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为了深入探讨不同作业阶段矿工安全注意力的变化规律,通过事件相关电位的脑电实验设计,用E-prime编写刺激程序,采用64导脑电仪采集脑电数据,并用BESA软件对脑电数据进行预处理和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作业阶段,P300的波幅和潜伏期具有显著的差异。在作业前期阶段,P300的波幅最大、潜伏期最短;在作业中期阶段,P300的波幅最小,潜伏期最长;在作业后期阶段,P300的波幅和潜伏期介于前期阶段和中期阶段之间,且数值接近中期阶段。说明在作业前期阶段,矿工安全注意力水平较高;在中期阶段,大幅度衰减;在后期阶段,安全注意力水平有小幅度的上升,但是仍然远远低于前期阶段的注意力水平。  相似文献   

2.
为完善煤矿工人健康损害评价体系,提升矿工职业健康防护水平,首先,评价煤矿作业环境中粉尘和噪声的危险性;然后,采用健康风险评价和健康损害量化评价法,建立矿工受粉尘和噪声损害评价模型,并针对不同工种开展健康损害评价;最后,以货币的形式量化矿工所受职业健康风险。结果表明:作业过程中煤矿粉尘和噪声的危险性等级均为可能危险级别,矿工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可以用于评价矿工受粉尘和噪声健康损害;除戊8-31200风巷高抽巷的各类司机、掘进工受矽尘影响外,其他工种均受煤尘影响,相同粉尘质量浓度下矽尘对矿工的影响更为严重;相同声压级范围内,工人年龄越大,因受噪声干扰产生的健康损害越严重;受粉尘和噪声影响最大的工种为掘进工,其职业健康风险在1.3万元以上;不同场所职业健康风险大小排序依次为戊10-32040风巷、戊8-31200风巷高抽巷、戊8-32060采面、筛分楼、储运队。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作业环境中噪声因素对人的安全注意力的影响,对安全注意力类型及品质特征进行分析,建立安全注意力水平模型。设计噪声条件下的安全注意力水平测量实验,通过实验中不同噪声环境下人的安全注意力水平变化,分析噪声对人的安全注意力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噪声对人的安全注意力具有较为显著的影响作用;安全注意力的广度、稳定性、分配、转移均受噪声影响,安全注意力的稳定性及转移随噪声的增大而降低;当噪声值大于60 dB、70 dB时,噪声对安全注意力的广度及分配的影响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高原低压缺氧导致作业人员健康水平及劳动效率下降的问题,基于西藏某铜多金属矿矿工生理指标的实测数据,对人员的矿井作业环境适应能力进行定量分析。测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包括整体测试和针对性测试2部分。借助SPSS软件,用方差分析法(ANOVA)处理测定数据。结果表明:矿工高原环境适应能力随其驻藏时间及劳动负荷呈规律性变化。进入高原半年以上,对高原环境基本适应;完全习服后,矿工劳动强度可提升0.5~1个等级。高原矿山应改善作业环境、采取促习服措施,并降低劳动强度,才能有效提升矿工的环境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5.
综采工作面噪声污染严重,为了减少噪声污染对作业人员的身心健康和作业安全的不利影响,运用人因工程学、生理学、实验心理学和行为学的相关知识,利用24 h动态心电图仪器进行试验研究,定量分析不同噪声水平和噪声暴露时间对作业人员心率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噪声刺激会造成人心率升高;②噪声刺激水平和暴露时间大小都对被试者的心率产生了显著性影响;作业人员心率与噪声刺激的水平和暴露时间大小都有相关关系;③由于人耳对噪声的适应性,在同一噪声水平刺激下,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心率会有短暂恢复;④在噪声水平95 dB的噪声刺激下,随着暴露时间的增加,人对噪声的适应性比较明显,此时的噪声暴露时间是影响人心率的主导因素,且在噪声暴露40~50 min时,由于人耳对噪声的适应性会出现短暂的心率恢复的现象,人体出现疲劳;⑤在噪声水平95 dB的噪声刺激下,随着暴露时间的增加,人对噪声无明显适应性,心率随着噪声分贝的增大在缓慢上升,此时的噪声水平是影响人的心率变化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噪声水平对人不安全行为的影响规律,采用Captive生理指标数据采集系统,利用SPSS19.0软件,研究被试执行追踪作业时噪声引起的皮电、心率变化,以及失败次数的变化。结果表明:高噪声水平导致高皮电、心率,也引起高失败次数;ANOVO分析显示,性别对生理参数和注意力有显著影响,短时间的噪声暴露不显著影响人的生理参数,但是显著影响人的注意力集中能力;Duncan多重比较显示,中噪和高噪条件下的失败次数值显著高于低噪和安静状态,而低噪和安静状态时差异不明显;回归分析显示,幂函数模型能较好体现噪声水平对注意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为了减少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从“纵向过程观”角度,引入矿工安全注意力控制空间、安全信息分配空间和安全行为结果空间,建立矿工安全注意力衰减影响因素模型。首先,基于文献研究,建立矿工安全注意力衰减影响因素体系,一共包含12个指标;其次,利用解释结构模型(ISM)构建矿工安全注意力衰减的3级递阶有向图;最后,采用网络层次分析法(ANP)构建矿工安全注意力衰减影响因素的权重模型,并借助Super Decision(SD)软件求解。结果表明:安全自制力、行为习惯、工作负荷、风险应对力以及安全信息刺激频率为表层直接影响因素;安全认知、工作要求、作业环境特征、安全信息变化多样性和风险感知力为中层间接影响因素;管理方式和安全信息刺激强度为深层根本影响因素。主要影响因素有:安全认知、安全自制力、行为习惯、管理方式、安全信息刺激频率以及风险感知力。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矿工自制力水平、进一步减少煤矿事故中的人因事故,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及系统动力学知识,通过Vensim PLE软件研究矿工主体与安检人员、环境、工作任务特征3个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从矿工个体角度构建自制力影响因素仿真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矿工情绪对自制力提升最为显著,疲劳程度对矿工自制力的抑制作用较突出,过高或过低的自信心水平均会对矿工自制力产生削弱影响;因此,改善工作环境、提高整体组织氛围、保证矿工的情绪稳定性以及通过改善作业制度降低疲劳程度对提高自制力最为有效。煤矿企业应根据各因素在工作时间段的不同作用,结合矿工自身生理心理因素,采取相应措施以提高矿工自制力水平。  相似文献   

9.
探究矿工作业疲劳与煤矿险兆事件的影响关系对防范煤矿安全事故具有重要意义。将矿工作业疲劳划分为生理疲劳、心理疲劳、行为能力下降3个维度,并引入矿工情感耗竭作为中介变量,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验证矿工作业疲劳、情感耗竭与煤矿险兆事件之间的作用关系。结果表明:作业疲劳的3个维度对矿工情感耗竭、煤矿险兆事件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行为能力下降的影响作用最大;情感耗竭在作业疲劳和煤矿险兆事件之间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即作业疲劳会导致矿工情感耗竭,进而会引发险兆事件。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矿工工作压力、安全注意力与不安全行为之间的深层次逻辑关系,在文献梳理和开放式访谈的基础上,采用结构方程构建工作压力、安全注意力与不安全行为的影响机理模型。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抽取矿工650名,对矿工的工作压力、安全注意力和不安全行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矿工工作压力的安全管理方式、无效能感、干部风格、组织支持和角色冲突均显著负向影响安全注意力,影响程度依次减弱;安全注意力的安全信息刺激显著负向影响不安全行为;工作压力通过安全注意力的自身素养和安全监管显著正向影响不安全行为。安全注意力是矿工工作压力和不安全行为的部分中介变量。有效减轻工作压力和控制安全注意力水平,可以有效干预不安全行为。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噪声强度对煤矿工人作业失误率的影响程度,采用实验室模拟试验和现场调研收集数据的方式对噪声和作业失误率间的关系展开研究,利用模拟试验所得结果和煤矿现场调研收集结果分别构建噪声-作业失误率、噪声-"三违"数量回归预测模型,定量分析作业失误率、"三违"数量和噪声水平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煤矿"三违"数量、实验室模拟人员失误率与环境噪声均呈正相关,随噪声强度增加,失误率及"三违"数量呈上升趋势;当外界噪声强度高于75 dB后,人员失误次数会出现显著性变化;基于事故预防的角度出发,可将75 dB设定为噪声安全临界值,以降低人员作业失误率,达到事故预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噪声是煤矿井下主要危害,对人体视觉系统的影响不容忽视。为了提高暴露在噪声环境中工人的视觉认知能力,进而减少人因事故的发生,针对视觉认知随噪声暴露时间的变化进行研究,利用Eye Link II眼动仪采集被试者的平均注视时间、平均眼跳幅度和眼跳次数3个眼动指标来衡量视觉认知能力随着综采工作面噪声暴露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1)噪声能够使视觉注意力下降,对视觉认知效率的影响不显著,对视觉辨识能力的影响较复杂;2)噪声在0~10 min和40~55 min时间段对视觉注意力影响较严重,在0~15 min和50~80 min时间段对视觉辨识能力影响较严重;3)被试者随时间变化出现视觉性疲劳后,噪声可轻微提高视觉认知效率和视觉辨识能力。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矿工工作压力、安全注意力与不安全行为之间的深层次逻辑关系,在文献梳理和开放式访谈的基础上,采用结构方程构建工作压力、安全注意力与不安全行为的影响机理模型。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抽取矿工650名,对矿工的工作压力、安全注意力和不安全行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矿工工作压力的安全管理方式、无效能感、干部风格、组织支持和角色冲突均显著负向影响安全注意力,影响程度依次减弱;安全注意力的安全信息刺激显著负向影响不安全行为;工作压力通过安全注意力的自身素养和安全监管显著正向影响不安全行为。安全注意力是矿工工作压力和不安全行为的部分中介变量。有效减轻工作压力和控制安全注意力水平,可以有效干预不安全行为。  相似文献   

14.
为探索矿工安全注意力的影响因素作用路径,寻求合理的干预对策,在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基础上,提取矿工安全注意力的衡量指标和影响因素,借助结构方程模型技术验证研究假设,构建修正后的矿工安全注意力影响因素作用路径概念模型图。研究表明:矿工安全注意力的影响因素,即矿工安全意识、矿工工作疲劳、安全信息刺激以及安全监管对矿工安全注意力的衡量指标,即注意专注度、注意广度以及注意转移度都存在路径关系,而且矿工安全注意力的衡量指标之间也存在路径关系。以期通过有效干预影响因素提高矿工安全注意力,降低人因失误导致煤矿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在巨大工作压力下,矿工的心理因素与工作压力反应和不安全行为的关系,以问卷的形式调查陕西省2家具代表性煤矿的工人,分别以矿工的心理因素、工作压力反应和作业过程中的不安全行为作为外生变量、中介变量和内生变量,构建心理因素、压力反应和不安全行为的结构方程模型。通过对调研数据处理与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本研究中的4项心理因素,性格因素、心理素质、注意力和工作态度显著影响不安全行为的发生;性格因素、心理素质和注意力对压力反应有显著影响;工作态度与煤矿工人的压力反应的关系不显著;性格因素、心理素质、注意力和工作态度通过影响矿工的压力反应,间接影响矿工的不安全行为。  相似文献   

16.
要闻     
国务院敦促尽快实行煤矿工人4班6小时工作制本刊讯6月29日,国家发改委全文公布了《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这份指导中国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新纲领性文件明确提出,要提高矿工劳动保障水平,将矿工入井时间缩短至8小时之内,并尽快实行4班6小时工作制。中国是煤炭事故多发国家,近年来由于煤、电、油运紧张引起的煤矿超产情况,又大大加重和提高了矿工的劳动强度及开采作业的危险系数。目前,煤矿实施的是3班8小时工作制,加上下井及升井时间,不少矿工每班在井下的实际时间均超过10个小时。《意见》要求各类煤矿…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煤矿中夜班工人的疲劳状况和疲劳检测方法,通过对夜班矿工脑电和行为指标进行分析,建立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矿工疲劳程度。选择15名夜班矿工作为被试,通过脑电图(EEG)测量其夜班前后执行Oddball任务时的脑电信号,通过快速傅里叶变换提取脑电特征值(α+θ)/β、(α+θ)/(α+β)、θ/β和α/β,收集认知任务期间的准确性和反应时间,作为疲劳检测指标建立BP神经网络模型,对夜班矿工的疲劳等级进行预测。对夜班前后矿工脑电信号中所有通道的特征值进行配对t检验,共得到6个显著通道的特征值,与反应时间、准确率等建立BP神经网络模型,总体检测准确度为89.685%。该模型对检测夜班矿工的疲劳程度具有较高准确性,可为矿工疲劳干预措施和检测装备的研发提供技术手段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煤矿作业首先要保证矿工在工作中的安全与健康,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前提,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性能优良的矿工防护服可在日常工作中保护矿工的身体健康,保障生产安全。本文详细阐述了煤矿职业安全对矿工防护服的具体要求,希望能对矿工防护服的设计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有效评价矿工习惯性违章行为(HVB),在多期混合多属性决策方法(MPHMADM)基础上,从矿工个体、组织管理、作业环境安全度3方面确定矿工HVB惯性度驱动因素及不同因素属性。首先引入动态混合加权聚合算子(DHWA),集成煤矿不同时期的HVB惯性度评价值;然后采用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OPSIS),对HVB惯性度驱动因素进行惯性度评价并排序;最后以大安山煤矿为例进行方法应用,结果表明:MPHMADM评价结果与管理专家实际评价结果一致。根据排序结果,HVB干预可重点从组织管理方面入手,其次是矿工个体、作业环境安全度。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不同热湿环境下矿工注意力对应急决策的影响,模拟了4种不同工况环境,召集了11名被试,运用认知神经科学方法共进行了44次脑电图记录。结果表明,体感温度在26~36℃被试可以保持较高的注意力水平,能够针对突发事件迅速且正确地做出决策。随着温湿度的升高,α波的平均功率不断增加,β波在工况三达到峰值后减小,脑地形图中β波在工况三占比最大;注意力水平(P(SMR+Middle β)/P(θ))随温湿度的增加而降低,工况三时注意力水平最高,工况四时与其相比降低了69.6%。相关性分析显示,温湿度与任务完成时间存在高度正相关关系。对热湿环境下矿工的应急决策研究能够为深井采矿工人的安全和保护提供参考,降低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为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