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探讨成人幕上脑胶质母细胞瘤(GBM)术后预防性应用抗癫癎药物对癫癎发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术前无癫癎发作的幕上GBM病例资料,根据病人术后预防性应用抗癫癎药物情况分为对照组(不使用抗癫癎药物)、研究1组(使用抗癫癎药物4周)和研究2组(使用抗癫癎药物24周),统计术后癫癎发作情况和术后24周各组Karnofsky评分。结果术后4周内出现癫癎发作对照组5例(16.7%),研究组1例(1.8%),两组癫癎发作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5~24周新发癫癎发作对照组7例(23.3%).研究1组7例(25.0%),研究2组1例(3.6%),研究2组新发癫癎发作屁著低于对照组和研究1组(P〈0.05)。研究2组术后24周Karnofsky评分为66.96±10.30,明显高于对照组和研究1组(P〈0.05)。结论预防性应用抗癫癎药物可减少GBM术后癫癎发作发病率,术后癫癎发作治疗困难且影响生活质量,术后预防性应用抗癫癎药物应当不少于24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脑血管病后继发癫(癎)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及预防方法.方法 对564例脑卒中患者中48例继发性癫(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脑血管病后继发癫(癎)的发生率为8.5%,其中早发型癫(癎)35例(72.9%),复发8例,均在3周内死亡,死于脑疝、再出血、感染性疾病或癫(癎)持续状态.晚发型癫(癎)13例(27.1%).结论 急性脑血管病后继发癫(癎)以早发型为主,以皮质病灶多见,早发型癫(癎)伴全面性发作患者预后欠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癎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脑电图改变及治疗。方法对46例脑卒中后继发癫癎患者的发病时间、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脑电图变化进行分析。结果547例脑卒中后继发癫癎46例(8.409%)。早发型明显多于迟发型,起病时间与病变性质无关;癫癎的发生与卒中部位、颅内高压及电解质紊乱有关。脑电图改变以慢波、尖/棘波多见,发作类型以单纯部分性运动发作多见。结论脑卒中累及大脑皮质或脑血液循环障碍或机械牵拉导致神经元异常放电时癫癎易发作,早期预防,可减少卒中患者继发性癫癎发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针对不同类型的顽固性癫癎病人,评估单独应用癫癎病灶切除术与联合应用多种手术方式治疗癫癎临床效果。方法手术治疗顽固性癫癎病人80例,其中53例采用几种术式结合的方法;每个病人术前均经过2年以上的正规系统的抗癫癎药物治疗,仍不能控制癫癎发作,每月发作3~4次以上;癫癎发作形式为单纯部分性发作,复杂部分性发作,强直-阵挛性发作以及伴失神发作;采用的手术方式:术中均进行皮层脑电描记(EcoG);局部致癎灶切除术27例,局部致癎灶切除术 多处软膜下横纤维切断术(MST)11例,局部致癎癎灶切除术 MST 皮层热灼术9例,局部致癎灶切除术 胼胝体前部切开术 颞前叶及海马切除术 MST33例。结果80例手术病人术后无死亡,术后2例脑水肿,1例颅内出血,1例肾功能衰竭;术后均服用一种抗癫癎药物,随访6~24个月,51例癫癎临床发作完全消失(63.8%),12例较术前显著改善(15.0%),8例有效(10.0%),6例效果差(7.5%),3例无效(3.8%);手术总有效率为88.8%,优良率为78.8%。结论应用多种手术方式治疗顽固性癫癎有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皮层脑电图监测在颅脑病变伴发癫(癎)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58 例皮层脑电监测下手术切除病变及致(癎)灶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在切除病变后复查皮层脑电图仍有(癎)样放电,其中37 例行扩大皮层切除,18 例加行皮层热灼术,3 例加行MST.术后1 /2 ~6 年随访发现癫(癎)控制达到EngelⅠ级32 例,EngelⅡ12 例,Engel Ⅲ级3 例,Engel Ⅳ 11 例,术后癫(癎)控制有效率为84.48%.结论 对于颅脑病变伴发癫(癎)的患者,应在皮层脑电图监测下进行手术,且在切除病变的同时一并将致(癎)灶切除.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SAH继发癫(癎)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10年来经CT及腰穿证实的234例SAH患者中38例继发癫(癎)发作的临床资料.结果 SAH继发癫(癎)的发病率为16%,以大发作多见,少数为局限性或精神运动性发作;早发型癫(癎)发生率为84%,其中以癫(癎)为首发症状者47%,仅临时用过抗癫(癎)药;迟发型癫(癎)发生率为16%,需长期服抗癫(癎)药.结论 SAH较易继发癫(癎),且与出血量及出血部位密切相关;早期发作较易控制,晚期发作较难控制,需长期服用抗癫(癎)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托吡酯与卡马西平治疗脑梗死后继发癫(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1-05-2013-05我院收治的72例脑梗死后继发癫(癎)患者,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卡马西平,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托吡酯,比较2组临床疗效、癫(癎)发作次数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1.7%,对照组为80.6%,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3个月和6个月内癫(癎)发作次数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托吡酯治疗脑梗死后继发癫(癎)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卡马西平,可有效降低癫(癎)的发作次数,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术中MRI联合显微镜下导航在难治性癫癎病人脑深部小病灶切除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脑深部小病灶难治性癫癎病人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人行弥散张量纤维束重建,并在术中MRI及显微镜导航下切除病灶,记录骨瓣的大小、手术时间、病灶移位距离、术中MRI扫描次数、术后癫癎发作情况及功能缺失情况。结果本组病人开颅骨窗(44.60±9.19)cm2,手术时间(3.99±0.81)h,病变移位距离(10.50±2.92)mm。病灶移位距离与骨瓣大小、手术时间无明显关系(P〉0.05)。所有病人术中MRI共扫描19次,病灶全部切除。5例病人术后出现肢体偏瘫及视野缺失,术后1年症状改善。术后1年随访癫癎控制疗效:EngelⅠ级5例,Ⅱ级2例,Ⅲ级2例,Ⅳ级1例。结论在伴有癫癎的脑深部小病灶切除术中,应用术中MRI可以及时纠正病灶移位,减少术后神经功能缺失,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脑卒中与继发癫癎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 对447例脑卒中病人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脑卒中后癫癎发生率8.05%(36/447),其中早发癫癎63.9%(23/36),迟发癫癎36.1%(13/36).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多.皮层病灶继发癫癎高于皮质下.结论 脑卒中继发癫癎的原因与卒中类型和病程相关,早发癫癎以全身发作为主,迟发癫癎以部分发作为主.早发癫癎多取短程治疗,迟发癫癎需规范长期治疗,脑电图异常对指导临床用药、预防性治疗癫癎有益.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治疗中老年脑卒中后继发癫癎的临床疗效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56例脑卒中后继发癫癎中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丙戊酸钠口服治疗6个月。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评估认知功能,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癫癎发作次数、血糖水平、脑水肿发生率及MMSE评分改变。结果本组患者治疗后癫癎发作次数显著少于治疗前(1.56±0.73vs 4.28±1.37,P<0.05);治疗后脑水肿发生率显著减少(8.9%vs 35.7%,P<0.05);治疗前后血糖水平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MMSE各项评分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结论丙戊酸钠可显著减少中老年脑卒中后癫癎发作次数,改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病灶切除联合皮层热灼术治疗起源于中央区的癫(癎)的疗效.方法对27例以癫(癎)为首发表现的起源于中央区的癫(癎)病人采用立体定向开颅手术,切除病灶前先行皮层电极描记,确定癫(癎)波的范围,然后在显微镜下切除病灶,再次描记确定残余的癫(癎)波的位置,并使用皮层热灼术进行皮层热灼,直到癫(癎)波消失为止.结果27例病人中胶质瘤13例,脑囊虫病7例,脑膜瘤3例,皮层发育不全2例,海绵状血管瘤1例,炎症1例.手术中在切除病灶前使用皮层电极描记出癫(癎)波,病灶切除后在病灶周围仍残余有癫(癎)波,使用皮层热灼术热灼后癫波消失.27例病人手术后25例未再有癫(癎)发作,2例手术后一周内有癫(癎)发作一次,以后未再有癫(癎)发作.26例病人未出现神经功能损害症状加重,一例短期内出现偏瘫加重,经过对症处理后好转.结论立体定向病灶切除联合皮层热灼术治疗起源于中央区的癫(癎)是一种侵袭性小、疗效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病灶切除联合皮层热灼术治疗起源于中央区的癫(癎)的疗效.方法对27例以癫(癎)为首发表现的起源于中央区的癫(癎)病人采用立体定向开颅手术,切除病灶前先行皮层电极描记,确定癫(癎)波的范围,然后在显微镜下切除病灶,再次描记确定残余的癫(癎)波的位置,并使用皮层热灼术进行皮层热灼,直到癫(癎)波消失为止.结果27例病人中胶质瘤13例,脑囊虫病7例,脑膜瘤3例,皮层发育不全2例,海绵状血管瘤1例,炎症1例.手术中在切除病灶前使用皮层电极描记出癫(癎)波,病灶切除后在病灶周围仍残余有癫(癎)波,使用皮层热灼术热灼后癫波消失.27例病人手术后25例未再有癫(癎)发作,2例手术后一周内有癫(癎)发作一次,以后未再有癫(癎)发作.26例病人未出现神经功能损害症状加重,一例短期内出现偏瘫加重,经过对症处理后好转.结论立体定向病灶切除联合皮层热灼术治疗起源于中央区的癫(癎)是一种侵袭性小、疗效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迷走神经刺激术(vagus nerve stimulation,VNS)治疗儿童难治性癫癎的疗效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经VNS治疗的儿童难治性癫癎,详细分析病程、发作类型、服药情况、术前脑电图、影像学、手术治疗、术后参数调整、术后癫癎控制情况及并发症等,以评估其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4例病儿均符合儿童难治性癫癎诊断标准并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根据病儿耐受程度及癫癎控制情况调整刺激参数,随访13~20个月,术后癫癎控制达MCHUGHⅠA级2例,ⅡA级2例;出现一过性声嘶2例,无其他并发症,病儿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 VNS治疗儿童难治性癫癎安全有效,手术创伤小、恢复快,能明显改善病儿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急性脑血管病与癫癎发作的关系.方法 对9840例经颅脑CT/MRI证实的且无癫癎病史的急性脑血管病并发癫癎患者的发生率、发作类型、发作时间及临床疗效回顾分析.结果 急性脑血管病继发癎疴发生率为1.25%(123/9840).癫癎发作与病变部位有关,累及皮层或邻近皮层者易患.结论 急性脑血管病是症状性癫癎发作的重要原因之一,且大多数发生于卒中后半年内,部分病人以癫癎为首发症状.  相似文献   

15.
<正>卒中后继发癫是由脑血管意外之后发生。卒中后癫可分为早期发作和晚期发作两大类,前者的癫发作出现在脑血管病发病后2周内,后者又称为迟发癫,是指脑血管病发病后2周以上出现的癫发作。目前脑卒中已成为继发性癫的常见病因之一。因此,了解卒中后癫的临床表现和特点及规律,对临床诊治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通过对本院45例卒中后继发癫患者的回顾性分析,探讨卒中后继发癫的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术中皮质脑电监测(ECoG)下手术治疗难治性癫癎的作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术中皮质脑电监测下手术治疗46例难治性癫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随诊10月~5年,54%术后无癫癎发作;19%术后仅有先兆发作;23%发作次数减少或发作形式改变。4%术后无效。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结论难治性癫癎术中应用皮质脑电监测系统实施癫癎手术可明显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急性脑血管病并发癫(癎)的发病机制、疾病特征、治疗与预后.方法 选取2008-01-2011-12我院862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其中并发癫(癎)患者73例,给予正规原发疾病的治疗以及相应抗癫(癎)治疗,比较分析急性脑血管病并发癫(癎)的发病率、发作类型、发作时间、病死率等.结果 急性脑血管病并发癫(癎)的发病率为8.47%,其中脑梗死占8.03%(37/461),脑出血占9.87 %(22/223),蛛网膜下腔出血占9.86%(14/142);单纯部分性发作病例比例最高(P〈0.05);急性脑血管病并发癫(癎)患者中早期发作型癫(癎)比例较高;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更易并发早期发作型癫(癎)(P〈0.05),而脑梗死的患者更容易并发迟发型癫(癎)(P〈0.05);急性脑血管病并发癫(癎)患者总病死率为36.99%,明显高于未并发癫(癎)患者(P〈0.05).结论 急性脑血管病并发癫(癎)的发病率为8.47%,以早期发作型癫(癎)比例较高,且病死率较高.  相似文献   

18.
注射用丙戊酸钠(德巴金)在癫术后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报告顽固性癫癎病人术后应用注射用丙戌酸钠(德巴金)进行癫癎病发作预防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03例原发性癫癎、症状性癫癎病人的术后注射丙戌酸钠的应用方法、血药浓度监测、病人发作情况及副反应,分析了其应用的有效性和影响因素。丙戌酸钠的用量按体重分为四个级别,首次静脉注射给负荷量,半小时内开始持续静脉滴注,连续72小时,从术后60小时开始加用德巴金片口服,在术后1、24、120小时检测病人的丙戌酸血药浓度。结果术后不同时间检测病人的丙戊酸血药浓度无明显差异常, 术后血药浓度与术前病人是否服用丙戌酸制剂无关;术后72小时内出现癫癎发作6例患者,术后120小时内有8名患者出现癫癎发作;并发症包括恶心、呕吐8例,双手震颤4例。结论注射用丙戊酸钠是一种高效、安全、应用方便的术后抗癫癎药物,影响因素较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CA)所致癫癎的手术效果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CCA所致癫癎病人的手术效果。并分析年龄、性别、病灶位置、病灶大小、病程、癫癎发作类型与手术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术后随访1~4年,EngelI级39例(79.6%),EngelII~Ⅳ级10例(20.4%)。统计学分析显示:病灶〈1.5cm、病程≤1年及部分性癫癎发作的病人手术预后较好(P〈0.05),而年龄、性别、病灶位置与手术预后没有明显的相关性(P〉O.05)。结论CCA所致癫癎的手术效果理想,病灶大小、病程和癫癎发作类型与手术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脑卒中继发癫(癎)的临床特点及发生癫(癎)的影响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06-2012-06本院收治的76例(病例组)脑卒中后继发癫(癎)的患者资料,同时随机抽取神经内科住院的76例(对照组)未继发癫(癎)的脑卒中患者资料,分析脑卒中后癫(癎)的临床特点和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脑卒中继发癫(癎)发生率7.7%(76/986),其中缺血性脑卒中82.9%,出血脑卒中17.1%;早发性癫(癎)25.0%,迟发性癫(癎)75.0%;皮质病灶继发癫((癎))69.7%,皮质下病灶继发癫((癎))30.3%.单因素分析显示,2组患者脑卒中类型、病灶部位与受累半球侧别等因素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出血性脑卒中和皮质病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卒中继发癫(癎)以迟发性癫(癎)多见.出血性脑卒中和皮质病灶是脑卒中继发癫(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