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紫杉醇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乳腺癌,卵巢癌,宫颈癌等恶性肿瘤治疗。但由于其过敏反应发生率较高占39%,其中严重过敏反应发生率为2%,从而使治疗被迫中止,这样不仅影响了患者治疗,而且造成经济上严重损失。2010年1月—2011年4月我院门诊输液中心肿瘤患者在接受紫杉醇治疗过程中发生了多例过敏反应,其中34例过敏反应,经对症处理与抗过敏治疗后,过敏症状消失,严密观察和精心护理下,继续输注余下紫杉醇药液,完成了本次化学治疗。现将临床观察和护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熊淑英  刘敏  武仁华  贾丹 《华西医学》2004,19(1):102-103
目的 :探讨头孢三嗪皮肤过敏实验方法 ,保证用药安全。方法 :比较 2 0 0 1年 9月~ 2 0 0 2年 10月在我院门诊青霉素皮试阴性 10 2例 (A组 )和头孢三嗪皮试阴性 115例 (B组 )应用头孢三嗪治疗后过敏反应发生率有无差异。结果 :共 2 17例皮试阴性应用头孢三嗪后A组有 8例出现过敏反应 ,B组有 2例出现过敏反应 ,两组过敏反应发生率分别为 7 8%和 1 7%。青霉素皮试阴性者在接受头孢三嗪治疗过程中发生过敏反应的机率明显高于头孢三嗪皮试阴性者 (P <0 0 5 )。结论 :头孢三嗪与青霉素之间存在交叉过敏反应。在使用时应详细询问过敏史 ,用药前必须作头孢三嗪皮肤过敏试验 ,以减少过敏反应发生率。皮试阴性者用药期间仍需密切观察 ,以保证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各种血液成分输血反应情况,探讨有效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措施.方法 对2009~2010年8 532例接受输注血液成分的输血反应回报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8 532次输血治疗中共有121人次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2%,其中机采血小板发生率最高,为3.55%,冷沉淀1.83%,悬浮红细胞1.73%,血浆0.97%.输血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发热及过敏反应,其中输注悬浮红细胞以引起发热反应为主,发生率为1.15%,输注血浆的不良反应以过敏反应为主,发生率为0.79%,无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输血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发热及过敏反应,其中输注悬浮红细胞以引起发热反应为主,输注血浆的不良反应以过敏反应为主,根据各种血液成分输血反应情况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有利于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奥沙利铂是第3代铂类抗肿瘤药物,与5-氟尿嘧啶和甲酰四氢叶酸钙组成FOLFOX方案,是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一线化疗方案。奥沙利铂引起的过敏反应发生率为12%~19%,严重的过敏反应发生率〈2%[1]。2011年7月我科收治了1例胃癌伴肠道转移的高龄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本院临床受血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情况及其相关因素,为我院提供科学、安全的输血措施。方法通过临床输血管理系统统计本院2021年1月~2022年9月进行输血治疗的总人次,收集此时间段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例数及类别,分析受血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与年龄、性别、输血史、输注的血液成分、疾病类型等的关系。结果 期间接受输血治疗92377人次,发生输血不良反应276例,输血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0.30%,血小板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0.70%),其次为新鲜冰冻血浆和悬浮红细胞(0.50%和0.31%)。红细胞、血小板和血浆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0.11%、0.05%和0.004%,过敏反应分别为0.06%(红细胞)、0.64%(血小板)和0.16%(血浆)。悬浮红细胞的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发生率(0.23%)高于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0.04%),过敏反应发生率无差别(0.06%和0.07%);新鲜冰冻血浆(0.50%)过敏反应发生率高于其他血浆制品;浓缩血小板(1.09%)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单采血小板(0.65%)。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的科室为血液内科,其次为肾移植科。不同年龄、有无输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PDCA质量控制管理预防影像科造影剂过敏反应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6年12月在本科室进行各类放射相关检查和治疗的3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将2016年9月前未实施PDCA质量控制管理的18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而2016年9月及后实施PDCA质量控制管理的18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比并分析2组患者在进行放射治疗期间的过敏反应相关情况。结果观察组造影剂过敏反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0. 5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 44%;患者满意度99.44%高于对照组的96. 11%;以上2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利用PDCA质量控制管理对预防造影剂过敏反应有显著效果,不仅能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率,而且显著提高患者的诊疗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闯冬梅  王爽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7):4159-4160
目的探讨采用针对性护理措施减少榄香烯静脉滴注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反应,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对106例使用榄香烯治疗的住院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强化输液管理等护理措施,观察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前静脉炎发生率为45%,局部疼痛发生率为35.2%,发热发生率为13%,消化道反应发生率为9%,过敏反应发生率为4%;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后静脉炎发生率为14.2%,局部疼痛发生率为13%,发热发生率为7%,消化道反应发生率为4%,过敏反应发生率为1%。结论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榄香烯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预防紫杉醇对卵巢癌化疗致过敏反应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10年1~9月(循证护理实施前)紫杉醇对卵巢癌化疗致过敏反应的情况进行分析,应用计算机网络检索相关文献,并对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及临床实用性作出评价,确定结论,制定防范措施,并在2010年10月~2011年7月实施,比较循证护理前后两组患者过敏反应发生率。结果:实施循证护理前后两组患者过敏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0%和3.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循证护理大大降低了紫杉醇对卵巢癌化疗致过敏反应的发生率,保证了化疗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及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在治疗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中的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132例诊断为SAA并接受ALG/ATG为主的联合免疫抑制治疗患儿的临床资料,对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组间有效率比较应用χ2检验。结果 59例使用ALG,发生过敏反应19例(32.2%),其中出现发热6例(10.17%),因严重过敏反应而停止治疗者4例(6.78%);发生血清病反应36例(61.01%),其中发热14例(23.73%);19例(32.20%)出现不同程度的感染,以呼吸道感染最常见(16.95%)。73例使用ATG,过敏反应37例(50.68%),22例(30.14%)出现发热,2例(2.74%)因严重过敏反应而停用;血清病反应45例(61.64%),其中发热21例(28.77%);出现感染23例(31.50%),同样呼吸道感染多见(21.91%)。经统计分析,ATG较ALG发生过敏反应更高,其中以发热反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出现严重过敏反应导致停药,ALG组较ATG更多见,但无显著统计学差异;血清病反应及感染两者未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结论过敏反应、血清病及感染为治疗中常见的不良反应。ATG较ALG更容易引起SAA患儿发生过敏反应,其中以发热反应发生率更高,而血清病反应及感染发生率无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冠脉介入诊疗非离子造影剂过敏样反应特点,并提出治疗措施。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1200例接受冠脉介入诊疗患者,统计发生过敏反应情况,分析出现过敏反应的临床特点,提出应对措施。结果:共18例患者出现过敏反应,发生率为1.50%。其中,轻度过敏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中度及重度(72.22%vs 16.67%、11.11%,P<0.05)。结论:冠脉介入诊疗非离子造影剂过敏样反应多以轻度为主,中度及重度相对少见,尽早发现中重度过敏反应,采取有效预防及应对措施,可降低或避免造影剂过敏反应的发生,提高诊疗安全性,临床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针对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应用化疗药物时出现过敏反应提前进行药物干预,以降低或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方法将临床上2013年收治的34例化疗前未应用抗过敏药物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分为A组,2014年收治的60例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在化疗前口服抗过敏药马来酸氯苯那敏片分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过敏反应发生率的情况。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A组患者过敏症状发生率为19.7%,B组患者过敏反应发生率为3.1%。结论通过临床观察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化疗前预防性应用马来酸氯苯那敏片,过敏反应得到良好的控制,值得临床借鉴或推广。  相似文献   

12.
输血反应的诊断与处理输血反应发生率:据美国病理学会1976年的报道,输血反应占输血总单位数的0.94%。溶血反应占输血反应中的0.74%,过敏反应占输血反应中的63.23%,细菌感染输血反应占输血反应中的1.08%。新近国内文献报道在2043例次输血中,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15.8%,单位血液成分反应发生率为7.4%。其中发热反应占64.7%,过敏反应占35.3%。与国外文献报道有明显差异。常见的输血反应有:  相似文献   

13.
紫杉醇是一种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广泛。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9%,其中严重过敏反应发生率为2%[1],故其应用过程中的急救与护理尤为重要。我科2009年8月收治宫颈鳞癌Ⅱb期1例,应用紫杉醇致严重过敏反应,现将抢救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保证去白细胞成分血液的效果、提高滤白血液质量,评价临床输注去白细胞血液成分预防过敏反应发生率的实际效果。方法统计本站2016年制备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95 017袋,其中滤白不畅61袋,引起临床过敏反应1袋;随机抽取本站制备的悬浮红细胞和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各48袋,对比分析两者的储存期末溶血率;同时回顾本站2016年发给1家三甲医院的临床输注合格血液成分,即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22 138袋,悬浮红细胞221袋,根据临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表》统计输血反应,对比分析两组输血反应发生率。结果悬浮红细胞和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储存期末溶血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和悬浮红细胞过敏反应发生率分别是0.04%和5.43%,两组间过敏反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滤白不畅发生率0.06%,滤白不畅导致过敏反应发生率1.6%。结论提高滤白血液质量,防止或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答:青霉素类抗菌素可以引起各种类型的过敏反应,如皮疹、哮喘、药物热、血清病样反应、溶血性贫血及过敏性休克,严重者可以致死。过敏反应的发生率各人报道不一,低者仅1%,高者可达16%,平均发生率为5~6%。而且,对青霉素类的过敏反应有逐年增加的  相似文献   

16.
窦云爱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3):5785-5786
目的探讨紫杉醇注射液治疗卵巢癌的安全性。方法对36例用紫杉醇注射液治疗的卵巢癌患者的不良反应进行了观察和护理。结果常见不良反应中,骨髓抑制发生率100%,脱发发生率为80.56%,胃肠道反应发生率为58.3%,神经毒性反应发生率为55.56%,肌肉关节疼痛发生率52.7%,过敏反应发生率11.11%,肝脏毒性发生率30.55%。初治、复治及年龄对不良反应发生无相关性影响。结论加强对患者的观察,及时做好心理护理,对提高紫杉醇的疗效和安全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抗蛇毒血清不同给药方法的过敏反应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抗蛇毒血清不同给药方法的过敏反应比较。方法:随机将216例蛇伤病人分为2组。静滴组用常规方法,静推加静滴组把地塞米松针5mg在输注抗蛇毒血清前静推,然后再静滴,比较2组过敏反应的发生率。结果:静滴组过敏反应的发生率为16.07%,高于静推加静滴组(4.81%),2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静推加静滴能显著降低过敏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输注去白细胞血液成分降低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和过敏反应发生率的实际效果。方法回顾本站2011-2015年度发给1家医疗机构临床输注合格血液成分共计70 981袋,其中:未经去白细胞的血液成分22094袋,经去除白细胞的血液成分48 887袋,根据回报《输血不良反应报告表》统计输血反应情况,对比分析两组输血反应发生率。结果去白组血小板、血浆、红细胞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发生率分别为0.19%、0.02%、0.06%,未去白组分别为2.25%、0.07%、0.43%,两组间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去白组血小板、血浆、红细胞、冷沉淀过敏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26%、0.57%、0.09%及0.09%,未去白组分别为3.60%、0.89%、0.46%、0.40%,两组间过敏反应发生率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去白血液成分能降低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发生率及过敏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培门冬酶(PEG-ASP)联合化疗治疗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成人ALL应用101个疗程的培门冬酶联合化疗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结果101个疗程中79个疗程发生PEG-ASP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8%。主要不良反应为凝血异常(66%)、肝功能损害(49%)、低蛋白血症(15%)、高血糖(15%)、严重胃肠道反应(6%)、血栓(2%)。不良反应多为轻中度且能恢复正常。无过敏反应及急性胰腺炎发生。结论培门冬酶的过敏反应发生率极低,用于治疗成人ALL患者安全性良好,患者可耐受。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抗结核病药物治疗老年肺结核的不良反应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200例老年肺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抗结核药物为其进行治疗,研究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200例老年肺结核患者中,有50例发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其中过敏反应(84%)、血液异常(80%)、骨关节损害(60%)的发生率较高;年龄以及肝病史属于抗结核病药物治疗老年肺结核不良反应出现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抗结核病药物治疗老年肺结核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而高龄与肝病史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不良反应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