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电沉积纳米晶体材料拉研究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综述了电沉积纳米金属、纳米合金以及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结构特点、优异性质以及它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简要介绍了用于吸附水体重金属的几种纳米金属氧化物,包括:纳米铁氧化物、纳米锰氧化物、纳米铝氧化物、纳米钛氧化物、纳米锌氧化物、纳米镁氧化物、纳米铈氧化物以及纳米金属氧化物复合材料,讨论了各种纳米金属氧化物处理水体重金属的优缺点,并展望了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银纳米簇不仅具有一般金属纳米簇的性质,还具有低毒、强荧光、优异的光学稳定性以及良好的生物相融性等特性。银纳米簇在生物分析、细胞成像、环境监测以及电子器件等领域的研究及应用非常广阔。综述了银纳米簇的制备方法、银纳米簇的稳定剂制备及银纳米簇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主要简述了纳米材料在消防中的应用,重点讨论了纳米阻燃剂、纳米灭火剂以及纳米火灾报警器的研究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全球石化领域中纳米科技产业化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伯章 《现代化工》2003,23(8):57-61
针对国内外纳米科技发展现状 ,阐述了纳米技术市场、各国研发投资以及在石油化工领域的研发和应用成果 ,包括碳纳米管、纳米催化剂、纳米复合材料 (纳米轮胎、纳米塑料、纳米纤维 )、纳米 /聚合物膜、纳米润滑油和燃油添加剂 ,并对我国纳米科技产业化现状提出了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6.
以乙醇与水的混合溶液作为改性介质,将纳米锑掺杂氧化锡(Antimony Doped Tin Oxide,ATO)分散于介质中,利用硅烷偶联剂KH-570与纳米ATO表面羟基的脱水反应以及硅烷偶联剂间的缩合反应,制得了KH-570包覆的纳米ATO粉体。通过FTIR、XPS、TG、TEM以及亲油性的测试对纳米ATO粉体的表面结构以及性能进行了表征,探讨了纳米ATO的与硅烷偶联剂的表面接枝情况以及硅烷偶联剂与纳米ATO在弱极性条件下的反应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在ATO纳米粒子表面接枝上了一层约7.36-7.73wt%的KH570,改性后的纳米ATO粒子的亲油性能以及分散性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改性ATO在正丁醇能够稳定分散100h以上。其根本原因在于改性后纳米ATO表面形成了一个网络结构硅烷偶联剂的包覆层,赋予纳米ATO粒子的表面良好的亲油性能以及分散性能。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纳米改性工业防腐蚀涂料的制备工艺,包括纳米浓缩浆、纳米改性环氧封闭漆、纳米改性环氧云铁中间漆以及纳米改性含氟聚氨酯面漆等系列产品的制备与表征。测试结果表明,纳米材料在纳米浆及涂料中获得了良好分散,纳米改性复合涂层(即喷铝涂层+纳米改性环氧封闭漆+纳米改性云铁中间漆+纳米改性含氟聚氨酯面漆)的物理机械性能以及耐久性均得到显著提高,产品在实际工程应用中也取得了可喜成果。该纳米改性工业防腐蚀涂料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用无机纳米粒子改性聚氨酯弹性体的制备方法,综述了纳米Si O2、纳米Zn O、纳米蒙脱土、纳米Ca CO3、纳米Ti O2、碳纳米管以及其他无机纳米粒子改性聚氨酯弹性体的研究进展,指出了无机纳米粒子改性聚氨酯弹性体目前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纳米催化技术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庆龄 《现代化工》2004,24(7):20-23
概述了纳米微粒的制备技术;介绍了纳米催化技术,包括碳纳米管催化、纳米金属(簇)催化、纳米金属氧化物催化、纳米沸石组装与催化以及金属配合物/分子筛复合催化材料催化、纳米粒子/聚合物复合材料催化、无机/有机纳米复合膜材料催化等;对未来纳米催化技术发展提出建议:改进现有的制备方法,探索开发纳米材料制备新技术,研究纳米材料的评价与表征方法,深入开展基础理论研究,以及扩大各研究院校与产业部门间的科技合作。  相似文献   

10.
简要阐述了气相沉积法、共混法和分散法3种纳米流体的制备方法以及物理法、化学法两种纳米流体的分散技术。重点综述了纳米流体强化气液传质过程以及强化机理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分析给出了纳米流体强化气液传质的几点原因:掠过效应、抑制气泡聚并机理、边界层混合机理、渗透机理以及多个影响因素相互关联作用。并预测出可能成为研究热点并有助于统一的强化理论表述提出的4个研究方向:影响纳米颗粒强化气液传质的各种因素相互耦合作用;纳米流体对氨、CO2、CO、O2和水蒸气以外的其它气体的物理化学吸收,进一步提出纳米颗粒强化气液传质普适性模型;搜集纳米颗粒影响气液界面附近的浓度分布;速度分布的微观信息以及纳米颗粒与气液界面相互作用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魏元生  汪艳  戚欢 《弹性体》2009,19(1):26-28
采用硅烷偶联剂WD-40对纳米白炭黑进行改性处理,研究了经过表面改性的纳米白炭黑对氯丁橡胶的补强效果,同时研究了纳米氧化锌对纳米白炭黑补强氯丁橡胶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白炭黑对氯丁橡胶具有较好的补强作用,氯丁橡胶的定伸强度、拉伸强度和撕裂强度均随白发黑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同普通氧化锌相比,用纳米氧化锌硫化的氯丁橡胶的物理机械性能亦得到了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2.
宋铮铮  吴张永  莫子勇  王娴  王娟 《化工进展》2015,34(4):1055-1058
以纳米碳化硼粉体为纳米材料,聚乙二醇、羧甲基纤维素钠为分散剂,蒙脱石为抗沉降稳定剂,RO反渗透膜处理水为分散介质,采用两步法制备了水基纳米碳化硼溶液.研究了不同分散条件对纳米碳化硼在水基础液中的分散情况,并采用沉降稳定性分析、流变特性分析来评价其分散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分散剂种类、分散剂质量分数、纳米碳化硼的粒径、纳米碳化硼的质量分数都会对溶液分散稳定性产生一定的影响.研究得出,用质量分数为0.4%的聚乙二醇(PEG600)作为分散剂、用粒径为60nm的纳米碳化硼且质量分数为0.8%~0.9%时,能够使得纳米碳化硼在水基础液中达到最佳稳定分散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于维才 《辽宁化工》2014,(4):439-441
高性能的玻璃纤维与性能优越的纳米基体材料结合才能制成满足各种工程和工业上的玻璃纤维增强的纳米复合材料产品的要求。因此要了解用来增强的玻璃纤维种类和性能以及玻璃纤维增强的纳米复合材料的物理特性,为玻璃纤维增强的纳米复合材料框架性研究输送详实的数据提供了保证。  相似文献   

14.
用PP与纳米Al_2O_3熔融共混法制备复合材料,再用超临界CO_2间歇发泡法制备发泡材料,并对材料的结晶行为、力学性能、发泡行为和导热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纳米Al_2O_3能提高复合材料的结晶和熔融温度,但会降低PP链段运动能力,当纳米Al_2O_3含量为7%时,复合材料的结晶度由纯PP的28.10%降至24.46%;纳米Al_2O_3具有刚性粒子的增强增韧协同效果,当纳米Al_2O_3含量为5%时,纳米Al_2O_3的骨架效应使得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达到33.9 MPa,继续提高其含量后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略微下降。由于纳米Al_2O_3的刚性粒子增韧效果,当纳米Al_2O_3含量达到7%时,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可达到5.26 k J/m2。纳米Al_2O_3起到异相泡孔成核剂作用,加入5%的纳米Al_2O_3后,发泡材料的泡孔密度提高至2.18×107个/cm3,其热导率在纳米Al_2O_3含量为7%时达到0.107 W/(m·K)。  相似文献   

15.
王登武  王芳 《中国塑料》2013,27(10):27-31
采用高速混合、冷压烧结成型的方法制备了聚四氟乙烯/纳米氮化铝(PTFE/nano AlN)复合材料,考察了nano AlN含量对复合材料结晶性能、力学性能与摩擦性能的影响,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样品磨损表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nano AlN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结晶度呈现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nano AlN可显著提高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与耐磨损性能,当其含量为4 %时,耐磨损性能与纯PTFE相比提高了2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16.
纳米SiO2在玻璃钢拉挤制品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通过在环氧玻璃钢拉挤杆中加入不同比例的纳米SiO2 ,对树脂体系的粘度、凝胶时间以及制品的力学、电学、热变形温度等方面性能的分析,选出纳米SiO2的最佳添加量,为纳米材料在玻璃钢拉挤制品中的应用,探索出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综述了微纳层叠技术制备聚合物体系的最新进展,简单介绍了微纳层叠技术的工艺流程,详细介绍了微纳层叠技术对复合材料在电学性能、阻隔性能、力学性能、光学性能、形状记忆方面的提升作用;最后,对微纳层叠技术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A nano‐composite coating was formed using nano‐ZnO as pigment in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to a specially developed alkyd‐based waterborne coating. The nano‐ZnO modified composite coatings were applied on mild steel substrate by dipping. The dispersion of nano‐ZnO particles in coating system was investigat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ic and atomic force microscopic techniques. The effect of the addition of these nano‐pigments on the electrochemical behavior of the coating was investigated in 3.5% NaCl solution, using 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 Coating modified with higher concentration of nano‐ZnO particles showed comparatively better performance as was evident from the pore resistance (Rpo) and coating capacitance (Cc) values after 30 days of exposure. In general, the study showed an improvement in the corrosion resistance of the nano‐particle modified coatings as compared with the neat coating, confirming the positive effect of nano‐particle addition in coatings. © 2009 Wiley Periodicals, Inc. J Appl Polym Sci, 2009  相似文献   

19.
以马来酸酐和正十八醇为原料合成了可聚合表面活性剂马来酸单十八酯,并用其改性Fe3O4纳米磁粉.用改性纳米磁粉制备了苯乙烯基可聚合磁流体,并通过本体聚合获得了磁性纳米复合材料.透射电镜分析结果表明,直径约7 nm的Fe3O4纳米颗粒在磁流体和复合材料中分散均匀,无明显团聚现象;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磁粉表面包覆的马来酸单十八酯和苯乙烯基质发生了共聚.差示扫描量热、热重及凝胶渗透色谱分析结果表明,与相间条件聚合的聚苯乙烯(PS)相比,复合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和去除磁粉后的相对分子质量明显降低,但热稳定性比相同条件下聚合的PS有明显提高,这说明可聚合表面活性剂和活性PS链之间形成了共价键,从而增强了Fe3O4纳米颗粒与基质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20.
纳米二氧化钛薄膜的制备及特性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纳米二氧化钛薄膜由于具有优良的光催化活性而受到人们的重视。采用阳极电沉积的方法在ITO基体上制备二氧化钛钠米薄膜。研究了阳极电流密度和沉积时间对纳米二氧化钛薄膜结构和附着力的影响,利用扫描电子显微技术和X射线衍射技术分析了二氧化钛薄膜的表面形貌和组织结构,探讨了其光催化活性和亲水性。结果表明,纳米二氧化钛薄膜是由纳米级的颗粒组成,颗粒间存在纳米级小孔,该薄膜对于波长为400-700nm的可见光是透明的,具有优良的光催化活性和亲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