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神经鞘瘤的多层螺旋CT的诊断和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经多层螺旋CT检查确诊的胃神经鞘瘤患者6例,分析其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相关资料。结果经多层螺旋CT扫描检查结果显示,肿瘤位于胃体小弯3例,胃体大弯1例,胃底2例;肿瘤大小,最小的为2 cm,最大为9 cm,经过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均成功切除肿瘤;经持续3~5年的随访,因其他病因死亡1例,其他患者均恢复良好。结论多层螺旋CT检查可以较为准确地对胃神经鞘瘤进行诊断,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可以使胃神经鞘瘤的患者尽早康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能谱CT对于胃间质瘤及胃神经鞘瘤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胃间质瘤及10例胃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能谱CT表现、能谱数据及病理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动脉期及门静脉期能谱CT扫描模式,获得140 k Vp混合能量图像及最佳Ke V单能量图像。结果最佳Ke V单能量图像与混合能量图像相比CNR明显增高(P=0.000)。最佳Ke V单能量图像对于病变定位的准确性(94%)高于混合能量图像的准确性(88%);最佳Ke V单能量图像中能更真实地反映病变的CT值,最佳Ke V单能量图像动脉期胃间质瘤病灶内有血管显示的共有9例,占41%,均为高危险度间质瘤,胃神经鞘瘤病灶内未见血管显示;而门静脉期病变内未见明确血管显示,动脉期对高危险度间质瘤诊断的意义较大;胃神经鞘瘤及胃间质瘤均呈延时强化,胃神经鞘瘤动脉期CT值(97±20)Hu至(23±16)Hu,静脉期CT值(145±32)Hu至(30±11)Hu;胃间质瘤动脉期CT值(160±53)Hu至(39±10)Hu,静脉期CT值(191±62)Hu至(44±10)Hu。动脉期及静脉期胃神经鞘瘤与胃间质瘤40~140 Ke V各单能量图像C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最佳ke V单能量图像比混合能量图像能获得更好的病变与肌肉间的对比噪声比(CNR);能谱曲线能直观地显示胃间质瘤及胃神经鞘瘤的延时强化特征,且动脉期及静脉期40~140 Ke V单能量CT值比较胃间质瘤CT值高于胃神经鞘瘤。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胃神经鞘瘤(Gastric Schwannoma)的多层螺旋CT诊断与治疗。方法采用回顾分析法,选取经病理确诊的胃神经鞘瘤患者5例,分析其多层螺旋CT诊断以及手术治疗的有关资料。结果扫描结果显示,肿瘤位于胃底1例,位于胃体小弯侧3例,位于胃体大弯侧1例;肿瘤直径最小的2 cm,最大的8 cm,平均(4.8±1.7)cm;肿瘤向腔外生长2例,向腔内生长2例,向腔内外生长1例;5例肿瘤均为良性,且均未发生出血及钙化现象;5例肿瘤均为持续性强化,其中轻度强化3例,中度强化2例。且经过手术治疗之后,5例患者的肿瘤均成功切除,跟踪随访3年,4例患者存活,且预后恢复情况良好,1例患者在出院6个月后因患其他疾病而导致死亡。结论多层螺旋CT诊断可以准确的对胃神经鞘瘤进行诊断,加上及时的手术治疗,可以有效促进胃神经鞘瘤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具体研究其胃肠道间质瘤螺旋CT的检测影像结果,分析其临床意义,进一步探讨一种就诊断及鉴别胃肠道间质瘤理想方法。方法将收录出于2008年8月至2012年12月甘肃省临洮县人民医院住院疑似为胃肠道间质瘤的28例患者中经病理及手术确诊的18例患者作为其研究对象。特采用回顾性的方法,针对其患者临床资料及CT影像学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该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病灶均发生在食管、胃、肠系膜、空肠部位,其人数分别为1、10、5、2例。经螺旋CT扫描,其影像学显示有11例患者肿瘤形状呈椭圆型或类圆形,有7例患者肿瘤呈分叶状或不规则形状,经增强CT扫描发现,肿瘤呈现出明显的不均匀强化。与患者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相比较,螺旋CT对肿瘤的定位准确率可达92.3%;对良性和恶性肿瘤的鉴别准确率为81.8%;对肿瘤转移的鉴别准确率为90.7%。结论通过螺旋CT检查可以提高肿瘤的定位准确率、区分良性与恶性肿瘤的鉴别率及肿瘤转移的鉴别准确率,在临床上诊断和鉴别诊断胃肠道间质瘤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和探讨胃癌的CT表现特点。方法使用GE HISPEED DX/1螺旋CT扫描,层厚5mm,层距5mm,由膈顶向下至胰腺连续扫描。扫描前一天晚上禁食,扫描前10min肌注654—210mg,以减低胃张力,扫描前口服清水800~1200ml。结果32例中贲门癌17例,胃窦癌7例,胃体癌5例,残胃癌3例。结论CT检查在诊断胃部肿瘤性病变有着较为可靠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庞业勤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7):551-552
目的探讨螺旋CT扫描在胃肠道间质瘤及良恶性鉴别中的科学价值,提高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24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资料,进行对照比较,确定良恶性的结果。研究螺旋CT表现。结果 3例良性胃间质瘤,边界清晰,呈类圆形;4例强化值>25HU,病灶内无出血和坏死,没有侵犯周围组织;6例直径<5cm;9例恶性胃肠道间质瘤经过CT检查后表现为类圆形或分叶状,7例>5cm,2例强化值>25HU,病灶内有出血,或者转移;2例潜在恶性的CT结果介于良性和恶性之间。与病理结果及免疫学没有明显差别(P<0.01)。结论 CT能充分显示病变部位及周围脏器受侵犯的情况,因此CT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及术后随访中,作用很大,有推广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0例胃肠道间质瘤病例,对其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研究的20例病例都行螺旋CT平扫与双期增强扫描。结果CT扫描能够将有间质瘤的部位精准地发现,并且还能够观察肿瘤的形状、大小以及周围的器官、组织有无受到侵犯,同时还能初步判断出间质瘤的良恶性。肿瘤位于十二指肠3例,空回肠6例,胃6例,结直肠2例,腹膜后1例,肠系膜和网膜各1例。肿瘤大多数都是圆形和偏圆形。在这20例胃肠道间质瘤里恶性12例,肿瘤的直径都〉5cm,界限不清晰;良性肿瘤6例,直径都〈5cm,密度均匀,界限清晰。在较大的肿瘤中会出现囊变、出血和坏死,其密度不均匀,增强后也呈不均匀强化。交界性2例,直径4-5cm左右。结论胃肠道间质瘤在CT的检查下获得了较准确的诊断依据,也为肿瘤的手术切除和治疗方案提供了有利的信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神经鞘瘤的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腹腔镜下切除经病理证实的4例胃神经鞘瘤的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表现。结果胃体部3例,胃体近胃窦部1例,4例均表现为以腔外生长为主,其中2例位于胃的后壁向后突出,另外2例中1例突向肝胃间隙,1例突向脾胃间隙。肿瘤平扫呈软组织密度3例稍低,2例延时期强化较明显,1例密度尚均匀,门脉期轻-中度较均匀强化;另1例平扫密度不均,不均匀强化;4例均呈类圆形、类椭圆形。1例病灶较大,部分边缘欠光整;另3例边缘均较光整。结论胃神经鞘瘤的CT表现有其特点,螺旋CT扫描及增强扫描能很好地显示病变的位置、大小、形态、结构、强化特征,及其与邻近组织结构的关系,有助于提高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9.
赖智民 《河北医药》2012,34(9):1339-1340
目的 探讨胃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影像表现分析.方法 选取2008年2月至2011年5月胃间质瘤患者16例,回顾分析多层螺旋CT的影像表现,对病变位置、大小、形态、数量等观察指标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本组16例患者多层螺旋CT扫描体现,肿瘤体直径<5 cm 12例,直径5~10 cm 3例,直径>10 cm 1例;瘤体呈大小不等类圆形肿块;向腔内生长5例,向腔外生长11例;平扫时肿瘤边界清楚11例,边界不清5例;病灶密度不均、内部可见斑片状低密度囊变坏死15例;增强后扫描实性病灶呈不均匀强化、囊变坏死区不增强;未见淋巴结和周围脏器转移病例;16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本组病例CT诊断结果全部相符.结论 多层螺旋CT在对胃间质瘤的诊断具有一定的影像特征,对胃间质瘤的临床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4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及临床资料.结果 54例胃肠道间质瘤中,良性15例,交界性及恶性39例.发生于胃32例,小肠18例,直肠4例.肿块横径3~20cm,呈圆形、类圆形或分叶状.本组病例术前诊断良恶性准确率为85%(33/39),对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胃间质瘤的诊断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胃间质瘤15例,所有病例均行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并经病理免疫组化检查证实。结果:15例胃间质瘤的主要螺旋CT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向胃腔内、腔外或同时向腔内外生长,平扫肿瘤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增强扫描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15例胃间质瘤中,良性3例,潜在恶性2例,肿块最大径都小于5cm,多呈均匀强化;恶性10例(包括低度恶性,高度恶性),肿块最大直径多大于5cm,其内见不同程度坏死,呈不均匀、不规则强化。结论:螺旋CT对胃间质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对肿瘤定位,良恶性鉴别,术前评估及手术方式选择有重要指导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临床医药实践》2018,(2):118-120
目的:研究胃平滑肌瘤与胃神经鞘瘤的多层螺旋CT影像学特点的差异性及鉴别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10月收治的经手术病理检查与免疫组化证实的18例胃平滑肌瘤患者和18例胃神经鞘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具备完整CT资料,将胃平滑肌瘤患者纳入A组(n=18),胃神经鞘瘤患者纳入B组(n=18),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患者CT影像学特点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的为以下因素:瘤体部位、生长方式、瘤体最大径、长短径比值、强化程度、周围是否有小淋巴结、静脉期CT值;以肿瘤长径≤3.2 cm,长短径之比>1.2及静脉期CT≤63HU为标准,诊断敏感度分别为94.44%,88.89%和94.44%,诊断特异度分别是72.22%,94.44%和55.56%,约登指数分别为0.67,0.83和0.50。结论:采取长径≤3.2 cm、静脉期CT≤63 HU以及长短径之比>1.2为特异CT标准诊断胃平滑肌瘤与胃神经鞘瘤,可获得准确性较高的鉴别结果,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应用价值,提高对胃肠道间质瘤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的认识。方法收集笔者所在医院33例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男19例,女14例;年龄38~72岁,并将病理所见与CT表现相对照。结果 33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胃间质瘤17例占48.5%(腔内型6例,腔外型4例,混合型7例);小肠间质瘤10例占25%(十二指肠3例,空肠5例,回肠2例);直肠4例占9.1%;腹膜后2例占11%。CT图像与病理恶性潜能相关。结论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准确定位和肿瘤分级的判断及指导临床治疗和估计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胃间质瘤的诊治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仲坚  徐立  李威  詹友庆 《江苏医药》2005,31(1):65-66
胃肠道间质瘤(GISTs)是胃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既非神经源性也非平滑肌源性。其病理形态多样,以往常被诊断为平滑肌肿瘤、神经鞘瘤等。通过对35例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s,GSTs)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螺旋CT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纳入2019年1月~2022年1月期间在我院诊断疑似胃肠道间质瘤的患者104例,根据应用不同CT检查方式分为常规CT组和螺旋CT组,每组各52例。所有患者最后行病理学检查,并以病理检验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不同检查方法对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价值。比较两组疾病检出率、诊断特异性、敏感度、准确性、检查持续时间、检查结果获得时间。结果 经病理检查发现常规CT组42例(80.77%)确诊为胃肠道间质瘤,10例为其他胃肠道疾病,常规CT检出33例(63.46%)患者;螺旋CT组经病理确诊42例(80.77%)为胃肠道间质瘤,10例为其他胃肠道疾病,螺旋CT检出40例(76.92%)患者,螺旋CT组疾病检出率更高(P=0.038)。螺旋CT组诊断特异度、敏感度、准确性均高于常规CT组(90%vs. 70%,95.24%vs. 78.57%,94.23%vs. 76.92%,均P=0.001)。螺旋CT组平均检查持续时间、平均检查结果获得时间均短于常规CT组[(3.26±0.63)min vs.(6.23±2.02)min,(3.02±0.45)h vs...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胃肠间道质瘤的螺旋CT图像的表现特点,探讨螺旋CT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作用和价值。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诊断确诊为胃肠道间质瘤的26例患者的螺旋CT表现特点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并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照。结果26例胃肠间道质瘤患者中有17例患者的肿瘤形状呈类圆形或椭圆形,9例患者呈不规则分叶状。在进行多期增强扫描时,肿瘤呈现出明显的不均匀强化,其实质部分的强化程度呈现从中等到高度的明显强化,而坏死区域则不强化。胃肠问道质瘤的螺旋CT表现与患者的术后病理结果对照,螺旋cT对肿瘤的定位准确率92.3%,良性与恶性的鉴别符合率为80.8%,诊断是否转移的符合率为91.7%。结论螺旋CT扫描检查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较高的价值和重要作用,对于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转移的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的符合率较高,对于胃肠道间质瘤的定性有一定的难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分析多层螺旋CT在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1年10月~2012年10月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3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资料。结果:30例起源于胃17例,小肠9例,结直肠3例,肠系膜1例;肿瘤形态多不规则,4例呈分叶状(均为恶性);良性肿瘤最大横径为4.6cm,最小者横径1.8cm,恶性肿瘤最大横径为17.6cm,最小者横径3.1cm;平扫密度多均匀,增强所有病灶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呈持续明显强化,4例发生转移;25例准确诊断,准确率83.3%。结论:多层螺旋CT对判定胃肠道间质瘤的部位、形态和内部结构较为准确,对其诊断及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分析CT影像检查在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同时提升胃肠道间质瘤相关特征在医学领域的认知度.方法 16例患者接受常规CT水平扫描检查,其余4例接受增强检查.在施行增强检查过程中应该在高压注射器的协助下,将150 ml碘海醇注射至患者肘静脉处作为对比剂,注射的速度应该保持在3 ~50 ml/s.结果 本次2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有13例划分在恶性肿瘤范围之内,4例划分在交界性范围,剩余3例检查结果呈现良性.所有患者肿瘤发生的部位如下:3例胃肠道外,3例回肠,7例十二指肠,2例空肠,5例胃部.结论 选择使用CT影像来进行检查,能够迅速获取患者体内肿瘤位置、性质、形态等信息,而且信息的准确度非常理想.由此可知,CT影像在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诊断过程中存在着很高的价值,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多层螺旋CT扫描方法,为临床提供清晰的影像学诊断依据。方法应用气体或液体造影剂充盈胃,采用多层螺旋CT对其扫描,三维重建。结果 32例患者中,除1例因气体造影剂溢出显示欠佳外,其余均能够清晰显示胃形态,显示胃黏膜结构,增强扫描发现胃癌12例,胃间质瘤3例,显示胃周围淋巴结转移5例,肝脏转移1例。结论应用多层螺旋CT对胃进行扫描,方法简便,操作简单,能够快速准确的诊断胃病变,有利于判断病情,分析胃癌的可切除性并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恶性风险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经病理和免疫组化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CT影像特征与恶性风险分级之间的联系。结果 MSCT定位准确率100%。48例胃肠道间质瘤中包括胃间质瘤30例,小肠间质瘤18例。低危组胃间质瘤22例,病灶直径在5 cm以下,病灶形态以圆形、椭圆形为主(20/22),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后肿瘤CT强化幅值多小于25 Hu(15/22);高危组胃肠道间质瘤26例,包括胃间质瘤8例、小肠间质瘤18例,病灶直径多在5 cm以上,病灶形态以分叶状多见(20/26),坏死、钙化多见,分别为23/26、14/26,增强扫描后肿瘤CT增强幅值多在25 Hu以上(18/26)。3例肿瘤发现肝转移。结论 MSCT可以对胃肠道间质瘤进行准确定位,其CT表现特征与恶性风险程度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MSCT可以为胃肠道间质瘤的术前恶性风险评估提供有价值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