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粘滞阻尼器连接的相邻隔震与非隔震建筑地震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隔震结构在地震作用下隔震层位移较大,可能会与相邻非隔震结构之间产生碰撞问题进行了分析,采用简化模型对隔震与相邻非隔震结构之间布置粘滞阻尼器的减震控制的工作机理进行了研究。建立了隔震与相邻非隔震结构之间布置粘滞阻尼器减震控制的数值仿真分析模型,研究了粘滞阻尼器的阻尼系数、布置位置以及隔震结构隔震层刚度对结构顶点位移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阻尼器阻尼系数和隔震结构隔震层刚度的增加,隔震结构顶层位移也随之增大,阻尼器布置位置越靠近隔震层,相邻非隔震结构顶层位移控制效果越明显。  相似文献   

2.
以云南省某超高层斜交网格筒体结构为工程背景,对斜交网格筒体结构进行减震设计研究。通过在原斜交网格筒体结构设置黏滞阻尼伸臂桁架、在斜交网格斜撑位置附加黏滞阻尼支撑以及在上部分叉巨柱间设置黏滞阻尼器,形成斜交网格减震结构。分别对比研究了该减震结构的减震效果、不同地震输入方向下结构的附加阻尼比取值、阻尼器参数的优化以及减震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分析结果表明:斜交网格减震结构具有良好的减震效果;在罕遇地震下,该结构表现出良好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3.
首先介绍了传统抗震理论和结构震动理论以及黏弹性阻尼器在结构的耗能减震中的应用。之后对黏弹性阻尼器的力学模型进行分析介绍,指出积分型本构关系的黏弹性阻尼器在应用中有更大灵活性。最后通过计算机模拟计算出有黏弹性阻尼器的建筑结构受到地震激励时的瞬态和稳态位移概率分布,说明黏弹性阻尼器对于地震时结构的瞬态位移响应和稳态位移响应均具有良好的减震效果,并且不同材料的黏弹性阻尼器对于在地震作用下建筑结构的瞬态或稳态位移响应有不同的减振效果。  相似文献   

4.
带位移放大装置新型阻尼墙结构的地震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黏滞阻尼器的耗能原理,针对地震时阻尼器位移小的特点,提出一种可提高阻尼器耗能能力的位移放大装置,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一种黏滞阻尼墙。针对黏滞阻尼器力学模型,增设放大装置后,得到带放大系数的黏滞阻尼墙力学模型。以12层框架为例,利用有限元软件分析比较带放大装置的黏滞阻尼墙减震结构与常规阻尼器建筑结构的减震效率。在加速度、层间位移、层间剪力等地震响应的控制效果方面,基于文中提案采用放大装置的减震结构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5.
复合型铅黏弹性阻尼器是综合利用多种耗能机制的新型阻尼器,针对其在结构中的模拟及减震性能的把握是实际设计应用中的关键问题。结合某4层框架减震实例,通过对设置复合型铅黏弹性阻尼器减震结构在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动力时程分析,考察了阻尼器在减震结构中的耗能表现及减震效果。结果表明,复合型铅黏弹性阻尼器用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中可有效提高整体结构的抗震性能,并能减缓或避免主体结构构件的塑性破坏,保护主体结构的安全,实现结构"强柱弱梁"的屈服机制。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有限元非线性时程方法分别计算传统抗震结构、基础隔震结构和黏弹性阻尼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后两种结构的减震效果,另外从经济角度分析,得到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有限元非线性时程方法分别计算传统抗震结构、基础隔震结构和黏弹性阻尼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后两种结构的减震效果,另外从经济角度分析,得到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针对高层建筑结构抗震问题,研究基于黏滞阻尼器建筑结构空间抗震性能优化技术。论文考虑黏滞阻尼器阻尼参数、位置布置等因素,并从两方面对建筑结构抗震反应影响进行分析。通过设置不同方案的仿真实验,探究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最终实验结果表明,黏滞阻尼器阻尼指数较大时,其消能减震结构的耗能减震性能更优;对黏滞阻尼合理布置可以改善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9.
复合型铅黏弹性阻尼器是综合利用多种耗能机制的新型阻尼器,针对其在结构中的模拟及减震性能的把握是实际设计应用中的关键问题。结合某4层框架减震实例,通过对设置复合型铅黏弹性阻尼器减震结构在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动力时程分析,考察了阻尼器在减震结构中的耗能表现及减震效果。结果表明,复合型铅黏弹性阻尼器用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中可有效提高整体结构的抗震性能,并能减缓或避免主体结构构件的塑性破坏,保护主体结构的安全,实现结构"强柱弱梁"的屈服机制。  相似文献   

10.
针对高层基础隔震建筑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特性进行分析研究,选择混合隔震控制的设计方案。建立高层基础隔震结构混合隔震控制体系的运动方程,方程中构建上部结构与隔震层之间的非比例阻尼矩阵,并考虑地震作用下结构的非线性。通过对在上部结构附设黏滞性阻尼器的结构模型进行有限元计算,可以看出在地震作用时由于所设黏滞阻尼器与隔震层的协同工作,建筑物的地震响应有明显改善。同时对添加了黏滞阻尼器与叠层橡胶支座相结合的混合控制与单纯基础隔震的减震控制效果加以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这种混合隔震体系可以有效地减小高层基础隔震结构的地震反应,提高其抗震安全性,取得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1.
为更加合理地进行基础隔震结构的抗震设计,以使用铅芯橡胶隔震支座(LRB)的基础隔震结构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基础隔震结构直接基于位移设计(DDBD)的一体化抗震设计方法.对于给定地震水准下预先设定的性能目标(即LRB隔震系统最大水平变形和上部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通过所提出的一体化抗震设计方法可以确定LRB隔震系统的力学...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近断层地震动的速度脉冲对基础隔震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建立了不同高宽比的传统抗震及基础隔震框架结构有限元模型,选取了6条具有向前方向性效应和滑冲效应速度脉冲的实际近断层强震记录作为结构基础输入地震动,对8个模型进行了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对比分析了传统抗震及基础隔震框架结构模型的层间位移角、支座位移和基底剪力等反应。结果表明:在近断层速度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随着结构高宽比的增加,基础隔震结构的层间位移角和基底最大剪力逐渐增加,而隔震支座位移有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且随着地震动峰值速度与峰值加速度比值的增大,隔震支座位移也逐步增大;基础隔震对高宽比小于3的结构具有较好的减震效果,且高宽比越小其减震效果越好,但是当结构高宽比为4时,基础隔震效果较差;近断层地震动的速度脉冲对基础隔震结构底部楼层的不利影响会导致结构出现倒塌破坏。  相似文献   

13.
叶昆  严文轩  符蓉 《建筑结构学报》2018,39(Z1):144-152
提出了一种基于响应面法的LRB基础隔震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考虑了LRB基础隔震结构中各子结构之间(即上部结构和LRB隔震支座)地震需求的相关性。分析中考虑地震动与LRB基础隔震结构物理参数的不确定性,以均匀设计法建立地震动-LRB基础隔震结构样本,通过对有限元模型进行非线性时程分析,分别建立各子结构响应均值、方差及其相关系数与不确定参数之间的响应面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蒙特卡罗模拟得到LRB基础隔震结构在不同性能水准下的地震易损性曲线。分析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响应面模型精度高、结构可靠,减小了复杂有限元模型非线性时程分析计算的工作量,有效提高了LRB基础隔震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的时效性。为了准确建立LRB基础隔震结构的地震易损性曲线,应考虑各子结构地震响应需求之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将不同场地类别和震源机制上的118条近断层地震记录进行分类,基于基础隔震结构的双自由度体系简化模型,利用状态空间法及四阶龙格-库塔法对结构的弹塑性反应谱进行求解,研究了场地类别和震源机制对反应谱频谱特性的影响。通过分析近断层地震记录的3个强度指标与基础隔震结构最大弹塑性响应的相关性,探讨了基础隔震结构地震反应分析时强度指标的选取问题。结果表明,三种场地类别条件中,速度反应谱规律不明显,但逆断层地震动的平均加速度反应谱和逆斜断层地震动的平均位移反应谱均最大。场地类别和震源机制不同,地震动强度指标与结构响应的相关程度不同。因此在进行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基础隔震结构地震反应分析时,建议考虑结构所在场地及地震动的震源机制后采用不同地震动强度指标来选择和调整地震动输入。  相似文献   

15.
隔震板柱结构非线性地震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改善板柱结构的抗震性能,将隔震技术应用于该结构体系。建立了三维有限元模型,非线性时程分析表明:基础隔震板柱结构的周期明显延长,加速度、层间位移、楼板弯矩和剪力等明显减小,隔震是提高板柱结构抗震性能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多层框架结构基础隔震地震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助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某多层框架结构进行了基础隔震与基础固定的地震反应时程分析.通过对比基础隔震与基础固定在同一地震输入下的反应,讨论了两种结构模型的位移、加速度、层间变位角和层间剪力.结果表明,利用ANSYS建立三维模型,在地震作用下对隔震结构进行时程分析是可行的,同时多层框架基础隔震结构的地震反应明显小于基础固定结构的地震反应.  相似文献   

17.
根据预期减震目标,对总高度90.35m,高宽比达3.96,设防烈度为8度(0.2g)的玉溪公租房项目中基础隔震高层剪力墙结构,按照7度设防对上部结构进行设计,对其进行罕遇地震作用下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并对隔震结构整体进行非线性时程分析。设计并制作了1∶12.5的缩尺模型,对其进行振动台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基础隔震高层剪力墙结构呈现出良好的抗震性能及较高的地震安全储备;在8度多遇、设防地震作用下,结构完好,前5阶频率基本未发生变化,结构尚处于弹性状态;在8度罕遇地震作用下,仅少数连梁轻微开裂;结构层间位移角、隔震支座最大位移、支座应力均未超过规范限值;隔震层滞回曲线饱满、耗能显著;在9度超罕遇地震(0.7g)作用下,未出现倾覆、局部倒塌现象,仅少数连梁、剪力墙出现轻微损伤,频率最大衰减幅度小于10%,刚度下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Pseudo-negative stiffness (PNS) control of a base-isolated structure, which has a large damping ratio at the isolation level, is used to suppress isolator displacement without large force transmission to the superstructure during extreme earthquakes. However, potential increases in floor acceleration in the superstructure are induced by the large damping ratio, especially for low-to-moderate seismic input level. In consideration of structural functionality and safety, a modified PNS (MPNS) control scheme based on the ‘ideal isolation control principle’ is proposed, considering different seismic intensity levels. The effect of the MPNS control is investigated from three aspects, namely floor acceleration, inter-storey drift and isolator displacement within a probabilistic performance-based seismic engineering framework. Comparisons are made between MPNS control, conventional PNS control and passive damping control. A benchmark base-isolated building is used as a case study. In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evaluation, the seismic intensity measures for different response parameters are optimised. An extensive parametric study is also conducted to identify the optimal control parameter to conform to the ideal isolation control principl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the MPNS control is an effective solution to the challenging problem of improving structural functionality at low seismic intensity, as well as structural safety from collapse at extreme seismic intensity.  相似文献   

19.
朱宏平  谭平  叶昆 《建筑结构学报》2019,40(10):122-131
基础隔震结构在设计地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随着GB 18036—2015《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引入了极罕遇地震作用,有必要探讨基础隔震结构在极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以两自由度体系(简化模型)和多自由度体系(纤维模型)的铅芯橡胶隔震支座(LRB)基础隔震结构为研究对象,基于弹塑性时程分析的统计结果,分析并比较了设计、罕遇和极罕遇地震作用下上部结构屈服承载力(即降低上部结构抗震设防烈度)和LRB隔震支座力学性能参数对整个LRB基础隔震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极罕遇地震作用下,采用降低抗震设防烈度的方式对隔震后的上部结构进行结构设计并不可取;为了保证在极罕遇地震作用下LRB基础隔震结构的上部结构和LRB隔震支座不发生破坏,应尽可能使用大直径和低橡胶剪切模量的LRB隔震支座;如何保证LRB基础隔震结构在设计地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性能要求以及在极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能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施建波 《四川建材》2013,(6):85-86,88
本文以一座7层框架结构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SAP2000,对摩擦摆基础隔震结构进行地震反应分析,输入地震波EI-Centro波,通过调整摩擦摆支座的摩擦系数,分析在不同的摩擦系数下结构的周期、基底位移、楼层加速度的影响变化,表明随着支座摩擦系数的增大,结构自振周期逐渐变小,楼层的滑动位移反应也呈减小的趋势,但楼层加速度反应会逐渐变大,为滑移隔震技术应用到实际工程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