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股骨颈组配式假体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偏心距重建的意义.方法 对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使用股骨颈组配式假体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7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男42例,女33例;年龄44~83岁,平均(64.7±12)岁.左髋40例,右髋35例.术前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32~65分,平均(54±6)分.均采用M/L Taper with Kinectiv假体系统.术前应用模板技术预计假体大小及偏心距,术中实体测量,结合术前计划和术中情况选取大小合适的股骨颈假体,恢复偏心距,重建髋关节外展力臂.术后于X线片上测量偏心距及下肢长度.术后l、3、6、12个月及以后每年随访一次,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评价疗效.结果 股骨偏心距均得到重建,误差从-3.0~3.0 mm,平均(1.3±0.3)mm.双下肢长度差平均(3.0±0.8) mm.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19.7个月.术后12周站立位髋关节外展角平均40°±10°;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65~94分,平均(86±13)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360,P=0.000).末次随访时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78~98分,平均(95±15)分.随访期间未出现关节脱位和髋臼股骨撞击征病例.结论 使用股骨颈组配式假体可在不影响下肢长度的情况下恢复患肢的股骨偏心距,获得良好的髋关节外展肌力、活动度及稳定性,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2.
范秋平  王波  季卫平 《中国骨伤》2016,29(2):192-196
作为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一重项要指标,偏心距的重建及重建程度对疾病预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股骨偏心距的重建与股骨距长度保留、假体头颈长度、颈干角大小、下肢是否等长密切相关。重建策略包括术前细致规范的模板测量,股骨距预测及长度保留,术中选用近似解剖颈干角的假体,假体头颈的长度调整等。本文就偏心距的重建策略思想及偏心距对髋关节功能、假体磨损、术后疼痛、跛行、双下肢不等长等并发症的影响及相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前路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对前路小切口人工髋关节置换术(THA)的临床效果进行回顾分析。方法将2002年8月至2004年2月施行THA的12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60例患者,分别采用前路小切口和传统后路切口,对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切口长度、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术后Harri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平均随访20个月(12~30个月)。小切口组的平均手术时间为72min,传统切口组为69min(P>0.05);小切口组的平均切口长度为7.9cm,传统切口组为16.3cm(P<0.01);小切口组出血量平均为350ml,传统切口组650ml(P<0.01);小切口组平均术后住院时间为7d,传统切口组为13.5d(P<0.05)。小切口组术后X线片髋臼前倾角平均为24°,传统切口组为19°;小切口组外展角平均为47°,传统切口组为45°。术后3个月随访时,小切口组的平均Harris评分为91.4分,传统切口组为78.5分(P<0.05);末次随访时,小切口组的平均Harris评分为95.1分,传统切口组为95.6分(P>0.05),但两组髋关节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10.0±3.2)°和(90.0±2.9)°(P<0.05)。两组患者都未出现感染、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小切口组有1例术中摄片发现髋臼前倾角偏大,立即将髋臼取出重新安放,术后无不良反应。传统切口组2例症状性DVT,1例出现嗜睡,CT示脑基底节小梗塞灶。结论前路小切口THA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美观的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微创与常规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的短期临床随访结果.[方法]将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施行THA的20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前外侧入路微创组和标准后外侧入路组,各100例患者,对两组手术时间、围手术期出血量、引流量、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疼痛评分、Harri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平均随访20个月(12 ~30个月).两组患者均无骨折、感染、脱位、血管神经损伤、血栓形成等并发症.两组相比平均手术时间、末次随访VAS评分、平均Harris评分及术后影像学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切口长度、围手术期出血量、引流量、输血量、平均住院时间,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外侧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疼痛小、恢复快的特点,是一种安全、有效、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偏心距对行走过程中术侧下肢步态时间距离参数的影响。方法按入组标准对2000年1月—2005年12月于我院行单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29例58髋进行标准骨盆正位X线片检查,测量双侧股骨偏心距,计算股骨偏心距比(femoraloffsetratio,FOR)。行三维步态分析,采集步态时间距离参数。根据FOR分组并对双侧下肢的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手术侧FOR小于对侧为A组,共10例,手术侧单腿站立相、踏步时间及跨距与对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对双侧下肢的步频、步速、跨步时间、踏步距离及双腿支撑时间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侧FOR大于对侧为B组,共19例,双侧下肢各项步态时间距离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术侧股骨偏心距不足对患者步态具有重要影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重建股骨偏心距有助于髋关节生物力学的恢复和术后步态的改善。  相似文献   

6.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临床经验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Wang Y  Hao LB  Zhou YG  Li JD  Wang JF  Tang PF  Huang P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20):1313-1316
目的 总结人工髋关节感染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75年5月至2004年12月收治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患者43例44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5例26髋,女18例18髋;本院感染病例16例16髋,外院感染病例27例28髋,平均年龄为54岁(24~81岁)。平均随访时间3年3个月(5个月~16年)。治疗包括:I期翻修7例,其中2例失败后行切除成形术;Ⅱ期翻修15例16髋,切除成形13例;保留假体清创5例;抗生素治疗、髋关节融合和截肢各1例。43例患者中40例术前和术中培养阳性,共培养出59株细菌,其中表皮葡萄球菌19株,金黄色葡萄球菌10株。结果术后随访36例,感染均无复发。29例进行术后Harris评分,平均为78.5分(45~98分)。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诊断治疗均很困难,细菌毒力高、耐药率高,治疗时应予以重视,治疗方法选择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以Ⅱ期翻修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各种髋臼骨缺损的特点与重建方法.方法 1998年5月至2008年8月对获得随访的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或翻修的37例(37髋)髋臼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AAOS分型采取颗粒性或结构性植骨、生物或骨水泥髋臼假体以及钛网或加强环置入等方法对骨缺损进行重建.术前Harris评分(42±8)分.术后采用Harris评分判断髋关节的功能改善情况,复查X线片了解移植骨愈合及假体在位情况.结果 AAOS Ⅰ型9例,Ⅱ型13例,Ⅲ型15例.颗粒性植骨24例,结构性植骨6例,混合性植骨7例;生物型假体21例,骨水泥型假体16例.平均随访时间53.7个月.术后Harris评分(87±5)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骨在最后一次复查时均已愈合或基本愈合.结论 对于AAOS Ⅰ型、Ⅱ型等简单的髋臼骨缺损,颗粒性或结构性植骨结合生物型髋臼假体就可以获得很好的初始稳定性,而对于AAOSⅢ型等较严重的缺损,则应行结构性植骨或附加钛网及加强环等重建髋臼.其短、中期疗效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8.
人工全髋置换术中偏心距与软组织平衡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王兴中  肖鲁伟 《中国骨伤》2008,21(3):184-186
目的:分析标准股骨假体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股骨假体颈长和股骨矩保留对偏心距重建的作用,并研究偏心距重建对软组织平衡的影响。方法:68例(71髋,男30例,女38例;年龄17~89岁,平均63.5岁)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并获得随访,采用Harris评分,Cybex-6000等速测定患髋外展肌力,测得偏心距、股骨矩、假体颈长,综合评估手术结果。结果:假体颈长对偏心距的影响较股骨矩大(t=3.07,P〈0.01),并与偏心距呈正相关关系(r=0.642,P〈0.001,但两者对Harris评分影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2,P〉0.05)。股骨头坏死患者术后偏心距较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和股骨颈骨折患者小(t=2.91,3.31,P〈0.01)。偏心距获得重建的髋关节术后外展肌力较偏心距重建不足者优(P〈0.05)。结论:采用标准股骨假体行全髋关节置换术,股骨假体颈长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偏心距的重建作用大于股骨矩的保留,偏心距的重建在全髋关节置换术软组织平衡中主要起到增强术后外展肌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素法评估不同股骨偏心距(FO)对全髋关节置换(THA)应力水平的影响。方法一例正常双髋关节CT图像进行影像学测定,参数包括股骨偏心距、颈干角和颈长。建立三维有限元素模型(3D—FEM)对THA中人体股骨杆不同颈长、颈干角和偏心距的变化进行VonMises应力分析。结果结果表明假体上应力随着颈干角的增加而单调下降,颈长在35~44mm范围内,假体上应力水平较低,超过这一范围应力水平单调上升。特别指出降低假体上的应力与提高股骨上的应力及增加髋关节活动范围与股骨偏心距密切相关。分析结果与实验应力分析和临床统计结果相一致。结论研究不同股骨偏心距对THA应力水平的影响是非常必要的,重建股骨偏心距有利于恢复外展肌力臂、重建正常髋关节的生物力学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内陷症的手术操作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2003年6月至2008年5月,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内陷症31例35髋,男16例18髋,女15例17髋;年龄36~71岁,平均52.2岁.手术均采用后外侧入路,股骨头取出困难时采用逆行取出法,分别处理髋臼环和髋臼底,取自体松质颗粒骨修复骨缺损,采用压配方式植入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假体.术后1、3、6、12个月门诊随访,以后每年随访1次,随访时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摄X线片观察假体是否有松动和再次内陷,植骨是否愈合.结果 全部病例随访19~152个月,平均46.5个月.1例患者术后第2天出现右下肢深静脉血栓,经抗凝处理后痊愈;1例术后2个月出现轻度大腿痛,无特殊处理,术后6个月消失,无其他并发症发生.术前Harris髋关节评分平均(48.9±6.5)分,末次随访增至平均(91.2±5.7)分,较术前平均改善42.3分.X线片显示所有假体均获得骨性稳定,无松动和再次内陷,术后平均6个月植骨愈合.结论 对于内陷髋臼,采用不同于普通全髋关节置换的手术技术,外移髋臼至旋转中心,用植骨修复骨缺损,选择非骨水泥型假体重建髋臼,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髋臼松动和再次内陷发生率低.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outcome of 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 for protrusio acetabuli. Methods Between 2003 to 2008, 31 patients(35 hips) with protrusio acetabuli were treated with THA, including 16 males (18 hips) and 15 females (17 hips). The age ranged from 36 to 71 years (average age 52.2 years). The femoral heads were moved out with retrograde method when necessary via posterior-lateral hip incision. The acetabular loops and bottoms were prepared respectively. Auto-bone grafting was used to repair acetabular defects and cementless prostheses were planted with press-fit skills. At follow-up visit,the hip functions were evaluated by Harris score. The loosening, re-protrusion and the union of graft bone was judged by X-ray. Results The mean follow-up was 46.5 months (19-152 months). One patient developed DVT on the second day post-operatively who recovered well after anticoagulation treatment. One patient complained of gentle thigh pain which disappeared at 6 months. No other complication was found. The mean Harris scores had improved from 48.9±6.5 pre-operatively to 91.2±5.7 post-operatively. All prostheses acquired bone stabilization with no sign of loosening and re-protrusion and the grafts bone were healed at a mean 6 months according to X-ray. Conclusion THA with acetabular bone grafting and cementless component for protrusio acetabuli have acquired excellent results and prevented loosening and re-protrusio effectively.  相似文献   

11.
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前后三维步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通过三维步态分析的生物力学方法为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前后制定康复治疗方案、评定手术疗效提供客观的依据.方法 2006年2月至2007年2月应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东方新锐DVMC-8801三维运动分析系统)对健康自愿者40名(平均年龄55岁)及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前后的53例患者进行了步态分析,年龄42~82岁,平均59岁.男性33例,平均身高(172±13)cm,体重(64±11)kg;女性20例,平均身高(155±11)cm;体重(45±11)kg.每次测量要求至少有3个步长长度,步速恒定.将髋、膝、踝关节共设置16个点,并连接成面,建成三维动态图像.对全髋置换手术前后的步态在三维方向进行步态分析.结果 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前后三维步态分析结果:(1)行走速度、步频、步长及患肢站立相术后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术后1年步态分析各参数基本达到正常水平.(2)术后患肢站立相较术前明显延长.(3)角度时间曲线:术前髋关节最大曲度为15°,后伸为8°,膝关节最大屈曲度70°,踝关节最大屈曲度15°.术后髋关节最大屈曲度为27°,后伸17°,膝关节最大屈曲度50°,踝关节最大屈曲度14°;髋、膝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加速度时间曲线:术后6个月患肢前、后足前后方向加速度的站立相负波及棘波较术前明显减小,摆动相术后出现双峰波,术前为3个正相波.结论 运用三维步态分析对行全髋置换术的患者进行功能量化评价,可以更为准确地了解髋关节的生物力学变化,进而探索最佳的治疗手段和手术后的康复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髋关节骨性强直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特点,寻找提高手术疗效,减少并发症的方法。方法对本组18例AS患者29个骨性强直的髋关节行THA手术,术前髋关节强直在屈曲0~65°(平均23.6°),术后平均随访4.2年,Harris评分进行术后临床疗效评定,X线检查观察假体有无松动、脱位及异位骨化。结果所有患者治疗经过顺利,无关节松动、脱位、骨折、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髋关节的屈曲和内收畸形得到纠正。平均髋关节屈伸活动度81°,屈伸、内收外展、内外旋总活动度142°,Harris评分平均81.6分,X线照片见假体位置良好,未见松动和下沉。2例2髋长期行走时轻度疼痛,异位骨化2例:BrookerⅠ级1例,BrookerⅡ级1例。结论THA是AS髋关节骨性强直重建关节功能的有效方法,个体化手术方案的设计包括手术入路的选择、假体位置的正确安放、术中软组织松解与平衡、髋臼周围骨赘的清除等是影响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后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THA)后外侧结构重建前后的髋关节生物力学变化。方法 2012年11月至2013年3月期间,行人工THA手术患者9例10髋,其中股骨头坏死患者3例4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并骨关节炎患者侧3例3髋(CroweⅠ型2例,CroweⅡ型1例),股骨颈骨折3例3髋;男4例,女5例;年龄41-75岁,平均59.67岁。常规采用后外侧入路、生物型假体。所有患者均行关节囊及外旋肌群修复,于关节囊及外旋肌群修复前后分别测定髋关节内收、外展0°,屈曲45°和屈曲90°内旋时,关节即将脱位时扭矩的大小,观察股骨大转子后方有无骨折、关节囊及外旋肌群有无撕裂、缝线有无开结及断线、坐骨神经损伤。结果关节囊及外旋肌群缝合前后扭矩有显著增加,屈髋45°时,缝合前扭矩测量为(7.88±5.87)N·m,缝合后扭矩为(14.03±6.81)N·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屈髋90°时,缝合前扭矩测量为(12.22±3.58)N·m,缝合后扭矩为(17.15±5.81)N·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中出现1例大粗隆后缘骨折,1例后外侧结构缝合打结后,线结松动,1例缝线断裂情况,术后随访3个月,无关节脱位发生,无坐骨神经损伤。结论 THA术中后方关节囊及外旋肌群的修复可显著改善THA术后关节即刻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股骨颈骨折行人工关节置换术重建股骨偏心距(FO)对患者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及髋关节活动度的影响.方法 2004年2月至2005年10月对47例单侧股骨颈骨折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摄X线片测量,对比患侧与健侧FO.分析术后FO与患肢髋关节Harris评分及髋关节活动范围的相关性,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和人工双极头置换术的FO重建率进行χ2检验.结果 FO绝对值大小与患侧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高低尢相关关系(r=0.23,P=0.1 18),是否进行FO重建在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5,P<0.001)髋关节外展范围与FO存在明显正相关性(r=0.80,P<0.001),全髋置换术及人工双极头置换术的FO重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P>0.05).结论 股骨颈骨折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重建FO有助于术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FO的重建能影响髋关节的外展范围,但与术式选择(全髋置换术或人工双极头置换术)无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偏距减小与聚乙烯内衬磨损的关系。方法 选择90例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即刻拍摄双髋正位X线片的病例。利用Coreldraw 12.0等比例重建术后即刻双髋正位X线片,依据股骨偏距减小值(F)分为五组:F<2 mm组、2≤F≤4 mm组、4<F≤6 mm组、6<F≤8 mm组、8<F≤10 mm组,每组18例;等比例重建终末随访(4~7年,平均5.6年)双髋正位X线片,测量聚乙烯内衬线性磨损量、速度和角度。结果 (1)五组聚乙烯内衬线性磨损量分别为(0.72±0.13) mm、(0.78±0.11) mm、(0.87±0.09) mm、(0.99±0.09) mm、(1.17±0.15) mm,除第1组与第2组外其余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聚乙烯内衬线性磨损速度分别为(0.132±0.025) mm/年、(0.139±0.019) mm/年、(0.159±0.029) mm/年、(0.183±0.032) mm/年、(0.213±0.023) mm/年,除第1组与第2组外其余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聚乙烯内衬线性磨损角度分别为5.0°±3.5°、3.2°±3.8°、-4.3°±4.9°、-8.7°±4.1°、-13.0°±4.7°,除第1组与第2组外其余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股骨偏距的重建应尽量达到正常解剖水平,股骨头中心向外上方迁移可能会造成应力分布不均和假体磨损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