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目的】为解决水稻土壤保肥能力较弱,水稻产量较低,氮肥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方法】于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水稻田设置氮肥水平与栽植密度双因素大田试验,设4个施氮量水平,即无氮(N1,0 kg/hm2)、低氮(N2,216 kg/hm2)、中氮(N3,288 kg/hm2)和高氮(N4,360 kg/hm2);栽植密度设3个梯度,即低密度(24万穴/hm2)、中密度(27万穴/hm2)和高密度(30万穴/hm2)。以探究不同氮肥水平和栽植密度下水稻成熟期土壤养分含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变化。【结果】随着土层加深,氮、磷、钾、有机质含量均明显下降。其中D3N4处理碱解氮含量下降了60.8%,D3N3处理速效磷含量降低了72.7%。随着施氮量增加,土壤pH值和有机质含量有所下降,速效钾含量升高,肥料偏生产力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降低,产量先升高后降低;随着栽植密度增加,土壤pH值与速效磷含量有所下降,表层土壤碱解氮含量略有升高,有机质含量与产量及肥料偏生产力均先升高后降低,氮肥农学利用效率降低。【结论】当栽植密度为27万穴/hm2时,氮肥用量288 kg/hm2,水稻产量最高,为14 615.3 kg/hm2;相同密度下氮肥按照216 kg/hm2施用,水稻产量、氮肥农学效率和肥料偏生产力均较高。研究结果可在实际生产中参考应用。  相似文献   

2.
针对我国甘蔗生产中氮肥用量高和氮肥利用率低的问题,为提高氮肥利用率,本研究以‘桂糖42号’为试验材料,研究对比5种施氮量(N150:150 kg/hm2、N225:225 kg/hm2、N300:300 kg/hm2、N375:375 kg/hm2、N450:450 kg/hm2)和2种施氮次数(R1:3次施入,30%氮肥作基肥、30%作分蘖肥和40%作攻茎肥;R2:2次施入,30%氮肥作基肥和70%作攻茎肥)下宿根蔗生长、产量、含糖量以及氮素利用。结果表明:(1)蔗茎产量受施氮量影响显著,随施氮量增加,2种施氮次数的蔗茎产量均呈现递增趋势。相同施氮量下,不同施氮次数的蔗茎产量差异不显著,R1N375、R1N450、R2N375和R2N450处理甘蔗产量较高,分别为106.4、112.2、106.4和109.1 t/hm2。(2)随施氮量增加,蔗糖分先增加后减少。N375和N450下,R1的蔗糖分显著高于R2。随施氮量增加,R1的产糖量呈先增加后无显著变化的趋势,R2的产糖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N375和N450下,R1的产糖量显著高于R2,R1N375和R1N450处理甘蔗含糖量较高,分别为14.95和14.58 t/hm2。(3)R1和R2的当季氮肥利用率分别为22%~36%和20%~32%。因此,当施氮量为375 kg/hm2,以30%基肥、30%分蘖肥和40%攻茎肥是蔗叶还田下宿根蔗的最优施氮模式。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不同施氮量对弱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四川浅丘区弱筋小麦高产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2020—2021年以南麦660和南麦941两个弱筋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施氮水平:0 kg/hm2(N0)、105 kg/hm2(N105)、150 kg/hm2(N150)、195 kg/hm2(N195),磷肥(P2O5)和钾肥(K2O)按97.5 kg/hm2计。成熟期调查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测定小麦籽粒品质。在不同施氮量条件下,南麦660、南麦941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施氮量主要通过影响有效穗数和穗粒数作用于产量,且达极显著水平;增施氮肥可显著影响小麦品质。试验结果表明,粗蛋白和湿面筋含量、籽粒硬度、沉降值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升高,但当施氮量达到195 kg/hm2时,品质不符合弱筋...  相似文献   

4.
为达到环保及降低施肥次数的目的,本试验设计了3个基施缓释肥与尿素处理(3个氮素水平:N1,纯氮300.0 kg/hm2;N3,纯氮345.0 kg/hm2;N4,纯氮390.0 kg/hm2),以常规施肥(N2,纯氮337.5 kg/hm2)作为对照,探究不同氮素水平的缓释肥与尿素基施对水稻生长与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水稻分蘖后期,N2(常规施肥)处理下水稻的分蘖能力达到最大,其次是N3处理,水稻高峰苗也是在常规施肥下达到最高,高峰苗的总体变化趋势为N2>N1>N3>N4。水稻的株高随施氮水平的增加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且N2—N3处理可使水稻株高控制在合适的范围。从产量结构看,有效穗数和结实率均在N2...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旨在为陕南地区科学施肥提供依据,于2019-2020年进行了田间试验,以明确该地区甘蓝型冬油菜绿色高效生产的氮肥适宜用量。采用裂区设计,主处理选用当地栽培的早熟品种大地199和常规熟期品种秦优28,副处理是5种施氮量(N0、N90、N180、N270、N360)。结果发现:常规熟期品种秦优28在越冬期的氮素营养状况强于早熟品种大地199,收获时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累积量也均高于后者。线性+平台模型分析发现,常规熟期品种秦优28和早熟品种大地199达到最大产量的氮肥投入阈值分别是188.9 kg/hm2和238.1 kg/hm2,获得最高产量分别是3774.4 kg/hm2和3678.2 kg/hm2。此外,两种不同熟期的品种产油量均在氮肥投入量为180 kg/hm2时达到最大,分别为1823.4 kg/hm2和1735.1 kg/hm2,且两个品种间差异不显著。油菜籽粒中硫苷含量有随着施氮量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在两种施氮条件下,含量均小于国标规定的45.00 μmol/g。对于早熟品种大地199和常规成熟品种秦优28来说,当理论上施氮量分别不超过183.6 kg/hm2和188.5 kg/hm2时,与播前土壤根层持有的硝态氮储量(65.4 kg/hm2)相比,油菜收获后的土壤根层(0~100 cm)硝态氮储量没有额外的累积。而土壤非根层(100~200 cm)如果没有硝态氮的额外累积,两个品种要求的施氮量分别不超过263.5 kg/hm2(秦优28)和379.7 kg/hm2(大地199)。综上,在陕南地区综合考虑品种、产量、产油量、品质和土壤剖面中残留硝态氮储量等因素,该地区冬油菜绿色高效生产的氮肥适宜用量为180 kg/hm2。  相似文献   

6.
【目的】烟稻轮作生产模式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生态,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氮肥是影响水稻生长发育的关键因素,为明确优质稻“福香占”在福建烟后稻区的最佳氮肥施用量,充分发挥其优质、高产特性,【方法】本研究设置CK(0)、N1(51.75)、N2(103.5)、N3(155.25)、N4(207 kg/hm2) 5个氮肥(以纯氮计)水平,在大田环境下,分析“福香占”光合特性、田间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稻米品质、香味等方面的变化。【结果】随施氮量增加,“福香占”生育期逐渐延长,叶片SPAD值、净光合速率、叶绿体大小、叶片中蔗糖和淀粉含量均上升,N3或者N4达到最高。两年穗总粒数和田间产量均是N2最高,结实率、千粒重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稻米加工品质N2处理表现最好,外观品质和食味品质受氮肥水平影响不显著。蛋白质含量随氮肥量升高而增加,峰值黏度、热浆黏度、最终黏度、崩解值均随氮肥量增加而降低,消减值升高。N<...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冀东地区强筋小麦适宜施氮量,选用2个强筋小麦品种津农7号(氮高效型)和中麦998(氮低效型)为试验材料,设置0 kg·hm-2(N0)、180 kg·hm-2(N1)、210 kg·hm-2(N2)和240 kg·hm-2(N3)4个施氮量处理,研究施氮量对强筋小麦籽粒产量和干物质与氮素积累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N0~N2处理范围内,2个强筋小麦品种的籽粒产量、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和氮素转运量随施肥量增加均显著增加,N3处理下2品种的籽粒产量和花前氮素转运量较N2处理无显著变化,说明适量施氮可促进强筋小麦氮素转运与籽粒产量的提高。增加施氮量可促进花前干物质向籽粒的转运,津农7号的干物质转运率高于中麦998,2个品种的花后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为60.59%~77.16%,说明小麦籽粒产量主要来源于花后干物质积累。2个品种开花...  相似文献   

8.
【目的】明确优质高产软米粳稻的产量和品质对氮肥的响应特征。【方法】在前期品种筛选的基础上,选择2个优质食味高产型软米品种为研究对象,设置60 kg/hm2(N1)、120 kg/hm2(N2)、180 kg/hm2(N3)、240 kg/hm2(N4)、300 kg/hm2(N5)与360 kg/hm2(N6) 6个氮肥(以纯氮计)水平,对其产量性状和品质指标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依赖于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和群体颖花量的协同增加,软米产量在N5下最高,但与N4间无显著差异。随施氮量增加,米粒的外观、黏度、平衡度和食味值呈先增后减,而硬度则先减后增,并在N4或N5下出现峰值;出糙率、出精率和整精米率均随施氮量增加而提高,但垩白米率和垩白度呈先降后增,并在N5水平下最低。随施氮量的增加,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下降,蛋白质含量升高。米粉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和最终黏度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在N4或N5下最高。【结论】因此,优质食味软米在240 kg/hm2和300 kg/hm2条件下取得产量和品质的协调,240 kg/hm2是品质、产量和效益兼顾的最佳施氮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针对当前甘蔗生产上需要解决的问题,开展选育高产、高糖、抗逆性强等综合性状优良的甘蔗新品种。【方法】以高糖、分蘖强、宿根性好的‘粤糖91-976’为母本,‘新台糖20号’为父本进行常规有性杂交,按照“五圃制”法进行选育,经过各级圃筛选、评比分析,选育出1个优良的甘蔗新品种‘桂热2号’。【结果】‘桂热2号’植株较高,中大茎种,出苗率较高,成茎率高,易脱叶,田间黑穗病自然发病率低,达到高抗水平,抗旱、耐寒能力强,可忍受较长时间干旱或低温天气,宿根性好,比较适合中小型机械化收获。在2015—2017年广西区域试验中3年(1年新植、2年宿根)平均蔗茎产量、蔗糖产量分别为116.14 t/hm2、15.49 t/hm2,比对照‘新台糖22号’增产33.22%、增糖32.05%。【结论】该品种于2020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登记编号:GPD甘蔗(2020)450040],适合在广西、四川等地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适应蔗糖产业发展的需求,选育宿根性好的高产高糖甘蔗新品种,保障蔗农和糖企利益,为云南和中国蔗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品种支持。【方法】以‘桂糖96-167’为母本、‘崖城93-26’为父本进行甘蔗有性杂交,通过“五圃制”选育程序,经区试试验综合考察‘云蔗101666’的形态特征和生产性状。【结果】‘云蔗101666’蔗茎均匀,株型紧凑直立,中至中大茎,脱叶性好;2017—2019年区试试验中11—3月的蔗糖分分别为:12.80%、14.97%、16.26%、17.09%、17.37%,全期平均蔗糖分达15.46%,比‘新台糖22号’高出0.71个百分点;平均蔗茎产量121.32 t/hm2,较‘新台糖22号’增产22.50%;平均糖产量18.67 t/hm2,比‘新台糖22号’增产29.20%。该品种中抗黑穗病和条纹花叶病,感高粱花叶病,于2020年7月获植物新品种权。【结论】‘云蔗101666’为中早熟、高产、高糖品种,其抗旱性强,宿根性好,脱叶性佳,适宜在云南德宏、版纳、临沧、富宁蔗区海拔900~1400 m甘蔗产区中等以上肥力的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阐明紫云英种植利用后减施化肥对早稻品质、养分吸收及土壤肥力的相互影响,为红壤稻田施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红壤稻田为研究对象,2015年开始在江西高安大田定位研究种植利用紫云英对早稻生长发育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设置6个试验处理:1)不施肥对照处理(CK);2)绿肥处理(G),即紫云英量22 500 kg/hm2;3)100%化肥处理(N100);4)紫云英翻压22 500 kg/hm2+100%化肥处理(GN100);5)紫云英翻压22 500 kg/hm2+80%化肥处理(GN80);6)紫云英翻压22 500 kg/hm2+60%化肥处理(GN60)。【结果】紫云英配施全量及减施适量(20%)化肥能提高水稻产量,保障水稻N、P营养,提高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紫云英配施化肥能提高早稻整精米率、垩白与胶稠度但降低蛋白质含量。早稻产量、糙米率、整精米率、垩白粒率、蛋白质与籽粒含N量呈显著正相关,与籽粒含Si量呈显著负相关;籽粒含Mg量与精米率呈显著正相关。籽粒P、Ca、Mg吸收量对碾米品质、蛋白质含量和垩白粒率是正效应,对胶稠度是负效应。土壤碱解氮对籽粒含N量是间接正效应,对籽粒含Si量是间接负效应;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对籽粒N、P、K吸收量是间接正效应;pH对籽粒Ca、P含量以及交换性Ca、Mg对籽粒P含量均为间接负效应。【结论】紫云英22 500 kg/hm2还田并减施20%化肥能提高水稻产量,提升稻米品质。  相似文献   

12.
‘桂糖58’号(GT58)是广西甘蔗的主推品种,‘桂糖29’号(GT29)是广西目前宿根性最好的品种,探讨这两个品种对肥料的需求特性,可以为指导该品种在蔗区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以‘GT58’和‘GT29’为供试材料,在分蘖前施用不同水平的肥料T1(0%:0 kg/hm2)、T2(25%:562.5 kg/hm2)、T3(50%:1 125 kg/hm2)、T4(100%:2 250 kg/hm2),研究不同施肥水平对新植甘蔗生长、产量、糖分等农艺性状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GT58’在不同施肥水平下甘蔗产量顺序为:T3>T4>T2>T1,其中T3和T4分别比对照T1提高了12.67%和11.11%(P <0.01);‘GT29’不同施肥水平下甘蔗产量顺序为:T2>T3> T4>T1,但是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即不同施肥处理对蔗产量没有显著影响。从品种来看,‘GT58’的产量高于‘GT29’,但是糖分低于‘GT29’。综合考虑甘蔗生长、产量品质及肥...  相似文献   

13.
假臭草是中国重点关注的入侵植物之一,随着陆地生态系统氮沉降的急剧增加,加剧了其扩张速度。研究假臭草在氮沉降下的生长特性,是揭示其对氮沉降响应规律的前提和制定防控策略的基础。通过盆栽试验,模拟考察氮沉降对假臭草生长特征的影响,试验设置4个氮沉降水平(N0:0;N1:40 kg/hm2;N2:60 kg/hm2;N3:80 kg/hm2),培养45、90 d后分别测定和计算假臭草根系和植株长度、叶片数量与叶面积、根系特征、生物量及其分配和叶绿素含量。结果表明,随着氮沉降水平的提升,假臭草的发育能力在2个生长期均显著提升(P<0.05),N3培养90 d后根长和株高相比N0增长率分别为44.38%和60.89%,叶片数量和叶面积同比分别增长122.78%和119.32%,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根平均直径的增长率分别为56.04%、42.36%、59.38%和61.54%。45 d时,假臭...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不同梯度钾肥与氮磷肥配合下胡麻抗倒伏特性与产量的关系,在黄土高原胡麻主产区大田环境下,设置钾肥(0、30、60、90 kg/hm2)与氮磷肥(0 kg/hm2+0 kg/hm2、120 kg/hm2+75 kg/hm2)2因素共8个处理(NP0K0、NP0K1、NP0K2、NP0K3、NP1K0、NP1K1、NP1K2、NP1K3)的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不同钾肥施量与氮磷肥组合对旱地胡麻植株主要农艺性状、抗倒伏特性、产量与其构成因子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施氮、磷肥和钾肥增施及配施后显著促进胡麻的生长发育,增强了植株茎秆抗...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详细阐述了高抗黑穗病、高产高糖的‘中糖2号’甘蔗新品种的选育过程,并就其蔗茎产量、抗黑穗病鉴定、特征特性等进行综合分析。‘中糖2号’(ZT2)是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从‘热引1号’ב新台糖22号’(ROC22)杂交组合后代中选育出的甘蔗优良新品种,2019年获得农业农村部认定的非主要农作物新品种登记[编号:GPD甘蔗(2018)460029]。该品种表现为出芽整齐均匀、直立、易脱叶、抗倒伏、适宜机械化,高抗黑穗病。在海南临高的试验结果表明,‘中糖2号’1 a新植2 a宿根连续种植3 a平均蔗茎产量(117 080 kg/hm2)比对照‘新台糖22号’(96 330 kg/hm2)增产21.54%,其中宿根1 a和宿根2 a宿根甘蔗的蔗茎产量分别是112 875 kg/hm2和110 625 kg/hm2,分别比对照‘新台糖22号’增产27.82%和34.73%。‘中糖2号’1 a新植2 a宿根连续种植3 a单位面积平均含糖量(14 756 kg/hm2)比对照‘新台糖22号’增18.61%,其中宿根1 a和宿根2 a的宿根甘蔗的含糖量分别为14 516 kg/hm2和13 874 kg/hm2,分别比对照‘新台糖22号’增25.29%和29.17%。多年的黑穗病自然发病调查结果显示,‘中糖2号’对黑穗病表现为高抗,人工接种结果也表明其为高抗。‘中糖2号’为高抗黑穗病的高产高糖新品种,既为甘蔗育种提供抗病的亲本材料,也为甘蔗生产提供抗病的生产用种。  相似文献   

16.
针对籽用工业大麻种植区存在的灌水施氮不合理问题,在大田条件下设置不同水平灌水量和施氮量,探讨作物生长、SPAD值(叶绿素含量)、叶片光合性能、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的变化,揭示麻籽产量对水氮互作的响应机制等,为确定适宜的水氮施用量提供理论依据。采用2因素4水平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灌溉水平设0(W0)、60(W1)、120(W2)、180(W3)mm,施氮量设0(N0)、225(N1)、450(N2)、675(N3)kg/hm2。结果表明:灌水(W1、W2、W3)和施氮(N1、N2、N3)均可显著提高工业大麻株高、茎粗和地上部干物质量数值。SPAD值在不同灌水水平下均表现为N0123;在不同氮肥水平下表现为W0123。灌水和施氮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显著提高工业大麻叶片光合性能。W3和W2水平麻籽产量显著高于W0;N3和N2水平麻籽产量显著高于N0;W2N2产量最高,比W2N0和W0N0分别高11.25%和22.01%。通径分析表明,不同水氮处理导致分枝高、茎粗和分枝数等的改变进而影响产量。旺长期和开花期各灌水60 mm,配合播前施氮肥450 kg/hm2,是籽用工业大麻最佳水氮供应模式,可起到节本增产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不同氮钾配比影响盐胁迫下面包果生长的营养生理机制,以面包果[Artocarpus altilis (Parkinson) Fosberg]为材料,研究不同氮钾配比对盐胁迫下面包果养分吸收及渗透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阴性对照(N0K0+W)相比,单盐胁迫(N0K0+S)对面包果生长指标有一定抑制作用,对根系生长指标有一定促进作用,其中N1K1+S处理的面包果地下部干重较单盐胁迫处理呈增加趋势,根系生长指标呈下降趋势。所有盐胁迫处理均显著增加根茎叶中的Na+含量和Na+/K+。与阳性对照(N0K0+S)相比,N1K1+S处理显著增加根茎叶中K+含量,减少叶中Na+含量和Na+/K+。N1K2+S处理较N1K1+S处理显著减少根茎中的Na+含量,N2K2+S处理较N2K1+S处理显著增加根中的N、P、K+、Na+含量和Na+/K+,茎中的N和K+含量以及叶片中的Na+含量、Na+/K+和叶片可溶性糖含量。N2K1+S处理较N1K1+S处理显著减少根、茎中K+含量,增加叶片N、Na+含量和Na+/K+,降低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增加脯氨酸含量。N2K2+S处理较N1K2+S处理显著增加根、茎、叶中的Na+含量和Na+/K+。综上所述,适量增施氮钾肥通过调节K+、Na+向各器官的运输缓解盐胁迫对面包果生长及养分吸收的抑制效应,可为盐碱地的面包果施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控释尿素减施对双季稻田氨挥发损失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连续控释尿素减施对双季稻籽粒产量、N肥利用率和NH3挥发损失的影响,以期为水稻稳产条件下减少双季稻田氮素损失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方法。【方法】以中早39(早稻)和泰优390(晚稻)为材料,设置不同控释尿素N用量的等N量控释尿素(CRU1)、控释尿素减N 10%(CRU2)、控释尿素减N 20%(CRU3)、控释尿素减N 30%(CRU4)以及尿素(U)和不施肥对照(CK)的6个处理,采用密闭室间歇通气法监测双季稻田NH3挥发特征,同时测定水稻产量和N含量。【结果】普通尿素(U)处理和控释尿素(CRU)处理施基肥和分蘖肥后早稻NH3挥发发生在施肥后的8~9 d内,峰值分别于第1~2天和第2~4天出现;晚稻NH3挥发发生在施肥后的6~7 d内,峰值分别于第2~3 天和第3~4 天出现。早、晚稻生长季U处理总计NH3挥发损失量(率)最高,分别为47.2 kg/hm2 (26.4%)和61.9 kg/hm2(28.7%),产量分别为5.5 t/hm2和6.2 t/hm2,N肥利用率分别为23.0%和20.0%;早、晚稻生长季CRU处理总计NH3挥发损失量(率)分别为22.8~32.3 kg/hm2(14.6%~16.5%)和30.4~42.1 kg/hm2(15.9%~17.6%),产量分别为5.8~6.3 t/hm2和6.6~7.5 t/hm2,N肥利用率分别为34.3%~40.5%和33.8%~39.2%;其中,CRU2处理在早、晚稻生长季总计NH3挥发损失量较U处理降低40.9%、38.3%,产量增加14.9%、20.9%,N肥利用率提高75.6%、96.0%。早、晚稻生长季及双季稻整个生长季CRU处理总计NH3挥发损失量及籽粒产量与施N量呈显著线性关系。【结论】施用控释尿素显著减少双季稻田NH3挥发损失,增加籽粒产量,提高N肥利用率,以减N 10%处理效果最明显。  相似文献   

19.
为了比较利用MAS选育的氮高效型恢复系及其杂交稻组合在不同氮素水平下的农艺性状差异。本研究以抗病虫害和氮高效的多基因聚合恢复系R4302、R4312及其配制的8个杂交稻组合为试验材料,‘华占’‘天优华占’为对照,设置0 kg/hm2(N0)、112.5 kg/hm2(N112.5)、150 kg/hm2(N150)、187.5 kg/hm2(N187.5)4个氮肥水平,成熟期测定与分析供试材料的单株有效穗数、单株产量、干物质产量、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收获指数。结果表明,不同氮素水平下R4302各农艺性状均优于‘华占’,R4312除氮肥农学利用率外其他农艺性状优于或接近‘华占’,表明OsTCP19基因的丢失并未影响R4302、R4312氮肥的高效利用;杂交稻组合天丰A/R4302、天丰A/R4312为氮高效型组合;贵A/R4302、科20A/R4312、香龙A/R4302、科4364A/R4312为低氮高效型组合;荃9311A/R4302属于双高效型组合;科20A/R4302属于高氮高效型组合;恢复系可用单株产量、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干物质产量其中1项指标或有效穗数来评估氮肥的利用效率;杂交稻组合可用单株产量、干物质产量、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利用率、有效穗数、收获指数其中1项指标来评估氮肥的利用效率。本研究为通过氮高效基因选育氮肥高效利用型恢复系和杂交水稻组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明秸秆还田和氮肥管理对麦/油后直播杂交稻氮素积累、转运、氮肥利用效率及籽粒产量的影响。【方法】选用优质三系杂交稻宜香优2115,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麦、油茬田同步开展试验,处理完全一致。主区为麦/油秸秆全量翻埋还田(M1)和秸秆不还田(对照,M0),副区设4个氮肥管理,即不施氮对照(N0)、m基肥m分蘖肥m促花肥m保花肥比例分别为1∶0∶0∶0(N1)、3∶3∶2∶2(N2)、2∶2∶3∶3(N3),测定了直播杂交稻主要生育时期各器官的氮素积累量及籽粒产量。【结果】结果表明,两种轮作方式下,氮肥管理对直播杂交稻主要生育时期的氮素积累、齐穗后茎鞘、叶片的氮素转运及稻株氮素利用效率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调控效应。秸秆还田显著提高麦/油茬杂交稻中后期的氮素积累量、茎鞘和叶片的氮素转运量以及氮肥利用效率,其中,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表观利用率较秸秆不还田分别提高了34.96%/28.76%、2.52%/2.61%和31.91%/22.30%。同时,油菜秸秆还田下直播杂交稻各生育时期氮素积累和产量较麦秆还田表现更好,籽粒产量提高481 kg/hm2(5.22%)。M1N2处理、M0N3处理下,直播杂交稻各阶段的氮素积累速率明显加大,促进结实期茎鞘和叶片的氮素向穗部转运,成熟期稻株氮素积累量优势明显且有较高的氮素利用效率(麦/油茬稻氮肥农学利用率、偏生产力和表观利用率分别达17.87 kg∙kg-1/17.85 kg∙kg-1、67.27 kg∙kg-1/71.28 kg∙kg-1、74.93%/75.05%),最终实现高产。【结论】在麦/油-稻轮作下秸秆全量还田,配合N2氮肥管理,可有效提高直播杂交稻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增加籽粒产量,尤以油菜秸杆还田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