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研究了2002—2013年赤峰市12旗、县、区土地利用生态服务价值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2—2013年赤峰市土地利用生态服务价值呈现增长趋势,增加值为93.44×108元,年均增加8.5×108元;2002—2013年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翁牛特旗和阿鲁科尔沁旗的土地利用生态服务价值变化较大,敖汉旗为负增长,其他旗县区也都呈增长状态,但增长幅度较低。  相似文献   

2.
以谢高地等对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表为参照,分析研究了武汉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2001~2015年武汉市耕地、草地面积逐渐减少,林地、水域、建设用地面积呈上升趋势;武汉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2001年的127.10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37.88亿元,变化率为8.47%,主要是因为林地和水域面积增加所致。武汉市应采取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并重的绿色发展理念,注重保护林地、水域等具备高生态价值的生态用地,以实现武汉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谢高地等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当量表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正,确定了毕节市生态服务价值系数,进而对该区生态服务价值(ESV)进行了核算,结果表明:研究区ESV由2007年的564.79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623.45亿元,增加了58.66亿元,增长率达10.39%。其中,从2007~2012年,毕节市ESV增加50.11亿元,增长率达8.87%。从2012~2017年,ESV增加8.55亿元,增长率为1.39%。研究结果表明:毕节市近11年来,石漠化治理和生态建设成效显著,较好地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服务功能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4.
文章基于2001—2017年两期遥感解译数据,分析了澳门城市土地扩张、结构转型及其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变化,并揭示二者的特征和关联。主要结论如下:1) 2001—2017年研究区域内的土地面积因填海造地增加了490. 45 hm2,增长19. 02%,建设用地和林地是主要增加的类型,草地和湿地则显著减少; 2)土地的增加并没有带来ESV的显著增加,2001—2017年ESV只增长了1. 44%,2017年的单位面积ESV比2001年减少1460元/hm2; 3)各项功能占比相对均衡且未出现较大波动,水源供给、土壤形成与保护和废物处理是主要价值贡献功能; 4)林地是区域内主要的ESV贡献类型,也是ESV的主要增加类型,湿地和草地的ESV则有明显的减少; 5)老城区的ESV大多有所增加,而涉及填海造地的分区都有降低,现有的填海造地利用模式有待优化。  相似文献   

5.
指出了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山东半岛中心城市群6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探讨了区域内2009~2014年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所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结果表明:该区水域、耕地和林地是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农田面积基本保持不变,而未利用地面积逐渐减少;研究期内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呈"下降-上升-下降"的趋势。林地、耕地和水域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构成中贡献最大的土地类型,占到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90%以上。  相似文献   

6.
以福建省自然保护区为例,依据2000年、2005年和2010年福建省土地利用数据,利用ArcGIS软件分析各类型土地利用的面积及其变化特点,并参照谢高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方法,分析了福建省自然保护区内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10年,土地利用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各类型之间转换比较频繁,且林地面积逐渐在减少,园地和建设用地面积逐渐在增加,其他土地类型面积先增加后减少;(2)2000—2010年,林地主要转变为园地和耕地,园地主要由林地和草地转换而来,林地为自然保护区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3)2000—2010年,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逐渐减少,且土地利用变化与各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相对一致。  相似文献   

7.
对江宁区不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跟踪研究,研究表明:湿地/水域对生态系统总服务价值的贡献率最高,林地次之,耕地则最少。其中林地对江宁区生态系统总服务价值的贡献率增幅最高,为6.28%;耕地的贡献率降幅最大,达到了8.24%;而湿地/水域的贡献率则变化甚微,仅增加1.96%。  相似文献   

8.
通过区分直接经济价值与生态系统调节和支持服务,本文构建了适用于城市土地利用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评价模型,并以三亚市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规划落实后,ESV总量将出现下降,其中直接经济价值下降明显,而生态调节和支持服务价值则有所提升,反映出三亚城市发展重心由经济到环境的变化。作为对三亚ESV影响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林地和园地构成了三亚市ESV总量的主体,且三亚市ESV受对二者的变动最为敏感;水域对三亚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功能有很大影响。本研究结果可为城市建设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资阳市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会改变用地结构,用地结构变化会影响区域的生态环境,对规划期间各种土地进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可以对生态环境的变化做一个量化的对比,能提升规划的决策水平,确保规划的生态环境导向性。运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法对资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估,得出规划对资阳市以后的环境发展的影响为正,但人口过快增长导致环境压力过大状态,并给出一些优化资阳市的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0.
11.
土地利用变化对昆明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昆明市三期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昆明市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变化,并计算由此导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并得出如下结论:1992年至2000年、2000年至2004年两个阶段内林地和城市用地的面积不断增加,而灌草地、耕地和水域的面积不断减少;1992年昆明市总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有所增加,而其中林地在历年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中所占的比例具有绝对优势,并且呈递增趋势;2000年至2004年间生态服务功能的年变化量要普遍大于1992年至2000年间的年变化量,这是因为土地利用变化在后一阶段更加剧烈。  相似文献   

12.
熊苗  李镇南  张建华  刘锋  周奎 《绿色科技》2023,(10):171-175+181
为评估县域生态风险及演化特征,选取嘉禾县2010、2015、2020年的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基于土地利用生态风险指数构建生态风险模型,采用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嘉禾县土地利用变化特征以及生态风险演变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是林地和耕地,2010~2020年土地利用数量和结构变化明显,林地、园地、建设用地增加,耕地、草地、未利用地面积减少;2010年以来县域生态风险上升区分布广泛,多为逐级上升,主要集中在县域中部城乡发展较为活跃地区;县域生态风险下降区分布集中,下降幅度显著,分布区域主要受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实施的控制。县域生态风险整体呈现出生态风险逐渐升高,且生态风险两级向中段演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郭菲菲  滕琛 《绿色科技》2012,(7):108-109
根据且末县第十二个五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土地利用类型数据,估算且末县在"十二五"期间的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研究表明:2010~2020年,且末县耕地、林地和草地面积有所增加,未利用地面积减小,生态服务价值呈增长趋势。指出了通过计算土地生态服务价值可以为科学合理利用土地、维持土地生态系统平衡、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4.
乌鲁木齐市是坐落在绿洲上的城市,城市的生态环境较为脆弱。通过对城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土地生态安全进行评价,揭示乌鲁木齐市1990—2017年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规律、生态安全变化趋势。借助ERDAS和ArcGIS软件对乌鲁木齐市4期遥感图像进行解译分析,利用物元模型对乌鲁木齐市的土地生态安全现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990—2017年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以耕地、林地以及草地的转出和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的转入为主;各时段总体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且正处在发展期;乌鲁木齐市土地生态安全程度由不安全增长较安全水平。通过分析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情况及生态安全进行评价,为未来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所带来的诸多土地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根据漓江上游1986,2000,2013年三期Landsat遥感影像,提取土地利用数据,构建生态风险指数,借助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漓江上游生态风险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986-2013年,漓江上游土地利用变化显著,林地面积持续增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建设用地快速扩张,用地类型主要向林地和建设用地转移;27年间漓江上游生态风险维持在较低水平,并呈持续下降趋势,空间分布上存在显著的正自相关性,生态风险高值区聚集在漓江上游的城镇区域,低值区主要分布在北部和西部的山林地带;漓江上游以低和较低生态风险区为主,面积逐年增加,较高和中生态风险区减少,高生态风险区很小但扩张迅速;生态风险空间分布整体格局基本稳定,呈南高北低,中间高两侧低,高风险区沿漓江两岸零散分布的格局特点。  相似文献   

16.
基于RS的哈尔滨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分析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于区域碳储量的影响,本文基于哈尔滨市三期遥感影像分类结果,结合土壤碳密度以及地表植被碳密度,并通过马尔科夫模型预测2020年哈尔滨市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情况,进而估算区域碳储量以及未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十年,哈尔滨市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明显,使得本地区碳储量增加5×10~6t;根据马尔科夫模型预测,2020年哈尔滨市土地利用类型中,林地为2.79×10~4km~2,耕地为1.95×10~4km~2,水域为0.14×10~4km~2,建设用地为0.42×10~4km~2,综合土地变化情况估算出2020年哈尔滨市碳储量为8.9×10~8t。研究表明基于RS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LUCC)区域碳储量估算和转移研究对于区域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基于生态服务价值变化的云南省生态公益林建设成效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云南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2002年以及2012年数据,按照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方法,对云南省生态公益林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进行估算,通过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变化,评估云南省生态公益林10年建设成效。评估结果,云南省生态公益林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由2002年的3 666.00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5 321.82亿元,增加1 655.82亿元;单位面积价值由2002年的6.07万元/hm~2增加到2012年的7.90万元/hm~2,每公顷提升1.83万元。表明云南省生态公益林10年建设成效显著,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有了明显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显著,水土保持功能突出,净化空气质量贡献大。  相似文献   

18.
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以及米脂县第二次土地调查结果,研究了1990—2009年米脂县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并从人口、政策、经济和城市化等因素方面,揭示了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机制,提出了米脂县土地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9.
利用栅格数据以及Arcgis10.3软件,对呼和浩特市2000—2015年间的土地利用状况通过转移矩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5年间各个地类面积由大到小分别是草地、未利用土地、林地、农地、湿地、灌木林地、城乡居民地和水域。草地、城乡居民地、林地为面积增加地类,增加的面积为1000 km^2、2900 km^2、2000 km^2;减少的地类为灌木林地、农地、未利用土地、湿地、水域,减少的面积为200 km^2、1400 km^2、2600 km^2、1400 km^2、300 km^2。  相似文献   

20.
千岛湖景观林改造对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千岛湖景观林改造为研究对象,采用影子工程法、费用分析法和Shannon-Wiener指数法评估景观林改造的理论生态价值。结果表明:景观林改造不仅改变马尾松单色纯林的现状,增强了景区的观赏性,其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也发生了变化,其中增值的有7项,分别是多样性保育、保肥、调节水量、净化水质、释氧、固碳和固土功能价值;降低的有2项,分别是滞尘和吸收SO2功能。特别是涵养水源量功能增值达0.52万元·hm-2·a-1,仅蓄水能力就增加637.45万t·a-1,相当于建造6个库容100万m3的水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