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于漪的语文教育思想对语文教育界的发展影响颇深,她的语文教育思想与新时代教育要求接轨,尤其是"教文育人"这一点。于漪在她的基础教育观中提出"教育的生命力在于质量",教师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所以,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提高她们的专业素养对未来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于漪在她的语文教育思想中对语文教师自身专业成长发展提供了路径指引。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在自身发展上面应该做到:博闻深思,目中有人,开拓创新。  相似文献   

2.
在当前素质教育的改革大潮中,牢固树立"育人"观点,把"教文"纳入"育人"的大目标,重视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和审美方面的素养,教在今天,想在明天,以明天建设者所需的素质和能力促进今天语文教学的改革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3.
在当前素质教育的改革大潮中,牢固树立"育人"观点,把"教文"纳入"育人"的大目标,重视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和审美方面的素养,教在今天,想在明天,以明天建设者所需的素质和能力促进今天语文教学的改革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4.
关注学生的成长,关注学生的生命,是当前在各级各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于漪老师的教育思想正是以情感教育为突出特点对学生进行教文育人教育。本文从生命教育的内涵,教文育人思想具体内涵,教文育人思想对生命教育的启示三个方面阐释对于漪"教文育人"思想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关注学生的成长,关注学生的生命,是当前在各级各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于漪老师的教育思想正是以情感教育为突出特点对学生进行教文育人教育。本文从生命教育的内涵,教文育人思想具体内涵,教文育人思想对生命教育的启示三个方面阐释对于漪"教文育人"思想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教文以育人     
阅读教学从本质上说是教文育人。教文为了育人,育人凭借教文。这诚如于漪所言:“语文教师应树立鲜明的‘育人’目标,‘教文’要纳人‘育人’这个大目标。”阅读教学如何实现育人?笔者作一番理论探讨。不当处恳请同仁指正。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要立足于素质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工程,因此,语文教学必须立足于素质教育,牢固树立“育人”的观点,把“教文”纳入“育人”的大目标,重视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能力、文化和审美等方面的素养。教在今天,想在明天,以明日建设者所需要的素质与能力,促今天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8.
1959年,从复旦大学毕业的于漪老师在教了7年中学历史后,被要求改行教语文。从此,整整一甲子,于漪老师始终在坚定地探寻语文教育之道。她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要胸中有书,目中有人",80年代提出既"教文"又"育人",90年代初提出培养学生的"现代人素质",90年代中期主张"弘扬人文,改革弊端",21世纪初提出"教育要树魂立根",语文教学要"德智融合"。  相似文献   

9.
四十年流金岁月,四十载春华秋实。2019年12月20日,中国教育学会中语四十年暨于漪教育思想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市育才初级中学举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贾炜在致辞中首先向中语专委会成立四十周年表示祝贺。他高度肯定了“人民教育家”于漪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情怀,号召语文教育工作者像于漪老师一样坚持教文育人,学习于漪对党忠诚、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呕心沥血的高尚情怀。  相似文献   

10.
教育是一项育人的事业,教师不仅要传递知识,更启动了育人的过程.语文教学中教文育人是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思想情操陶冶于一炉,使语文教学具有综合效益,使学生既富有学养又具备健全的人格.本文对语文教学中教文育人的目的与途经进行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1.
陈勇 《华章》2013,(18)
教书育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提高文化素养是中学语文教师的职责。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文化,语文教学就是教学生做人,教学生学做人,让学生从所读书中求得真理。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素养,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净化思想,规范自我。深入探究古典诗文陶冶情操,积极参与教学,将古人思想和自己的思想结合起来,快乐学习。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以德育人的功能,与古之圣贤相逢与课堂,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启迪思想。让学生发扬优良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美好品德,明确传统文化凝聚着人文思想蕴含丰富的文化积淀,放射灿烂的光辉,通过教学生认识传统文化丰厚博大,促进文化素养提高。  相似文献   

12.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主阵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是新课程标准对我们提出的要求。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语文知识、思想情感的有机整合,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目标和价值观,从而提高个人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古语云:“教无定法”,但是在教学中,我们一定“教要得法”,设计出符合学生发展的课堂设计和教学过程。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思想,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张兴武 《现代教学》2012,(11):49-50
"目中有学生"是著名教育家于漪的语文教育观——"教文育人"的核心依据。2000年,于漪从教50年,上海东方电视台为此拍了专题片。在片子的开头,随着记者的突然提问,于漪几乎不加停顿地报出了自己曾教过的一百多个学生的名字。许多人惊讶于一位71岁的老人怎么会保持如此出色的记忆力,但实际上,于漪认为这是她几十年来始终把心放在学生身上的结果,是"目中有学生"给了她这个能力。按照自然规律,一个71岁的老人,尚且能记住这么多学生的姓名,我们的中青年教师显然应该能记住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学大师于漪说:“语文是一门实用而精彩的人文学科,语文学科是一门多功能的育人学科”。 人文思想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标是让学生做进步的现代人,通过提高人文素养使他们活得更自觉、更高尚、拥有更开阔的心胸和重视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学大师于漪说:“语文是一门实用而精彩的人文学科,语文学科是一门多功能的育人学科”。 人文思想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标是让学生做进步的现代人,通过提高人文素养使他们活得更自觉、更高尚、拥有更开阔的心胸和重视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16.
《学语文报》主办的于漪、陆继椿学术报告会于12月3—4日在武汉市隆重举行。于漪同志是全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从事中学教育近四十年,总结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她指出,语文教学必须站在“育人”的制高点上,教师的立足点是“教文育人”,若把语文只教成语言文字的干枯符号,就抽掉了丰富感人的思想内容。她认为教师应着力提高语文课堂的整体效益,要引进时代的活水,把  相似文献   

17.
佳美的课堂教学艺术,能够激励学生听课的浓厚兴趣,使之聚精会神,入情入境,听课有“享受”之感。因此,做语文老师的,必须经常注重研究课堂教学艺术的完美。探讨这个课题,其目的是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联系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即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教知识和育人),必须努力实现知识与能力的统一。如果片面空谈强调提高能力,而忽视知识的学习,这就无异于空中楼阁或者是缘木求鱼。还必须坚持文  相似文献   

18.
林建新 《考试周刊》2014,(71):48-48
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是语文教师面临的严峻问题,一些学生知识掌握得不少,可能力并没有提高。语文教师要变传统的、单一的知识传授为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语文整体素质有较大提高,以适应社会飞速发展。语文教师应培养思想道德素质和育人意识,挑起育人重担,树立"教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观念。  相似文献   

19.
<正>“德智融合,滴灌生命之魂”是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教文育人”思想在21世纪的发展,是学科育人探索的新主张。其目的在于充分挖掘学科内在的育人价值,将其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相融合,真正将立德树人落实到学科主渠道、课堂主阵地,提升教师的育德能力。我校“器识为魂,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是于漪“德智融合”思想的校本化、具体化呈现。“器”是“德”的聚焦,指器量“;识”是“智”的巅峰,指见识。其核心是让人扩展胸怀,增长见识。一、语文先行,深化理解语文学科聚焦“德智融合”,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  相似文献   

20.
李英 《教师》2014,(18):63-64
正著名教育家于漪曾强调指出:"中学语文是教文育人。中学语文的基本任务是教文,它的终极目的是育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肩上的担子比其他科目的教师更重。因为语文学科本身,其思想性、人文性是其他学科望尘莫及的,所以语文教师首先是一名人文工作者,除了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对学生产生影响之外,还应该把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