧,静脉逆流性病变33侧,静脉瘤样病变2侧。数字减影片在显示血管影及其异常改变方面均优于常规静脉造影片。3侧常规造影片未能明确有无深静脉栓塞后改变而数字减影片明确了诊断。结论 数字减影下肢静脉造影比常规下肢静脉造影更能清晰地显示下肢静脉之血管影及血管异常改变,从而提高了诊断之准确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