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增强清洁技术改造能力和控制工业碳排放量,是促进产业绿色发展的关键.本文围绕环境规制和技术进步对碳排放的影响,在达成节能减排共识的背景下,基于因子分析建立了工业碳排放的回归方程,并根据工业碳排放量的VAR模型,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法、脉冲响应函数以及方差分解法,实证分析了各个变量间的动态交互作用.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对工业碳排放量的抑制作用高于技术水平,并为促进工业企业的绿色低碳发展提出了第三方污染治理、加强环境规制力度、重视技术创新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3.
产业结构优化是影响碳排放的重要因素,主要分析了在不同经济状态下产业结构高级化过程中对碳排放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适当水平下的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对碳排放产生显著抑制效应; 而现阶段随着经济的增长,产业结构高级化对碳排放的抑制效应呈递减趋势; 技术水平越高,产业结构高级化对碳排放的抑制效应呈递增趋势; 当以能源消费结构和外商直接投资为门槛变量时,产业结构高级化对碳排放的边际效应呈现正“U”型.  相似文献   

4.
安徽省碳排放量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建立了安徽省碳排放量影响因素的实证模型,并进一步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对安徽省的产业结构、经济水平和碳排放量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分析.研究表明,产业结构和经济水平这两种影响因素与碳排放量之间存在一种长期均衡稳定的关系,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基于中国1996-2012年29个省区的面板数据,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分析框下,采用非动态门槛面板估计方法,考察了城镇化对中国碳排放的门槛效应.研究表明,城镇化对中国碳排放的影响存在显著的门槛效应:当地区人均收入、城镇化水平比较低时,城镇化推进将带来碳排放的显著提升;而当人均收入、城镇化水平较高时,城镇化则会降低碳排放.本文结论为中国城镇化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节能环保政策的制定积累资料.  相似文献   

6.
经济发展对中国能源碳排放空间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探索经济发展与能源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对中国能源碳排放的空间布局变化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随着国家产业结构演进和生产技术进步的加快,目前中国能源碳排放的增速开始明显减缓;从区域分布来看,东部地区碳排放经历了先下降和上升的过程,而西部地区碳排放过程则是保持上升趋势;从省区分布来看,各个省份的碳排放都有所增长,但排放量的差距逐渐增大,这与各地产业结构多元化程度、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本文选取1985-2011年甘肃省城市化水平和碳排放量的时间序列数据,利用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对甘肃省城市化水平与碳排放量的关系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甘肃省城市化水平和碳排放量之间正相关,两者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城市化水平提高是碳排放量增加的原因,但碳排放量不是城市化水平的格兰杰原因。在此研究结论基础上,提出甘肃省实现低碳城市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劳动力市场和国民收入分配受到冲击。人工智能在制造业的应用将会影响企业内部初次分配中劳动和资本要素的份额。本研究基于技能偏向视角,通过2015~2019年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企业的微观数据,克服宏观总量偏误,实证检验人工智能对职工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智能有助于提高职工劳动收入份额;就业技能结构在人工智能提高职工劳动收入份额间发挥部分中介效应。研究还发现:人工智能对职工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存在边际递减效应,并且人工智能对出口企业的作用更明显。研究对适应智能社会的收入分配改革和教育培训制度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中国建筑业碳排放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基于生命周期理论核算2005—2019年中国省域建筑业碳排放;利用重心模型探究中国建筑业碳排放重心迁移轨迹及空间集聚特征,发现中国建筑业碳排放重心逐渐向西南方向迁移,后向东北方向迁移,建筑业碳排放呈“东北—西南”分布格局;利用GTWR模型探究中国建筑业碳排放的影响机制,发现人口数量的增加、产业规模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建筑业碳排放,而降低能源强度与调整能源结构可以有效减少建筑业碳排放。  相似文献   

10.
“双碳”目标背景下,为探索县域城市用地强度变化下的碳排放响应及其内在关系,基于POI、Landsat与统计数据的多源数据,采用三维空间曲面插值、核密度估计(KDE)、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等研究方法,探索2010年、2013年和2017年城市用地强度对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1)青岛市碳排放指数三维曲面从“山峰状”转为“鞍部状”,三类用地强度的时空分布呈现多中心分布;(2)不同年份内碳排放指数对不同用地强度变化的敏感程度不同;(3)不同城镇化率背景下,用地强度驱动的碳排放变动存在一定规律:随城镇化率的提升,碳排放主导驱动要素由居住用地向工业用地转变。研究结论:为有效降低城市用地影响下的碳排放,应考虑影响作用的空间异质性与不同城镇化水平的城市差异。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中国工业碳排放效率的区域差异性以及空间自相关性,并用1998—2013年中国大陆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建立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对工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除少许年份外,中国及各地区的工业碳排放效率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且存在区域差异,中国省际工业碳排放效率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较强的正相关性和空间集聚特征,能源结构、能源强度、工业结构、能源价格水平和技术因素是影响中国工业碳排放效率的主要因素,对提高中国省际工业碳排放效率有正向作用,是空间格局演变的重要因素,且具有空间自相关性和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2.
CAPM在中国股票市场的实证检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自诞生以来,它的有效性经历了无数西方学者的实证研究和检验,有些支持和肯定,有些则提出了质疑和挑战。CAPM在中国股市能否具有适用性?通过使用国际上比较先进的检验方法———Wald检验和似然比检验,结果表明:CAPM在目前的中国股市不具有适用性。  相似文献   

13.
较为准确地对中国大陆地区29个省份(市、直辖市)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测算,并将其分为高排放高收入、低排放高收入、高排放低收入和低排放低收入四个不同区域,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EKC曲线及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除高排放低收入地区外,其余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二氧化碳排放量都存在倒"U"型关系,EKC曲线假说成立.能源强度、产业结构、城市化和国际贸易水平等对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具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综合考虑经济增长和能源强度对碳排放量的影响,采取中国30个省市1997-2011年的相关数据,运用面板单位根、协整检验方法和误差修正模型,描述了东中西部地区碳排放总量、GDP总量和碳排放强度的变动趋势,验证了中国各区域间经济增长、能源强度与碳排放量存在长期协整关系,经济规模每增长1%,碳排放将增长1.42%。从短期的误差修正模型结果上看,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能源强度之间存在动态调整机制。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1995年—2006年全国38个工业行业大中型企业数据,将非工资性收入纳入研究范围,以从工作单位获得的工资性收入和非工资性收入的总和为职工收入,运用高低比、变异系数、基尼系数、泰尔系数等一系列指标衡量中国工业部门细分行业的收入差距,发现行业收入差距总体上不大,且以2002年为界呈先升后降的阶段性特征;同时行业收入差距主导因素正在发生变化,泰尔指数的组内差距正在缩小而组间差距正在扩大。本文得出了行业因素不是造成社会不合理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的结论,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上海市1978—2014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基于STIRPAT模型及岭回归分析法对人口老龄化与碳排放的关系做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老龄化对碳排放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弹性系数为0.49.分渠道的研究表明,老龄化通过生产对碳排放的影响并不明显,主要是通过消费渠道对碳排放产生正向影响.老龄化带来的医疗服务需求的增多、家庭趋于小型化及家庭户数增多促进了碳排放量的升高.老年家庭人均住房面积更大使得人均生活能耗更高.从老年人用能行为来看,老年人生活能耗可能更高,但考虑到收入因素对老年人消费的约束时,老年人生活能耗变得不确定.最后,提出了未来碳减排的可能方向.  相似文献   

17.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会议的召开,如何进行碳减排,如何发展绿色金融已经成为关乎我国经济发展方向的重要问题。选取2013—2019年我国除西藏以及港澳台地区外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通过可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来探究绿色金融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表明:发展绿色金融与改善能源结构都能够有效抑制碳排放,绿色金融可以通过调整能源结构从而降低碳排放,研发资本投入在绿色金融与能源结构、碳排放之间起到了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8.
19.
以国际原油价格与中国股市收益率日数据为样本,对中国股市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等尾置信区间估计方法,证明国际原油价格时间序列数据为一近单整过程而非确定的单位根过程.在此基础上,使用近单整时间序列的Bonferroni检验,得出国际原油价格对中国股市的收益率不存在明显溢出效应的结论,并对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这一研究结论对未来我国原油定价机制改革以及制订股市投资策略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对我国产业结构与碳排放之间的内在关联性进行了分析,基于我国1995-2009年统计数据计算了第一、二、三产业经济结构与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增长率和碳排放强度的动态演化过程。结果表明,第一产业碳排放总量与碳排放强度远低于其他产业,但碳排放量增长率高于其GDP增长率;第二产业碳排量总量最高,碳排放增长率一直在高位运行且波动幅度较大,碳排放强度呈现明显下降趋势;第三产业碳排放总量却远低于第二产业,碳排放强度与第一产业相似,但其碳排放增长率较高。最后,探讨了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趋势,并从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增长率和碳排放强度视角讨论了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