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温通针法配合透刺治疗顽固性面瘫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杨冲 《上海针灸杂志》2010,29(5):287-288
目的比较温通针法配合透刺法治疗顽固性面瘫与传统针刺治疗的疗效差异。方法将9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2例采用温通针法配合透刺法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传统针刺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9%,对照组为6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平均疗程为2.7个,对照组为23.8个,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温通针法配合透刺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疗效明显优于传统针刺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一穴多针"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采用"一穴多针"法治疗,对照组50例采用针刺加TDP照射治疗,均以5天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痊愈率为68.3%,总有效率为98.3%;对照组痊愈率为44.0%,总有效率为94.0%。两组痊愈率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痊愈患者平均疗程为2.6个(13天),对照组为3.8个(19天),两组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一穴多针"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好,疗程短。  相似文献   

3.
穴位埋线治疗顽固性面瘫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1例顽固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2例和对照组59例,治疗组采用穴位埋线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电针治疗,分别在1个疗程后、2个疗程后和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56.4%,总有效率为91.9%;对照组分别为32.2%和79.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程与疗效关系比较显示,治疗组治疗1个疗程后总有效率为68.4%,对照组为23.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埋线治疗顽固性面瘫有助于面神经功能的恢复,能提高疗效和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4.
扶正循经平刺配合药物治疗Hunt面瘫4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维华  赵伟娥  李梅 《河北中医》2012,34(3):398-401
目的观察扶正循经平刺配合药物治疗Hunt面瘫的疗效。方法将78例Hunt面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采用扶正循经平刺配合药物治疗,对照组38例采用常规针刺配合药物治疗。2组治疗结束后观察疗效,并进行治疗前后自身面神经肌电图变化(20 mA电刺激)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50%,对照组总有效率86.85%,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患侧治疗前后面神经直接刺激、瞬目反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患侧治疗前面神经直接刺激、瞬目反射与健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与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面神经直接刺激、瞬目反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扶正循经平刺配合药物治疗Hunt面瘫临床疗效确切,对已损伤面神经电生理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透刺结合拔罐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顽固性面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1例.治疗组采用透刺结合拔罐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疗法治疗.2组均隔天治疗1次,12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2组面神经功能(H-B)评分、面神经麻痹评分,评定综合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3.9%(26/31),对照组为61.3%(19/3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H-B评分、面神经麻痹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透刺法结合拔罐治疗顽固性面瘫临床疗效颇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浅刺法联合梅花针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2例顽固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1例。对照组采用浅刺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梅花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面部残疾指数[躯体功能(FDIP)、社会生活功能(FDIS)],评估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32%(28/31),高于对照组的77.42%(24/3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DIP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FDI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浅刺法联合梅花针治疗顽固性面瘫可改善患者面部功能,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加用发泡灸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顽固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45例,观察组给予常规针刺和发泡灸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疗程为3周。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68.0%和33.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发泡灸联合常规针刺治疗顽固性面瘫具有良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齐刺肌筋膜扳机点配合温针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肩关节周围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4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采用齐刺肌筋膜扳机点配合温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温针治疗。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疼痛分级指数(PRI)、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现有疼痛强度(PPI)及肩关节各项功能活动度数的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1、2个疗程后各项评分(PRI、VAS、PPI)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对照组治疗2个疗程后各项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2个疗程后各项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1、2个疗程后肩关节各项功能活动度数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1、2个疗程后肩关节各项功能活动度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组愈显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70.5%和95.5%,对照组分别为52.5%和90.0%,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齐刺肌筋膜扳机点配合温针是一种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有效方法 。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小针刀联合毫针刺治疗顽固性面瘫的疗效。方法:64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2例,治疗组用小针刀联合毫针刺,对照组单用毫针刺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3.75%、对照组78.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H-B面神经功能评价、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均改善(P<0.05),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针刀联合毫针刺能够改善顽固性面瘫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排针配合巨刺法治疗周围型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周围型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排针加巨刺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10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0%,对照组为73.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排针加巨刺法治疗周围型面瘫疗效显著,其总有效率优于常规针刺疗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药结合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及肌电图的变化。方法:将120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药物组采用口服强的松片和阿昔洛韦片,针药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配合针刺治疗,治疗10次后,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并在治疗前后行肌电图检查。结果:针药组治愈率53.33%,总有效率为96.67%,药物组治愈率为20%,总有效率为81.67%,针药组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优于药物组(P〈0.01);肌电图检查示患侧面神经潜伏期延长和(或)波幅降低,两组经治疗后较前均有明显好转(P〈0.05),但针药组对面神经功能改善优于药物组(P〈0.05)。结论:针药结合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疗效确切,可以有效改善面神经功能,为针灸早期治疗周围性面瘫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粗针督脉平刺针法对大鼠周围面神经损伤后行为学和口唇微循环的影响,为粗针督脉平刺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7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面瘫模型组、粗针平刺组、基础西药组、普通针刺组5组,每组14只,后4组经钳夹大鼠面神经制作周围性面瘫大鼠模型。1 d后对后3组采用3种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干预,观察其行为学和口唇微循环改变,并与其他两组大鼠进行对比。结果 在治疗7 d和14 d时,与假手术组比较,其余各组大鼠行为学评分较低(均P<0.05);与面瘫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行为学评分均较高(均P<0.01);在治疗7 d时,与普通针刺组相比,基础西药组行为学评分较高(P<0.05)。在治疗14 d时,粗针针刺组较普通针刺组行为学评分明显高(P<0.05)。在治疗7 d时,假手术组与其他各组比较口唇血流灌注量明显少(P<0.05);基础西药组与面瘫模型组比较口唇血流灌注量明显低(P<0.01)。治疗14 d后,粗针平刺组、基础西药组、普通针刺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口唇血流灌注量无明显差异(P>0.05),基础西药组和粗针平刺组在其治疗14 d时口唇血流灌注量较第7天时明显少(P<0.05)。结论 粗针督脉平刺疗法对大鼠周围面神经损伤后行为学有改善作用,并使造模大鼠口唇微循环恢复到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13.
杨冲 《上海针灸杂志》2012,31(7):494-495
目的观察温通针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治疗组采用温通针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3个疗程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功能积分的情况。结果治疗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66.7%和97.8%,对照组分别为28.9%和82.2%,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功能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通针法是一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针灸配合揿针贴压耳穴和蜡疗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收治的10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50例。对照组急性期(发病7 d之内)给予快针浅刺,恢复期(发病第8天以后)给予针灸联合透刺治疗,留针20 min。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配合揿针贴压耳穴和蜡疗。2组治疗均1次/d,10 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21例,显效17例,好转12例,无效0例,愈显率为76.0%;对照组治愈15例,显效11例,好转23例,无效1例,愈显率为52.0%。2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配合揿针贴压耳穴和蜡疗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优于对照组,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棍针配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在常规针刺的基础上配合棍针治疗。记录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3等级40分面神经麻痹程度判定评分法"评分和不良反应等的指标,并对观察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治疗组痊愈率为33.3%,对照组为6.7%,治疗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均为96.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3等级40分面神经麻痹程度判定评分法"的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增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吹哨症状评分改善更明显(P<0.05),余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常规针刺治疗比较,棍针配合针刺对周围性面瘫的治愈率更高,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特别是对吹哨症状的改善。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滞针提拉针刺联合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顽固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传统针刺治疗,治疗组给予滞针提拉针刺联合穴位注射治疗。两组疗程均为6个疗程(6周)。采用House-Brackmann量表和面部残疾指数(FDI)调查问卷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3.3%,对照组总有效率66.7%,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FDI躯体功能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滞针提拉针刺联合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显著,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闪罐及碘离子导入治疗Bell麻痹的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基础治疗结合针刺、闪罐及碘离子导入;对照组选用基础治疗结合常规药物治疗。分别观察治疗前后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情况及2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14例,占46.7%;显效9例,占30%;有效6例,占20%;无效1例,占3.3%;总有效率96.7%。对照组痊愈9例,占30%;显效6例,占20%;有效11例,占36.7%;无效4例,占13.3%;总有效率86.7%(P〈0.05)。治疗前2组患者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比较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评分比较P〈0.05,治疗组组内比较P〈0.01,对照组组内比较P〈0.05。结论:针刺结合闪罐及碘离子导入、常规药物均能有效治疗Bell麻痹,但针刺结合闪罐及碘离子导入的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F波(F-wave)检测,观察头针配合面肌训练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顽固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头针配合面肌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F波潜伏期和时程。结果对照组治疗后F波平均潜伏期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F波平均潜伏期及平均时程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组治疗后F波平均潜伏期及平均时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头针配合面肌训练可缩短顽固性面瘫患者F波潜伏期,延长F波时程,促进运动神经纤维的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