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传统制造业正处于技术升级进步中,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制造业,从而使制造业迈向高技术化。信息化也促进了装备制造业的创新。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着机床产品的制造模式和企业管理模式。在Internet技术的支持下,网络制造技术、敏捷制造模式发展迅猛。产品开发在PLM(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和PDM(产品数据管理)技术的支持下,实现CAD/CAPP/CAM信息集成和过程集成。集成化和智能化成为数字化制造技术的重要支撑技术,适应敏捷制造和网络化分布式的制造系统不断得到新的发展。虚拟制造技术显示了未来制造的魅力。ERP贯穿自动化制造过程,机床行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已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用信息技术推动企业业务流程的优化重组和管理的现代化。通过信息化促进机床行业的发展,是开辟“制造业信息化”栏目的宗旨。“企业信息化的实施给企业插上腾飞的翅膀”介绍了齐重数控装备股份有限公司(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企业信息化ERP项目的成功经验。本文论述了当前我国制造业信息化整体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2.
制造业信息化的现状与未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讨论我国制造业面临的机遇,阐述制造业信息化的内涵,指出信息化的标志是信息共享、连续流动和协同工作,其根本目的是减少浪费和提高效益,使我国制造业更加具有竞争力。从企业的运作和业务流程的角度探讨了数字化产品开发和企业管理信息化。并就如何在中国制造企业实现信息化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讨论我国制造业面临的机遇,阐述制造业信息化的内涵,指出信息化的标志是信息共享、连续流动和协同工作,其根本目的是减少浪费和提高效益,使我国制造业更加具有竞争力。从企业的运作和业务流程的角度探讨了数字化产品开发和企业管理信息化。并就如何在中国制造企业实现信息化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制造业信息化的现状与未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首先讨论我国制造业面临的机遇,然后阐述制造业信息化的内涵,指出信息化的标志是信息共享、连续流动和协同工作,其根本目的是减少浪费和提高效益,使我国制造业更加具有竞争力。然后从企业的运作和业务流程的角度探讨了数字化产品开发和企业管理信息化。并就如何在中国制造企业实现信息化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简要说明福建制造业信息化的总体概况,重点分析CAD、数控加工和ERP的基本应用情况、水平与差距。提出国内制造业信息化“十五”期间的发展趋势,福建应采取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6.
宁夏制造业信息化的基本现状1 宁夏制造业的基本概况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于1958年,直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基本上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制造业。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国家三线建设的需要,东北及沿海地区的一些重点大型制造业企业搬迁到了宁夏。这些企业覆盖的行业主要包括机床制造、轴承、仪器仪表、化工及橡胶等。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内迁企业中产生了我国数控加工中心和数控车床的主要生产厂家。2000年新成立的中日合资宁夏小巨人机床有限公司通过引进日本马扎克公司全套智能化、网络化机床制造系统及管理方式,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  相似文献   

7.
制造业信息化的发展与现状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杜平安 《中国机械工程》2003,14(13):1126-1130
信息化是提高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手段。回顾了制造业信息化的发展历程与特点。建立了制造企业的功能模型,基于该模型分类论述了制造业信息化的内容,包括设计、制造、供销服务和决策管理的信息化以及实现这些信息化的支撑系统。阐述了信息化实施过程中的单元技术、集成技术和支撑技术。提出了制造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从传统制造企业转变为现代化和信息化的企业将会遇到一系列新问题。今天有远见的中国企业家已经认识到这种驾御变化的挑战。实施制造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关键在于企业领导层转变观念,认识到理念比资产更加重要,人才比设备更加值钱。  相似文献   

9.
制造业企业作为中国工业体系的主体,其信息化发展状况却几乎没有占据过前三甲的位置。在各行业信息化发展速度的排名表中,长期以来引导我们视线的一直是金融、电信、政府等等名称。从2000年开始,教育行业信息化的发展速度在排名表中的位置也在不断抬升。但是包含种类最为庞杂的大制造业,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它的信息化发展速度实在不能算快。好在,从2002年开始,制造业开始进入加速信息化的状态。  相似文献   

10.
《机械工程师》2006,(4):4-4
2005中国制造业信息化十大新闻热点 1.“创新”。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之道“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被提升到了国民经济发展战略高度.中国制造业未来的发展必须依靠自主创新,走创造之路。国家提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成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核心内容时,  相似文献   

11.
制造业服务化和信息化融合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制造业服务化和信息化是当前制造业发展的两大趋势.讨论了制造业服务化和信息化的关系以及融合的需求,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分析了制造业服务化和信息化融合技术的现状和趋势,将制造业服务化和信息化融合的关键技术分为产品全生命周期各阶段中的信息化制造服务技术与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制造服务技术两大类.研究表明,信息技术在制造业服务化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效支持了服务专业化和制造业服务化一体化的有机结合、"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智能服务、面向各种对象的服务等.最后介绍了所开发的工业汽轮机制造服务信息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12.
制造业信息化内涵及其在我国发展的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全球化竞争加剧和市场变化的加快,制造业信息化已经成为企业保持优势的必然选择,对于加入WTO后的中国来说更是意义重大。本文综合介绍了制造业中普遍应用的一些信息化技术:CAD/CAM、ERP/MRPⅡ、CIMS和电子商务的内容和应用现状、并对企业信息化的实施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13.
CAPP技术发展历程: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的CAPP产品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第一代产品:1982~1995年期间,基于智能化和  相似文献   

14.
图文挡管理 用来管理与产品相关数据的过程。 包括管理产品形成的最终数据和在形成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数据。 主要功能如下: ①将企业的产品数据进行分类、归档的功能 ②提供多种查询功能,和浏览的方式,可以方便、快捷地查询到需要的文档。 ③根据图文档的各种属性进行统计和打印报表。 ④对归档数据进行光盘存储和备份管理。  相似文献   

15.
制造业信息化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造业信息化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突破口,将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现代管理技术与制造技术相结合,改善制造企业的经营、管理、产品开发和生产等各个环节,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企业的创新能力,降低消耗,带动产品设计方法和设计工具的创新、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制造技术的创新以及企业间协作关系的创新,从  相似文献   

16.
江西省在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实施中,采用多种切实有效的方法,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  相似文献   

17.
20 0 2年 ,为了加快信息技术向传统产业的渗透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科技部在“九五”CAD/ CIMS应用工程取得成效和经验的基础上 ,拿出 8亿元资金 ,进一步整合有关科技资源 ,组织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工程 (简称制造业信息化工程 ) ,以进一步提升我国制造业竞争力。广西列入了第一批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示范省 (区、市 )名单。为了更好地配合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实施 ,发展信息资源共享及专业化技术服务网络平台 ,推进我区制造业信息化的进程 ,广西机电生产力促进中心承担了广西科技厅“广西科技信息网技术升级与服务…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的制造业中,CAD╱CAM的应用已有十几年的历史了。自从开展以甩图板为主要内容的CAD应用工程以来,CAD╱CAM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e-制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而今,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飞速发展;制造业又迎来了更好的发展契机。可以肯定,互联网的出现赋予了制造业信息化以全新的概念和内容,对传统的制造、管理模式及商业模式形成了极大的挑战,也使e-制造乃至企业信息化的真正实现成为可能。 然而时至今月,传统制造业对互联网还处于“敬而远之”的状态,至于对e-制造业、制造业信息化、现代企业制度更深化改革的认知程度更是不一而同。有鉴于此,我们特别邀请四家企业的老总就此发表高见,希望能对关心这一话题的读者朋友们有所启发。 但无论如何,我们认为,无论从哪方面讲,信息化应该是我国制造企业的必经之路。 欢迎感兴趣的读者朋友们把自己的感想通知本刊编辑部。谢谢!  相似文献   

19.
CAD (Computer Aided Design,计算机辅助设计) 就是利用计算机帮助工程设计人员进行设计,主要应用于机械、电子、宇航、纺织等产品的总体设计、结构设计等环节。最早大CAD的含义是计算机辅助绘图,随  相似文献   

20.
一、使命和前途 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是到2020年全面步入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从而成为经济强国和军事强国。 我国近年来,特别是加入WTO以后,投资环境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加上廉价的劳动力和巨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