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 毫秒
1.
调节肠道菌群和预防肠道菌群失调动物模型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建立调节肠道菌群动物模型和预防肠道菌群失调动物模型。方法(1)调节肠道菌群动物模型小鼠灌服抗生素溶液,小鼠肠道菌群失调后,随机选取1组以生理盐水灌胃,作为自然恢复组,其余3组分别灌服微生态调节剂(主要成份为双歧杆菌,蜡样芽胞杆菌),20%低聚果糖及中药(含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等),给受试物后无菌采取粪便,观察各组双歧杆菌,乳杆菌,肠杆菌及肠球菌数量。(2)预防肠道菌群失调动物模型小鼠灌服抗生素溶液同时分别加生理盐水,微生态调节剂,20%低聚果糖及中药(同前),给受试物后无菌采取粪便,观察各组双歧杆菌,乳杆菌,肠杆菌及肠球菌数量。结果(1)调节肠道菌群动物模型菌群失调后,给予微生态调节剂,果糖及中药后,小鼠肠道内的双歧杆菌,乳杆菌及肠杆菌在小鼠肠道内的数量与自然恢复组相比较明显增加;(2)预防肠道菌群失调动物模型给予微生态调节剂,果糖及中药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小鼠肠道内的双歧杆菌,乳杆菌及肠杆菌的数量明显增加。结论微生态调节剂,果糖及中药可产生调节小鼠肠道菌群,增殖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建立调节小鼠肠道菌群动物模型和预防肠道菌群失调的模型,探讨微生态调节剂不同的使用方法对肠道菌群失调的作用.方法 ①预防菌群失调:建立小鼠肠道菌群失调预防组和对照组模型;②调节菌群失调:建立小鼠肠道菌群失调模型后,再分为自然恢复组和调节组.以上各组分别在给受试物后无菌采取粪便,观察各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杆菌及肠球菌数量.结果 ①预防菌群失调:在菌群失调下同时给予微生态调节剂,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小鼠肠道内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的数量明显增加;②调节菌群失调:菌群失调后,给予微生态调节剂,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在小鼠肠道内的数量与自然恢复组相比较明显增加.结论 微生态调节剂产生调节小鼠肠道菌群,增殖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作用.停用抗生素后肠道菌群恢复较快.  相似文献   

3.
肠道菌群失调动物模型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医学院学报》2000,17(6):1040-1041
  相似文献   

4.
肠道菌群失调动物模型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一个简便快捷检验微生态制品保护效能的动物模型.方法:用氨苄西林钠8.4 g/kg灌喂小鼠,每天3次连续2d,造成小鼠肠道菌群Ⅱ度失调.随即再用氨苄西林钠12.5kg继续灌喂,每天1次连续6d;同时试验组加喂双歧杆菌7×106个/只,亦每天1次(均在抗生素灌喂后8h以上进行)连续给予12d.用粪便涂片革兰氏染色,显徽镜下细菌计数的办法判断肠道菌群失调的情况以及双歧杆菌的保护效能.结果:造成小鼠肠道菌群Ⅱ度失调持续发生7d,同时灌喂双歧杆菌者此期间肠菌群失调由Ⅱ度变为I度.结论:用氨苄西林钠灌喂的办法成功地制作肠道菌群Ⅱ度失调的动物模型,该模型可有效地检验微生态制品保护效能,方法简便快捷.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健脾止泻方治疗老年肠道菌群失调相关性腹泻的效果及对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方法:将本院接诊的101例肠道菌群失调相关性腹泻患者以掷币法进行分组.对照组50例单用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治疗,观察组51例采用健脾止泻方联合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肠道微生态水平.结果:观察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止泻方联合双歧杆菌乳酸杆菌三联活菌片能显著提高肠道内有益菌群数量,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有效缓解症状,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6.
周丽  张翠珍 《吉林医学》2011,32(25):5240-5241
<正>在儿科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经常需要使用抗生素,但滥用抗生素易发生肠道菌群失调,出现抗生素相关性腹泻,间接影响了小儿的生长发育。本文使用微生态制剂金双歧口服治疗抗生素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调,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金双歧治疗小儿肠道菌群失调48例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在儿科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经常需要使用抗生素,但滥用抗生素易发生肠道菌群失调,出现抗生素相关性腹泻,间接影响了小儿的生长发育。笔者使用微生态制剂金双歧口服,治疗抗生素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调,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抗生素诱发的小鼠肠道菌群失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大剂量青霉素连续给药,观察小鼠肠道4种菌群数量的变化。结果显示连续7d大剂量青霉素注射后,肠道内大肠杆菌和肠球菌数量显著上升,而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则受到抑制,造成了肠道菌群失调。补充外源性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对纠正这种菌群失调有作用,提示在长期应用抗菌素时及时补充外源性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对保持肠道菌群平衡可有作用。  相似文献   

9.
肠道菌群失调16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颜英俊  胡晓艳  刘华 《四川医学》2004,25(6):634-635
肠道菌群正常时保持平衡状态,构成肠道的屏障,彼此制约消长。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就会引起菌群失调,从而引起肠道功能紊乱,出现腹泻等症状。为了更好地研究发生肠道菌群失调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病因学,我们对2002年9月至2003年3月住院病人采用回顾调查方法,发现有167例患者出现肠道菌群失调。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肠道菌群失调的发生率,诱发因素、治疗与转归.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式,分析住院病例4 966例,应用抗生素者486例,发生菌群失调42例.对42例患者的年龄、原发疾病及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肠道菌群失调总发生率为0.85%,应用抗生素患者发生率为8.64%,≥60岁患者发生率为1.20%,<60岁患者发生率为0.22%.脑血管疾病患者中菌群失调发生率50.21%,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中发生率40.26%,恶性肿瘤患者中发生率42.30%,使用二种以下和三种以上抗生素的患者,菌群失调发生率分别为3.2%和16.7%,抗生素应用1~(周)和2~4周菌群失调发生率分别为3.4%和18.1%.42例菌群失调患者经治疗后均好转.结论 有原发基础病、年龄>60岁、抗生素使用不当,是发生菌群失调的主要原因.积极治疗原发病、合理选择和使用抗生素、营养支持、合理使用微生态制剂是防治菌群失调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临床疗效。方法 8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口服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观察组显效18例,有效1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7.5%;对照组显效10例,有效16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65.0%,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对IBS的治疗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2.
秦宇航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15):1848-1852
颈椎病(CS)既往被视为外力劳损引起的脊柱退行性病变,多从结构改变方面予以研究,而对其形成的免疫机制研究较少。肠道菌群(IF)已被证明广泛参与了人体各组织系统的免疫调节,其同样可能通过免疫炎症途径影响CS的发生发展。本文通过文献回顾和分析IF失调对骨骼、血管、神经和肌肉等组织产生的影响,阐述IF失调可能以肠脑轴为主干作用于颈部相应组织,引发颈周组织病变。由IF失调形成的长期低度免疫炎性反应可引起骨骼、血管、神经和肌肉等颈周组织的损伤,是CS形成的根本基础,而劳损只是辅助性因素,颈周组织退变亦只是过程或结果。CS绝不仅是颈椎老化废用的表现,其更应被视为肠源性免疫紊乱引起的颈部损伤。在CS的临床治疗中应重视合理饮食以保护胃肠道功能,维持IF的既有属性。  相似文献   

13.
黄旭东  郑晓鹏  郑赵利 《河北医学》2011,17(8):1041-1043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与健康个体的差异,探讨2型糖尿病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方法:收集30例2型糖尿病患者(10例空腹血糖>11.1mmoL/L,余20例空腹血糖<9.0mmoL/L)和20例正常人群的新鲜粪便,利用稀释平板计数法和快速细菌鉴定法对双歧杆菌、肠杆菌科细菌、拟杆菌、乳酸杆菌、肠球菌和酵母菌进行定性...  相似文献   

14.
舌苔是口腔菌群的主要集散地,舌苔菌群能够反映机体病理生理变化.口腔微生态子系统与肠道微生态子系统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口腔菌群与肠道菌群可借助经络循行和消化道实现口-肠联系.中医认为,舌苔是由脾胃之气熏蒸谷气上承舌面而成,所以脾胃之气的生、衰、死,均可从舌苔的变化中反映出来.菌群的种类和数量构成了舌苔形成的基础,也是疾...  相似文献   

15.
甲壳低聚糖对小鼠肠道正常菌群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观察甲壳低聚糖对小鼠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取昆明种小鼠20只,随机分为观察和对照组,分别用甲壳低聚糖600mg(kg.d)和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连续7d,而后检测两组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观察组双歧杆菌数量比对照组明显增多(P<0.05),乳杆菌数量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观察组大肠杆菌、肠球菌数量较对照组有减少趋势。结论:甲壳低聚糖具有调节小鼠肠道菌群及促进双歧杆菌增殖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黄芩苷对高脂血症模型代谢性炎症及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方法】选取32只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平均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黄芩苷高剂量组(剂量为50 mg·kg-1·d-1)、黄芩苷低剂量组(剂量为25 mg·kg-1·d-1)。高脂饲料喂养3周后,2个黄芩苷用药组分别给予不同浓度黄芩苷灌胃5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小鼠血清血脂水平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内毒素水平,采用Miseq平台对小鼠肠道粪便微生物进行基因测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0.01),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1),血清TNF-α、IL-6和内毒素水平显著升高(P0.01);黄芩苷高剂量组的TNF-α、IL-6、内毒素水平均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或P0.01),黄芩苷低剂量组内毒素水平亦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1)。测序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在门的水平,模型组脱铁杆菌门和变形杆菌门数目较正常组显著增多,疣微菌门数目较正常组显著减少。在属的水平,模型组Christensenella、uncultured_Peptococcaceae、脱硫弧菌属数目较正常组显著增多,而粪球菌属、Akkermansia及uncultured_Lachnospiraceae数目较正常组显著减少;黄芩苷高、低剂量组脱硫弧菌属丰度均较模型组降低。各组革兰氏阴性菌与革兰氏阳性菌数目之比,模型组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5),黄芩苷低剂量组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黄芩苷能治疗高脂饮食引起的代谢性炎症,这可能与黄芩苷能调节肠道菌群的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观察王氏保赤丸对小鼠肠道菌群中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球菌和大肠埃希菌数量的影响,从肠道菌群变化方面研究长期用王氏保赤丸是否引起小鼠肠道菌群失调,为合理使用该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实验小鼠分为王氏保赤丸高、中、低剂量组,分别以王氏保赤丸147、49、17mg/(kg.d)灌胃14天;设正常对照组和抗生素致菌群失调对照组,分别予生理盐水灌胃、盐酸林可霉素灌胃14天。取盲肠内容物培养后分离双歧杆菌、肠球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鉴定并计数。结果:各组大肠杆菌数量无差异。抗生素组肠球菌数量增加、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减少;王氏保赤丸高、中、低剂组3种菌群计数无明显变化,与抗生素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长期服用王氏保赤丸不会引起抗生素样菌群失调。  相似文献   

18.
益生菌对大鼠肠道菌群紊乱和细菌易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经肠道补充益生菌对腹腔感染大鼠肠道微生态的改变、细菌易位及肠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大鼠经盲肠结扎穿孔法及颈静脉空肠置管制成腹腔感染模型后,单独给予肠外营养或加用益生菌,持续5 d。第6天处死,取盲肠内粪便做厌氧菌培养,取腔静脉血及匀浆后的肺、肝、肠系膜淋巴组织作细菌培养,检测细菌易位率。结果加用益生菌的大鼠,肠道内的正常菌群除肠杆菌无明显差异外,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都较单纯给予肠外营养的大鼠多;肠道内的潜在致病菌产气荚膜梭菌较单纯给予肠外营养的大鼠少(P<0.05)。单纯给予肠外营养的大鼠血、肺、肝和肠系膜淋巴组织的细菌易位率也明显高于加用益生菌的大鼠(P<0.05)。结论益生菌能纠正腹腔感染大鼠的肠道菌群紊乱,减少细菌易位,从而保护肠黏膜。  相似文献   

19.
肠道菌群失调患者粪便涂片检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燕  范琳  马国力 《中国医疗前沿》2009,4(22):66-66,74
目的了解腹泻患者肠道微生态特征,加强临床对抗生素相关腹泻的重视。方法采用粪便涂片染色诊断244例腹泻患者菌群失调的程度。结果244例腹泻患者188例出现菌群失调。其中Ⅰ度菌群失调50例(26.6%),Ⅱ度菌群失调78例(41.5%),Ⅲ度菌群失调68例(36.2%)。真菌感染率6.1%。结论肠道菌群失调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滥用抗生素,粪便涂片检查对快速诊断菌群失调,正确治疗腹泻,避免滥用抗生素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