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子宫内膜癌组织中雌激素及孕激素受体亚型的表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iao QP  Wu C  Zheng H  Yu L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5,40(11):752-755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亚型mRNA及孕激素受体(PR)亚型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RT-PCR法检测66例子宫内膜癌和3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ER、PR亚型mRNA的表达,采用蛋白印迹法检测PR亚型蛋白的表达。结果(1)ERαmRNA在子宫内膜癌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分别是8.00±7.77、3.84±2.57,而ERβmRNA的表达水平分别是4.15±3.55、0.41±0.29,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Rα、ERβ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子宫内膜,两种组织间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PR、PRA和PRB蛋白表达及PR mRNA表达的降低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有关(P<0.05),而PRA与PRB蛋白表达的比值和PRB mRNA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P值分别为0.550、0.901)。(3)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RB mRNA与ERβmRNA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43,P<0.01)。结论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R亚型mRNA表达上调、PR蛋白和mRNA表达的下调可能参与了子宫内膜癌的发生;PRB mRNA与ERβmRNA表达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子宫内膜癌雌激素受体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子宫内膜癌雌激素受体研究的进展张振国,徐苗厚综述王美清审校(山东医科大学病理解剖学教研室)近20年来,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国内有人统计,子宫内膜癌与宫颈癌的发病率比例,从50、60年代的1:18上升到70年代的1:6,升高了约3倍。就世界范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环氧化酶-2(COX-2)、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6例子宫内膜癌中COX-2、ER和PR的表达。结果:COX-2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率随病理分级的增高而升高,与患者年龄、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情况无关。ER和PR在子宫内膜癌的表达与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有关,表达率随临床分期增加、病理分级增高及淋巴结转移而降低。COX-2的表达与ER和PR无关。结论:COX-2可能介导不同的生物学途径,可以联合内分泌药物与特异性COX-2抑制剂治疗转移或复发的子宫内膜癌。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相关受体(ERR)亚型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46例子宫内膜癌及24例正常子宫内膜新鲜组织,采用RT-PCR技术和免疫组化法检测ERR亚型α、β、γ在组织中的表达,并根据雌激素受体(ER)α的表达情况将其分为ERα(+)和ERα(-)者.结果 ERRα、β、γ的 mRNA和蛋白表达之间均呈明显正相关关系(r=0.462, P=0.009; r=0.689, P=0.016 ; r=0.673, P=0.001).内膜癌组织ERα(+)者中,ERRα mRNA阳性表达率及表达水平(分别为42%,0.24±0.18)均明显低于正常内膜组织ERα(+)者(分别为78%,0.42±0.23;P=0.019,P=0.021);内膜癌组织中ERRβ mRNA阳性表达率及表达水平(分别为23%,0.21±0.16)与正常内膜组织(分别为22%,0.27±0.15)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Rγ mRNA在内膜癌及正常内膜组织中均呈现高表达,ERα(+)的内膜癌组织中ERRγ mRNA的表达水平(0.93±0.24)明显高于正常内膜组织(0.72±0.21,P=0.023).ERRα mRNA表达阳性的内膜癌患者中,手术病理分期为Ⅰ期患者所占百分比(30%)明显低于ERRα mRNA表达阴性者(70%,P=0.017),但其Ⅱ~Ⅳ期患者及深肌层浸润患者所占百分比(分别为70%和78%)均明显高于ERRα mRNA表达阴性者(分别为30%和43%;P=0.017,P=0.033);内膜癌组织中ERRβ mRNA的表达与手术病理分期、病理分级、肌层浸润及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ERRγ mRNA表达阳性的内膜癌患者中,淋巴结有转移患者所占百分比(18%)明显低于ERRγ mRNA表达阴性者(58%,P=0.021),但其与手术病理分期、病理分级及肌层浸润程度无关(P>0.05).结论 ERR亚型可能是ER以外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关系密切的又一受体.ERRα可能是子宫内膜癌预后不良的指标,而ERRγ高表达可能提示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I)的发生及其与各临床病理参数和雌激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水平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等技术,在8个位点上对40例散发性子宫内膜癌病人进行MI测定。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了27例病人的ER、PR水平,并比较MI与临床病理参数和ER、PR水平的关系。结果 9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多囊卵巢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子宫内膜病理改变及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改变。方法对39例PCOS患者进行子宫内膜病理检查,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子宫内膜ER及PR,并以正常妇女作为对照。结果34例(87.2%)PCOS患者子宫内膜呈无排卵型,内膜增殖症发生率为51.3%(20/39),内膜腺体发育不同步为35.9%(14/39),内膜间质反应不良为46.2%(18/39)。PCOS患者子宫内膜增殖期ER、PR较正常妇女增多(P<0.05),内膜增殖症者间质PR减少(P<0.05)且分布不均匀。结论PCOS患者子宫内膜的病理改变和局部ER、PR减少或缺乏,可能是不孕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Bcl-2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测定对50份子宫内膜癌石蜡包埋标本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Bcl-2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为48.00%(24/50),其阳性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及患者预后有关(P<0.05),与子宫内膜癌临床分期、组织学类型及病理学类型无关。结论:Bcl-2蛋白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某些病理学特征及生物学行为之间有相关性。应用免疫组化法测定Bcl-2蛋白表达对判断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预后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新型雌激素受体ERα36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73例子宫内膜癌、20例正常子宫内膜、9例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组织切片ERα36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结果:ERα36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32.9%,24/73)显著低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85%,17/20)(P<0.01);ERα36阴性表达者较阳性表达者出现更多宫颈受侵(48.9%vs 20.8%,P<0.05);ERα36阳性表达者无疾病生存时间短于阴性表达者(P<0.01);ERα36表达与患者年龄、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淋巴结转移和病理类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α36表达与ER、PR、PTEN、p53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ERα36在子宫内膜癌组织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ERα36表达与ER无明显相关性,可能是子宫内膜癌预后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相关受体α(ERRα)在雌激素受体(ER)阴性及阳性的子宫内膜癌细胞中的作用。方法 将真核表达质粒pSG—ERRα(0.5、1.0、1.5、2.5μg)瞬时转染子宫内膜癌细胞株HEC-1A(ER阴性)、HEC-1B(ER阴性)、Ishikawa(ER阳性),采用定量RT-PCR技术和蛋白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ERRα 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并计数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 转染pSG—ERRα质粒后,HEC-1A、HEC-1B、Ishikawa细胞在mRNA和蛋白水平均能检测到ERRet的表达增加。HEC-1B、HEC-1A、Ishikawa细胞未转染时ERRα mRNA的表达水平分别为2104.2、2870.6、1476.8copies/ng,转染后3者ERRα mRNA的表达水平分别为9835.3、9644.4、8008.6copies/ng,分别与各自未转染的细胞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4、0.002、0.002)。HEC-1A、HEC-1B、Ishikawa细胞未转染时ERRα蛋白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823、0.192、0.673,转染后3者ERRα蛋白的表达水平分别为1.128、1.104、1.008,分别与各自未转染的细胞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转染pSG—ERRα质粒质量的增加,HEC-1A、HEC-1B细胞的S期和G2/M期细胞比例明显上升(P〈0.01)。HEC-1B、HEC-1A细胞转染0.5、1.0μg pSG-ERRα质粒后,细胞在转染后24—96h间生长速度显著加快(P〈0.05)。结论ERRα过度表达是ER阴性的子宫内膜癌细胞株HEC-1A、HEC-1B的一种细胞增殖机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雄激素受体(AR)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达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1例正常子宫内膜、18例不典型增生及116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AR、ER、PR的表达。结果:①子宫内膜细胞普遍存在AR的表达,在正常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子宫内膜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逐渐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4)。②AR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随患者FIGO分期、组织病理分级的升高而下降(P=0.011;P=0.047),而与患者发病年龄、是否绝经、组织学类型、淋巴结有无转移、肌层有无浸润无明显关系(P>0.05)。③AR的表达与ER、PR的表达呈正相关(r=0.293,P=0.001;r=0.275,P=0.003)。结论:AR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AR阳性表达者的生物学行为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孕三烯酮(gestrinone)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作用机理。方法:用自体移植术建立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动物模型,随机分组给药,3周后剖腹,取血测定雌二醇(E2)、孕酮(P)浓度,取出子宫及移植物,固定、切片,免疫组化SP法测定各组动物子宫及移植物的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结果:孕三烯酮高剂量使大鼠血清E2、P水平降低,而中低剂量对E2、P水平影响不大。免疫组化结果则显示移植物的ER、PR含量较子宫内膜低,孕三烯酮高、中剂量可下调在位和异位子宫内膜ER、PR表达,而低剂量孕三烯酮则不能明显改变ER、PR的表达量。结论:孕三烯酮可通过降低体内雌孕激素水平以及下调在位及异位子宫内膜ER、PR的表达,发挥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2.
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及子宫肌层组织雌、孕激素受体的影响   总被引:122,自引:0,他引:122  
目的 了解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及子宫肌层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的影响。方法 对20例临床诊断为子宫肌瘤并有手术指征。无内科合并症患者(服药组),从月经第1天起予米非司酮每日25mg口服,连续90d,应用彩色超声检查服药前,后子宫肌瘤的变化,以及血清激素水平,血脂,肝肾功能,电解质,血常规的变化,停药后立即手术,并配对选20例临床情况相似的子宫肌瘤患者作为对照组,用ER,PR单克  相似文献   

13.
经典雌激素受体(ER)及其变异体、雌激素膜受体(mER)参与介导雌激素不同生物效应。多项研究表明,雌激素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密切相关,目前普遍接受的子宫内膜癌形成的原因是子宫内膜受到过度雌激素刺激并缺乏孕激素拮抗。雌激素发挥其效应主要依赖ER,研究ER对了解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的可能机制起到了重要作用,并为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综述ER及其变异体的结构、功能及其与子宫内膜癌的关系,为深入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4.
采用葡聚糖活性碳吸附法,对27例正常生育妇女(对照组)及24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Em组),测定了宫腔内膜雌激素胞浆受体(ERc)、孕激素胞浆受体(PRc)浓度。并测定Em组中15例口服醋酸棉酚2个月后,月经周期同日测定ERc及PRc浓度;同时对16例手术切除的子宫、附件标本的原位内膜与异位内膜的ERc、PRc浓度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子宫内膜ERc、PRc浓度呈周期性变化,以卵泡晚期最高,黄体中期显著下降(P<0.05),黄体晚期进一步降低。Em组原位内膜ERc、PRc浓度及周期性波动与对照组无差异,但异位内膜ERc、PRc浓度显著低于原位内膜(P各=0.0036及<0.0001),且失去周期性变化。口服棉酚2个月后血清雌二醇、孕酮浓度无显著下降,4例(26.7%)患者子宫内膜组织相显示腺体分泌减少,但原位内膜ERc、PRc浓度却已显著降低(P=0.0217及0.01)。本研究提示:异位内膜与原位内膜对内源性性激素反应的不同步现象与异位内膜雌、孕激素受体浓度低下有关;棉酚对原位内膜ERc、PRc浓度的早期抑制现象,并不依赖于对卵巢功能的抑制作用,这一作用途径应对异位内膜同样有效。  相似文献   

15.
孕激素治疗子宫内膜癌的形态学观察与治疗机理探讨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通过孕激素对子宫内膜腺癌治疗后的形态观察,而探讨其治疗机理。方法:对我院经孕激素治疗并手术切除的42例子宫内膜腺癌标本及34例未用孕激素治疗的子宫内膜腺癌诊刮标本,进行光镜、电镜的腺癌细胞形态学观察。结果:孕激素治疗后的腺癌细胞分化趋向成熟,其分泌活跃,同时,还在癌组织中观察到凋亡的腺癌细胞。未经孕激素治疗的子宫内膜腺癌细胞,其组织排列紊乱,极性消失,有些腺体呈背靠背现象。结论:孕激素对肿瘤细胞有直接作用,使癌细胞生长受抑,促使其分化转向成熟,术前与术后应用孕激素治疗,可减少腹腔种植及转移,减少术后复发机会。  相似文献   

16.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病率逐渐上升并呈年轻化趋势。虽然子宫内膜癌大多发生于绝经后妇女,但也有约25%的患者发生于绝经前,其中40岁以下患者占3%~14%。然而,子宫内膜癌的标准手术疗法使年轻患者失去了生育机会及卵巢内分泌功能,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为了满足年轻患者保留生育能力的强烈愿望,长期应用大剂量孕激素的保守疗法成为治疗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及子宫内膜癌的重要方法。但是部分患者在治疗的不同时期出现孕激素拮抗现象,降低了激素治疗的效果,影响患者的预后。因此,进一步研究子宫内膜癌的孕激素拮抗及增敏机制,对提高早期子宫内膜癌的疗效以及保留生殖内分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综述子宫内膜癌的孕激素拮抗机制及其增敏途径。  相似文献   

17.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是一种来源于间叶组织的子宫肉瘤,其肿瘤细胞形似正常增殖期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分为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高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以及子宫外内膜间质肉瘤.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早期即可能发生浸润和转移,因此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对于本病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由于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组织细胞具有多分化潜能,镜下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