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明代医家孙一奎在辨治痹证时首先指出朱丹溪将痹证以痛风命名所造成的因名迷实之弊,重视辨证论治。其论治痹证多从五脏按经选药;孙氏以温补著称,在辨治痹证时常选用温补肾阳的药物,以达阳中求阴之目的;在用药方面又善于应用动物类药:在选用祛风药物时多选防风。这些辨治痹证的方法对后世影响颇深,对当今中医临床辨治痹证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
明代医家孙一奎在辨治痹证时首先指出朱丹溪将痹证以痛风命名所造成的因名迷实之弊,重视辨证论治。其论治痹证多从五脏按经选药;孙氏以温补著称,在辨治痹证时常选用温补肾阳的药物,以达阳中求阴之目的;在用药方面又善于应用动物类药:在选用祛风药物时多选防风。这些辨治痹证的方法对后世影响颇深,对当今中医临床辨治痹证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3.
朱良春教授辨治痹证的经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朱良春教授辨治痹证经验丰富,如认为顽痹及肾,治以补虚化瘀、标本兼顾;痹证症情复杂,其辨治要点是痛、肿、僵、挛;治疗用药经验是热痹寒之、须热药辅佐等。  相似文献   

4.
总结旷惠桃教授"温养治痹"用药经验;旷师治疗痹证,首重"温养",临证强调辨病情之轻重、病期之早晚;痹痛初起,气血阻滞,治以温通经脉气血;痹证迁延,肿胀畸形,治以温壮筋骨关节;痹病难愈,正气虚损,治以温养藏腑元真;同时根据具体症状随症加减,在"温养"之基础上力求"方-药-症-证"四者相符,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痹证之特色。  相似文献   

5.
朱丹溪痹证辨治特色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对痹证的论治重视治痰、治瘀,养血清热,反对燥热伤阴,创制的治痹方应用效验.朱丹溪辨治痹证的内容散见于其本人撰写的<格致余论>以及其私淑者整理编纂的<丹溪治法心要>、<金匮钩玄>、<脉因证治>、<丹溪心法>等书籍中,笔者将之归纳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刘波  汲泓 《江苏中医药》2019,51(10):6-8
以《金匮要略》中载有痹证相关论述为基础,从痹证之五脏一体观入手,论述脏腑与痹证发病的关系,有肝肾亏虚、风水内侵,肺卫不固、风寒湿合,脾胃失常、风湿热合;从八纲之表里辨证论述痹证病位之浅深,谨遵仲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治疗原则,分别施以外微发汗、解表祛湿,内利小便、除湿行痹,益气养血、扶正培本,温经助阳、散寒除湿之法。  相似文献   

7.
《辽宁中医杂志》2021,48(7):42-44
痹证由来已久,首见于《黄帝内经》,该病病因病机复杂,历代医家对此各有见解,治疗上也颇有不同,但多以祛风、除湿、散寒为主。藿香正气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治疗外寒内湿的经典方剂,临床上常用于胃肠型感冒、消化不良等疾病。云岭名医彭江云教授则常用藿香正气散加减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痛风等属于寒湿痹证、湿热痹证者。彭师认为,寒湿痹证、湿热痹证的治疗关键在于治“湿”,而治“湿”之要又在治“脾”,藿香正气散具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之功,治疗痹证外可解表散邪,内可健脾除湿,一举两得,疗效甚佳,今予浅析,以资共享。  相似文献   

8.
《武威汉代医简》方药治疗寒湿型痹证验案举隅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治伤寒遂风方、治痹手足雍肿方均出自武威汉代医简,临床实践证明以之治疗寒湿型痹证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明代医家秦昌遇著有《症因脉治》一书,在继承前人治痹思想与经验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症因脉治》将痹证分为外感痹证与内伤痹证两类,外因为风湿寒热之邪,内因责之情志饮食劳倦,正气内虚、邪气侵袭是发病的关键.在遣方用药方面,秦氏于《症因脉治》一书中主张使用风药配伍祛湿药、温阳药以祛除外邪,强调养血行气药、归经药物的使用,同时重视...  相似文献   

10.
小青龙汤原为主治外寒内饮之咳喘。笔者以之治一哮喘患者,不但哮喘得(?)制,同时还发现其多年之关节炎竟亦获显效。遂悟出此方为治疗寒湿痹证之良方也。因施是方于寒湿痹证,每获良效。今介绍于下: 例一,陈××,男,24岁。1984年2月27日初诊。双下肢酸痛,关节屈伸不便已年余。诊见:两下肢麻木冷痛、不得屈伸,皮色略青,伴见面色青紫,舌质黯红中有白苔,脉沉弦。病属寒湿之邪侵袭经络,深入筋骨之痹证。治以温经散寒、化湿通络。方与小青龙汤出入: 炙麻黄10克,炙桂枝15克,炒赤、白芍各  相似文献   

11.
陈宝贵教授认为,痛风与传统痹证不完全相合,辨治较为困难。其发病与正气不足和风、寒、湿、热之邪相关。痛风为本虚标实之证,应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正本清流,祛其邪,绝其根的原则。  相似文献   

12.
费伯雄治疗痹证,立论遵《内经》之旨,师古而不泥古,明确了痹证的产生主要与阴邪相关,强调了其病因病机的复杂性。治法注重温补,全面兼顾,风痹用温经养荣汤、痛痹用龙火汤、着痹用立极汤,方中多益气、养血、补肾、养肝、祛风、散寒、燥湿、通络之品共用。用药醇正精良,平淡和缓,反对处方用药矜奇立异,主张扶正以祛邪,功在缓图。费伯雄将其“醇正和缓”的学术思想融入痹证的治疗中,丰富发展了痹证的临床辨治。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欧阳琦研究员治疗痹证的临床经验,认为延痹(类风湿性关节炎)治之以活络缓痛,项痹(颈椎病)治之以平肝通络,肩痹(肩周炎)治之以化痰通络,骨痹(腰椎等骨质增生)治之以补肾通络,经验独到。并各列举验案一则。  相似文献   

14.
痹有痹证桎痹之分,痹证多由风寒湿三气交感而发;旭痹则为湿邪内生,气血失调,经络阻滞,其非风所致。因此图治有异,兵分两途。徐老对尪痹主张以调和营卫,和其脾胃,理其气血,养益肝肾为图本,配用辛温通阳,通络止痛以治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临证指南医案》痹证医案的核心用药情况,认识叶天士辨治痹证的用药规律,为临床痹证辨治开拓思路。方法:通过分层切片算法的应用,进行《临证指南医案》痹证病案数据的目标关键词频率统计的计算。利用Cytoscape可视化,提取医案的中药及药物性味归经规律。结果:卷七痹所载55例医案,共有处方79条,共使用中药122种。叶天士常用茯苓、桂枝、白术、当归等药物辨治痹证。叶天士治痹喜用温药、寒药、平药维多,甘味药、苦味药、辛味药次之。用药归经方面,叶天士治痹注重调肝、肺,其次为调脾、肾、胃、心。对《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及的4种痹证进行总结发现:4种痹证在补气、养血、健脾、祛湿方面存在共同之处,且各有特色及不同侧重。结论:叶氏在辨治痹证时,学宗《内经》,尊经不泥,重视脾胃,培补中焦,认为痹证多病久入络,善用虫药以通为用。  相似文献   

16.
《金匮要略》历节病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金匮要略》所述历节病的临床特点、病因病机进行了探讨。认为历节为痹证中的一个特殊类型 ,其虽因风寒湿杂合为患 ,但肝肾亏损、筋骨失养为其发病的决定性因素。由于其病变较一般痹证深重 ,故其治方亦熔治痹诸方为一炉。然是方以祛邪为重 ,扶正不足 ,对于病残者又有病重药轻之虑 ,须予以发展  相似文献   

17.
复合型痹证2例辨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痹证属于肢体经络病证,临床表现以筋骨、关节、肌肉疼痛,或关节屈伸障碍、肿大、变形为主要症状,辨治多分风寒湿痹、风湿热痹、痰瘀痹阻、肝肾亏虚4大证型,其中风寒湿痹又有行痹、痛痹、着痹之分[1]。治疗上以祛邪通络为原则,常治风与养血活血并行,治寒则结合温阳补火,治湿则辅以健脾益气,补肝肾、益气血为治虚之法。现代中医临床对病因单一的痹证疗效已较为肯定,但对风寒湿热夹杂、虚实并存的复合型痹证,  相似文献   

18.
熏蒸疗法治疗痹证心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痛风等多种疾病。我们根据清代著名外治专家吴尚先“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法即内治之法”的理论,采用中药熏蒸治疗痹证,取得一定疗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凡以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麻木重着以及活动障碍为主症状的疾病,在祖国医学中均称其为痹证,而其症状之剧者,治之不易效者,预后之差者,又称之为“顽痹”.  相似文献   

20.
痹者,闭也,气血阻闭不通之谓也。凡风寒湿热之邪侵袭人体,气血运行受阻,引起关节、肌肤酸麻重疼甚至肿胀变形等症,统称痹证。王云彤老中医行医50多年,治疗各种痹证,其经验有四个方面: 首辨寒热痹证的分类,《内经》有行痹、痛痹、着痹及筋、脉、肌、皮、骨五体痹;《金匮要略》有风、湿、血痹、历节等。王老认为:“万变不离其宗”,治痹首辨寒热二纲,然后据证再揆度风、湿、热孰多孰少,因证治之。临床上,寒证多,热证少。热证的辨别要点:寒证以肢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