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腔镜幽门环肌切开术治疗小儿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临床疗效及操作技巧。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我院为82例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患儿行腹腔镜幽门环肌切开术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5例,女17例,15~183 d,平均(45.0±5.5)d,体重2.0~5.2 kg,平均体重(3.0±0.3)kg。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喷射性呕吐,呕吐物为奶及奶块,不含胆汁。术前B超示:幽门肌层厚度0.4~0.6 cm,并行上消化道造影示:幽门管呈鸟嘴样改变,确诊为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结果:82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一例中转开腹。手术时间20~50 min,平均(30±5)min,术后4~6 h即可进食糖水15~30 ml,2 h无呕吐给予等量母乳,术后48 h恢复正常喂养,平均住院(6±1)d,无一例发生切口感染等并发症。术后随访1~24个月,患儿体重增加,发育良好。结论:腹腔镜幽门环肌切开术操作安全有效,具有进食早、手术创伤小、康复快、美容效果好等优势,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幽门肥厚性狭窄患者采取单孔腹腔镜幽门肌切开手术的疗效。方法选取在甘肃省妇幼保健院接受幽门肌切开术的113例幽门肥厚性狭窄患儿,将2011-01—2014-12间行传统开腹手术的65例作为对照组,将2014-01—2016-12间行单孔腹腔镜手术48例的患儿作为观察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后恢复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2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恢复进食时间、住院时间皆短于对照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孔腹腔镜幽门肌切开术治疗幽门肥厚性狭窄,与传统开腹手术的操作时间基本相当,但可明显缩短术后恢复进食时间与住院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脐单一部位腹腔镜下幽门环肌切开术治疗小儿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congenital hypertrophic pyloric stenosis,CHPS)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8月~2013年12月,我科应用腹腔镜经脐单一部位行幽门环肌切开术治疗小儿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30例。术中在脐部置入5 mm trocar,放置腹腔镜,在脐环皱褶旁右侧放置2个3 mm trocar,先后置入电钩、抓钳和幽门分离器,完成幽门环肌切开术。结果 30例手术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25~55 min,(35.9±12.1)min。无并发症发生。术后6 h拔除胃管,从喂糖水逐渐过渡至喂奶。术后住院3~6 d,(3.8±1.1)d。切口隐蔽且美观。30例术后随访3~6个月,生长发育均恢复正常,脐部外观美观,几乎无法观察到手术瘢痕。结论经脐一单部位腹腔镜下幽门环肌切开术治疗小儿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安全可靠,疗效满意,切口隐蔽且美观。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腹腔镜下幽门环肌切开术治疗小儿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成功经验.方法2001年4月~2004年4月,应用腹腔镜下幽门环肌切开术治疗小儿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50例,年龄12~90 d,平均35 d.分别在左、右上腹各置入3 mm trocar,左侧trocar置入无损伤抓钳夹近幽门处胃壁,右侧trocar先后置入伸缩式幽门肌切开刀、剥离器和幽门分离钳,完成幽门环肌切开术.结果腹腔镜下完成手术48例,中转开腹2例,其中1例为术中发现幽门前瓣膜症,1例为幽门黏膜损伤,经开腹修补痊愈.手术时间15~45 min,平均25 min.术后6 h拔胃管,开始喂奶.3~5 d出院.42例术后随访3~6个月,平均4.5月,生长发育均恢复正常.结论丰富的开腹手术经验、熟练的腹腔镜操作技术、术中良好的麻醉和合适的手术器械是完成腹腔镜下幽门环肌切开术的保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腔镜幽门环肌切开术治疗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CHPS)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06—2018-06间在西峡县人民医院接受幽门环肌切开术的71例CHPS患儿,依照术式不同分为2组,各35例。观察组采取腹腔镜手术,对照组行开腹手术。结果 2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恢复喂养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幽门环肌切开术治疗CHPS,可缩短手术时间,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微型腹腔镜手术治疗新生儿时期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临床特点及手术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2月至2013年8月应用微型腹腔镜手术治疗485例新生儿期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06例(83.71%),女79例(16.29%),患儿均出生28 d内。结果:485例均成功完成腹腔镜下幽门环肌切开术,无切口疝、术后复发、肠粘连肠梗阻等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平均(20±5)min,术中出血量极少,为1~2 ml;术后24 h少量饮水母乳喂养,术后4~5 d出院。术后1个月、3个月、半年随访,体重较前明显增长,营养状况较前改善。结论:新生儿的生理特点及腹腔具有特殊性,腹腔容量小,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术者应具有娴熟的腹腔镜操作技巧,术中仔细操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生儿及婴儿先天性幽门肥厚性狭窄的腹腔镜治疗价值及临床效果,以促进患儿营养情况的早日恢复,保证患儿正常发育。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3月为18例具有典型呕吐病史的患儿在全麻下行腹腔镜幽门肌切开术的临床资料,术前患儿均经B超及上消化道造影确诊。结果:18例均成功完成腹腔镜手术,手术时间25~50 min;术中无出血,术后当天拔除胃管,术后第1天上午开始喂水,术后无出血、胃瘘等并发症发生,术后3~4 d出院。其中13例术后随访1~6个月,营养情况完全恢复,生长发育均恢复正常。结论:腹腔镜幽门肌切开术具有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康复快、治愈率高的优点,治疗新生儿、婴儿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先天性巨结肠合并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诊治经验.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收治的1例先天性巨结肠合并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分析.患儿男性,出生22天,因腹胀、呕吐入院,钡灌肠示先天性巨结肠,超声检查示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充分准备后Ⅰ期行腹腔镜下幽门环肌切开术,待患儿营养...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腹腔镜与胃镜下幽门环肌切开术治疗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3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47例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患儿的临床资料,分为腹腔镜组(n=27)与胃镜组(n=20)。观察两组患儿手术指标、胃、食管内压力、术后疼痛状况、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等。结果:两组术后CRIES新生儿术后疼痛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手术时间短于胃镜组(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喂养时间、住院时间均多于胃镜组(P<0.05),两组手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并发症发生率腹腔镜组为18.52%,胃镜组为10.0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12个月,腹腔镜组患儿均恢复良好,进食正常,且均未见复发;胃镜组随访期间1例复发,经二次治疗后痊愈;两组患儿术前、术后胃内压及食管下括约肌压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与胃镜下幽门环肌切开术治疗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疗效较为确切,而后者术中出血较少,术后恢复喂养时间较快,可明显缩短住院时间,且不遗留手术疤痕,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10.
腹腔镜手术治疗婴儿肥厚性幽门狭窄合并腹股沟斜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婴儿肥厚性幽门狭窄腹腔镜下幽门环肌切开术,同时探查双侧内环口,若合并腹股沟斜疝则同时行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的经验。方法腹腔镜下先行幽门环肌切开术,然后腹腔镜转向盆腔探查双侧内环口,若未闭合(直径≥0.3 cm)则行疝囊高位缝扎术。结果86例中合并腹股沟斜疝32例(37.2%),其中单侧13例,双侧19例。手术时间较单纯行幽门环肌切开术增加5~20 min,平均15 min。均于术后6 h开始喂养,术后2~6 d,平均3.5 d出院。86例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13个月,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腹腔镜下幽门环肌切开术同时行疝囊高位结扎术避免了二次行嵌顿疝复位或疝囊高位结扎手术的可能性,同时因疝囊小,没有因疝内容反复进出或嵌顿形成的瘢痕而易于操作,较传统手术更不易损伤精索。  相似文献   

11.
腹腔镜手术作为一种微创手术,已在小儿外科领域广泛运用。我科自2002年以来共收治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患儿60例,常规开腹手术19例,行腹腔镜幽门环肌切开术41例,效果满意,现将其围手术期护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不同手术切口行幽门环肌切开术治疗小儿肥厚性幽门狭窄的效果。方法128例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患儿按治疗时间分为三组,分别采用经右上腹直肌纵切口(25例)、经右上腹横切口(29例)及经脐部半环形切口(74例)行幽门环肌切开术。结果经脐部半环形切口组、经右上腹横切口组切口均Ⅰ期愈合;经右上腹直肌纵切口组发生切口感染3例,切口疝1例、切口开裂2例。前两组术后伤口愈合情况均优于经右上腹直肌纵切口组(P〈0.01),但前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经脐部半环形切口行小儿幽门环肌切开术可获得良好的临床切口愈合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两孔法腹腔镜治疗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两孔法腹腔镜治疗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可行性。方法对21例术前明确诊断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患儿,经二孔法腹腔镜治疗。于脐环下缘置5mm trocar,放入腹腔镜,于右侧肋缘下锁骨中线处做3mm trocar,放入微型电钩及弯钳进行操作。结果21例患儿均无中转开腹手术。手术时间23~65min,平均31.3min。术后4~6d出院。无并发症。18例随访2—7个月,平均3.2月,所有患儿均生长发育正常。结论二孔腹腔镜治疗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幽门肌切开术治疗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CHP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4年3月期间我院共收治的采用腹腔镜下幽门肌切开术治疗36例CHPS 患儿,经脐轮上缘偏右侧的弧形切口,直视下置入一次性利用的5 rnm Trocar,建立气腹,置入30°视镜。在左右上腹部利用11号刀片各戳出一个3 mm 腹壁戳孔,经左侧戳孔直接置入肠钳固定幽门管,右侧戳孔先后直接置入幽门肌切开刀和幽门肌分离钳,完成幽门肌切开术。结果本组36例CHPS 患儿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25~61 min,平均36 min,术后3~6 d 出院。随访3~6个月,生长发育均恢复正常。结论初学腹腔镜下幽门肌切开术,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腹腔镜的手术操作经验,并牢记手术注意事项和技巧。  相似文献   

15.
随着微创操作器械的不断精细,手术技术和麻醉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十年来微创外科-胸腹腔镜手术在新生儿外科的应用逐渐增多,主要有以下疾病. 1.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自1912年Ramstedt开展幽门环肌切开术后至今,此方法 一直是治疗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基本术式.1991年Alain等首先应用腹腔镜行幽门肌切开术,很快被一些儿外科医师接受和应用,但也有反对者,反对者认为脐上弧形切口小,愈合后瘢痕隐蔽几乎看不到,对腹腔镜手术的价值有异议.Kim等报告了290例病例,分为腹腔镜手术组、右上腹横切口组和脐切口组,手术时间腹腔镜组明显少于其他两组;腹腔镜组和脐周组切口瘢痕微小美观,但脐周切口组手术时间长、费用高和伤口并发症多.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分析腹腔镜幽门环肌切开术(laparoscopic pyloromyotomy,LP)与经脐上小切口幽门环肌切开术(open umbilical small incision pyloromyotomy,OP)治疗肥厚性幽门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6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43例肥厚性幽门狭窄患儿的临床资料,分为LP组(n=18)与OP组(n=25),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进食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结果:本组43例均痊愈;LP组术后无并发症发生;OP组2例发生切口裂开,1例出现应激性溃疡,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LP组手术时间[(27.12±4.91)min vs.(38.26±2.21)min]、术后饮水时间[(8.21±1.32)h vs.(12.01±1.03)h]、住院时间[(3.35±0.86)d vs.(6.15±1.22)d]优于O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12个月,患儿生长发育良好,均无复发。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肥厚性幽门狭窄疗效确切、安全、可行,术中患儿创伤小,对周围脏器干扰小,术后康复快,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微型腹腔镜幽门环肌切开术治疗小儿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congenital hypertrophic pyloric stenosis,CHPS)的临床经验,探讨手术成功因素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3月至2009年5月应用微型腹腔镜技术治疗182例CHPS患儿的临床资料,术中分别于左、右、上腹部各穿刺3mm Trocar。结果:180例顺利完成腹腔镜手术,术中2例幽门粘膜损伤中转开腹,术后2例并发脐部戳孔疝经修补治愈;随访至今,无呕吐及肠粘连、肠梗阻等并发症发生。结论:丰富的开腹手术经验、娴熟的腹腔镜技术、专用的腹腔镜器械及固定的手术团队是保障腹腔镜幽门环肌切开术顺利完成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新生儿先天肥厚性幽门狭窄(CHPS)的效果。方法选取156例于郑州儿童医院出生的CHPS新生儿。按照出生顺序分为2组,各78例。对照组实施传统开腹幽门肌切开术,观察组予以腹腔镜下幽门肌切开术。比较2组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完全恢复哺乳时间、手术至出院时间、切口愈合不良率、术后3 d呕吐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内,2组患儿幽门黏膜穿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新生儿CHPS,效果好且安全,有利于改善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脐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幽门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0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112例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经脐腹腔镜组(n=54)与开腹组(n=58),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均有1例术后复发;开腹组2例发生切口愈合不良,其中1例切口裂开,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9);经脐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疤痕评分优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经脐腹腔镜幽门环肌切开术疗效确切,手术时间短,术后康复快,住院时间短,手术瘢痕隐蔽,美容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2010年3月84例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临床资料,其中50例在腹腔镜下行幽门环肌切开术,34例行开腹手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进全奶时间、住院总费用、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呕吐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开腹组与腹腔镜组在手术时间[(31.4±9.2)min vs.(30.5±10.5)min,t=0.407,P=0.687],术后进全奶时间[(23.4±6.4)h vs.(22.5±7.1)h,t=0.596,P=0.555],住院总费用[(8970±1430)元vs.(9130±1150)元,t=-0.569,P=0.572],术后呕吐比例[17.6%(6/34)vs.22.0%(11/50),χ2=0.238,P=0.626],手术并发症发生率[8.8%(3/34)vs.8.0%(4/50),χ2=0.000,P=1.000]方面差异无显著性,但术后住院时间开腹组明显长于腹腔镜组[(6.4±0.9)d vs.(3.5±0.5)d,t=19.330,P=0.000]。腹腔镜组术后无切口感染。腹腔镜组出现2例幽门黏膜破裂,均中转行开腹手术,都发生在开展腹腔镜手术前15例内。结论经过一定的学习曲线后,腹腔镜手术治疗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