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目的:了解1998-2018年陕西省麻风流行趋势和流行特征,为开展麻风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全国麻风防治管理信息系统(LEPMIS)收集陕西省1998-2018年麻风病历资料,对麻风发现率、患病率和病例基本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1998-2018年陕西省新发现麻风病例共计477例,年平均发现率为0.070/10万,年平均患病率为0.305/10万;病例平均发现年龄为46.71岁;男女比为2.46:1;多菌型(MB)399例,占83.6% ;II级畸残共148例,畸残率为31.03%;新发现病例平均延迟期为62.01个月。结论:陕西省新发麻风病例依然存在畸残比高、延迟期长和高龄化等情况,应进一步加强低流行状态下麻风的监测,减少传播和畸残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1998-2018年共发现麻风患者66例,通过皮肤科门诊发现的病例占95.45%,患病率保持在<1/105的较低水平。麻风早期发现率低(36.36%),从发病到确诊的平均延迟期为67.35个月;确诊时2级畸残率较高(39.39%)。南海区麻风病疫情整体呈低流行状态,确诊时Ⅱ级畸残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2011-2020年陕西省新发麻风流行病学特征,为麻风防治决策提供参考。方法:病例资料来源于全国麻风防治管理信息系统(LEPMIS)。人口数据来源于陕西省统计年鉴。使用率、构成比和百分比等对病例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011-2020年间,陕西省麻风发现率、患病率呈下降趋势,并保持在较低水平;病例的早期发现率为35.82%,患者发病到确诊平均延迟期为55.4个月,新发患者2级畸残率37.59%。病例发现方式以门诊发现为主,占60.45%。结论:2011-2020年期间,陕西省麻风发病降低,但新发麻风病例依然存在畸残比高、延迟期长等情况,应进一步加强相关麻风防治人员技能培训,提高麻风症状监测水平,降低传播和畸残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比较历年新发麻风病例2级畸残比,评价我省综合防治措施在麻风病例早期发现中的作用。方法:近10年来,我省相继开展了麻风可疑者筛查、密切接触者检查、大众宣传、人员培训、疑似病例转诊、省级诊断确认、报病奖励、强化转诊中心、麻风症状监测等病例发现措施。结果:我省2011-2020年共发现113例新发病例,其中男71例,女42例,平均年龄52.2岁,2例儿童病例。输入病例31例,主要来自云、贵、川等高发省份,以外来媳妇和务工人员为主。本土病例主要来自原高、中流行市县,以农民(工)为主。2011-2015年平均就诊延迟期为31.7个月,2016-2020年为13.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01,P=0.04)。2011年新发病例中G2D占比40%,2020年下降至20%。多因素分析发现,诊断延迟期超过24个月与2级畸残的发生相关。结论:我省采取的麻风病例综合早期发现措施有效降低了新发患者G2D占比。  相似文献   

5.
背景:2020年,山东省顺利完成《全国消除麻风危害规划(2011-2020年)》终期评估目标,新发麻风2级畸残比下降至14%。鉴于麻风潜伏期较长,通过症状监测等措施持续加强麻风病例早期发现对巩固达标成果尤为必要。目的:本文对2021年山东省新确诊的麻风病例进行分析,总结达标后麻风早期发现的防治成效。方法:依托全省182家皮肤病专科联盟单位开展麻风症状监测,将麻风疑似病例或不能排除麻风的疑难少见病例转诊至山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确诊或排除,确诊麻风病例均在省所接受规范化诊疗。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值变量用(均数±标准差)描述,分类变量用率或构成比描述。结果:2021年全省皮肤病专科联盟单位共转诊麻风疑似病例和疑难少见皮肤病病例623例,最终确诊麻风12例,其中新发11例,复发1例,新发麻风病例2级畸残比降至9%,创历史新低。新确诊病例麻风反应发生率为75%,联合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的治疗效果较好。结论:依托综合医疗机构皮肤科和皮防机构开展麻风症状监测是早期发现麻风病例、预防畸残发生和持续巩固达标成果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联合化疗(MDT)配合眼手足自我护理(以下简称自我护理)对麻风畸残的影响,探索降低麻风畸残的有效方法。方法将MDT并配合自我护理前后14年所发现并治疗的麻风病例分为两组(以下称前组和后组)直接进行畸残率和麻风反应情况的对比。结果前组97例,畸残59例(Ⅱ,Ⅲ级),畸残率60.82%。其中Ⅱ级畸残31例(31.96%),Ⅲ级畸残28例(28.87%),麻风反应14例(14.43%)。后组67例,畸残39例(Ⅱ,Ⅲ级),畸残率58.21%。其中Ⅱ级畸残34例(50.75%);Ⅲ级畸残5例(7.46%),麻风反应10例(14.93%)。结论MDT配合自我护理使麻风Ⅲ级畸残率显著下降(P<0.01),因此应持久地开展应用。但前后两组麻风反应率无显著性差异,表明MDT对麻风反应的控制作用尚还有限。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烟台市2007-2017年新(复)发麻风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通过全国麻风病防治管理信息系统收集整理烟台市2007-2017年麻风疫情报告资料。结果:2007-2017年烟台市新发麻风13例,其中二级残疾6例,二级畸残率46.1%;复发9例,其中二级残疾8例,二级畸残率88.9%,8例畸残均属于原发畸残,无新畸残。发病平均年龄为54.6岁,主要(77.27%)集中在50-69岁年龄组(P<0.05)。新、复发病人诊断延迟期平均为42个月和6.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烟台市麻风新发病例数很少,但新发病例残疾率较高、延迟期较长,早发现早诊断工作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8.
1989~1998年中国麻风新发患者的畸残状况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了解中国近10年来麻风新发患者的畸残状况,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1989~1998年全国各县、市的22437例麻风现症病例初诊登记个案资料,由全国性病麻风病控制中心疫情监测系统提供数据.结果1989年全国麻风新发患者的畸残比为46 .49%,到1998年为32.31%;Ⅱ级畸残比由1989年的25.55%,到1998年的20.23%;有18个省(市)畸残比超过40%.畸残者中,Ⅰ、Ⅱ级畸残分别为37.86%和60.64%,另1.5%为仅有脱眉、面瘫、塌鼻等其他畸残,Ⅱ级畸残人数超过50%的有25个省(市).年龄在15岁以下的畸残比为24%,15~65岁者为39.85%,65岁以上者为53.33%.麻风病期在2年以内发生畸残比为29.85%,超过2年和5年者为48.82%和61.17%.有过麻风反应发生畸残比为52.9 %;神经损害3条以上者发生畸残比为46.1%.少菌型患者的Ⅱ级畸残比(28.99%)明显高于多菌型(22.04%).结论中国麻风新发患者的畸残比较高,近10年虽有下降,但其程度无变化.因麻风诊断的延迟、麻风反应及麻风型别的不同,畸残比差异非常明显,与性别、年龄间差异无显著性.早期发现患者,规则进行抗麻风联合化疗,有效处理及控制麻风反应是预防新发患者发生畸残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了解贵州省麻风受累者的畸残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采用统一的调查表,对截止2008年底贵州省所有存活的麻风病人及治愈者进行入户调查.共调查麻风病人27 544例,其中10 429例存活麻风病人中,畸残病人5655例,占存活病人54.22%,麻风畸残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少菌型患者的Ⅱ级畸残比明显高于多菌型患者(P<0.001);不同职业之间畸残有差异(P<0.001),以农民的畸残率最高54.91%;麻风村病人的眼、手、足Ⅱ级畸残率均明显高于家庭治疗病人(P<0.001);麻风Ⅱ级畸残者使劳动及生活自理能力部分丧失或完全丧失.贵州省10 429例麻风受累者中畸残率较高,与年龄、麻风型别、职业等因素有关,提示需加强病例的早期发现,规则进行抗麻风联合化疗,控制麻风反应、神经炎,推广麻风康复技术,仍然是贵州省降低麻风畸残率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广东省近11年麻风新发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探讨低流行状态下的防治策略。方法:对2000~2010年广东省新发现麻风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11年来麻风病的发现率和患病率呈下降趋势,并保持在较低的水平;病例的早期(诊断延迟期≤2年)发现比率为64.3%,发病到确诊的平均延迟期为26.37%,Ⅱ级畸残率为11.9%。早期发现的病例其Ⅱ级畸残率明显低于延迟期2年以上的畸残率(P〈0.001)。病例发现以门诊发现为主,约占88.81%。结论:目前广东省的麻风病基本处于低流行状态。99%的地区已达到基本消灭的指标,但粤东和粤西地区是当前新发病例较集中的地区,另外在珠三角流动人口病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当前防治策略应把工作重点放在粤东和粤西,并加强流动人口麻风病例的监测发现、治疗管理工作,加强培训和宣传,着重提高早期发现病人,以更好地控制传播和降低畸残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2011-2018年四川省广元市新发麻风病例流行特征。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11-2018年四川省广元市麻风新发报告病例流行病学及疾病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共报告新发病例55例,年均发现率0.276/10万,处于历史较低水平。但主动发现病例仅为21.82%,2年以上延迟诊断病人占比高达50.91%,新发病人II级畸残总体比高达25.45%。结论:广元市近8年新发病例维持在相对稳定的较低水平,应继续加强主动发现病人,缩短病人延迟诊断时间,降低新发病人II级畸残比。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陕西省1998-2018年麻风的流行病学现状,特别是诊断延迟和畸残情况.方法:通过全国麻风防治管理信息系统(LEPMIS)收集陕西省1998-2018年麻风患者资料,采用SPSS 19.0软件对新/复发病例年发现率、年患病率等相关因素进行χ2检验.结果:陕西省1998-2018年共发现新、复发麻风542例,年发现率从1998年的0.092/105下降到2018年的0.029/105,年患病率从10.309/105下降到0.134/105,均呈下降趋势.477例新发麻风,2例14岁儿童病例,148例(31%)为2级畸残.新发病例的平均诊断延迟期2018年(47.6个月)比1998年(64.0个月)减少25.63%.结论:陕西省麻风流行状态总体呈下降趋势,但2级畸残率高且出现儿童病例,需继续强化麻风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缩短诊断延迟期,降低畸残率.  相似文献   

13.
通过全国麻风防治管理信息系统(LEPMIS)收集陕西省2004-2020年麻风病例资料,对新发麻风患者的基本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纳入了305个麻风新发病例,其中男212例,女93例,MB型麻风272例(89.2%),PB型麻风33例(10.82%)。60岁以上患者49例,20~59岁247例,20以下患者9例。100例(32.8%)有家庭内接触史。42例(13.8%)出现麻风反应,247例(81%)出现神经损害,男性神经损伤率高于女性(86.3% vs 68.8%)。218例(71.5%)出现畸残,其中II级畸残122例,I级畸残96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西藏自治区麻风流行情况,为制定新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西藏1965-2020年麻风防治工作的历史资料和流行病学资料进行收集,汇总整理后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1965-2020年全区共累计新发麻风患者4135例,发现率由最高年份1988年的22.07/10^(5)下降到2020年的0.05/10^(5);患病率由最高年份1981年的6.04/10^(4)下降至2020年的0.04/10^(4)。昌都市和林芝市占新发病例的79.59%;病例平均发现年龄为29.27岁;男女比为1.39∶1;儿童病例202例,儿童占比4.89%,其中2011-2020年间有3例儿童病例;多菌型2390例,少菌型1745例,多菌型占比为57.80%;2级畸残率从1965-1970年的20.81%下降至2011-2020年的15.63%,呈下降趋势。结论:西藏麻风流行状态总体呈下降趋势,但还存在儿童麻风病例及畸残患者,需继续强化麻风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缩短诊断延迟期,降低畸残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麻风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诊断延迟会增加疾病传播的风险,同时也会引起残疾、毁容等不可逆转的危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阻断传播、消除危害的主要措施。进入新世纪特别是近十年来,我国麻风进入低流行状态,传统的主动发现麻风患者的方式—人群普查、密切接触者筛查和依靠各级专病防治机构—省市县(区)皮肤病防治所的垂直管理体系因成本效益比差而不再适应新时代麻风防治的需求,亟需探讨新的防治策略。方法:探讨以综合医院皮肤科和专病防治机构为单位组成的水平和垂直系统相结合的疑难皮肤病转诊系统—全省皮肤病专科联盟为依托的麻风早发现策略,把麻风症状监测工作由过去的专病防治机构承担转变为综合医院皮肤科与专病防治机构共同承担,所有疑似病例均由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作出最终诊断。结果:项目实施4年来,共接受转诊病例3043例,其中确诊麻风39例,诊断延迟期和二级畸残比分别下降66.23个月和38.08%,且二级畸残比较项目实施前下降25.61%。结论:基于综合医院皮肤科和专病防治机构相结合的症状监测方案的实施是新时代早发现麻风患者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陕西省1998-2018年麻风的流行病学现状,特别是诊断延迟和畸残情况.方法:通过全国麻风防治管理信息系统(LEPMIS)收集陕西省1998-2018年麻风患者资料,采用SPSS 19.0软件对新/复发病例年发现率、年患病率等相关因素进行χ^(2)检验.结果:陕西省1998-2018年共发现新、复发麻风542例,年发现率从1998年的0.092/10^(5)下降到2018年的0.029/10^(5),年患病率从10.309/10^(5)下降到0.134/10^(5),均呈下降趋势.477例新发麻风,2例14岁儿童病例,148例(31%)为2级畸残.新发病例的平均诊断延迟期2018年(47.6个月)比1998年(64.0个月)减少25.63%.结论:陕西省麻风流行状态总体呈下降趋势,但2级畸残率高且出现儿童病例,需继续强化麻风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缩短诊断延迟期,降低畸残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勐腊县近70年麻风新发患者畸残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勐腊县历年麻风患者资料,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麻风畸残的影响因素。结果:共分析勐腊县麻风患者391例,麻风新发病例畸残率46.04%(180/391),其中2 级畸残率44.50%(174/391)。延迟期2~5年、5~10年、≥10年的麻风患者发生畸残风险分别是延迟期<2年的2.49倍(P=0.018)、4.8倍(P<0.001)和14.56倍(P<0.001);家外传染的麻风畸残风险是家内传染的1.93倍(P=0.030);有麻风反应的麻风畸残风险是没有反应的2.36倍(P=0.010);神经损害数2~4条和>4条的麻风畸残风险分别是神经损害1条的3.37倍(P=0.029)和5.09倍(P=0.009)。结论:勐腊县麻风畸残的危险因素主要有延迟期、家外传染、麻风反应、神经损害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