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Ph染色体阳性白血病患者经伊马替尼治疗后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6月至2005年6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住院的难治性Ph染色体阳性的39例白血病患者经伊马替尼治疗后再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效果,观察伊马替尼对造血重建、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总存活率(OS)、无病存活率(DFS)、复发率和移植相关并发症的影响。结果伊马替尼治疗后,18例患者血液学完全缓解,9例骨髓缓解,4例部分缓解,4例无效或疾病进展,总有效率79.49%,无重度非血液学毒性反应;移植后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植活中位时间分别为14d和13.5d;Ⅱ~Ⅳ度和Ⅲ~Ⅳ度急性GVHD累积发生率分别为61.53%和15.38%;根据对伊马替尼治疗的效应分为完全缓解组和未完全缓解组,其3年预期OS和DFS分别为(73.51±9.61)%对(36.36±14.50)%和(61.28±12.37)%对(31.25±13.98)%,3年累积复发率为20.41%对75.00%;4例患者死于重度移植相关并发症。结论应用伊马替尼后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难治性Ph染色体阳性白血病的方法,尤其达完全缓解后行移植,可望提高此类患者的临床治愈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盐酸埃克替尼在其耐药患者后续化疗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盐酸埃克替尼耐药的46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化疗组和联合组(化疗+埃克替尼),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化疗组和联合组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分别为5.7和6.9个月,19.4和18.7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客观有效率(ORR)分别为43.5%、34.8%,P值为0.546,两组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86.9%,95.7%,P值为0.086,均无统计学意义。其中吸烟患者埃克替尼治疗PFS均值为5.8个月,不吸烟患者PFS为9.8个月,两者有统计学意义(P=0.01)。化疗组的疗效与吸烟及性别关系不大(P0.05),联合组吸烟患者和不吸烟患者PFS、OS分别为4.8和8.3个月(P=0.004)、13.0和22.3个月(P=0.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联合组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PFS、OS分别为5.3和8.2个月(P=0.041)、13.7和22.5个月(P=0.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埃克替尼耐药后年龄和靶向治疗耐药时间长短对两种治疗方案疗效影响均不大。结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埃克替尼治疗耐药后继续埃克替尼联合化疗与单纯化疗疗效相仿,不吸烟及女性患者在耐药后继续埃克替尼联合化疗较吸烟及男性患者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寻找有效治疗复发/难治性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 ALL)的疗法。方法:以CAG预激方案联合伊马替尼诱导治疗复发/难治性Ph ALL病例1例。结果:该复发/难治Ph ALL患者经CAG方案联合伊马替尼诱导治疗后达缓解。结论:对于复发/难治性Ph ALL,CAG联合伊马替尼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不同疗程诱导化疗方案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01-2013-12初治的ALL患者71例,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有关数据。结果:1根据诱导缓解治疗方案分为改良短疗程方案、标准疗程方案2组,2组的1个疗程完全缓解率分别为78.8%和89.5%,复发率分别为42.4%和47.4%。2改良短疗程方案组中位总生存(OS)12(1~60)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DFS)9(0~59)个月;标准疗程方案组中位OS 12(1~74)个月,中位DFS 7(0~73)个月。2组的3年OS分别为27.6%和18.0%,3年DFS分别为17.8%和11.5%。3改良短疗程方案组及标准疗程方案组的粒细胞缺乏发生率分别为97.0%和100%,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分别为(10.7±2.4)d和(14.8±3.2)d。2组纤维蛋白原下降发生率分别为46.7%和41.7%,肝功能损害发生率分别为6.1%和10.5%。结论:2种方案在1个疗程完全缓解率、复发率、DFS和OS方面无差异,但诱导治疗采用改良短疗程方案较标准疗程方案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成人费城染色体阳性(Ph+)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经VDP(长春新碱、蒽环类、糖皮质激素)±C(环磷酰胺或异环磷酰胺)±L(左旋门冬酰胺酶或培门冬酶)方案诱导化学治疗(化疗)的12例Ph+ALL患者。初始诱导缓解患者在等待移植期间进行巩固化疗,并加用伊马替尼(400~800 mg/d),与化疗同步或交替应用。初始诱导失败患者及巩固治疗期间复发患者应用Hyper-CVAD/LALA(大剂量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多柔比星、地塞米松或米托蒽醌、阿糖胞苷)方案联合伊马替尼或达沙替尼进行再次诱导。所有患者缓解后经白消安联合环磷酰胺(Bu-Cy)或改良Bu-Cy方案预处理后进行allo-HSCT。部分患者干细胞回输后2~3个月始继续服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结果:12例患者移植前均获得血液学缓解、7例获得分子学缓解。其中完全缓解(CR)1期9例、CR 2期2例、初发难治性1例。移植前11例患者应用伊马替尼;移植后5例患者应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其中4例应用伊马替尼、1例应用达沙替尼。中位随访时间12.7(3~54)个月,7例患者生存,3例患者死于疾病复发,2例患者死于治疗相关并发症。所有患者均植入,移植后2年总生存率66.7%±13.6%;2年累计复发率40.6%±16.0%;2年累计非复发病死率16.7%±10.8%。首次缓解(CR1)后移植治疗的2年总生存率70.0%±14.5%;2年累计复发率40.0%±18.2%;2年累计非复发病死率20.0%±12.6%。结论: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能会使更多患者获得缓解,从而有机会进行allo-HSCT。CR1的生存获益更大。allo-HSCT联合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为Ph+ALL患者有前景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成人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不同融合基因转录本临床特征的差异,并探讨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院诊断为Ph+ALL患者(年龄≥15岁)的资料,比较两个BCR-ABL转录本组间的临床特征,探讨两组患者预后的差异.结果 (1)106例患者中位年龄34岁,中位白细胞数28.5×109/L.p190组67例,p210组35例,p210组较p190组中位年龄偏大(40岁、31岁,P=0.002),初诊血小板数高(49.5×109/L、31.5×109/L,P=0.012),中、重度脾大的发生率高(48.6%、25.4%,P=0.019).(2)两组患者完全缓解(CR)率分别为92.2%(59/64)和93.9%(31/33).(3)p190组中位总生存(OS)和中位无复发生存(RFS)分别为13个月和10个月;p210组中位OS和RFS分别为15个月和10个月.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成人Ph+ALL中BCR-ABL以p190表达为主;p210患者较p190具有年龄偏大,初诊血小板数偏高,中、重度脾大发生率高的特点;两组在CR率、RFS和OS上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不同诱导化疗方案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医科院血液病医院从1998年6月—2008年1月新诊断、治疗的ALL患者124例。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分析有关数据。结果:①根据诱导治疗方案分为VDCLP、VDCP2组,2组的1疗程CR率为87.9%和84.5%,总CR为93.9%和89.7%。VDCLP组中位无病生存(DFS)21(0~116)个月,中位总生存(OS)23(2~117)个月;VDCP组中位DFS10(0~109)个月,中位OS14(1~110)个月。2组的3年DFS分别为55.2%和19.2%。2组的3年OS率56.2%和21.1%,(P〈0.05)。②≤30岁的青少年和年轻成人ALL采用VDCLP和VDCP方案1疗程CR率分别为92.7%和86.8%,总CR率分别为97.6%和94.7%。VDCLP组中位DFS23(0~116)个月,中位OS24(2~117)个月;VDCP组中位DFS10(0~109)个月、中位OS14(1~110)个月。2组的3年DFS分别为60.4%和18.2%。2组的3年OS率62.9%和20.9%。③采用VDCLP方案诱导治疗的染色体核型标危组成人ALL,VDCLP组中位DFS22(0~116)个月、中位OS24(3~117)个月;VDCP方案诱导治疗中位DFS13(0~109)个月、中位OS19(1~110)个月。2组的3年DFS分别为59.0%和DFS23.3%。2组的3年OS率60.7%和29.8%。而染色体核型高危成人ALL,VDCLP组中位DFS6(0~32)个月,中位OS17(2~38)个月;VDCP组中位DFS8(0~20)个月,中位OS10(5~23)个月。2组的3年DFS分别为0.0%和DFS0.0%。2组的3年OS率0.0%和0.0%。结论:诱导治疗中加L-Asp对CR率无明显影响,但诱导治疗采用VDCLP较VDCP可以提高成人ALL的DFS和OS。  相似文献   

8.
<正>费城染色体阳性的急性淋巴性白血病(Ph+ALL)是成人ALL的常见类型。众所周知,在酪氨酸酶抑制剂(TKI)出现之前,传统化疗包括强烈化疗治疗Ph+ALL效果差。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能显著提高治愈率,成为Ph+ALL第一次完全缓解(CR1)后的标准一线治疗。近15年来,随着TKI在Ph+ALL中的广泛应用,TKI联合化疗明显改善了完全缓解(CR)率、CR深度和持续时间。Allo-HSCT是否仍为Ph+ALL患者CR1后的标准一线治疗出现了争议,尤其在儿童患  相似文献   

9.
正Ph染色体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最常见的细胞遗传学异常,3%~5%的儿童和25%~40%的成人ALL伴有Ph染色体或BCR-ABL融合基因阳性,且其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高而增加~(〔1-3〕)。既往Ph染色体阳性(Ph~+)和(或)BCR-ABL融合基因阳性ALL(简称为Ph~+ALL)诱导缓解率低,复发率高。其中位生存期仅为6~12个月,远期总体生存(OS)率为10%~20%,无疾病生存(DFS)率在儿童为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期(CML-CP)患者伊马替尼治疗3个月未达最佳反应[BCR-ABL(IS)10%]在早期、晚期转换或未转换国产达沙替尼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分析76例伊马替尼治疗3个月未达最佳反应CML-CP患者的病例资料。依照患者实际转换达沙替尼情况分为早期转换组(伊马替尼治疗3~6个月转换达沙替尼)22例,晚期转换组(伊马替尼治疗6个月以上转换达沙替尼)26例,未转换组28例。换药后随访12个月(未转换组患者以伊马替尼治疗3个月为起点),第3、6、12个月监测患者外周血BCR-ABL(IS),12个月时复查患者骨髓。结果:①随访第3个月时各组达BCR-ABL(IS)≤10%比例分别为77.3%、61.5%和5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20.05);②随访第6个月时各组达BCR-ABL(IS)≤1%比例分别为59.1%、53.8%和4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50.05);③随访第12个月时各组达BCR-ABL(IS)≤0.1%比例分别为50.0%、26.9%和17.9%,早期转换组优于未转换组(P=0.0310.05),各组完全遗传学缓解率分别为81.8%、65.4%和46.4%,早期转换组优于未转换组(P=0.0180.05);④达沙替尼除胸腔积液、肺动脉高压外,血液学和非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伊马替尼无明显差异。结论:伊马替尼治疗3个月未达最佳反应CML-CP患者早期转换国产达沙替尼能更快达深层次缓解,且患者对达沙替尼可耐受。  相似文献   

11.
韩昂轩  禹莉 《内科》2014,(2):214-217
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的细胞遗传学特点是出现特异性Ph染色体,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出现的频率为3%~5%,随年龄增长逐渐升高,成年人可达20%~30%,50岁以上者甚至高达50%。临床特征表现为年龄偏大、高白细胞计数,易伴有肝脾淋巴结肿大,常累及中枢神经系统。Ph+-ALL的发病机制至今未完全清楚,目前公认其是多基因参与并共同作用的结果,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有赖于更深入的研究。Ph染色体阳性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预后不良的因素之一,伊马替尼(IM)联合化疗可有较高的缓解率(CR),成为如今Ph+-ALL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本文就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Ph/BCR-ABL1(Philadelphia chromosome/breakpoint cluster region-Abelson 1)阴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诱导治疗过程中培门冬酶(pegaspargase,PEG-asp)的药物活性与疗效的关系。方法:2016年10月至2018年9月收治66例成人Ph/BCR-ABL1阴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患者,均采用联合化学治疗(化疗)方案诱导治疗,VDCP方案(长春新碱、依达比星、环磷酰胺、甲泼尼龙)16例(对照组),VDPCP方案(VDCP加PEG-asp)50例(治疗组)。检测治疗组第0、7和14天血清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araginase,L-asp)活性,比较不同时间节点的血清L-asp活性变化与疗效的关系。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诱导治疗的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率分别为96%(48/50)和75%(12/1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30个月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率分别是74.6%和47.9%(P=0.050);30个月无进展生存(progress-free survival,PFS)率分别是74.2%和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组中,微小残留病变(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阴性患者第14天的L-asp活性显著高于MRD阳性患者(P0.05)。常见不良反应为Ⅳ度骨髓抑制、1~2级的肝功能异常、纤维蛋白原降低和血糖升高,在2组患者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未见血栓形成和胰腺炎等严重不良反应,且无一例死亡。结论:在成人Ph/BCR-ABL1阴性ALL的诱导治疗过程中,治疗组CR率和PFS率均高于对照组。第14天血清L-asp活性高的患者诱导结束后MRD更易转阴。在成人Ph/BCR-ABL1阴性ALL诱导治疗中,尽早使用PEGasp可以提高疗效,且不良反应小,可作为其初发治疗的一线药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多西他赛联合奥沙利铂、替吉奥方案与奥沙利铂联合替吉奥方案在ⅢC期胃癌术后辅助化疗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术后分期为ⅢC期的胃癌患者,其中13例术后辅助化疗采用了多西他赛联合奥沙利铂、替吉奥治疗(三药组),20例采用了奥沙利铂联合替吉奥治疗(两药组)。收集两组患者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三药组及两药组的无疾病生存时间(DFS)、总生存时间(OS)及不良反应。结果三药组和两药组的中位DFS分别为22个月和18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中位OS分别为27个月和22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6)。两组患者不良反应主要包括骨髓抑制、恶心、呕吐、周围神经毒性及肝肾功能异常等。其中,三药组Ⅲ~Ⅳ度白细胞减少(46.2%vs 10.0%)及血小板降低(30.8%vs 5.0%)的发生率高于两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P=0.046);三药组恶心、呕吐发生率也略高于两药组(38.5%vs 2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9);其他不良反应包括肝肾功能异常、周围神经毒性等,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术后分期为ⅢC期的胃癌患者,在奥沙利铂联合替吉奥的标准治疗基础上,加入多西他赛的三药方案,可延长患者的DFS,降低复发转移的风险,且不良反应可耐受,值得扩大样本进一步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4.
正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Philadelphia-positive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Ph+ALL)既往一直被视为是ALL中预后较差的亚型。人群总发病率20%,随着年龄的增加,从儿童5%到成人25%~(〔1〕)。单用化疗的完全缓解率(CR)至少比Ph阴性的ALL低10%,中位生存8个月左右,5年无事件生存率(EFS)20%~(〔2〕)。近10年来,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TKIs)的引入使几乎所有的患者获得完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联合过继免疫治疗霍奇金淋巴瘤(HL)的疗效。方法:以32例HL患者作为治疗组,交替应用ABVD方案、TAOP方案和MEOP方案各2个疗程化疗后,以化疗+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方法动员自体外周血干细胞,TBI+VEMAC方案预处理,进行APBSCT。造血恢复后每个月给予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 100 WU/d×10d的过继免疫治疗,共6个疗程。以22例HL患者作为对照组,化疗及移植方案同上,未给予后续治疗。随访时间5年。结果:2组患者移植后1个月内均实现造血重建并全部处于完全缓解。随访1年时,2组患者的无病生存(DFS)率均为100%(P0.05),随访3年、5年时,2组的DFS率分别为93.8%、84.4%和72.7%、5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时,2组间Ⅲ/Ⅳ期患者的DFS率均为100%(P0.05),随访3年、5年时,2组间Ⅲ/Ⅳ期患者的DFS率分别为91.3%、82.6%和64.7%、5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PBSCT联合过继免疫治疗HL疗效显著,尤其Ⅲ/Ⅳ期患者获益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单独治疗和联合仑伐替尼治疗老年中晚期肝细胞肝癌(HCC)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8年6月至2020年8月南京市第一医院老年HCC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TACE组63例和TACE联合仑伐替尼组(联合组)76例,比较2组病人的肿瘤应答情况、生存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联合组的客观缓解率(43.7%)和疾病控制率(60.1%)均显著高于TACE组的23.8%、38.1%(P<0.001)。TACE组和联合组病人的中位无疾病进展时间(PFS)分别为7.5和12.5个月;中位生存时间(OS)分别为9.6和15.8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随访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均为Ⅰ~Ⅱ度,经过对症处理均有效控制。结论 在老年中晚期HCC病人中,TACE联合仑伐替尼治疗方案可显著提高疗效,延长生存期,并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细胞免疫表型特点及其对疗效的影响。方法:46例成人ALL初治患者,采用流式细胞术方法分析患者的免疫表型,然后给予标准诱导缓解方案(VDCLP方案)化疗,并观察其疗效。分析比较ALL伴髓系相关抗原(CD11b、CD13、CD14、CD15、CD33、CD117、cMPO)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之间的完全缓解(CR)率,HLA-DR表达情况及其与化疗后CR的关系。结果:46例ALL患者中,共有28例表达髓系相关抗原。伴髓系抗原表达阳性患者(My+ALL)CR率为78.6%,与伴髓系抗原表达阴性患者(My-ALL)CR率(8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LL患者HLA-DR+表达率为65.2%,HLADR+和HLA-DR-ALL患者CR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0%∶100%,P0.05)。结论:ALL患者无论有无髓系抗原的表达其疗效无显著差异,但HLA-DR表达则明显降低化疗后CR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以替吉奥为基础联合阿帕替尼的三药方案在老年不可切除晚期胃癌转化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不可切除晚期胃癌患者72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与对照组(36例)。观察组采用以替吉奥为基础与阿帕替尼联合的三药方案治疗,对照组采用SOX方案治疗。2组均以3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4个疗程。比较2组治疗近期疗效和生存质量变化、不良反应情况及无疾病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结果]观察组客观有效率(77.78%)高于对照组(55.55%),P<0.05。2组化疗后KPS评分高于化疗前(P<0.05);观察组化疗后KP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2组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和乏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采用电话方式、微信及门诊随访。观察组中位PFS为13个月,中位OS为19个月;对照组中位PFS为8个月,中位OS为14个月。观察组中位PFS和OS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以替吉奥为基础联合阿帕替尼的三药方案在老年不可切除晚期胃癌转化治疗中近期疗效良好,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以多西他赛为主二联和三联疗法对老年低分化胃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老年低分化胃癌患者随机分成三联化疗组和二联化疗组,每组30例。二联化疗组给予多西他赛联合奥沙利铂方案化疗,三联化疗组给予多西他赛联合奥沙利铂、替吉奥方案化疗。对两组近期疗效、KPS评分、肿瘤进展时间(TTP)、生存时间(OS)及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二联化疗组客观缓解率、临床获益率为36.7%、63.3%,三联化疗组客观缓解率、临床获益率为33.3%、7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二联化疗组KPS评分为(71.5±6.6)分,显著性低于三联化疗组的(79.5±7.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联化疗组TTP为8.5个月,三联化疗组TTP为8.7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联化疗组OS为13.4个月,三联化疗组OS为15.1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联化疗组不良反应(白细胞降低、贫血、乏力)率显著低于三联化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多西他赛为主三联疗法,多西他赛为主二联疗法对对老年低分化胃癌效果同样显著,且不良反应较少,适合老年人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与DVCLP方案联用治疗初治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疗效。方法40例患者接受DVCLP方案诱导化疗。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20例)在化疗前3天至化疗的第7天给予G-CSF;对照组(20例)则在化疗时ANC<1.5×109/L中给予G-CSF。结果患者ANC<1.5×109/L的天数试验组要明显短于对照组[16天±7天,21天±5天(P<0.05)]。完全缓解率、复发率、生存中位数时间、一年生存率试验组依次为85%、22%、11个月、45%;对照组依次为75%、55%、6个月、19%(P>0.05)。结论成人ALL诱导化疗早期应用G-CSF可明显缩短粒细胞减少时间,但对提高完全缓解率、减少复发率和改善长期生存的影响未达到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