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目的 从分子生物的角度,探讨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PACAP)在胃溃疡小鼠穴位敏化过程中的表达、效应及机制。方法 将58只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28)和模型组(n=30),模型组在胃窦小弯近幽门处注射60%冰乙酸到胃壁肌层近黏膜下层构建胃溃疡小鼠模型,对照组以相同方法注射同等剂量生理盐水。术后第6天,在小鼠尾静脉注射伊文思蓝(EB)染色液后观察其体表渗出点数量、分布范围和规律;机械痛及热痛阈值测量评估小鼠痛敏变化;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小鼠胃体组织病理学形态变化;蛋白印迹法和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穴位敏化后小鼠脊髓T9~T11节段内的背根节(DRG)神经元、体表支配区皮肤及该节段脊髓背角中PACAP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胃体组织破坏,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加、炎性细胞浸润等病理学特征;模型组体表EB渗出点的数量明显增多,且主要分布在脊髓T6~L1段支配区域,其中以T9~T11区域最为集中;该区域敏化点机械痛阈值降低(P<0.01)。穴位敏化后,模型组脊髓T9~T11节段内的DRG神经元、体表支配区皮肤及该节段脊髓背角浅层中PACAP蛋白和阳...  相似文献   

2.
目的:从离子通道动力学角度探讨胃溃疡小鼠体表穴位敏化与背根节(DRG)中、小型神经元电生理活动的关系及机制。方法: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32只、模型组34只(死亡2只)。模型组于胃小弯近幽门处注射冰乙酸到胃壁肌层近黏膜下层复制胃溃疡模型,造模后6 d小鼠尾静脉注射伊文思蓝(EB)染色液,观察体表渗出点数量、部位及分布规律;HE染色观察小鼠胃组织病理形态变化;离体电生理结合生物素ABC法观察脊髓胸(T)9-T11节段DRG中、小型神经元全细胞膜电流和内在兴奋性水平。结果:对照组EB渗出点不明显,模型组体表EB渗出点密集分布于脊髓T9-T11节段支配区域及胃脘部、“中脘”“滑肉门”附近皮肤。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胃组织黏膜下层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胃小凹结构被破坏,胃底腺扩张。脊髓T9-T11节段内的DRG中型神经元Ⅰ型放电增加、Ⅱ型放电减少,跨膜电流密度升高(P<0.01),基强度降低(P<0.05),放电频率及放电数目增加(P<0.01,P<0.000 1);DRG小型神经元Ⅰ、Ⅲ型放电减少,Ⅱ型放电增加,全细胞膜电流密度降低(P<0.01...  相似文献   

3.
目的:从经脉-脏腑相关理论的角度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模型小鼠体表敏化与“关元”穴的关系、效应及机制。方法:雌性ICR小鼠先随机分为造模组和对照组,造模组以100 mg/kg的双酚A(BPA)灌胃建立PCOS模型。实验一从上述小鼠中随机选取18只模型小鼠和8只正常小鼠尾静脉注射伊文思蓝(EB),观察体表渗出点的部位、数量及分布规律。实验二将剩余24只造模成功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关元组、电针敏化点组,每组8只,剩余8只正常小鼠为对照组。电针体表敏化点或“关元”,20 min/次,1次/d,共4周。每周一称量小鼠体质量并记录,连续8周;电针结束后通过旷场实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比较小鼠行为学的改变;ELISA法检测血清雌二醇(E2)含量;HE染色法观察卵巢病理形态变化;Western blot法、免疫荧光法检测卵巢和子宫组织内雌激素受体α(ER-α)表达。结果:对照组EB渗出点不明显,模型组体表EB渗出点多分布于下腹部、腰骶部、胸背部及双下肢内侧,模型组EB渗出点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卵巢出现多囊样改变,闭锁、囊性扩张卵泡...  相似文献   

4.
Shi H  Cheng B  Li JH  Chen SL  Tan QW  Jin ZG  Jing XH 《针刺研究》2010,35(5):323-329
目的:观察急性胃黏膜损伤后伊文思蓝(EB)渗出穴区肥大细胞聚集数量和脱颗粒变化及其局部P物质(SP)的表达,以揭示病理状态下穴位的组织细胞特征,确定肥大细胞和SP参与穴位敏化的过程。方法: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15只。采用空腹稀盐酸灌胃造成急性胃黏膜损伤模型。5 h后尾静脉注射EB,模型组取EB渗出点"脾俞""胃俞"和旁开2 mm处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正常对照组取对应点皮肤和皮下组织。采用甲苯胺蓝染色法标记这些部位肥大细胞的聚集分布数量及脱颗粒特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局部SP的分布并进行Western blot相对定量测定。结果:急性胃黏膜损伤后EB体表穴区渗出点的皮肤和皮下组织中肥大细胞呈现聚集,其数量和脱颗粒数明显多于正常对照组和"脾俞""胃俞"旁开对照组(P0.05,P0.001),脱颗粒率也显著高于旁开点和正常对照组(P0.01)。在EB渗出点和旁开部位均可见SP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其阳性纤维多分布于皮下。结论:在急性胃黏膜损伤时,体表出现的敏化穴位中肥大细胞参与了与疾病相关的体表穴位敏化过程,且其局部的SP表达水平增高。  相似文献   

5.
急性肠黏膜损伤导致躯体穴区敏化的电生理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急性肠黏膜损伤引起的体表敏化点-区的动态分布,测定其敏化程度的改变,总结穴位敏化的特征。方法: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模型组(20只)和模型恢复组(10只)。模型组和模型恢复组采用2.5%芥子油直结肠灌注造成急性肠黏膜损伤模型,然后尾静脉注射伊文思蓝(EB),观察由急性肠黏膜损伤引起的体表EB渗出点-区的动态分布。在此基础上,分离坐骨神经,刺激EB渗出点-区(敏化态穴区),测定其引起坐骨神经C类纤维动作电位发放刺激的阈值,和模型组的非EB渗出区域(穴区非敏化态)、非穴位区域及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急性肠黏膜损伤导致的渗出点主要分布在"膝前""足三里-上巨虚"区域。刺激这些区域引起坐骨神经干C类纤维动作电位发放的阈值较非敏化部位以及对照同部位显著降低(P0.01,P0.05)。敏化的"膝前""足三里-上巨虚"接受2倍阈值刺激引发C类纤维动作电位发放个数多于敏化态的非穴位区域(P0.01,P0.05)。结论:穴位敏化后刺激阈值明显降低,敏化的穴位呈现小刺激大反应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高昕妍  张楠  刘坤  奚晗清  刘允  何勋  韩数  朱兵 《针刺研究》2023,(12):1183-1192
目的:从背根节(DRG)神经元水平说明内脏病变与相应体表穴位敏化产生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方法:皮肤伊文思蓝(EB)外渗实验: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结肠炎组,每组4只。2,4,6-三硝基苯磺酸直结肠灌注7 d制备结肠炎模型。采用尾静脉注射EB检测体表神经源性炎性反应,观察渗出点的位置及面积。痛行为实验: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结肠炎组,每组8只,造模方法同上,观察下背部和足部Von Frey丝机械刺激诱发的回避或缩足反应次数。小鼠在体DRG钙成像实验:Pirt-GCaMP6s转基因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结肠炎组,每组12只,造模方法同上,暴露腰(L)6或L4 DRG,在共聚焦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神经元对直结肠扩张刺激(CRD)、下背部或后爪机械刺激的反应。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结肠炎组小鼠下背部及后爪神经源性炎性EB渗出较多(P<0.05);同时结肠炎组小鼠下背部、后爪对机械刺激的回避或缩足反应次数增加(P<0.01,P<0.05);CRD 60 mm Hg诱发内脏痛引起的L6 DRG神经元激活数量占总数的百分比均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其中...  相似文献   

7.
与急性胃黏膜损伤相关体表敏化穴位的动态分布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与急性胃黏膜损伤相关的体表伊文思蓝(EB)渗出点的动态分布,并和大鼠穴位的分布进行比较,分析其分布相关性,为疾病状态下穴位敏化的动态过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Wistar大鼠7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口服稀盐酸组(50只)和口服生理盐水组(10只)。采用空腹口服稀盐酸造成急性胃黏膜损伤模型,当天尾静脉注射EB。分别观察造模当天(口服稀盐酸5h后)以及第2、3、4、5天EB渗出点的分布。结果:急性胃黏膜损伤造成体表一些部位的神经源性炎性反应点,即EB渗出点,这些反应点的分布呈一定的节段性,分布的节段从胸2-腰4(T2-L4),主要分布在胸6-腰1(T6-L1);分布位置主要位于:"膈俞"(相关百分比为47.5%)、"脊中"(相关百分比为58.82%)、"脾俞"(相关百分比为88.23%)、"胃俞"(相关百分比为82.35%)、"中脘"(相关百分比为17.64%)、"上脘"(相关百分比为5.88%)。但这些EB渗出点在正常状态时很少或者不出现,口服稀盐酸组与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组相比P0.01,P0.05。这些渗出点和疾病的过程相关,呈现动态分布,自造模后的2~3d渗出点最多,随着疾病的自愈渗出点消退。结论:急性胃黏膜损伤可促使EB在体表渗出,渗出点呈现神经节段分布并与"脾俞""胃俞"等穴位具有高度相关性,提示在疾病状态下沉寂的穴位可以被激活。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敏化穴位和非敏化穴位调节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BS)大鼠肠运动功能的疗效差异。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敏化穴组、电针非敏化穴组,各组10只。采用慢性束缚应激加番泻叶灌服法建立D-IBS模型,通过观察D-IBS大鼠体表伊文思兰(EB)渗出点与穴位的相关性来确定敏化穴位。电针敏化穴组、电针非敏化穴组分别选取敏化穴"大肠俞"和非敏化穴"心俞"进行电针治疗,分别观察造模前后及治疗4、7d各组大鼠Bristol粪便性状评分(BSS)、稀便率、腹泻指数的变化。结果:D-IBS大鼠体表EB渗出点与双侧"大肠俞"具有高度相关性,提示双侧"大肠俞"穴是D-IBS疾病状态下的敏化穴。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在造模后BSS评分、稀便率以及腹泻指数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在治疗7d后,电针敏化穴能有效降低D-IBS大鼠BSS评分、稀便率以及腹泻指数(P0.05)。电针非敏化穴对D-IBS大鼠BSS评分、稀便率以及腹泻指数无明显改善(P0.05)。结论:电针"大肠俞"能有效改善D-IBS大鼠肠运动功能紊乱,其疗效优于非敏化穴"心俞",为电针治疗D-IBS提供了选穴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结肠炎模型大鼠敏化区域皮肤温度、血流灌注和皮肤组织炎性细胞因子的变化,及感觉/交感神经与敏化区域形成的关系,初步揭示结肠炎模型大鼠敏化区域的部分理化特征。方法:将3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模型组(18只)、胍乙啶组(7只)。模型组与胍乙啶组大鼠予5%葡聚糖硫酸钠(DSS)自由饮用6 d建立结肠炎模型。实验第6、7天,胍乙啶组大鼠腹腔注射胍乙啶溶液(30 mg/kg)进行交感神经阻滞。实验第7天,通过尾静脉注射2.5%伊文氏蓝(EB)溶液观察大鼠体表EB渗出点研究敏化区域的分布及理化特征。以敏化区域旁开0.5 cm,同一神经节段支配区域作为对照区域。比较正常组与模型组大鼠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采用HE染色法观察大鼠结肠组织形态;采用红外热成像技术与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技术检测模型组大鼠敏化区域及对照区域皮肤温度与血流灌注;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模型组大鼠敏化区域及对照区域皮肤组织P物质(SP)阳性神经纤维、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阳性神经纤维、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神经纤维表达及其与血管的关系,SP阳性神经纤维/类胰蛋白酶阳性(tryptase+)的肥...  相似文献   

10.
目的:结合经纬网格计数法与多元统计分析探讨急性肠黏膜损伤(AIMI)大鼠腹部伊文氏蓝(EB)渗出点的体表分布特征,并探讨该方法的可行性。方法: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7.5%芥子油组、10%芥子油组、12.5%芥子油组,每组6只。采用芥子油灌肠法建立大鼠模型。大鼠尾静脉注射EB(0.1 mL/100 g),分别于注射后5、10、15、20、25 h观察并拍摄记录大鼠腹部体表EB渗出点。采用HE染色法观察结肠黏膜组织病理。构建经纬网格,记录网格位置及其渗出点个数,并采用多元统计分析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①镜下空白组大鼠结肠黏膜结构清晰;各模型组可见结肠黏膜水肿及炎性细胞浸润。②腹部EB渗出点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其特征网格内的渗出点无时间变化趋势(P0.05);且各时间点渗出点分布与浓度变化无明显相关性(P0.05)。③7.5%浓度各时间组腹部EB渗出点因子分析及轮廓分析结果表明,特征区域Ⅱ渗出趋势随时间变化显著(P0.05),且渗出点位置相当于"天枢"穴附近。④造模后5 h各浓度组腹部EB渗出点因子分析及轮廓分析结果表明,"区域C"渗出程度随浓度变化显著(P0.05),且渗出点位置亦相当于"天枢"穴附近。结论:基于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能进一步明确AIMI大鼠EB渗出点的特征区域,并发现该特征区域存在与时间及病情程度相关的穴位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睾丸及附睾炎性病变患者体表牵涉痛分布区与治疗该类疾病相关穴位的关系,通过动物实验进一步对比相关内脏器官体表敏化区与穴位的关系。方法:临床研究部分将93例睾丸、附睾炎患者临床体查确定的体表痛敏点进行总结分析,将其分布部位与临床治疗该类疾病常用穴位进行对比;动物实验部分观察雄性SD睾丸炎模型大鼠(n=8)、对照组(n=3)注射伊文思蓝(Evans Blue)后体表渗出点,与临床痛敏点和相关穴位对比。结果:临床观察93例睾丸、附睾炎患者体表痛敏点大多分布在下腹部及下肢内侧,腰部及会阴部也有部分分布,痛敏点分布范围与大部分治疗该类疾病常用穴位所处位置在同一区域,并有部分重叠;动物实验观察到体表Evans Blue渗出点与临床痛敏点分布情况高度相似。结论:睾丸、附睾炎性病变引发的体表痛敏点多数与治疗该类疾病的相关穴位所处位置重叠或邻近,提示这些疾病状态下的体表敏化点可能是穴位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电针敏化穴位对结肠炎模型大鼠脑干迷走神经运动背核(DMV)乙酰胆碱转移酶阳性(Ch AT+)神经元的影响,探讨其改善大鼠结肠炎性损伤的机制。方法:将79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20只)、正常+敏化穴位组(5只)、模型组(34只)、电针1组(15只)和电针2组(5只)。模型组和电针组均予5%葡聚糖硫酸钠(DSS)自由饮用6d建立结肠炎大鼠模型。通过尾静脉注射伊文氏蓝(EB)溶液确定模型大鼠的敏化穴位后,正常+敏化穴位组、电针1组和电针2组于敏化穴位处施以电针(疏密波,频率2 Hz/15 Hz,电流强度2 m A),每天干预30 min,电针1组连续干预6 d,正常+敏化穴位组、电针2组只干预1 d。实验第0、7、13天,评定正常组、模型组和电针1组大鼠的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结肠组织学损伤评分及足底机械缩足反射阈值、热痛潜伏期;实验第7天,采用免疫荧光法观察正常组、正常+敏化穴位组、模型组和电针2组大鼠脊髓背角不同板层神经元和DMV中Ch AT+神经元激活情况。结果:结肠炎模型大鼠体表EB渗出点主要分布于T12~S1节段,以L2和L5节段最集中,因此,选择L5节段的上巨虚穴作为敏化穴位。第7、13天,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足底机械缩足反射阈值降低(P<0.001),DAI评分和结肠组织学损伤评分升高(P<0.001);第7天,模型组热痛潜伏期低于正常组(P<0.001);第13天,与模型组比较,电针1组大鼠足底机械缩足反射阈值升高(P<0.001),DAI评分和结肠组织学损伤评分降低(P<0.01,P<0.05)。与正常组比较,正常+敏化穴位组和模型组大鼠脊髓L4~L6节段背角浅层(第Ⅰ、Ⅱ板层)神经元及DMV中Ch AT+神经元激活数量增多(P<0.05,P<0.01);与正常+敏化穴位组和模型组比较,电针2组大鼠脊髓背角浅层神经元和DMV中Ch AT+神经元激活数量增多(P<0.001)。结论:结肠炎大鼠体表T12~S1节段支配区域(穴位)发生敏化;电针敏化穴位可有效缓解结肠炎模型大鼠结肠炎性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激活脊髓背角浅层神经元和DMV中Ch AT+神经元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急性肠粘膜损伤大鼠体表伊文思蓝(Evans Blue,EB)渗出点分布情况。方法 SD雄性大鼠30只,按5%、7.5%、10%、12.5%、15%芥子油浓度随机分组,每组6只。采用肠道注射芥子油造成急性肠粘膜损伤模型,造模后4小时背部备皮、尾静脉注射EB,分别观察造模后5小时、10小时、15小时、20小时、25小时EB渗出点的分布。采用经纬网格计数结合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EB渗出点随浓度与时间变化的分布规律。结果 造模后25小时内各浓度芥子油组大鼠均存活。①聚类分析渗出点在S1、N1、O14、L11网格分布特异性突出,轮廓分析结果表明上述四个“特征网格”在不同浓度与不同时间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②因子分析渗出“特征区域”在距正中线旁约0~10 mm或15~20 mm范围内分布较多。轮廓分析结果表明,在各时间点随浓度变化的EB渗出“特征区域”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各个浓度随时间变化的EB渗出“特征区域”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急性肠黏膜损伤大鼠EB渗出网格点分布规律主要在胸腰段的脊柱两侧,特征区域分布与大鼠肺、脾俞及肾俞相近,并存在与病情变化相关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电针对膝骨性关节炎(KOA)大鼠痛行为及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DRG)中前列腺素E2(PGE2)、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P物质(SP)含量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KOA慢性疼痛的机制。方法:将32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对照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8只。对照组大鼠予左膝关节注射50μL 0.9%氯化钠溶液,模型组和电针组大鼠予左膝关节注射50μL谷氨酸钠碘乙酸进行造模。电针组于造模后14 d予大鼠左侧"阳陵泉"和"内膝眼"电针干预15 min,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对大鼠进行行为学测定,包括缩爪潜伏期(PWL)和机械性痛阈值(PWT)。最后一次测痛结束后用ELISA法检测大鼠左侧腰(L)3—L5 DRG和脊髓背角中PGE2、CGRP、SP的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造模后模型组大鼠的PWL、PWT明显降低(P0.01),DRG和脊髓背角中PGE2、CGRP和SP含量显著升高(P0.01,P0.05);对照组大鼠PWL、PWT, DRG和脊髓背角中PGE2、CGRP和SP的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干预后,电针组大鼠的PWL、PWT显著升高(P0.01),DRG和脊髓背角中PGE2、CGRP和SP含量显著降低(P0.01,P0.05)。结论:电针"阳陵泉""内膝眼"可减少KOA大鼠疼痛相关因子PGE2、CGRP和SP的生成,从而降低大鼠脊髓痛觉敏化水平,缓解KOA导致的疼痛。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CCD图像采集系统观察胃溃疡模型小鼠自发光光子强度及图像情况,判断胃溃疡造模成功与否。方法 DBA/1J小鼠随机分成空白组(8只)、模型组(8只)。冷水束缚应激法制作胃溃疡模型。采用Guth标准计算溃疡损伤指数,CCD图像采集系统检测小鼠CCD成像情况及光子强度。结果模型组小鼠溃疡损伤指数较空白组差异明显(P0.05)。CCD成像观察到在注射鲁米诺后,模型组小鼠左上腹部近胃部光子强度明显增强,并可出现白色圆形光团,空白组小鼠无明显改变。模型组小鼠胃部光子强度较空白组差异不明显(P0.05);空白组小鼠在注射鲁米诺前后光子强度差异不明显(P0.05);模型组小鼠在注射鲁米诺前后光子强度差异显著(P0.05);注射鲁米诺后,空白组和模型组光子强度差异显著(P0.05)。结论确立了UPE技术为观察胃溃疡造模成功的有利手段,对后续针刺治疗胃溃疡的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妇科相关疾病牵涉痛分布区域与穴位敏化的关系,探讨局部区域穴位敏化的规律性分布。方法通过临床试验与动物实验相结合的方法,针对妇科常见病(原发性痛经、盆腔炎、卵巢囊肿等)引发的相应神经支配皮节区域牵涉痛进行探讨。临床研究部分通过自身对照,以触诊法对全身体表皮肤进行探查,观察并统计7所教学医院的934例妇科相关疾病患者体表压痛敏感、皮肤局部区域形态异常改变。动物实验部分,大鼠9只以子宫内注射芥子油作为模型组,另有大鼠6只注射生理盐水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大鼠尾静脉注射伊文思蓝后体表蓝色渗出点部位及个数。结果妇科相关疾病患者体表牵涉痛及皮肤局部组织结构异常表现多分布于下腹部(59. 04%)、双下肢内侧(52. 97%)、腰背部及骶部(49. 18%),与穴位重叠或临近。子宫炎模型大鼠体表渗出点亦集中于下腹部、双下肢、腰背部及骶部。结论妇科相关疾病的靶器官(子宫、卵巢)发生病变时,其相应节段(T10-S1)神经支配的体表区域出现规律性的敏化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电针对痛觉敏化诱发大鼠机械性刺激缩足反应阈值(MPWT)和热刺激缩足反应潜伏期(TPWL)及背根神经节(DRG)内蛋白酶激活受体2(PAR 2)蛋白含量的影响,探讨电针干预痛觉敏化诱发的背根神经节PAR 2机制。方法:第1部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敏化诱发组和敏化诱发组,用于MPWT检测的假敏化诱发组为5只,敏化诱发组为6只,用于TPWL检测的每组均8只。于大鼠左后足足底皮下注射1%角叉菜胶100μL(第1次注射),7d后于该足背注射100ng/25μL前列腺素E2(第2次注射)建立痛觉敏化诱发模型。假敏化诱发组于第1次注射100μL的生理盐水,其余同痛觉敏化诱发模型。检测造模前,第1次注射后5h及3、6d,第2次注射后0.5、4、24h的大鼠造模侧足跖MPWT和TPWL。第2部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敏化诱发组、敏化诱发组、假电针组和电针组,每组16只。造模方法同第1部分。电针组于第1次注射后开始电针双侧"足三里"和"昆仑"穴,1次/d,共7d。检测同第1部分相同时间点大鼠造模侧足跖MPWT和TPWL;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第2次注射后24h造模侧DRG内PAR 2蛋白含量。结果:第1部分:与假敏化诱发组比较,敏化诱发组大鼠第1次注射后5h,第2次注射后4、24h造模侧MPWT及TPWL明显降低(P0.01,P0.05)。第2部分:与敏化诱发组比较,电针可显著提高第2次注射后4、24h的MPWT及第1次注射后3d、第2次注射后4、24h造模侧的TPWL(P0.01,P0.05),而假电针无此作用。与假敏化诱发组比较,敏化诱发组大鼠造模侧腰(L)4-L 6DRG中PAR 2含量升高(P0.05);与敏化诱发组比较,电针组大鼠造模侧L 4-L 6DRG中PAR 2含量降低(P0.05),而假电针组无明显变化。结论:电针治疗可阻断痛觉敏化诱发的发生,促使MPWT、TPWL升高,可能与下调DRG中PAR 2蛋白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18.
当药物诱导机体产生Ⅰ型过敏反应时,IgE与肥大细胞结合导致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血管活性物质,血管通透性增高,血管内物质可渗出血管外,该研究基于这一病理生理机制,建立一种可客观定量评价注射剂过敏反应的小鼠模型。将卵清蛋白(ovalbumin, OVA)腹腔注射致敏ICR小鼠,隔天1次,共致敏3次,末次致敏后14 d,致敏剂量4倍的OVA伊文思蓝(Evans blue, EB)混合溶液静脉激发,30 min后,根据致敏小鼠的耳廓蓝染面积和EB渗出量进行过敏反应强弱判断。结果与正常组比较,OVA 0.625/2.5、1.25/5、2.5/10、5/20 mg·kg-1致敏/激发均能诱发小鼠发生明显以耳廓蓝染为主要表现的过敏反应;小鼠不致敏直接静脉注射OVA则不发生耳廓蓝染反应。上述OVA致敏小鼠血清进行小鼠被动皮肤过敏试验,在小鼠背部均可见明显蓝斑,并且5 mg·kg-1致敏小鼠体内抗OVA-IgE含量明显升高,以上说明该小鼠模型可以检测OVA诱发的Ig介导的过敏反应。与诱发小鼠过敏反应相同剂量的OVA,同样也可诱发豚鼠发生较明显的过敏反应,提示该...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应用第二代测序技术对冠心病心绞痛模型大鼠敏化穴位组织中的差异性表达mRNA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探讨参与穴位痛敏化发生过程的mRNA及其可能调控机制。方法 将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和模型组,每组10只,通过腹腔注射盐酸异丙肾上腺素构建大鼠冠心病心绞痛模型,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构建空白对照组,两组的注射剂量均为2 mg/kg,每24小时注射1次,连续注射14天。检测大鼠造模前、造模后心电图,记录大鼠心电图变化情况;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大鼠心肌组织病理形态变化;采集大鼠左侧背斜方肌肌电信号,观察大鼠心脏是否产生疼痛反应;采用Electric VonFrey测痛仪于造模前、造模后检测空白组和模型组大鼠双侧内关穴、尺泽穴和非经非穴的机械痛阈值,并计算痛阈值变化率,判断穴位是否发生痛敏化;取模型组大鼠敏化穴位和空白组大鼠对应穴位的皮肤及皮下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出差异表达的mRNA,并对其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信号通路分析,确定其生物学功能;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 time quantitative PCR,RT-qPCR)方法验证部分显著差异mRNA的表达水平。结...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膝骨关节炎模型大鼠在穴位敏化的不同时间节点相关穴区局部肥大细胞(mast cells,MC)变化与穴位敏化的关系。方法选取150~160 g的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生理盐水组(NS)、模型组(KOA)三组,每组按照0天、7天、14天、21天、28天随机再分为五组。在右侧膝关节腔内注射单碘乙酸盐(MIA)制备模型。造模成功后分别于造模的第0天、7天、14天、21天、28天时取1.5 mm×1.5 mm×1.5 mm体积的鹤顶、阳陵泉、委中穴区局部皮肤组织,采用甲苯胺蓝染色法检测MC。结果在造模后的第7天,KOA组大鼠鹤顶穴区MC的数量及脱颗粒率高于N和NS组(P0.05),MC数量高于0天、21天(P0.05);第7天、14天MC脱颗粒率均高于0天(P0.05);造模后第14天,KOA组大鼠阳陵泉穴区MC数量及脱颗粒率明显高于N和NS组(P0.05),MC数量和脱颗粒率高于同组的第0天和7天(P0.05);而委中穴MC数量及脱颗粒率则没有明显变化。结论膝骨关节炎模型大鼠相关穴位在疾病过程中某一时间点发生了敏化,敏化效应持续一段时间;穴位敏化是动态变化的过程,并且敏化伴随了穴区MC的募集和脱颗粒;穴位敏化具有时间和空间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