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以聚醚多元醇、甲苯二异氰酸酯(TDI)、羟基树脂制备预聚体后,加入固化剂、扩链剂、改性剂等助剂,制备了一种高强度单组分聚氨酯防水涂料,其拉伸强度可达7.2 MPa,断裂伸长率为490%,撕裂强度为38 N/mm,与混凝土基层的粘结强度达到2.7 MPa.文章讨论了预聚体中聚醚比例、-NCO/-OH比值、固化剂添加量和扩链剂添加量对涂膜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以聚四氢呋喃醚(PTMG1000)为软段,N-甲基二乙醇胺(MDEA)为阳离子扩链剂,三羟甲基丙烷(TMP)为内交联剂合成了阳离子聚氨酯(CPU)乳液;结合平均粒径分析,系统研究了R(nNCO/nOH)值、MDEA用量、TMP用量等因素对该乳液流变性能的影响;采用IR,TEM,TG等分析测试技术,对CPU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1.30~1.50之间,随着R值增大,CPU乳液平均粒径增大,黏度降低;在质量分数6.45%~10.60%之间,随着MDEA用量的增加,CPU乳液平均粒径减小,黏度增大;在质量分数0~3.20%之间,随着TMP用量的增加,CPU乳液粒径先减小后增大,黏度先升高后降低.在不同合成条件下,CPU乳液的幂律指数n为0.972~0.998,基本上属于牛顿流体.CPU为软、硬段微相分离结构,且TMP的加入使该微相分离程度加大.  相似文献   

3.
邹德荣 《化学建材》2002,18(1):30-32
以端羟基聚丁二烯 (HTPB)、甲苯二异氰酸酯 (TDI)以及有关配合剂为原料 ,制备了无溶剂单组分的聚烯烃聚氨酯胶粘剂 ,对扩链剂种类以及含量、胶粘剂中NCO和白碳黑的含量作了试验 ,测试了胶粘剂的外观、粘度、粘接强度和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 ,以 1,4丁二醇作为扩链剂 ,与HTPB的羟基含量摩尔比例是 3,控制胶粘剂中NCO含量在 4 .87%左右 ,白碳黑的含量为 10g ,可以获得粘接性能比较优越的聚烯烃型聚氨酯胶粘剂。  相似文献   

4.
摘要:在单组分聚氨酯防水涂料的合成中,引入三羟甲基丙烷(TMP)扩链剂,并与1,4-丁二醇、胺类扩链剂(6200)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采用TMP扩链剂的聚氨酯防水涂料,其力学性能和热老化性能均较优;当TMP的添加量为0.05%,制得的聚氨酯防水涂料的综合性能最优。  相似文献   

5.
环境友好型聚氨酯塑胶跑道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晗  严海 《河南建材》2011,(3):144-146
介绍了国内聚氨酯塑胶跑道的技术研究进展,讨论了其预聚体、扩链剂和催化剂中的甲苯二异氰酸酯(TDI),MOCA及铅、汞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最后对近几年塑胶跑道研究中环境友好技术的应用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6.
由国家反应注射成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发研制的“增强反应注射成型聚氨酯聚脲轿车侧护板”最近在北京通过化工部鉴定,填补这一材料的国内空白。 该材料是以高活性聚醚多元醇、芳族二胺扩链剂和改性异氰酸酯以及磨碎玻璃纤维等原料,采用增强反应注射成型工艺制成。 聚氨酯聚脲新材料是在反应注射成型聚氨酯(第一代)材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属于第二代新材料。由于材料中引入脲基,赋予这种材料更好的强度、耐热性、抗冲击性和尺寸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以聚醚多元醇、多异氰酸酯、功能硅烷扩链剂、有机硅活性渗透剂等为原料,制备了一种建筑密封胶专用混凝土基层处理剂,并研究了预聚体—NCO含量和硅烷扩链剂加入量对处理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基层处理剂中—NCO含量为6%、功能硅烷扩链剂含量为10%时,材料与混凝土的粘结性能,与聚氨酯、硅酮密封胶的相容性最好,并且在长期碱性条件下与混凝土保持良好的粘结性能。  相似文献   

8.
聚氨酯防水涂料是一种聚氨酯橡胶弹性体为主体的防水涂料,具有弹性好、延伸率大、耐酸碱、耐老化等特点,是一种常温施工防水涂料。可用于屋面、水池、卫生间、隧通等各种场所的防水工程。1.反应机理聚氨酯防水涂料采用聚氨酯材料为防水层,由甲、乙两种组份组成。甲组份是由聚醚和二异氰酸酯通过加聚反应制成。乙组份则是由扩链剂、固化剂、填充剂和各种助剂组成。本产品采用二步法合成。先将含有异氰酸根的单体预先与聚醚在一定的工艺条件下进行加聚反应,制得聚合物中间体,即预聚体。然后加入0.01~0.1%的稳定剂对预聚体进行贮存稳定性处理。预聚体必须控制成末端为NCO基,含有一定量的游离的异氰酸根。然后在施工前采用三元醇类作固化剂,使预聚体与扩链剂进一步反应,最后生成高分子量聚氨酯弹性体。其反应式如下: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6,(2)
采用羟基封端剂A,合成端羟基水性聚氨酯分散体,该分散体应用于双组分水性聚氨酯木器漆,研究了反应温度、聚酯多元醇、扩链剂等对产品性能的影响。配制成双组分水性聚氨酯木器清漆,测试了产品的硬度,附着力等技术指标。  相似文献   

10.
采用亲水性聚醚多元醇与TDI反应合成了单组份水溶性聚氨酯灌浆材料,研究了NCO含量、溶剂用量、缓凝剂用量对灌浆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NCO含量在7%~11%、溶剂用量在15%~25%、缓凝剂用量在2%左右时,制备的单组份水溶性聚氨酯灌浆材料性能较好,适用于工程的快速堵水或潮湿基面的防护.  相似文献   

11.
TDI生产过程中火灾危险性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苯二异氰酸酯(TDI)是生产聚氨酯的主要原料,其生产工艺流程复杂,生产过程中的原料、辅料、成品具有一定的火灾危险性,通过对TDI生产装置各主要单元进行火灾危险性分析,得到适当的安全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甲苯二异氰酸酯的性状及对人体影响,通过对青岛市塑胶场地产品的生产、铺设以及使用情况的调查,分析了塑胶场地的生产过程、材料成分以及其中TDI的存在状态;探讨了塑胶场地挥发气体中TDI对人体的危害程度的大小,认为目前质量可靠的塑胶场地在开阔的环境下TDI挥发量极小,不会对人体产生影响.最后强调了塑胶场地产品要保证质量的重要性,并对塑胶场地的使用以及材料的选择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无机填料含量对聚乙烯丙纶复合防水卷材常温拉伸性能、撕裂强度,碱处理、热空气老化及人工气候老化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无机填料含量的增加,材料在常温、碱处理、热空气老化和人工气候老化后的最大拉伸强度及第2峰值强度总体先增大后减小,而拉断伸长率均减小;添加无机填料的复合片不适合在长期暴露条件下使用。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不同掺量抗裂硅质防水剂对混凝土工作性能、力学性能、抗渗性能以及体积稳定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掺入适量的抗裂硅质防水剂有利于改善混凝土性能;随抗裂硅质防水剂掺量的增加,混凝土的和易性能、力学性能、体积稳定性先增强再降低;掺量为胶凝材料的5%时,混凝土和易性、力学性能和体积稳定性较佳;掺量为胶凝材料的5%~7%时,混凝土抗渗性能较佳。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搅拌站废弃泥浆的性质,试验了掺废弃泥浆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废弃泥浆的回收利用方法,即:将废弃泥浆作为混凝土生产原材料,以废弃泥浆中水溶液等量取代混凝土拌合水使用,以废弃泥浆中的不溶物(固体颗粒)等量取代水泥使用,且以不溶物的含固取代量为废弃泥浆用量的控制指标,并要求含固取代量不大于2%。  相似文献   

16.
考察了高锰酸钾与粉末活性炭联用对宁夏宁东水厂冬季低温低浊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单独使用高锰酸钾做助凝剂,聚合氯化铝作为混凝剂时,随着高锰酸钾投加量的增加,浊度去除率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当高锰酸钾投加量达到0.5mg/L时,浊度去除率最高,出水CODMn和UV254的去除率随高锰酸钾投加量的升高而上升;UV254的去除率随着粉末活性炭投加量的增加而升高,当粉末活性炭投加量大于30mg/L时,其对浊度的去除率无明显影响;高锰酸钾与粉末活性炭联用可以明显提高低温低浊水的浊度和UV254的去除率,在我国冬季北方低温低浊水处理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针对粉煤灰充填材料早期强度低、变形量大、流动性差、泌水严重等缺陷,基于电阻率法和力学特性测试法研究3种配比粉煤灰充填材料早龄期的体积电阻率、孔隙溶液电阻率、单轴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合充填材料初始孔隙度和1 d孔隙度的测试结果,对孔隙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作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1) 材料的体积电阻率随时间呈升高、降低、再升高的变化规律,孔隙溶液的电阻率随时间呈先急剧下降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规律,但材料的电阻率变化在时间上和数值上受粉煤灰掺量的影响;(2) 材料的单轴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随水化时间的延长而增大,随粉煤灰掺量的增加而降低;(3) 材料的孔隙度随水化时间的延长呈负指数规律降低,随粉煤灰掺量的增加先降低后增加;(4) 在水化后期,材料的单轴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与其体积电阻率呈对数相关;(5) 材料早龄期的水化过程可分为吸附期、溶解期、凝结期和硬化期4个阶段。研究结果为进一步了解、改善粉煤灰充填材料早龄期的物理力学特性和实现材料特性的无损检测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与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18.
宽级配砾质土压实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宽级配砾质土随粗料含量变化呈现出悬浮–密实、密实–骨架和骨架–空隙3种不同结构,因而表现出不同的压实特性。依据等量替换法剔除超径颗粒后,对糯扎渡堆石坝心墙料的不同掺砾量的宽级配砾质土进行了重型击实试验,研究了宽级配砾质土在不同粗料含量、不同结构下的压实特性,并对击实作用下颗粒破碎规律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随掺砾量或粗料含量的增大,最大干密度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击实后颗粒破碎随粗料含量的增大而增加。  相似文献   

19.
研究石墨烯微片(GNS)对特种环氧树脂(AG-80/JD-919)的热稳定性和燃烧性能的影响。首先采用溶液共混法将GNS 添加到环氧树脂中,并利用热重分析仪(TGA)和锥形量热仪(CCT)分别对阻燃环氧树脂进行热稳定性和阻燃性能的测试分析。结果表明,GNS 添加量为6%时,环氧树脂的残炭量提高了4.6%,同时峰值热释放速率(pHRR)和总热释放量(THR)分别降低了40.63%和15.43%。因此,GNS 能够改善环氧树脂的热稳定性及其阻燃性能,这主要与GNS 在环氧树脂基体热分解过程能够起到物理阻隔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0.
Pu  Shaoyun  Zhu  Zhiduo  Zhao  Liming  Song  Weilong  Wan  Yu  Huo  Wangwen  Wang  Hairong  Yao  Kai  Hu  Lele 《Bulletin of Engineering Ge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2020,79(10):5141-5159

Because of its poor engineering properties, silt often needs to be treated to meet the design requirements. Solidification using binder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methods to improve the engineering properties of silt. Lime or/and cement are often used to treat silt. However,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soil are closely related to its microstructure. Although much research has been done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stabilization mechanism of lime or/and cement solidified silt, the multi-scale research between the microstructure and macroscopic mechanics properties of solidified silt has received no attention. Therefore, in this paper, unconfined compression, mercury intrusion,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tests were conducted on lime, cement, and lime and cement mixtures (LC) solidified silt. The microstructure parameters of particle, pore, and contact zone were extracted from SEM images. Meanwhile, the effect of curing time and binder dosage on the microstructure parameters was analyzed. In addi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cro-parameters and macro-mechanical strength was establish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article diameter, particle area, contact zone diameter, and contact zone area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curing time and binder dosage, while the pore ratio, fractal dimension of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PSD), and fractal dimension of contact zone size distribution (CZSD)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binder dosage. The unconfined compressive strength (UCS)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particle roundness, pore area, pore diameter, pore ratio, and fractal dimension of PSD, and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fractal dimension of pore size distribution (PPSD). In addition, there were no obvious relationships between UCS and pore roundness, contact zone area, and fractal dimension of CZS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