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王安忆是一位具有乡村气质的城市女性作家,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不断营造城市和乡村两个书写空间,它们各自独立,又相互对照,二者互为镜像进行交替转换表达,确立了乡村书写和城市书写共同的民间温情叙事和底层普通人的人文关怀,充分显示了一个文学自觉者的对乡村与城市的文学想象力和对文学艺术的个性化追求。  相似文献   

2.
以张爱玲的作品为参照,以凌叔华、王安忆等现当代女作家的小说为对应,表现中国女性文学中关于女性主体意识的蒙昧、觉醒、批判与反省。其小说有着深刻的历史象喻,“绣枕意识”传达出的是几千来中国妇女的生活命运与历史轨迹。在菲勒斯中心(男权文化)里,女性在男权樊蓠桎梏下的呼喊与挣扎,是一部还没有充分被解构的历史。这有待于中国女性文学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3.
迟子建是一位少有的没有进入当代文学史叙述谱系的重要作家。她游离于流派之外,坚持用自己独特的写作信仰造就了属于她自己的文学史。作为一名女性文学的代表作家,她强烈的性别意识渗透于她的每一部作品之中,始终表现出对女性命运的深刻思考与人文关怀,其重要作品《九朵蝴蝶花》更是一曲现代社会的女性悲歌。笔者从该作品的文本出发,简要做出分析。  相似文献   

4.
方方小说的创作题材广泛多样,但是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平民生活、爱情生活、城市怪相、警察故事、知识分子家族命运等几个方面。近年来,方方女性题材的创作倾向愈发明朗,逐渐成为作家一种自觉的创作追求。在这类作品中,作家深刻地表现了当下女性艰难的生存处境以及女性内心深处的迷惘、困惑与挣扎。作家向我们展示了自在与自为两种女性的生命形式,并表现出女性对于心灵的精神家园的渴望与追寻。  相似文献   

5.
方方的《出门寻死》从女性作家的视角出发,描写了底层女性的生存状态,通过一个寻死不得的故事,展现了底层妇女生存的悲剧内涵,在这个看似简单的故事背后隐藏着作者对现代女性生存困境的深切思考。男性作家张贤亮的《绿化树》则书写了特定历史时期,从男性主义的角度来书写女性的生存困境。两部作品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各自的特征,通过分析比较,试图挖掘女性生存困境的深层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方方的《出门寻死》从女性作家的视角出发,描写了底层女性的生存状态,通过一个寻死不得的故事,展现了底层妇女生存的悲剧内涵,在这个看似简单的故事背后隐藏着作者对现代女性生存困境的深切思考。男性作家张贤亮的《绿化树》则书写了特定历史时期,从男性主义的角度来书写女性的生存困境。两部作品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各自的特征,通过分析比较,试图挖掘女性生存困境的深层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在迟子建以女性为主人公的小说《原始风景》、《麦穗》、《逝川)中,作者对女性的生存困境进行了真实深刻地书写,并由此导入对形成性别差异的文化根源——父权制意识形态的反思,暴露了其对妇女生存的危害性与残酷性,以及女性对它由屈从、认同到捍卫、延续的荒谬性与可悲性,从而表现出作者对女性命运的深刻思考和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8.
大多数的底层文学作品以揭示和批判现实缺陷为内容,将人物命运推向绝境,渲染苦难悲情以凸显其对现实刻画地深刻,这种写作模式严重制约着文学的艺术性和对现实的真实表达。刘庆邦和迟子建以"温情"拓宽了底层文学的表现领域和艺术风格,他们没有拘囿于对外在苦难的详尽描述,而是从人性和情感出发,试图以真善美来表现底层生活的另一面。"温情"作为个体克服苦难、宽慰灵魂的途径让作品在批判现实的同时有了积极的建构作用。  相似文献   

9.
迟子建是一位从中国最高纬度的黑土地上走来的女作家,她以绚烂而平淡的笔触和悲悯的女性情怀描画了自然、人生的画卷.迟子建画面感强烈的作品与西方绘画艺术有着内在关联,她与米勒一样钟情于表现底层小人物,与梵高一样执著于强烈的情感表达,与高更一样在对现代文明的逃离中寻找着理想的精神家园.迟子建的创作不断从西方绘画艺术中汲取着灵感,西方绘画艺术对迟子建的影响值得学界关注.  相似文献   

10.
农民进城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我国最近三十年的文学关注民工题材,试图从哲学、文学,乃至社会层面解读这一现象。王安忆短篇小说《民工刘建华》较其他作品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打破了以往或从城乡对立角度或从新左派思维出发解析民工生存状态的套路,小说写了一个新型民工,在叙述主雇之间、城乡之间、知识分子与底层之间不和谐的关系中,呈现了底层概念的吊诡,并表现出当下一类知识分子的无奈与悲哀。  相似文献   

11.
王安忆的三恋以女性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大胆地展示了女性生命的真实图景,感同身受地道出了属于女性自己的真实心声,具有鲜明的女性意识。文章以《荒山之恋》为例,在梳理女性意识与女性主义文学二者关系的基础之上,从女性独立意识、女性平等意识的追求两方面来探讨王安忆作品中表达的特有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2.
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女性文学呈现出三类主题,分别是找回失落的女性、寻找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新定位、建构女性的内心世界。张洁、王安忆和林白的作品分别反映了这三种主题。同时,三位女作家在女性意识的觉醒上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3.
当代文学作品中表现两性关系的层出迭现,不同的作家、不同的认识所表现的两性伦理观亦不尽相同。20世纪80年代末,王安忆以她的性爱主题系列作品“三恋”对两性伦理进行了深入探究,集中透视了在纯粹的情与欲的纠葛中的男人与女人,以女性的立场和眼光,对两性和谐进行了伦理关怀。  相似文献   

14.
王安忆的小说创作与卫慧、棉棉以及当下一些美女作家对眼下商业化大潮中的各种欲望化的生存景观的津津乐道不同,她的作品呈现的却是一幕幕带有终极意味的女性悲剧性生存景象的关怀.她的"三恋"系列,通过对"性"与"母性"的书写,实际是在发现、质询、反省和探究女性主体意识的迷失,进而思索女性的性别境遇及其生命体验,并为女性的性别本体复归而呐喊。  相似文献   

15.
王安忆的《长恨歌》讲述的是"女人的故事",作品不仅借助王琦瑶这个女人的故事表达了作家自己的女性观、情爱观,而且在充溢着浓郁女性气息的文本中,用"女红式"的叙事静静拆解了女性依附男性的历史,构筑了现代女性的生存景观,同时传达了作家对两性关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试论王安忆创作中的解构主义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安忆是当代中国最杰出的女作家之一,作品数量多,风格多样。与其他注重大事件、大题材的作家不同,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王安忆的文本创作逐渐表露出一种注重日常生活、消解宏大叙事,消解爱情,消解理想人物的倾向与立场,并由此体现出一种解构主义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萧红、迟子建这两位东北女性作家虽然存在于不同的历史时空语境中,但她们同样以深深扎根于东北大地的创作实践承传着萨满文化精神,"和而不同"地显现出独具风貌的地缘文化特色,可堪"对话":在创作视野上,她们共同关注万物有灵的黑土地,但萧红是"审丑"式的祛魅批判,迟子建则是审美式的附魅讴歌;在审美风格上,她们都展现出一种复归原始自然的野性悲壮的生命强力,但萧红世界洋溢着一种酒神式个体毁灭的痛楚快感,迟子建世界则充溢着一种纵情地编织迷人梦境的日神式光明;在文本叙事上,她们都运用双声话语进行表达,但萧红以女性眼光与智性眼光相结合去透视,而迟子建则将母性眼光和生态眼光融合一起去展望;在创作思维上,她们都无法摆脱缘自原始惧感思维的死亡情结,但萧红秉持着一种"向死而生"的佛家式苦难意识,迟子建则汲取了"生死齐一"的道家式超然哲学。  相似文献   

18.
“父子”伦理是“家族”叙事主题一维,它或隐或显地存在于王安忆小说文本中。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以来,王安忆在“日常经验”与“当下生存”的背景下以一种“人本主义”却又不失“现实批判意识”的文化立场和伦理相对主义的价值观念,书写了叛离传统的父子伦理这一主题,完成了从消解到构建的父亲形象塑写。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的小说以写“永恒的人性”著称,其创作充满了对人性丑恶、灵魂污浊入木三分的呈露。作为女作家,张爱玲以女人特有的敏锐、细腻和冷静的心智,描绘了新旧杂陈的各式各样的婚姻现象。她较深地洞见了女性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的生存与挣扎,以及女性因之产生的无奈和苦痛。本文试从张爱玲的几篇代表性作品来分析她的女性小说系列,为后代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与健全,女性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婚姻观提供了审美和参照作用,并以此来明示她为女性意识的转型和成熟作了最初的不倦的探索工作。  相似文献   

20.
王安忆与铁凝,一南一北两位女作家,都钟情于处在缝隙中的普通女性的生活,致力于表现她们的喜怒哀乐.但由于生活环境与文学追求不同,她们的作品中又凝聚了各自对人生的独特思考和理解,呈现出异样的景观.王安忆富于理性,善于展示远离政治伦理、被日子裹挟的自我,人物安稳平实,有挣扎但不是抵死的,而是经过精明算计,享受生活,体现出海派文化精明务实、讲究生活的特点;铁凝更多地利用经验揭示历史动荡与时代变化中的个体,人物不甘寂寞,积极参与现实,不惜一切对现实出击,富于抗争精神,有情有义,坦荡真诚,分明浸染了燕赵儿女关注现实、执著反抗、朴实忠厚的个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