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调查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并发肺动脉高压(PH)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 对191例BP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91例BPD患儿中,37例(19.4%)在纠正胎龄36周后并发PH,均发生于中度和重度BPD患儿,中度、重度BPD患儿的PH发生率分别为5.7%(5/87)和47.8%(32/67)。并发PH组患儿的出生胎龄、出生体重明显小于无PH组患儿(P < 0.01);并发PH组患儿小于胎龄儿(SGA)比例、重度BPD比例、动脉导管未闭(PDA)手术率及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有血流动力学意义的PDA、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PH组(P < 0.01);并发PH组患儿的吸氧、气管插管、正压通气时间均明显大于无PH组(P < 0.01);并发PH组患儿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宫外生长发育迟缓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明显高于无PH组,住院时间明显延长(P < 0.01)。37例PH患儿中(6例为轻度PH,14例中度,17例重度),轻、中度PH患儿均存活,重度PH患儿中15例(88%)死亡。结论 中重度BPD患儿的PH发生率较高,建议定期筛查BPD患儿的肺动脉压力。低出生胎龄和体重、SGA和重度BPD患儿更易并发PH。BPD并发PH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较高,预后相对不良。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不同年代影响新生儿肺动脉高压发生的临床病因与病情发展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2年5月北京儿童医院NICU收治的169例肺动脉高压患儿的临床资料,按时间顺序分为前期组79例(2006年6月至2009年5月)及后期组90例(2009年6月至2012年5月),分别统计患儿的性别、胎龄、原发病、心脏超声检查情况.分析不同年代肺动脉高压患儿的主要临床病因及病情.结果 前期组入院时间(2.15±1.2)d,晚于后期组(1.41±0.7)d;前期组原发病中胎粪吸入综合征25例(31.6%),后期组14例(15.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原发病如先天性膈疝、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吸人性肺炎、湿肺、新生儿感染性肺炎/败血症、新生儿窒息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期组早产儿11例(13.9%),后期组早产儿23例(25.6%),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足月儿与过期产儿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进行床边超声心动图检查,轻度及中度肺动脉高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患儿前期组较后期组明显增多(26例vs 17例).结论 随着我国围生期监测及产时复苏技术的提高,由胎粪吸入综合征引起的肺动脉高压并转入上级医院救治的患儿有所减少.早产儿中发生肺动脉高压的比例有所增加,肺动脉高压患儿转入NICU的时间缩短,从而发生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患儿相对减少,给治疗及改善预后提供了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鼻双水平正压通气(nBiPAP)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9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诊断为呼吸暂停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随机分为nBiPAP组和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组,分析两组早产儿呼吸暂停缓解率、治疗失败后气管插管率、住院时间、用氧时间及颅内出血等并发症。结果共纳入80例呼吸暂停早产儿,观察者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后观察组呼吸暂停缓解率高于对照组(55.0%比32.5%),治疗失败气管插管率低于对照组(12.5%比3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间、用氧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3~4度颅内出血、支气管肺发育不良、3~4期早产儿视网膜病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BiPAP模式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安全,且效果优于nCPAP。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早期应用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IPPV)与加温湿化经鼻导管高流量通气(HHHFNC)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早产儿的临床疗效。方法 89例极低出生体重RDS早产儿依据初始呼吸支持治疗方式随机分为NIPPV组(46例)和HHHFNC组(43例)。分析两组患儿初始治疗失败率、肺表面活性物质(PS)使用率、呼吸支持治疗相关数据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NIPPV组治疗72 h内气管插管率、PS使用率、有创辅助通气时间、无创辅助通气时间及总用氧时间、严重呼吸暂停发生率、肺炎发生率与HHHFNC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NIPPV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颅内出血、早产儿视网膜病、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动脉导管未闭、气漏的发生率与HHHFNC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NIPPV组鼻损伤的发生率高于HHHFNC组(P < 0.05)。结论 对于极低出生体重RDS早产儿的初始呼吸支持治疗,HHHFNC与NIPPV疗效相当,是可供临床选择的另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无创辅助通气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气泡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BNCPAP)与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呼吸支持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使用过BNCPAP(69例)或nCPAP(61例)呼吸支持的130例早产NRDS患儿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的死亡率、呼吸支持时间、是否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以及治疗失败、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早产儿视网膜病(ROP)的发生情况,和上机后血气分析的pH、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的变化情况,并评价其安全性。结果 BNCPAP、nCPAP两组患儿在性别分布、出生胎龄及体重、1 min及5 min Apgar评分及出生方式、NRDS严重程度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BNCPAP组无患儿死亡,nCPAP组有1例死亡,但两组病死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BNCPAP组及nCPAP组无创辅助通气的时长、治疗失败率、BPD和ROP的发生率以及需要使用或需要重复使用PS比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儿上机后8~12 h的pH值变化及氧合指数变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BNCPAP组患儿的二氧化碳分压下降较nCPAP组患儿多(P < 0.05)。两组患儿气胸及鼻中隔、鼻黏膜损伤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BNCPAP和nCPAP在早产儿NRDS呼吸支持中的疗效和安全性相近。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国产和进口枸橼酸咖啡因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12月胎龄28~33+6周的98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应用枸橼酸咖啡因种类不同随机分为国产组(n=48)和进口组(n=50),两组患儿均在生后6 h内使用枸橼酸咖啡因。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疗效、并发症、不良反应及临床结局。结果 两组患儿生后7 d内呼吸暂停发生率、每天呼吸暂停发作次数、呼吸暂停消失时间、气管插管-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拔管技术失败率、无创辅助通气时间、氧疗时间、用药时间、住院天数、血气分析指标、肝肾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儿并发症及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国产枸橼酸咖啡因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安全有效,与进口枸橼酸咖啡因比较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33(IL-33)在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胎龄≤32周和/或出生体重≤1 500 g的早产儿128例,根据病情分为非BPD组50例,轻度BPD组32例,中度BPD组30例,重度BPD组16例,收集所有早产儿母亲产前因素(母亲产前使用激素、母亲绒毛膜羊膜炎)、患儿产时因素(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分娩方式、出生窒息)、生后治疗情况(肺表面活性物质、有创通气时间、无创通气时间、肠外营养时间、总住院时间);对各组早产儿分别于生后第1天、第14天、第28天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IL-33水平,比较不同组别生后不同时间血清IL-33水平差异;对中重度BPD患儿确诊后采用传统激素治疗(DART方案),检测治疗前后两组间血清IL-33水平变化。结果 BPD早产儿在母亲感染绒毛膜羊膜炎、胎龄、出生体重、出生窒息、有创通气时间、无创通气时间、肠外营养时间、总住院时间等方面,与非BPD早产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且上述指标在不同病情严重程度BPD早产儿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早产儿生后第1天、第14天、第28天,BPD组患儿血清IL-33水平高于非BPD组,且BPD病情程度越重,IL-33水平越高;随着生后时间的推移,BPD患儿血清IL-33水平有升高趋势(P < 0.05)。中重度BPD早产儿采用DART方案治疗后血清IL-33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P < 0.05)。结论 血清IL-33与BPD发生及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DART方案抗炎治疗可降低BPD患儿血清IL-33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室间隔缺损(VSD)并肺动脉高压(PH)患儿内皮素-1(ET-1)与von Willebrand因子(vWF)在肺血管内膜表达的差异,探讨两者在PH发生发展及肺血管重建中的作用。方法VSD无PH患儿10例为对照组;VSD并PH患儿20例为PH组(PH组),根据肺动脉平均压分为中度PH组(Ⅰ组)和重度PH组(Ⅱ组)。取右肺中叶肺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光密度值。结果肺小动脉vWF、ET-1表达在对照组与PH组、对照组与Ⅰ组、对照组与Ⅱ组、Ⅰ组与Ⅱ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而肺小静脉vwF、ET-1表达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同组别肺小动脉与肺小静脉vwF、ET-1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ET-1、vWF、肺动脉平均压、VSD直径与主动脉直径之比四者间相互呈正相关(P〈0.01,0.05)。结论ET-1及vWF与PH的发生发展、肺血管重建有关。肺组织中ET-1的主要来源可能是肺小动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双胎合并早产严重并发症的临床特点。方法总结本院一年内收治的56例双胎早产儿临床资料,并与同期收治的单胎早产儿168例的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呼吸暂停、新生儿窒息、颅内出血发病率进行比较。结果同胎龄双胎早产儿呼吸暂停发病率高于单胎早产儿(P0.05),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窒息的发病率二者无明显区别(P0.05)。结论双胎合并早产由于体重较同胎龄单胎早产儿低,呼吸暂停发病率升高,临床应针对此因素积极处理,以提升早产儿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甲状腺功能异常早产儿给予左旋甲状腺素钠片治疗后对生长发育及甲状腺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3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产科出生后于该院新生儿科住院,并在该院新生儿随访门诊定期随访生长发育及甲状腺功能情况的早产儿82例为研究对象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甲状腺功能检测结果分为甲状腺功能异常组(观察组,n=31)和甲状腺功能正常组(对照组,n=51)。观察组给予口服左旋甲状腺素钠片,对照组未予干预,比较不同胎龄(28周≤胎龄<32周、32周≤胎龄<34周、34周≤胎龄<37周)两组早产儿定期随访至矫正年龄12月龄时的体格、智力发育情况及甲状腺功能的转归。 结果 不同胎龄两组早产儿随访至矫正年龄12月龄时,体格发育指标(身长、体重、头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8周≤胎龄<32周和32周≤胎龄<34周早产儿Gesell发育量表各能区评分随访至矫正年龄12月龄时,在观察组和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4周≤胎龄<37周早产儿,观察组的大运动能评分在3月龄和12月龄时低于对照组,精细动作能、语言能、适应性能评分在12月龄时均低于对照组(P<0.05);个人-社会性能评分在3月龄时低于对照组(P<0.05),但在12月龄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功能异常早产儿给予左旋甲状腺素钠片治疗,2~4周甲状腺功能均恢复正常,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并完全停药的患儿有21例(68%),其新生儿疾病筛查结果均正常(100%);未能停药患儿10例(32%),仅2例筛查结果正常,与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并完全停药患儿的新生儿疾病筛查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甲状腺功能异常早产儿及早诊断并进行合理规范的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生长发育的影响。早产儿甲状腺功能异常多为暂时性,新生儿筛查结果呈阳性的早产儿发展为永久性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11.
早产儿视网膜病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早产儿视网膜病(ROP)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本院患ROP早产儿为观察组,32周以下的早产儿为对照组,对2组患儿胎龄、出生体质量、出生方式、性别、多胎、使用呼吸机时间、休克、呼吸暂停、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肺透明膜病(Ⅲ级以上)、严重感染、肺出血及并发症合计数等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对有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 本资料共有早产儿358例,胎龄均小于32周.ROP 34例,其中Ⅰ期13例,Ⅱ期18例,Ⅲ期3例.二组患儿窒息、呼吸暂停、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肺透明膜病、严重感染、肺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并发症合计数(OR=2.152,P=0.048)、使用呼吸机时间(OR=1.514,P=0.009)是危险因素.结论 早产儿ROP的发生率和发生并发症的多少及使用呼吸机的时间长短有关.在临床工作中要更多关注并发症的情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肺表面活性物质固尔苏(通用名:猪肺磷脂注射液)对不同胎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6例RDS新生儿根据胎龄分为早产儿组(<35周)89例,(近)足月新生儿组(>35周)37例.观察固尔苏治疗前后两组症状体征及氧合指数变化,比较两组需机械通气例数、辅助通气时间、氧疗时间、呼吸困难持续时间及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气漏和肺动脉高压的发生率.结果 应用固尔苏治疗后两组患儿呼吸困难明显改善,氧饱和度较治疗前上升,氧合指数明显下降(P<0.05).需机械通气比例(近)足月新生儿组高于早产儿组,需辅助通气时间、氧疗时间和呼吸困难持续时间早产儿组均短于(近)足月新生儿组(P均<0.05),(近)足月新生儿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气漏、肺动脉高压发生率高于早产儿组(P<0.05).结论 肺表面活性物质固尔苏对早产儿RDS疗效显著,对(近)足月新生儿RDS疗效相对较差,且应用固而苏后呼吸困难持续时间较长,易并发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气漏、肺动脉高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足月儿和早产儿细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征及转归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02例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胎龄分为早产儿组(n=46)及足月儿组(n=56),比较两组患儿临床表现、实验室结果、影像学结果及临床转归。结果 早产儿组临床表现主要为反应差和呼吸暂停/急促(P < 0.05),足月儿组则以发热及抽搐多见(P < 0.05)。足月儿组脑脊液糖高于早产儿组(P < 0.05),早产儿组C-反应蛋白、血培养阳性率及不良预后发生率高于足月儿组(P < 0.05)。两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脑脊液白细胞、脑脊液蛋白及脑脊液培养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早产儿及足月儿细菌性脑膜炎临床表现有所不同,早产儿组不良预后发生率更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不同强度复苏的出生体重 < 1 500 g早产儿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江苏省20家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出生体重 < 1 500 g且胎龄 < 32周的早产儿,根据在产房接受的不同强度复苏措施,分为无气管插管组(n=1 184)、气管插管组(n=166)、全面心肺复苏(extensive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ECPR)组(n=116),比较3组患儿一般情况及临床结局等差异。结果 气管插管组、ECPR组母亲剖宫产率及产前激素使用率低于无气管插管组(P < 0.05)。气管插管组及ECPR组的胎龄、出生体重均低于无气管插管组(P < 0.05)。随着复苏强度的增强,1 min和5 min Apgar评分逐渐下降(P < 0.05),1 min和5 min Apgar评分0~3分新生儿比例逐渐上升(P < 0.05)。与无气管插管组相比,气管插管组和ECPR组患儿的病死率、中-重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和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均升高(P < 0.05);气管插管组患儿Ⅲ~Ⅳ级颅内出血、≥Ⅲ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生率升高(P < 0.05)。结论 对于出生体重 < 1 500 g早产儿,产房复苏强度高与较低的产前激素使用率、较小的胎龄及较低的出生体重有关;接受产房内气管插管、ECRP的患儿临床不良结局发生率上升。因此,加强围生期和产房复苏质量管理对改善患儿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辅助生殖技术(ART)双胎妊娠与自然受孕(SC)双胎妊娠对新生儿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纳入南京市妇幼保健院2017~2019年期间分娩的胎龄≥ 24周活产双胎儿3 356例,其中ART组双胎儿2 006例(1 003对),SC组双胎儿1 350例(675对),收集母亲一般资料、妊娠期合并症及新生儿一般资料、新生儿疾病及结局,进行两组间比较。结果 ART组母亲平均年龄大于SC组(P < 0.05),初产率、剖宫产率及宫颈环扎手术率高于SC组(P < 0.05)。ART组母亲妊娠相关合并症,如高血压、糖尿病及产后出血发生率均高于SC组(P < 0.05)。ART组新生儿平均胎龄低于SC组(P < 0.05),极低出生体重儿比例高于SC组(6.8% vs 5.8%,P < 0.05),但ART未增加早产及低Apgar评分的风险。两组新生儿的病死率及新生儿疾病,如呼吸窘迫综合征、Ⅱ/Ⅲ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Ⅲ~Ⅳ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与SC双胎妊娠相比,ART双胎妊娠未明显增加新生儿病死率及不良结局。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不同维持剂量枸橼酸咖啡因治疗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呼吸暂停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诊断为原发性呼吸暂停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78例随机分为高剂量咖啡因组(n=38)及低剂量咖啡因组(n=40)。两组均采取相同的枸橼酸咖啡因负荷量20 mg/kg治疗,24 h后分别给予每日10 mg/kg及5 mg/kg的维持剂量,观察比较两组患儿治疗的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高剂量咖啡因组治疗有效率(71%)高于低剂量咖啡因组(48%)(P < 0.05);呼吸暂停持续时间、咖啡因治疗时间均较低剂量咖啡因组明显缩短(P < 0.05)。两组住院时间、心动过速及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以及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及颅内出血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间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高维持剂量枸橼酸咖啡因治疗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呼吸暂停的效果优于低维持剂量咖啡因,而且未增加相关药物不良反应和早产儿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非工作时间(工作日夜间6 pm~8 am、周末和国家法定节假日)出生的与正常工作时间出生的超早产儿复苏过程和早期结局有无差异。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出生并转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超早产儿病例。根据出生时间的不同分为工作时间出生组(n=77)和非工作时间出生组(n=98),比较两组的复苏过程和早期结局的差异。结果 非工作时间出生组分娩前足量应用地塞米松的比例低于工作时间出生组(P < 0.05),生后1 min Apgar评分 < 7分、正压通气、气管插管比例高于工作时间出生组(P < 0.05),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宫内感染性肺炎发生率高于工作时间出生组(P < 0.05)。结论 非工作时间出生的超早产儿生后1 min Apgar评分较低,复苏时需要正压通气、气管插管比例高于工作时间出生的早产儿,且易发生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宫内感染性肺炎。需要为超早产儿生后复苏做好充分的人力和物品的准备,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应制定超早产儿出生前-出生时-出生后各时段详尽的管理方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介入对早产儿宫外生长发育迟缓(EUGR)及早期疾病发生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为生后24 h内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胎龄 < 34周、出生体重1 000~ < 2 000 g的适于胎龄早产儿。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康复干预组和对照组。康复干预组患儿在生命体征平稳后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包括口部感觉及肌力训练和新生儿头部、胸部、腹部、四肢和手足的压力抚触。主要观察结果是两组早产儿达到独立经口喂养的时间、住院天数、EUGR发生率等。次要观察结果是两组早产儿疾病如呼吸暂停、喂养不耐受、败血症等发生情况。结果 共有97例早产儿符合入组标准且资料完整。其中对照组48例,干预组49例。干预组达到独立经口喂养时间短于对照组(P < 0.05)。干预组患儿的住院天数以及出院时纠正胎龄低于对照组(P < 0.05)。干预组的EUGR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 0.05)。干预组呼吸暂停、喂养不耐受和败血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 0.05)。结论 对NICU中的早产儿进行早期康复介入,可减少呼吸暂停和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更早地完成独立经口喂养,降低EUGR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索超早产儿(EPI)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新生儿科住院的EPI的临床资料。患儿根据出院时临床结局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间临床特征,分析EPI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114例EPI,其中男58例、女56例,中位胎龄27.0(26.0~27.6)周,平均出生体重(921±179)g,死亡24例(21.1%)。两组患儿母亲之间高龄、宫颈机能不全、合并妊娠期糖尿病、胎膜早破、产前使用糖皮质激素、产前使用抗生素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生体重≤750 g、严重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生后1周内肺出血、生后1周内使用胰岛素、感染性休克是EPI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出生体重≤750 g,合并严重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感染性休克,生后1周内肺出血、使用胰岛素的EPI死亡风险更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估早产儿(胎龄≤31周)早期和晚期使用咖啡因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从江苏省8家医院的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中回顾性选取640例胎龄≤31周的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早期应用咖啡因510例(生后≤72 h开始应用;早期应用组),晚期应用咖啡因130例(生后>72 h开始应用;晚期应用组)。比较两组早产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早期应用组和晚期应用组在出生体重、Apgar评分、性别、胎龄、入院年龄等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早期应用组咖啡因应用起始日龄和撤除日龄小于晚期应用组(P < 0.05);早期应用组咖啡因应用时间短于晚期应用组(P < 0.05)。两组之间入院时呼吸支持情况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早期应用组呼吸暂停发生率低于晚期应用组(P < 0.05);早期应用组用氧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晚期应用组(P < 0.05)。早期应用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和家庭氧疗率显著低于晚期应用组(P < 0.05)。两组出院时新生儿颅内出血、脑室周围白质软化、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动脉导管未闭的发生率和纠正胎龄40周时新生儿神经行为评分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的病死率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早产儿(胎龄≤31周)早期应用咖啡因可显著缩短咖啡因应用时间、用氧时间和住院时间,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