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一期后路截骨矫形治疗儿童静止期脊柱结核性后凸(侧后凸)畸形的疗效。方法 2002年1月至2012年12月手术治疗儿童静止期脊柱结核性后凸(侧后凸)畸形18例,男6例,女12例;年龄4~15岁,平均8.2岁;脊柱结核病程10个月~120个月,平均37.1个月。脊柱后凸畸形位于颈胸交界区2例、胸椎10例、胸腰段5例、腰椎1例。病变累及2个椎体3例、3~5个椎体9例、5个椎体以上6例。其中6例合并脊髓神经损害,Frankel分级C级2例、D级4例。均采后路截骨矫形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经椎弓根截骨16例,全椎体切除截骨2例。术前、术后及随访时摄站立位全脊柱X线片,测量矢状面主弯后凸Cobb角、冠状面主弯侧凸Cobb角及躯干矢状偏移距离,记录脊柱融合固定节段和融合情况。结果 1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 11~97个月,平均27.8个月。固定节段为5~17个椎体,平均9.6个;融合节段为2~8个椎体,平均4.4个。矢状面后凸由术前平均71.6°矫正至14.5°,矫正率79.7%;冠状面侧凸Cobb角由术前平均9.4°矫正至0.7°。躯干矢状偏移距离由术前平均3.7 mm矫正至术后0.5 mm,平均矫正3.2 mm。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均获改善。围手术期主要并发症包括内固定松动4例,胃肠功能障碍2例,胸膜破损5例,脑脊液漏3例。结论 对儿童静止期脊柱结核件后凸(侧后凸)畸形采用后路截骨矫形及内固定是较为安全、有效的方法,融合范围选择和截骨矫形技术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后路全脊椎截骨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7年8月至2009年12月,采用后路全脊椎截骨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病例21例,男7例,女14例;年龄7~32岁,平均16.3岁;胸段19例,腰段2例;伴发脊髓纵裂7例,脊髓空洞1例,不全瘫3例。所有病例均行后路一期全脊椎截骨、矫形植骨融合固定术。测量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记录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顶椎偏移;记录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时间16~38个月,平均22.4个月。本组病例手术时间平均为694.5min,术中出血量平均2429ml,冠状面Cobb角由82.9°矫正到36.0°,平均矫形率56.6%,矢状Cobb角由82.5°矫正到39.8°,平均矫形率51.8%,顶椎偏移由27.1mm矫正到11.1mm,矫正率59.0%。1例术后神经诱发电位示右胫后神经SEP降低,2周后恢复,无其他神经系统并发症,椎体间植骨病例随访时均获得融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结论后路全脊椎截骨椎体切除可直接去除致畸原因,在冠状面和矢状面上均可获得良好的矫形,并可获360°减压,是目前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较为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后路半椎体切除内固定矫治先天性脊柱侧后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椎弓根钉矫形治疗先天性半椎体所致脊柱侧后凸的临床效果。方法11例患者,平均年龄9.3岁,4例位于胸椎,5例位于腰椎,均为完全分节型,手术采用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椎弓根器械矫形并植骨融合。结果手术固定节段2-7个椎体,平均3.3个椎体。术后随访6-30个月,平均14.5个月。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示冠状面Cobb角由术前平均41.15°矫正至15.35°,平均矫正率61.53%,矢状面Cobb角由术前平均34.15°矫正至13.26°,平均矫正率60.27%,顶椎偏移由术前25.34mm矫正至11.46mm,最后随访时侧凸和后凸Cobb角平均分别为16.86°和14.08°,与术后相比无纠正丢失。无任何手术并发症,无内固定断裂脱落,均融合。结论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器械矫形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凸安全、有效的术式,能够获得满意的矫正。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经后路胸膜外松解胸椎间隙联合顶椎区楔形截骨结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矫正术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安全性和早期临床效果.方法 2004年3月至2007年6月,对14例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患者行手术治疗.男6例,女8例;年龄15-31岁,平均22.1岁.其巾特发性7例,先天性6例,神经纤维瘤病l例.术前侧凸Cobb角81°~139°,平均111.2°;后凸57°~165°,平均85.8°.所有患者均行一期经后路胸膜外松解椎间隙联合顶椎区楔形截骨,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矫止及植骨融合术.结果 平均松解椎间隙5.1个,椎体截骨平均2.3个,手术时问7.2~14.1 h,平均9.2 h.术中出血量1500~6100 ml,平均3970 ml.无神经损伤,2例术中胸膜破裂,1例术后并发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所有患者经过7~31个月随访,平均12.7个月,术后侧凸Cobb角15°~71°,平均31.3°,矫正率71.9%;后凸22°~48°,平均34.9°,矫正率59.3%.结论 经后路胸膜外松解胸椎间隙节省了前路经胸的于术时间,创伤小,对心肺干扰小,降低了风险,改善了脊柱柔韧性.顶椎区凸侧三柱楔形截骨,依靠凹侧保留的椎间纤维环、黄韧带及肋椎关节作为稳定铰链,手术较伞脊椎切除术简便、安全.对重度僵硬性弧形脊柱侧后凸用单一的截骨术难以达到三维矫正,后路椎间隙松解联合顶椎区楔形截骨结合椎弓根螺钉内崮定矫正能获得良好的脊柱三维矫正.  相似文献   

5.
经椎弓根楔形截骨矫正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研究经腰椎椎弓根楔形截骨矫正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的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2003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12例男性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患者,平均年龄36岁。手术采用一期后路经L3椎弓根截骨矫形,截骨节段上方和下方至少2个节段椎弓根螺钉矫正固定。测量患者术前和术后颌眉线/垂线夹角和脊柱侧位X线L2~4椎体Cobb角度。结果患者颌眉线/垂线夹角由术前平均76.3°矫正到术后平均17°,而L2~4的Cobb角度由术前平均后凸6.7°矫正到术后平均前凸48.6°。所有患者能够平视行走,矢状面平衡和步态得到明显改善。结论对于严重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患者,经腰椎椎弓根楔形截骨矫形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经后路顶椎椎弓根全椎体截骨矫正胸腰椎后凸畸形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经后路顶椎椎弓根三柱截骨治疗脊柱后凸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6月-2006年6月,采用经后路顶椎椎弓根三柱截骨治疗42例脊柱后凸患者,其中陈旧胸腰椎骨折20例、椎体发育不良8例、结核性10例、强直性脊柱炎4例。评定脊柱后凸矫正情况、植骨融合情况、内固定位置、手术并发症、腰痛及Oswestry功能评分的变化。结果术后随访6—21个月,平均15个月。植骨融合满意,无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术前后凸Cobb角度平均为霹8.5°术后为20.6°,平均矫正角度为35.3°。术前患者腰痛VAS评分平均为7.5分,术后3.6分。术前ODI平均为57.6%,术后31.7%。结论经后路顶椎椎弓根截骨、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后凸畸形,矫正角度大,手术视野开阔,手术相对安全,可获得满意的放射学矫形效果和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头颅-骨盆环牵引辅助后路截骨矫形治疗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3月至2018年3月贵州省骨科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32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18例,年龄(17.5±4.8)(14~23)岁。均行Halo骨盆牵引后后路截骨矫形手术治疗。牵引力取患者可承受的极限,牵引时间为(3.2±0.6)(3~4)周,后行后路截骨内固定融合术。对患者治疗前左右侧屈位、牵引后和术后的侧后凸矫正率进行比较。采用SPSS 24.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3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行经椎弓根椎体截骨(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或邻椎截骨12例、Smith-Petersen截骨(Smith-Petersen osteotomy,SPO)或Ponte截骨20例。未见脊髓与神经损伤并发症发生。治疗前脊柱冠状面Cobb角为(136.8±38.0)°(96°~172°),矢状面Cobb角为(90.4±24.0)°(45°~125°)。患者平卧左右侧屈位侧凸矫正率为(8.9±3.2)%,Halo骨盆牵引后侧凸矫正率为(37.6±4.3)%,后路截骨矫形术后侧凸矫正率为(68.7±4.8)%;牵引后矢状面侧凸矫正率为(30.7±5.6)%,后路矫形术后矢状面侧凸矫正率(60.6±4.3)%;各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应用Halo头颅-骨盆牵引辅助后路截骨矫形治疗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可预测矫形效果,简化手术,降低操作难度,提高畸形矫正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顶椎楔形截骨术治疗重度僵硬型脊柱侧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5月—2014年10月,采用经后路顶椎楔形截骨术治疗的23例重度僵硬型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其中9例为特发性,14例为先天性,侧凸及后凸顶椎均位于同一节段。术前、术后及随访期间分别拍摄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测量侧凸及后凸Cobb角,评价矫形效果;采用SRS-22问卷评分评定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手术时间270~570 min,平均387 min;术中出血量900~2 700 mL,平均1 701 mL。所有患者随访 24个月。侧凸Cobb角术前110.6°±23.4°,术后24个月41.4°±12.0°,矫正率为62.6%。后凸Cobb角术前91.5°±27.8°,术后24个月33.1°±14.7°,矫正率为63.8%。冠状面偏移术前(30.3±17.0)mm,术后24个月(19.6±15.1)mm;矢状面偏移术前(34.0±42.2)mm,术后24个月(10.3±15.9)mm。术后24个月SRS-22问卷各项得分及总分与术前相比均显著改善。所有患者术后12个月截骨部位均获得骨性融合。1例患者术后由于痰液阻塞出现肺不张,8例胸腔积液。1例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术后3个月神经功能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顶椎楔形截骨术治疗重度僵硬型脊柱侧后凸畸形,矫形效果良好,能够实现冠状面和矢状面平衡的重建。  相似文献   

9.
胸椎楔形截骨术矫正胸段侧凸畸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胸椎体楔形截骨在顶椎位于胸段脊柱侧凸矫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后路凸侧椎体楔形截骨、凹侧软组织松解、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治疗胸段脊柱侧凸 2 3例 ,其中特发性脊柱侧凸畸形 2 0例 ,侧方半椎体畸形3例。共行截骨 2 9个椎体 ,T10 以上椎体截骨 14个 ,最高为T5椎体 ,T10 以下椎体截骨 15个。所有病例皆采用椎体冠状面楔形截骨。结果 术后随访平均 19.2个月 (4个月~ 36个月 )。术前Cobb角为 6 5°~ 110° ,平均为 74 .4°。术后测量的Cobb角为 10°~ 35° ,平均矫正率为 76 .5 % ;术后平均身高增长 4 .5cm。手术中失血为 80 0~ 82 0 0ml,平均170 0ml。术后皆无神经系统及其他方面的并发症。结论 单一后路椎体楔形截骨可有效矫正胸段脊柱侧凸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后路截骨矫形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陈旧性胸腰椎骨折伴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04-2012-12采用后路Ponte截骨矫形手术治疗11例老年骨质疏松性多节段陈旧胸腰骨折伴后凸畸形的患者。术前、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采用X线片观察Cobb角、SVA间距改善情况,应用VAS评分评价患者疼痛情况以及观察神经功能和术后并发症。结果末次随访VAS评分为0~5分,平均3.3分;矢状位后凸Cobb角11°~23°,平均17°,丢失2.2%;SVA间距为-1.6~2.0 cm,平均1.1 cm。术前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截骨矫形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多节段陈旧性胸腰椎骨折伴后凸畸形,矢状面平衡恢复好,可取得良好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11.
钛钢螺纹椎体融合器(TFC)在脊柱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报告钛钢螺纹椎体融合器(threadedfusioncageTFC)在41例脊柱疾病中的应用情况。随访10~36个月,平均24个月,症状无复发,融合器无移位,无植骨吸收和假关节形成,取得满意效果。分析了这种固定融合的生物力学特性,并与椎弓根钢板结构、单纯植骨融合的脊柱生物力学特性进行比较,优于后两者。此种固定融合技术的特点是:椎体界面间固定,能增大和维持椎间隙和椎间孔高度,有利于植骨融合,利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提出在脊柱疾病中的应用范围,如颈椎不稳定、腰椎不稳定、退行性椎间盘病变、腰神经根管狭窄、颈椎病、腰椎滑移、腰椎间盘术后复发等疾病。认为TFC融合技术是一种较好的椎间固定融合技术,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2.
颈、胸、腰椎共存退行性病变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颈、胸、腰椎共存退行性病变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手术治疗颈、胸、腰椎共存退行性病变患者79例,男51例,女28例;年龄30~80岁,平均58.1岁.79例患者均有颈、胸、腰椎同时受压的表现,如四肢麻木、无力,胸腹束带感,明显感觉减退平面,下肢痛,上、下肢病理征阳性等.其中41例以颈部症状为重,5例以胸椎症状为重,12例以腰椎症状为重.根据病变的严重程度,采用单纯颈椎手术41例,胸椎手术5例,腰椎手术12例;接受两部位手术21例.按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价术后疗效,并计算改善率.结果 采用不同手术方式,术后JOA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单纯颈椎手术的改善率为66.06%±14.33%,单纯胸椎手术的改善率为56.19%±9.85%,单纯腰椎手术的改善率为63.49%±9.78%.21例行两部位手术,其中14例一期行两部位手术,改善率为76.78%±3.94%,7例分期行两部位手术,改善率为71.79%±8.74%.结论 颈、胸、腰椎共存退行性病变主要由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后纵韧带及黄韧带肥厚或骨化等引起,为脊柱多部位发现,表现复杂,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症状及影像学表现等进行多方面综合判断,选择最佳的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最佳治疗方案,提出最佳手术时机,手术指标和手术方法,方法:对68例胸椎裂性骨折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行后路减压56例,经后入路椎弓根侧前方减压12例,采用“锤入法”或“潜挖法”切除从前方压迫脊髓或马尾神经的椎体碎块,采用Dicks椎弓根钉内固定15例,双哈氏棒固定42例,哈-鲁氏棒固定8例,鲁氏棒固定3例,并行椎间关节突植骨15例,结果:随访4个月至4年4个月,平均2年,术后内固定稳定,骨折复位佳,椎管有效径恢复,术后神经功能较术前有较大恢复。结论:胸腰椎爆裂性骨折,骨折块占据椎管容积1/3以上,椎管矢径小于10mm应积极进行手术椎管减压,后路复位固定,纠正后弓角,注意术中复位达到到以下三项标准:a. 压缩椎体张开80%以上,b。后弓角<10度;c椎体间脱位完全复位。  相似文献   

14.
沙袋垫枕配合功能锻炼治疗胸腰段单纯性压缩骨折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沈虹 《中国骨伤》2006,19(3):185-185
自1997年6月-2004年12月,采用沙袋垫枕配合功能锻炼,治疗胸腰段椎体单纯性压缩骨折86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86例患者中男52例,女34例;年龄26~71岁,平均为41岁。高处坠落损伤15例,摔倒损伤54例,重物砸伤13例,其他原因致伤4例。86例均为住院患者,住院时间11~  相似文献   

15.
胸腰段椎体多节段骨折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卢巧华  吴国正  龙超 《中国骨伤》2006,19(6):370-370
胸腰椎多节段骨折是指多于一个节段,并且骨折节段被正常节段分隔.随着CR、CT、MR等设备的普及和诊断技术的提高,该骨折诊出率明显增加,该骨折若处理不当极易导致继发性的脊髓损伤.自2002年2月-2004年1月共收治多节段胸、腰椎骨折46例,其中手术治疗38例,灵活掌握手术时机及内固定方法,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C7~T2椎病变经前路显露,按通常用的手术切口,显露是有困难和有限制的,尤其是行前 路植骨更是如此。作者改良了Sundaresan的手术方法,从左侧作“L”形联合切口。切除左锁骨内侧 1/3、同侧胸骨柄的一部分,本组共做12例,显露良好、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椎管内骨折块产生的组织结构基础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谢宝钢  吴梅英 《中华骨科杂志》1998,18(3):153-156,I001
揭示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发生机制及造成脊损伤的骨折块来源部位及产生机理。方法:本研究从造成脊柱损伤的实际过程出发,利用BIM-I型立式自由落体生物撞击机,在准静态加载下对尸体脊柱标本复制爆裂骨折模型及应用体视显微镜观测正常及单2击后终板软骨、小当人骨形态和损伤情况。  相似文献   

18.
颈胸椎连接段骨折脱位的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前路手术在颈胸椎连接段骨折脱位的应用价值。方法自1997年以来共收治21例颈胸椎连接段骨折脱位的患者,受伤至手术时间24小时内4例、2~7天9例、8~14天3例、4周以内5例,均为骨折脱位,其中C6、7 7例,C7 9例,T1 5例。均有不同程度脊髓损伤,按Frankel分级,A级3例、B级6例、C级9例、D级3例。手术行前方入路,骨折椎体大部分切除彻底减压,自体髂骨块植骨融合,并使用前路颈椎带锁钢板内固定。结果全组21例,除因合并肺部感染死亡1例外,20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个月~3年,平均21个月,植骨全部融合,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恢复,其中A级2例、C级1例、D级9例、E级8例,脊柱序列正常,无内固定失败。结论前路手术操作简便,并发症少,骨折脱位复位满意,节段稳定性好,是治疗颈胸椎连接段骨折脱位的一种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在1~3岁的幼儿下胸椎和腰椎置入椎弓根螺钉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2002年1月至2007年1月,对10例1~3岁下胸椎和腰椎疾患患儿应用成人颈椎侧块螺钉进行固定矫形,男7例,女3例;年龄1~3岁,其中1~2岁4例,2~3岁6例.先天性半椎体畸形合并脊柱侧凸7例,均为完全分节的单个游离半椎体,不合并对侧分节不全;椎体肿瘤2例,为合并椎管内占位的嗜酸性肉芽肿;脊柱结核1例,为中心型椎体结核并后凸畸形.病变椎体:L3(1例),L2(3例),L1(4例),T12(2例).病变节段为1~2个.经测量T11~L5椎弓根的上下径为5.2~9.0 mm,平均6.5 mm;左右径为3.5~8.0 mm,平均4.6mm.结果 10例患儿共置入40枚螺钉,未发生大血管和神经损伤.3例患儿CT扫描发现各有1枚螺钉置人偏外,并穿破椎弓根和椎体的外缘皮质,其中1例患儿出现1枚螺钉过长超出椎体前缘,但均未损伤血管及内脏.随访时间2~3年,平均2.6年.1例L3椎体嗜酸性肉芽肿患儿,术后6个月时X线片显示L2~L4局部有轻度后凸畸形,但3年后后凸畸形基本自行矫正.10例内固定物在手术后2~3年取出,在随访期间未见内固定物松动及断裂.结论 在1~3岁幼儿的下胸椎和腰椎置入椎弓根螺钉在技术上可行、安全.  相似文献   

20.
胸腰椎骨折术后内固定物失效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爱民  郭爱君 《中国骨伤》2004,17(2):120-121
胸腰椎骨折经椎弓根内固定技术已成为一项十分成熟的骨科技术,在我国已广泛开展,并为诸多患者所接受,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主要是因为它创伤小、复位满意、固定可靠、手术安全等优点,但也出现了一些由于技术和设计问题的并发症,使手术内固定失效,手术效果差,现就近年来临床出现的一些情况进行分析,纠其原因,探讨其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