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大学生个人自尊、集体自尊与自我和谐水平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学生自我和谐与个人自尊、集体自尊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SCCS、SES、CSES对189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对数据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自我和谐总分及其各维度与个人自尊、集体自尊之间,除自我刻板性与之无显著相关外,其余均两两相关且非常显著。回归分析表明,集体自尊对个人自尊回归效应显著,集体自尊对自我和谐回归效应显著。结论个人自尊对集体自尊与自我和谐的关系起了中介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强迫症患者人格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强迫症患者的人格特征。方法:运用三维人格问卷(TPQ)对39名强迫症患者和31名正常对照者进行人格测定。结果:强迫症患者在猎奇性分量表中因子4(循规蹈矩)评分高于正常对照(t=2.59,P〈0.05),其余因子无统计学差异;在躲避伤害分量表中,各因子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t=3.2.5.45,均P〈0.01):在奖赏依赖分量表中,因子4(依赖)高于对照组(t=3.64,P〈0.01);强迫症患者TPQ总分高于对照组(t=5.19.P〈0.001)。两组TPQ各因子评分无性别差异(P〉0.05)。结论:强迫症患者做事循规蹈矩,经常害怕、焦虑,悲观,回避不熟悉的场所和人,更容易疲劳,更需要情感支持。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强迫症患者探究性眼球运动及其与临床的关系。方法:对符合DSM—Ⅳ诊断标准的57例强迫症(其中27例无用药史,30例有用药史)和50例在性别、年龄和受教育水平方面与之相匹配的正常人进行探究性眼球运动检查,并分析探究性眼球运动与临床的关系。结果:强迫症患者的探究性眼球运动多数指标均低于正常人(P〈0.05或者P〈0.01);强迫症患者差别分析值正分者占37%,而正常对照组为8%,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性(x^2=12.27,P〈0.001)、以眼球运动指标为因变量并以临床变量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在α=0.05水平,被选人反应性探究分回归方程者有思维形式障碍(如赘述);选人认知性探究分回归方程者为强迫症状诱发因素、病程、精神运动迟缓分、Mausley强迫症状总分。结论:强迫症患者探究性眼球运动异常,支持强迫症额叶皮层-基底节异常学说,强迫症与精神分裂症存生物学上存在某些关联或者重叠。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打工者的自尊与自我和谐水平,了解自尊与自我和谐的关系,促进其更好地建构自我体系.方法 选取打工者81名,采用自尊量表(SES)和自我和谐量表(SCCS)对其自尊与自我和谐状况进行测查.结果 打工者"自我灵活性"显著低于大学生常模(t=-7.699,P<0.01),"自我刻板性"显著高于大学生常模(t=7.354,P<0.01).自尊量表总分与自我和谐量表总分呈显著正相关(t=0.544,P<0.01).同3个分量表中的"自我与经验不和谐"呈显著正相关(t=0.402,P<0.01),与"自我灵活性"呈显著负相关(t=-0.537,P<0.01),而与"自我刻板性"相关不大(t=0.204,P>0.05).结论 打工者自尊与自我和谐状况没有一般大学生好,自我和谐对自尊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5.
心理治疗对强迫症患者防御机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强迫症患者防御机制的特点及心理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26例住院进行心理治疗的强迫症患者分别于心理治疗前一天及心理治疗10周后进行Yale-Brown强迫症状量表(Y-BOCS)评定并填写防御机制问卷(DSQ),并和26例正常人DSQ评分进行对照。结果:(1)强迫症患者组不成熟防御机制因子分(4.5±0.8)显著高于正常组(3.0±0.5,t=7.0,P<0.01);成熟防御机制因子分(5.0±0.8)显著低于正常组(5.7±0.7),t=-3.1,P<0.01)。(2)强迫症患者组心理治疗10周后不成熟防御机制因子分(4.0±0.9)显著低于治疗前(4.5±1.0,t=-2.5,P<0.01);成熟防御机制因子分(5.7±0.7)显著高于治疗前(5.0±0.9,t=-3.9,P<0.01)。结论:强迫症患者过多使用不成熟防御机制,心理治疗可使防御机制向成熟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尊与自我和谐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并揭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尊与自我和谐现状及二者的相关。方法运用自尊量表(SES)、自尊调查表(SEI)、自我和谐量表(SCCS)对川、浙两地三所高校256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团体测验。结果自尊量表(SES)与自尊调查表(SEI)存在极其显著相关,自尊与自我和谐存在显著相关;自我和谐的三个分量表对自尊具有显著预测作用。结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我和谐与自尊二者密切相关,均可成为提高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切入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在个体水平上自尊与关系和谐对自我与幸福感关系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Singelis自我构念量表、Rosenberg自尊量表、心理和谐量表之关系和谐分量表,以及生活满意度量表,对353名大学生及180名非大学生成人进行测量。结果:大学生样本中,依存自我经由关系和谐中介作用于幸福感,独立自我直接作用于幸福感;非大学生成人样本中,依存自我分别经由关系和谐和自尊的中介作用于幸福感,独立自我既可直接作用于幸福感,又经过自尊的部分中介作用于幸福感。结论:依存自我稳定地通过关系和谐的中介来影响幸福感,独立自我对幸福感有直接作用。  相似文献   

8.
自我不和谐、述情障碍与强迫症状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神经症患者和正常个体其强迫症状与自我不和谐、述情障碍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Vancouver强迫症状问卷(VOCI)、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5-26)、自我和谐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对59名患者和54名正常个体进行测评。结果:(1)强迫障碍(OCD)组、其他焦虑抑郁障碍(A/D)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VOCI总分(111.2±36.0、57.0±33.0、39.4±22.5,F=35.46,P<0.05)和自我不和谐分(57.9±11.7、51.4±12.1、36.8±8.8、F=47.33,P<0.05)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2)OCD组和A/D组VOCI总分均与自我不和谐、描述情感的能力(TASDDF因子)、识别情感及区分情感与躯体感受的能力(TASDIF因子)呈正相关(r=0.38~0.83,P<0.01);正常对照组VOCI总分与自我不和谐和TASDDF因子呈正相关,与幻想(TASDDR因子)呈负相关(r=-0.37~0.58,P<0.01)。(3)OCD组中自我不和谐、TASDIF因子是VOCI总分的独立预测变量(t分别为4.58、2.24,P<0.01);A/D组和正常对照组中,自我不和谐是VOCI总分的独立预测变量(t分别为6.28、5.15,P<0.01)。结论:个体的自我不和谐对强迫症状的存在具有贡献,这种影响与个体是否患有神经症无关;其自我不和谐的水平一定时,强迫障碍个体识别情感及区分情感与躯体感受的能力越差,其强迫症状越突出。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农科大学生的自尊、自我和谐与自测健康状况的关系,研究自尊在自我和谐与自测健康关系中的调节效应。方法采用自尊量表、自我和谐量表及自测健康评定量表对国内9所农业高校1677名大学生进行施测,利用阶层回归对变量间的效应关系进行分析。结果①自尊与自我和谐及自测健康存在显著性相关(r=0.63,-0.47;P<0.01);②自尊、自我和谐及各因子得分随自测健康总分的升高而逐步降低(F=182.25,182.99,72.01,83.14,243.73;P<0.05);③自尊在自我和谐与自测健康的关系中起着显著的调节作用(β=1.54,P<0.001)。结论自尊能够调整自我和谐对自测健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贫困大学生自我和谐与自尊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了解贫困大学生自我和谐、自尊状况以及自我和谐与自尊的相关程度。方法应用自我和谐量表(SCCS)和自尊调查表(SEI)对196名在校贫困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贫困大学生自我和谐量表中3个分量表各均分均低于大学生常模,但自我和谐性低的贫困生占的比例却明显高于常模比例,将SCCS与SEI进行相关比较,高自尊的贫困大学生自我和谐程度也比较高。结论贫困大学生总体的自我和谐性较好,自我和谐性与自尊高低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强迫症患者心理防御机制与人格特征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目的 :探讨强迫症 (OCD)患者的心理防御机制和人格特征以及二者的关系。方法 :分别运用防御方式问卷 (DSQ)和MMPI对 3 1例强迫症患者和 2 6例正常对照进行防御机制评定和人格测定。结果 :强迫症患者与对照组相比更多地使用被动攻击、潜意识显现、分裂、幻想、退缩等不成熟防御机制 ,而较少使用升华等成熟防御机制 ;强迫症患者MMPI的抑郁、癔症、心理变态、精神衰弱、外显性焦虑等 9个分量表值显著高于对照组 ;强迫症患者的不成熟防御机制同心理变态、偏执、精神衰弱、精神分裂、社会内向等存在显著正相关 (P <0 0 5 ) ;成熟防御机制同社会内向呈显著负相关 (P <0 0 5 )。结论 :强迫症患者更多地使用不成熟的防御机制 ,存在病态的人格特征 ,且二者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有关结果对于强迫症的心理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强迫症与人格障碍的共病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目的:评估强迫症患者中人格障碍的发生率,探讨强迫症患者与人格障碍的共病情况。方法:使用SCID—Ⅱ对47例强迫症患者和47例正常对照进行人格障碍的评估。结果:61.7%的强迫症患者至少符合一种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显著高于对照组,且34%同时患有两种以上的人格障碍;强迫症患者中员常见的人格障碍为强迫型、回避型、消极型以及偏执型;患者的性别及是否有精神疾病家族史对人格障碍的共病率无显著影响。结论:强迫症与人格障碍常有共病现象,强迫型人格障碍同强迫症具有特殊关系,今后在强迫症的生物学研究中应考虑人格特质与人格障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强迫障碍(OCD)与人格障碍共病患者的童年期被虐待经历。方法:符合DSM-IV临床诊断标准的OCD患者,应用DSM-IV-TR轴I障碍定式临床检查病人版(SCID-I/P)做定式检查,最终确诊44例患者为被试,用PDQ+4在OCD患者中筛查,再用(PDI-IV)做半定式查询确定人格障碍患者,用童年期创伤问卷(CTQ-SF)施测。另招募正常对照50例施测CTQ-SF。结果:OCD患者除躯体虐待外,情感虐待、性虐待、躯体忽视、情感忽视和总分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除躯体虐待外,伴有人格障碍组的CTQ-SF各因子和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55.50/32.54,49.63/36.30,55.84/32.32,51.03/34.76,52.72/34.32,P〈0.01)。不伴有人格障碍组则只有情感忽视显著高于对照组(42.50/28.25,P〈0.05)。结论:OCD与人格障碍共病患者的童年期创伤性经历较正常对照组严重,提示共病人格障碍的OCD患者童年期遭遇过较多的情感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和躯体忽视,而“纯粹OCD”患者则受到较多的情感忽视。  相似文献   

14.
强迫障碍心理社会相关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与强迫障碍发生相关的心理社会因素.方法: 采用1:2病例对照研究,以生活事件量表、特质应对方式量表、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对61名强迫障碍患者及按照性别、年龄(±3岁)、受教育程度进行配比的无精神障碍的志愿者122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病例组和对照组的负性事件[(40.8±50.6)vs.(13.8±21.4)]、家庭实际亲密度[(61.0±14.0)vs.(66.7 ±11.3)]及适应性[(39.9±12.0)vs.(47.3±9.5)]、积极应对[(25.7±6.4)vs.(36.0±6.1)]、消极应对[(37.3±5.5)vs.(31.3±5.8)]、父母养育方式[如病例组父亲情感温暖(42.6±12.6),对照组(47.9±10.7)]量表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强迫障碍发生的保护因素是积极应对(OR=0.14;95%CI:0.06-0.32);危险因素是消极应对(OR:3.74;95%CI:1.30-10.82)及家庭适应性之差(OR=5.97,95%CI 1.61-22.14).结论: 个人应对方式及家庭关系与强迫障碍发生有关联.  相似文献   

15.
焦虑症患者的个性特点和行为类型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研究焦虑症患者人格特征。方法:用艾森克个性问卷和A型行为问卷对60例符合CC-MD-3标准的焦虑症患者(GAD和PA各30例)进行个性问卷测查和A型行为分布。结果:发现GAD组和PA组A型行为分布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二组神经质及P分和N分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且P分和N分呈显著性正相关。TH和CH分别与N分和P分呈显著性正相关。结论:GAD和PA人格特点和行为类型无明显差别,A型行为和N分、P分高者多见。  相似文献   

16.
焦点解决短期疗法合用帕罗西汀治疗强迫症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价焦点解决短期疗法(SFBT)合用帕罗西汀治疗强迫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60例强迫症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SFBT合用帕罗西汀)和对照组(单用帕罗西汀),疗程为10周。用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BOCS)分别于治疗后第2、4、6、8、10周末评定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在治疗2、4、6、8、10周后Y-BOCS评分均有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且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SFBT合用帕罗西汀和单用帕罗西汀治疗强迫症均有显著疗效,且前者疗效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17.
强迫性障碍患者的执行功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影响强迫性障碍患者执行功能的因素。方法:纳入强迫性障碍患者60例,采用威斯康星卡片、连线测验、河内塔测验、Stroop测验,言语流畅性测验等神经心理学测验评定执行功能。同时使用社会功能缺陷量表评定社会功能水平,耶鲁布朗量表评定疾病严重程度,汉米尔顿量焦虑抑郁量表评定合并的焦虑抑郁程度。结果:强迫怀疑的出现与模式转换的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的概念认知下降相关(r=-0.388,P<0.01),强迫检查的出现与计划的河内塔测验开始时间长短成正比(r=0.295,P<0.05),强迫仪式动作的出现与抑制的Stroop测验的时间延长和错误数目增加成正比(r=0.278、0.300,P<0.05),强迫询问与流利性的说出数目多少成负相关(r=-0.261,P<0.05)。合并的焦虑抑郁情绪与模式转换的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和连线测验的操作时间成正比,与计划的河内塔测验总时间成正比(r=0.297,0.359,P<0.05)。结论:不同强迫症状与执行功能的不同层面相关,合并的焦虑抑郁情绪程度与模式转换、计划能力的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强迫症患者与健康对照相比人格特质的表现,并分析其与焦虑、抑郁症状的关系。方法:分别运用大五人格量表和耶鲁-布朗强迫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量表测量和评估47例强迫症患者及47例健康对照的人格特质及临床症状状况,并进行大五人格量表与临床症状的相关分析。结果:强迫症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在神经质、外向性及宜人性上具有显著差异;强迫症组在神经质上得分更高;在外向性、宜人性与健康对照组比得分更低(t=7.349,-4.716,3.676;P0.001);另外强迫症患者的神经质,外向性及宜人性方面与临床症状得分显著相关,且神经质与临床症状得分存在正相关;外向性、宜人性与强迫症的临床症状呈现负相关。开放性及尽责性方面没有发现显著的相关性。结论:强迫症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具有异常的神经质、外向性及宜人性的人格特质,且与临床症状具有相关性,对于强迫症的心理治疗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森田疗法治疗强迫性神经症疗效及出院后随访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探讨森田疗法在在强迫症治疗中的作用及长期疗效。方法:药物合并森田治疗组31例,单一用药组33例,于入组时、治疗6周后、半年后及一年后,分别用YALE-GROWN强迫评定量表、HAMA量表评定病人,并于出院一年后用SDSSJ一表评定病人。结果:合并森田 治疗组治疗6周后至出院一年后强迫思维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单一用药组,治疗半年后合并森田治疗组焦虑症产太评分较低,出院一年后合并森田治疗组SDSS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