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观察甲基强的松龙在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围手术期治疗中的作用,回顾性分析2004年7月-2007年7月29例患者,其中腰椎滑脱症14例,腰椎管狭窄症1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5例。18例作为用药组,采用椎管减压椎体间融合手术治疗,减压前、后10min分别给予甲基强的松龙(methylprednisolone,MP)500mg静脉快速滴入,术后第1天起MP按照200、200、80、80mg逐日减量,共应用4d。选取11例同组手术医师治疗的同类型患者作为对照组,不使用甲基强的松龙作为预防和治疗手段。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功能评分标准对术前、术后5d、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时两组患者的脊髓功能进行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随访5个月~2.5年。术前ASIA评分用药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d、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两组ASIA评分同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手术围手术期应用甲基强的松龙可以有效的促进脊髓神经损害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陕西医学杂志》2017,(3):405-407
目的:探讨甲基强的松龙(MP)在脊髓神经减压手术围术期应用对脊髓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胸段及腰段脊髓神经受压伴感觉运动障碍病例5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A组)和对照组(B组)。全部病例均行减压手术。A组在减压前30min静脉输入MP1000mg,30min内滴完,术后1h静脉输入MP160mg,术后1~5dMP按照160mg、160mg、80mg、80mg、40mg逐渐减量,期间给予脱水剂、胃黏膜保护剂;B组除不用MP外,处理方法与A组相同。对两组术前及术后2周进行脊髓神经功能ASIA评分,观察切口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A组3例、B组2例出现术后切口皮缘感染,经药敏试验更换敏感抗生素及换药Ⅰ/甲愈合,B组1例出现术后3h内神经症状加重,立即按NASCISⅢ实验推荐方案冲击后缓解;两组术前ASI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ASIA评分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周组间ASI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评分的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切口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脊髓神经减压手术围术期内以合理剂量及时间应用MP,有保护脊髓神经免受术中牵拉刺激干扰、防止脊髓神经减压后缺血再灌注损伤、在近期内促进脊髓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切口愈合不受影响,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不增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甲基强的松龙(MP)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预防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因颈、胸椎管狭窄症行椎管减压术患者488例。230例于减压术前30min给予MP1000mg,15min内滴完,减压术后第1d起每日MP递减200mg,术后g5d停药;对照组258例术前常规应用地塞米松20mg静脉滴注,连续5-7天后改为口服,每日三次,每次0.75mg,维持两周。结果:19例于减压后2-4h突然出现减压平面以下感觉、运动进行性减退至消失,同时双下肢各种生理反射以及术前存在的病理反射均消失,经影像学及相关检查诊断为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其中实验组4例,对照组15例。结论:颈、胸椎管狭窄症行椎管减压术前应用甲基强的松龙在预防术后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方面优于术前常规应用地塞米松。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高龄脊髓型颈椎病(CSM)病人在围手术期应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MP)的疗效.方法 收集我院2000年9月-2004年10月颈椎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65岁以上脊髓型颈椎病80例,分为两组:A组35例采用围手术期常规治疗,依据JOA评分标准分轻中重度分别为9例、11例和15例;B组45例围手术期给予大剂量(30mg/kg)MP治疗,轻中重度分别为13例、17例和15例,术后疗效评价依据日本骨科学会的评定标准.结果 两组术前颈脊髓压迫程度轻,术后其功能和形态恢复明显,且B组患者术后颈脊髓形态和功能较A组明显改善(P<0.05).结论 围手术期使用大剂量MP可以提高高龄脊髓型颈椎病病人术后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胸椎管狭窄症患者围手术期应用高压氧疗法、甲基强的松龙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疗效。方法:对46例行颈、胸椎后路椎板减压治疗的颈、胸椎管狭窄症患者在术前、术后应用高压氧、甲基强的松龙治疗。结果:高压氧疗法与甲基强的松龙联合应用能有效缓解或消除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症状。结论:高压氧疗法、甲基强的松龙是治疗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在伴有严重脊髓受压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中使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围手术期应用的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伴有严重脊髓受压的脊髓型颈椎病并行手术治疗的患者4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治疗组在患者围手术期给予常规治疗和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治疗,对照组仅常规治疗,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术后3 d、7 d、1个月和3个月的JOA评分及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应用统计学方法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患者脊髓功能明显改善,在术后第3天JOA评分就显著上升,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各时间点JOA评分与对照组相同时间点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3个月内均未出现相关并发症及症状加重现象,而对照组有5例出现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手术期使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可显著改善伴有严重脊髓受压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脊髓功能,并减少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甲基强的松龙在伴有严重脊髓受压的脊柱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伴有严重脊髓受压的脊柱疾患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手术进入椎管、减压之前30 min给予甲基强的松龙1 000 mg静脉滴注,30 min内滴完.对照组术中未给予任何药物治疗来预防脊髓损伤.在围手术期治疗组和对照组给予同样的常规治疗.结果:术后治疗组JOA评分脊髓神经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未发生消化性溃疡及其他心血管系统并发症,伤口愈合佳,并发症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伴有严重脊髓受压的脊柱手术中应用甲基强的松龙具有预防脊髓继发性损伤、改善神经功能的作用,而且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并不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8.
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治疗急性脊髓损伤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MP)治疗急性脊髓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3例急性脊髓损伤患者应用甲基强的松龙的疗效进行研究,根据病人自愿选择原则分为应用M治疗组(MP组13例)和未应用MP治疗组(对照组10例),术前、术后分别对患者进行评分(以ASIA分级标准进行分级),并对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和并发症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后感觉及运动功能均获得明显改善(P<0.05).MP组的感觉及运动功能恢复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早期应用MP大剂量冲击治疗急性脊髓损伤是一项有效措施,可明显提高感觉及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陈旧性颈椎过伸性损伤脊髓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和手术疗效.方法 16例陈旧性颈椎过伸性损伤患者术前、术后均进行X线和MRI检查,根据脊髓受压情况,11例行颈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术,5例行颈前路减压、植骨 钛板内固定术.结果 16例患者术前颈髓均受到压迫,术后颈髓减压彻底,硬膜膨胀良好.手术减压后平均随访35.6个月,6个月内植骨均获骨性融合.术前、术后随访时脊髓运动功能ASIA评分分别为(47.56±17.06)分和(90.39±24.06)分;感觉功能评分分别为(103.06±29.58)分和(197.58±30.71)分,症状改善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颈髓受压是影响陈旧性颈椎过伸性损伤脊髓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手术减压可促进脊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前、后路减压2 种方法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受压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3 年1 月-2015 年1 月在该院就诊的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受压60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取前路减压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采取后路减压内固定治疗,所有手术均由同一治疗小组完成。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大小及围手术期并发症,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运动评分及触觉评分评估术前及术后1 年神经功能,行胸腰段X 线评估术前及术后1 年伤 椎椎体高度、Cobb角及骨折愈合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研究对象的ASIA 运动评分、触觉评分、伤椎椎体高度及Cobb 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 年,上述指标均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实验组运动评分、感觉评分及伤椎椎体高度、Cobb 角度均比对照组要高。实验组比对照组术中出血多,手术时间长,切口要长,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的多。随访1 年时,两组研究对象骨折均已愈合,无断钉、断棒、及钉棒拔出等情况。结论2 种手术方式均能提供脊柱坚强的内固定,利于骨折的愈合。相比较后路手术而言,前路减压内固定术能够更好地减压脊髓,促进脊髓功能的恢复,更好地改善神经功能,但前路手术创伤大,出血稍多,需要更加细致的围手术期准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早期手术干预对急性不完全颈脊髓损伤的疗效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 对2003年1月至2014年5月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闸北分院收治的462例不完全颈脊髓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手术组387例(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283例,前后路联合手术26例,单纯后路减压术78例),非手术组75例.颈脊髓损伤神经功能恢复按Frankel分级和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评分标准进行评估.结果 随访12~27个月,432例患者Frankel分级有不同程度改善,改善率为93.51%,手术组改善率(381例,98.45%)高于非手术组(51例,68.00%).各组治疗后ASIA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对各组治疗前后ASIA评分的差值进行比较,手术组ASIA评分差值大于非手术组(P<0.05),而且前路手术和前后路联合手术ASIA评分差值大于单纯后路手术(P<0.05).结论 急性不完全颈脊髓损伤宜早期外科干预,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2.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pathology and the injury mechanism, also the operative result of long-segment cervical spinal cord injury without fracture or dislocation. [Methods] Thirty one cases of long-segment cervical spinal cord injury without fracture or dislocation included 25cases(80.65%)with congenital and secondary cervical spinal stenosis, 3cases(9.68%)complicated with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calcification and 2cases(6.45%)complicated with multiple cervical disc protrusion. All patients were operated by posterior wide decompression and 1atera1 mass screw fixation. The changes of spinal function after operation were observed and the efficacy was assessed. [Results] All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3~l7 months(average 9months). The average preoperative ASIA score was 96.63±6.4 points. After 3 weeks and 3 months, the average ASIA score was 158.53± 12.4 points and 181.68±12.6 points respectively.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P<0.05) in ASIA score between preoperation and after 3 weeks and 3 month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in ASIA score between after 3 weeks and 3 months.Except 2 cases without improvement, the others had different degrees of restoration. [Conc1usion] Cervica1 canal stenosis is the main reason of the cervical spinal cord injury without fracture or dislocation. The acting factors are the inertia and the direct outside force. Operation with posterior wide decompression and 1ateral mass screw fixation can achieve good recovery of spinal cord function.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无骨折脱位型急性颈脊髓损伤的手术疗效。方法:1998年至2007年本院收治23例无骨折脱位型急性颈脊髓损伤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其中前路减压脊柱稳定重建8例,后路减压9例,前后联合减压脊柱稳定重建6例,观察各组手术治疗前后及随访时JOA评分变化。结果:所有病例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JOA评分平均较术前改善。结论:对无骨折脱位型急性颈脊髓损伤,根据病理基础及受伤机理选择手术治疗,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一期前后路手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并四肢瘫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颈椎骨折脱位并四肢瘫患者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23例患者随访0~12个月,平均(5.8±3.6)个月。4例患者死亡,19例患者存活,脊髓功能ASIA评分提高0~1级。术前ASIA分级为A级9例,术后ASIA评分提高为B级2例,无提高3例,死亡4例;术前ASIA分级为B级14例,术后ASIA评分提高为C级6例,无提高8例。4例死亡病例均为单纯前路减压手术:1例术后呼吸、心搏骤停死亡,2例因自主呼吸微弱出院后在家中死亡,1例死于并发肺部感染。8例ASIA分级提高一个级别的均为一期前后路减压手术。结论一期前后路颈椎管减压植骨内固定或并硬膜下减压是治疗此类患者有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在西部地区县级基层医院开展后前联合入路手术方法加用生物膜治疗创伤性下颈椎骨折脱位的疗效。探索适合基层医院治疗颈椎复合性损伤的工作模式,更好地为基层人民服务。方法:通过选择本院下颈椎骨折脱位、小关节交锁合并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患者32例,采用先从颈椎后路切开复位;再从颈椎前路切开,切除后纵韧带,彻底解除对脊髓的压迫,安放生物膜保护脊髓,取相同大小和形状的自体髂骨块植入间隙内;安放内固定物。然后比较手术前后患者的ASIA运动功能指数评分和JOA评分、Frankel分级。结果:32例患者术后均恢复了颈椎椎体的正常序列及生理弧度。随访期间内固定位置良好,无植骨块脱出或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术后JOA评分和ASIA运动功能指数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基层医院后前联合入路加用生物膜治疗创伤性下颈椎骨折脱位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前/后路椎管减压、植骨、内固定术结合术后早期电刺激治疗颈椎外伤伴脊髓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28例颈椎骨折、脱位伤伴脊髓损伤患者行颈前/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手术,结合术后早期电刺激治疗.结果 28例患者经随访3个月至4年,植骨均完全愈合,无1例发生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脊髓损伤症状改善满意.术前脊髓损伤Frankel 分级:A级12例,B级4例,C级5例,D级7例,术后恢复至B级2例,E级26例.按日本骨科学会(JOA)疗效评定标准评分,术后改善率平均77.26%.结论 前/后路尽早行椎管减压、植骨、内固定手术结合术后早期电刺激治疗颈椎外伤合并脊髓损伤患者,可预防或减轻脊髓继发性损伤等并发症,提供脊柱有效的固定节段稳定性,促进脊髓功能恢复,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7.
脊髓型颈椎病不同手术入路的疗效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CSM)应用不同手术入路的临床疗效及对脊髓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将10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根据手术入路的选择随机分为A组与B组,每组各50例。A组采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B组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脊髓神经功能优良率及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OA)术前术后的变化。结果:两组脊髓神经功能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JOA评分均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A组JOA评分改善明显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均具有较好的疗效,合理选择好手术适应证,对提高CSM患者的JOA评分及优良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不同时机手术对胸腰段椎体骨折伴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临床疗效及复位效果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 年1 月-2015 年1 月手术治疗的胸腰段椎体骨折伴脊髓不完全损伤患者的资料,按手 术距离受伤的时间将其分为两组:伤后72 h 内手术者为A 组;≥ 72 h 者为B 组。A 组40 例,年龄21 ~ 62 岁, T11 3 例,T12 10 例,L1 15 例,L2 12 例。B 组39 例,年龄20 ~ 69 岁,T11 2 例,T12 9 例,L1 16 例,L2 12 例。比 较两组术后脊髓功能恢复情况及矫形效果。结果 随访24 ~ 47 个月,平均(31.3±9.8)个月。两组均无术后 感染、继发性脊髓神经损伤、内固定松动的发生。A 组40 例中15 例进行椎管内减压(37.5%),B 组39 例中 33 例进行椎管内减压(84.6%)(P <0.05)。术前两组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 义(P >0.05);术后两组间ASIA 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两组感觉评分和运动评分比较, A 组感觉评分和运动评分均高于B 组(P <0.05);术前两组伤椎前缘高度压缩比及伤椎Cobb 角比较,差异无统 计学意义(P >0.05),术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 组椎体高度的恢复、矫形效果高于B 组。 结论 对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伴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的患者,伤后72 h 内进行手术治疗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和矫形效果,72 h 内手术利于进入椎管内的骨折块复位可使部分患者避免椎管内减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采用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重度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方法 采用颈椎前路脊髓减压取髂骨植骨钢板螺钉内固定合并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脊髓减压钢板螺钉内固定的术式治疗重度脊髓型颈椎病80例.手术疗效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标准评分.结果 术后随访12~24个月,术后平均提高4~7分,65例患者四肢麻木消失,束带感基本消失.结论 Ⅰ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重度脊髓型颈椎病,解除了来自前后方对脊髓的压迫,彻底减压,脊髓血供可得到提高和改善,有利于脊髓神经功能恢复,而且患者治疗周期短,疗效可靠,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局部麻醉下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手术策略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3月~2009年2月间采用局麻方式治疗的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病例62例,根据损伤机制及影像学资料将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形成因素分为3类,其中Ⅰ类11例,Ⅱ类34例,Ⅲ类17例。Ⅰ类采用前路减压融合术,Ⅱ类采用后路椎管扩大减压术,Ⅲ类采用后路椎管减压融合术(或前后路联合减压融合术)。根据JOA评分观察手术前后及随访时的神经功能变化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3个月,6个月,1年及终末随访,其中终末随访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优良率达88.7%。术后出现颈后路表浅感染2例,C5神经根症状5例。未发生医源性神经损伤加重、内固定失败、后路单开门术后再关门等并发症。结论在局麻方式下采用颈前路、后路或前后路联合入路减压(和/或融合)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均取得良好疗效,根据影像学表现结合致伤因素在局麻方式下合理选择手术入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