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研究对比DR平片、CT及MRI成像应用在颈椎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在我院进行诊治的颈椎病患者100例,均进行DR平片、CT及MRI成像检查,对3种诊断方法的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经比较,CT检查对于脊髓型、神经根型、交感神经型、椎动脉型及混合型颈椎病的敏感性优于DR检查;CT检查对于颈椎椎管狭窄、椎小关节增生硬化和后纵韧带骨化的检查明显优于MRI检查;MRI的检查对于颈椎间盘突出、神经根及脊髓受压的程度和明显优于CT检查,对于颈椎型颈椎病的检查中DR检查的敏感性高于CT及MRI。结论 DR平片、CT及MRI检查对于颈椎病均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在检查中将3种检查方法联用应用,对颈椎病的诊断更加准确、全面。  相似文献   

2.
CT、MRI对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T、MRI对脊髓型颈椎病(CSM)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2例CSM患者的CT、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2例患者中,CT显示骨性椎管狭窄5例,其中先天性狭窄3例,椎体缘骨质增生22例,钩突和关节突关节增生20例,有不同程度椎间盘突出23例,后纵韧带及项韧带钙化13例.MRI显示椎间盘突出、变性28例,后纵韧带增厚21例,黄韧带增厚7例,全部病例脊髓不同程度受压,其中脊髓变性6例.结论 CT、MRI是重要的检查CSM的方法,能为临床治疗提供确切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颈椎动态MRI结合临床表现对早期脊髓型颈椎病(CSM)的诊断价值.方法 将研究对象分为3组,均为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来我院就诊患者,亚健康组(A组)35例,该组患者主诉颈肩部不适但非颈椎病;B组35例,该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与CSM符合但常规MRI结果无异常;CSM组(C组)35例,该组患者为确诊CSM.105例患者均进行X线片及MRI检查,用统计学方法比较结果.结果 B组及CSM组JOA评分、X线结果中前凸角、椎管矢径、椎体/椎管矢径比,中立位、过伸位及过屈位MRI椎管矢径与亚健康组比明显较低,而比率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常规颈段MRI及动态颈段MRI检查中出现脊髓受压呈念珠样改变的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早期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中颈椎动态MRI具有重要的价值,优于常规MRI.  相似文献   

4.
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1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应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及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18例。结果 18例患者均获随访,手术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结论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强调早期手术,术前要完善各项检查,才能保证手术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120例颈椎病患者影像学资料,提高诊疗水平。方法选择120例颈椎病患者的病历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病例均行X线平片检查和CT检查,85例行MRI检查。结果行X线平片检查表现为交感神经型颈椎而CT显示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有15例;表现为脊髓型颈椎病而CT表现为椎管狭窄、椎间盘突出或硬膜囊、脊髓受压、变形、移位的有18例;表现为神经根型颈椎病而CT表现为神经根受压/移位12例、食管型颈椎病9例;表现为椎动脉型颈椎病而CT表现为钩突肥大和钩椎关节骨质增生/横突孔变小/分隔的有12例、混合型颈椎病54例。结论 CT、MRI检查对于诊断用X线平片诊断较困难的颈椎病患者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颈椎病患者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虎  温玉梅 《河北医药》2010,32(16):2197-2198
目的分析和总结240例颈椎病例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0年1月临床及影像学诊断的240例颈椎病例,所有病例均行X线平片检查和CT检查,其中行食管吞钡检查4例(男2例,女2例),行MRI检查126例。结果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例23例,CT表现同于椎动脉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30例,CT表现为椎管狭窄、椎间盘突出或硬膜囊、脊髓受压、变形、移位;神经根型颈椎病81例,CT表现为神经根受压、移位;食管型颈椎病6例;椎动脉型颈椎病32例,CT表现为钩突肥大和钩椎关节骨质增生,横突孔变小,分隔;混合型颈椎病68例。结论 CT、MRI检查对于诊断用X线平片诊断较困难的颈椎病患者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颈椎前、后路一期联合手术治疗重症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20例重症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植骨内固定术与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同时进行。结果 20例患者均在3~4h内完成联合手术,3周后即可在护理人员的陪同下下床慢走,术后3~6个月内重症脊髓型颈椎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能自主行走。结论重症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椎管扩大与椎间盘摘除联合手术,能够明显扩大颈椎管的容积,解除颈脊髓所受的压力,缩短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在电视透视定位下最佳角度时行颈椎平片摄影检查,提高医学影像对颈椎病的诊断。方法对颈椎正位、侧位、左右前斜位、前屈后伸位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认为颈椎骨质增生、椎体失稳、屈伸功能受限、椎间隙狭窄、椎间孔缩小、椎管缩窄是诊断颈椎病的主要影像征象。本组120例颈臂痛患者,笔者诊断符合率为96%。结论在电视透视定位下最佳角度时行颈椎平片摄影检查,方法经济、易行、快速,有对比性的全面观察整个颈椎全貌,较常规摄片法诊断符合率高,应值得在基层医疗单位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单开门颈椎椎板成形术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及近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应用单开门颈椎椎板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症及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共24例。结果:经近期随访,术后20例病人的JOA评定提高2-6分,脊髓功能平均改善率为42%,椎管矢状径平均增加4mm。结论:单开门颈椎椎板成形术对一治疗脊髓型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症及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等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32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前后路联合治疗合并局限性颈椎间盘突出的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32例患者采用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均采用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再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两手术可Ⅰ期或Ⅱ期完成。结果术后均无脑脊液漏发生,手术后出现颈髓减压综合征5例,2—4周后均自行恢复且较术前好转。所有患者的神经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颈椎活动范围较正常稍有减小。结论前后路联合手术是治疗合并局限性颈椎间盘突出的脊髓型颈椎病的可靠有效方法,它能将来自前后双方的颈髓压迫得以解除,远期疗效稳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椎过伸致颈髓损伤前路手术的疗效。方法本组患者38例,男29例,女9例,年龄19~73岁,平均46.7岁,均行X线、CT及MRI检查。单纯颈椎间盘突出9例,椎管狭窄16例,仅MRI脊髓影像异常而无明显椎管狭窄及脊髓受压表现13例。38例均经前路行椎管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结果随访6~36个月,平均18个月;38例脊髓神经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ASIA分级较术前平均提高约1.8级。结论前路手术治疗能有效促进颈椎过伸致颈髓损伤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对MRI显示无明显椎管狭窄或脊髓受压表现的患者亦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侧前方经腹膜外或者胸膜外入路椎间盘切除、椎体次全切及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近5年来经我科诊治的69例胸腰段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症患者,女48例,男21例,年龄36岁~72岁,平均54岁,均患有T11~L3的椎间盘突出症,同时伴有椎管发育狭窄或者后纵韧带钙化或者椎管内占位占位,经完善相关检查后,行侧前方经腹膜外或者胸膜外入路椎间盘切除、椎体次全切及植骨融合内固定术;随访6个月,通过比较术前及术后JOA评分,评估该术式的治疗疗效;结果术后3个月和6个月时,JOA评分RIS分别为90.41%和94.10%,均>60%,说明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了显著改善;结论侧前方经腹膜外或者胸膜外入路椎间盘切除、椎体次全切及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能够有效的治疗胸腰段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症.  相似文献   

13.
刘国蓉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4):2203-2205
颈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常见的脊柱退行性疾病。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是目前治疗脊髓型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脱位伴截瘫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术后易并发切口感染、椎管或椎间隙血肿、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邻近节段椎体滑脱的报道较少。术后椎体滑脱不仅给患者及家属带来了经济上的负担,还给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汪敏  高晓平  吴毅文 《安徽医药》2018,22(4):642-645
目的 观察非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远期疗效.方法 选取2012年8月-2014年6月该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100例住院行综合康复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及56例吴毅文教授门诊推拿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并于1年后对上述患者进行疗效随访观察及部分患者复查磁共振(MRI)的前后对比.结果 156例患者治疗后,颈脊髓功能、疼痛症状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非手术治疗效果与患者的年龄(r=-0.305,P<0.01)、颈椎间盘突出程度(r=-0.292,P<0.01)、黄韧带增厚(r=-0.161,P<0.05)存在负相关关系;1年后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显示非手术治疗的远期有效率为90%,颈椎MRI结果前后对比提示椎间盘突出所致的脊髓受压患者疗效较为明显.结论 非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远期疗效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X线平片与CT对颈椎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有完整线X线和MRI资料的130例确诊患者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比较。X线片采标准颈椎正侧位加双45°斜位片。CT采用GE8排螺旋CT对患者行1.25层厚连续扫描。结果:CT观察到椎间盘突出91例,骨质增生108例,韧带钙化102例,横突孔变形狭窄35例,椎管狭窄78例。普通线平片骨质增生95例,韧带钙化90例,椎管狭窄24例,不能直接观察到椎间盘突出及横突孔变形狭窄。结论:X线片不失为颈椎病诊断的首选方法,CT为进一步确诊提供了良好的手段,是X线片的重要补充,可为临床提供更详细的资料。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和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39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为两组,其中A组21例采用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B组18例采用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对39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术后患者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的颈椎病评定标准评分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有效率均达到90%以上,但B组疗效略优于A组。结论:后路椎管成形术尤其适用于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合并颈椎椎管狭窄的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胸腰椎节段椎体后凸成形术骨水泥椎间盘内渗漏对邻近椎间盘的生物力学影响.方法 行T12椎体后凸成形术骨水泥强化后,分别建立骨水泥无渗漏(模型A)及往相邻上(模型B,T11~T12椎间盘)、下椎间盘(模型C,T12~L1椎间盘)内渗漏模型,分析中立位、前屈位、后伸位、左弯位、左旋位时邻近椎间盘的应力变化.结果 与模型A比较,模型B T11~T12椎间盘压力在左旋位时增加了39.89%,模型C T12~L1椎间盘压力在左旋位时增加了40.52%.结论 骨水泥渗漏进椎间盘后能导致椎间盘压力在旋转体位时明显增加,后期会导致椎间盘退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椎间盘镜下经肌间隙入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临床合理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连续选择首次诊断并接受手术治疗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共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颈3~7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观察组采用椎间盘镜下经肌间隙入路,对比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的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引流量明显减少,术后1 d、7 d和14 d VAS评分降低,JOA评分改善率中优良率增加,并发症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椎间盘镜下经肌间隙入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9.
人工颈椎间盘置入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颈椎人工椎间盘置人对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对颈椎人工椎间盘置入的21例(脊髓型颈椎病17例、神经根型颈椎病2例、急性颈椎间盘突出导致神经根或脊髓损害2例)实施前路减压、Bryan人工椎间盘置人。单间隙病变18例,双间隙病变3例。结果21例随访4—12个月,术前JOA评分由平均8.5分升至术后平均15.5分,影像学均未见假体移位、下沉,生理弧度良好,术后维持满意的颈椎活动度。结论Bryan人工椎间盘系统置换对于1—2个节段的脊髓型颈椎病,在充分解除神经压迫的同时可重建脊柱运动功能,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并颈椎管狭窄颈椎后路单开门保留肌肉韧带复合体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2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脊髓型颈椎病并颈椎管狭窄患者120例,都进行颈椎后路单开门保留肌肉韧带复合体的椎板成形术治疗。结果治疗优良率为87.5%,JOA评分也有了明显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为3.33%。结论脊髓型颈椎病并颈椎管狭窄颈椎后路单开门保留肌肉韧带复合体对于其发挥维持颈椎生理曲度,对抗颈部前屈而产生的张应力,预防术后并发症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