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慢性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是慢性肝炎肝病的重要原因,其特点是隐匿性,往往在常规生化或免疫学检查时被发现。虽然仅于半数慢性HCV感染者血清转氨酶升高,但几乎所有病例肝活检均显示不同程度的慢性肝炎改变。约10%~20%的慢性丙型肝炎(丙肝)在20年内演变为肝硬化,少数进一步演变为肝癌[1]。在美国,接受肝移植的患者中约20%~30%是终末期慢性丙肝。慢性丙肝治疗的目的包括根除或长期抑制病毒复制,减轻肝内炎症和纤维化,最终阻抑进展为肝硬化、肝癌和肝衰竭。抗病毒是丙肝治疗的关键。曾用于抗HCV的疗法有多种(表1),但仅有干扰素被证明有…  相似文献   

2.
目前全球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率约为3%,我国的抗-HCV抗体阳性率约3.2%,尚无预防疫苗,以基因Ⅰ型为主(占80%),其中又以Ⅰb型最为常见(占64%)。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随着病情的发展进展为终末期肝硬化或肝癌,  相似文献   

3.
程勇前  赵平  王晓峰  聂青和 《肝脏》2004,9(1):58-60
随着对利巴韦林抗病毒作用机制研究的深入,以及长效干扰素的出现并批准用于临床,单用普通干扰素治疗失败者的再次抗病毒治疗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联合利巴韦林,或用长效干扰素进行抗病毒治疗可以提高丙型肝炎患者的持续病毒学应答率(SVR,治疗结束后24周血清HCV RNA阴性),但是,毕竟有一部分患者仍然无效。因此,许多学者针对如何选择合  相似文献   

4.
最近10年来慢性丙型肝炎治疗有较大进展,从单用α干扰素(interferon-α,IFN-α)治疗发展到以IFN与利巴韦林(RBV)联合治疗。新近几年,由于pegyloated聚乙二醇干扰素(PEG)的应用,提倡PEGIFN/RBV联合治疗,提高了SVR率。  相似文献   

5.
肖宏  陶慧峰  陈楠  张宇一 《肝脏》2011,16(5):393-394
未接受过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推荐的标准治疗方案是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联合利巴韦林,其疗效较好,超过60%的患者可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对于曾接受过以IFN为基础抗病毒治疗失败的CHC患者,则需探索有效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pegylated interferon,PEG-IFN)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不同病毒学应答模式与疗效的关系及获得快速和早期病毒学应答的预测因素,为临床抗病毒治疗疗效判定和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81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均给予pegylated interferon alpha-2a(PEG-IFNα-2a)135-180μg或PEG-IFNα-2b50-80μg,1次/wk皮下注射;利巴韦林800-1200mg/d,对所有患者进行治疗前、治疗4、12、24、48wk和停药后至少24wk的随访,详细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RNA水平、肝硬化程度、脂肪肝、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糖尿病史、饮酒史、输血史、既往抗病毒治疗史等等.根据治疗情况将患者分为快速病毒学应答(rapid virological response,RVR)组、早期病毒学应答(early virological response,EVR)组、无应答(no response,NR)组、复发(relapse,RL)组和持续病毒学应答(sustained virologic response,SVR)组.分别应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分析获得RVR和EVR的影响和预测因素.结果:81例患者中51例(62.9%)获得RVR,65例(80.2%)获得EVR,65例(80.2%)获得SVR,10例(12.3%)NR,6例(7.4%)FL.RVR组88.2%获得SVR,EVR组90.8%获得SVR.未获RVR和EVR的患者16人(19.8%),其中6人(37.5%)获得SVR,6人(100%)均未复发.3组SVR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0.622,P<0.05),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VR、NR和RL组的RVR率分别为69.2%、0%、100.0%;EVR率分别为90.8%、0%、100.0%.3组RVR率及EVR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0岁,HCVRNA载量<4×105,无肝硬化与快速病毒学应答有关;年龄≤40岁,HCVRNA载量<4×105,无肝硬化,BMI<24kg/m2与早期病毒学应答有关.将上述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基线HCVRNA载量和肝硬化是预测RVR和EVR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RVR和EVR的获得是获得SVR的重要预测因素;未获得RVR和EVR的患者通过1年疗程的治疗,少部分患者仍可获得SVR;RVR和EVR不能预测复发.年龄、基线病毒载量、有无肝硬化和体质量指数与RVR和EVR的获得密切相关.基线病毒载量、有无肝硬化是预测RVR和EVR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7.
慢性丙型肝炎(CHC)的抗病毒治疗已走过10余年历史,初步确立了干扰素联合RBV治疗CHC的临床地位和疗效评价标准。只要治疗后保持持续病毒学应答(sustained viralogic response,SVR),即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少肝移植和肝癌的发生率。在诸多影响疗效的因素中,以病毒基因型、病毒载量和肝纤维化程度或IL-28B基因型、干扰素类型和利巴韦林(RBV)剂量,及直接抗病毒作用的药物(direct-actingantiviralagents,DAAs)等广受关注。一、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RBV仍是目前CHC治疗的基石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不同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治疗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的疗效,随访观察两年结果。方法 2018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CHC患者123例,其中接受索磷布韦/维帕他韦(SOF/VEL)治疗52例,接受艾尔巴韦/格拉瑞韦(EBR/GZR)治疗43例,接受来迪派韦/索磷布韦(LDV/SOF)治疗28例,均连续治疗12 w,随访24 m。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血清HCV RNA,比较不同方案治疗患者快速病毒学应答(RVR)、早期病毒学应答(EVR)、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TVR)和持续病毒学应答(SVR)情况。结果 SOF/VEL、EBR/GZR和LDV/SOF治疗患者RVR分别为96.2%、93.0%和92.9%,EVR分别为98.1%、97.7%和96.4%,ETVR和SVR均为100.0%,组间疗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治疗过程中,SOF/VEL、EBR/GZR和LDV/SOF治疗组出现恶心、乏力和头晕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3.5%、11.6%和21.4%,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三组获得...  相似文献   

9.
我们观察了78例干扰素a-2b、苦参素(苦豆子)联合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具有抗病毒和免疫调节及有效地抑制HCV、RNA,清除慢性病毒性肝炎病人,使肝脏炎症消散的作用。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1丙型肝炎的流行情况 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流行广泛,呈全球性分布,全球HCV感染者约为1.7亿人。我国在1992年全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HCV感染率为3.2%,约为3700万人。2丙型肝炎的自然史和存在的问题 HCV感染后,慢性化率极高,可达50%-85%。而慢性丙肝如不及时和合理治疗,发展为肝硬化可  相似文献   

11.
对标准干扰素加利巴韦林治疗无效患的再治疗一直令人失望,这些患一个疗程的长效干扰素加利巴韦林再治疗的应答率低于15%。  相似文献   

12.
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和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CHC)是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是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抗病毒治疗能够显著延缓疾病进展,降低CHB、CHC相关肝硬化失代偿和肝细胞癌风险,改善远期预后。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利用传统或新型的指标及其模型,可有效地监测抗病毒治疗疗效和疾病进展,可作为指导病毒性肝炎精准诊疗的重要工具。基于生物学标志物指导的诊疗策略有望进一步提升我国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治疗疗效,降低相关病死率,助力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30年病毒性肝炎相关病死率下降65%”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13.
贺俊英 《山东医药》2005,45(23):66-66
1982年2月~2002年8月,我院采用干扰素(IFN)联合胸腺肽治疗慢性丙型肝炎(HCV)64例,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将126例慢性丙型肝炎(丙肝)患者随机分为两组。IFN组62例,男44例,女18例;年龄18~65岁,平均43岁。IFN联合胸腺肽组(联合组)64例,男45例,女19例;年龄16~67岁,平均43.5岁。  相似文献   

14.
徐克成 《胃肠病学》2002,7(6):321-323
慢性丙型肝炎呈缓慢进展过程,从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CV)发展到肝硬化的中位时间为28~32年[1]。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是否需要治疗、如何治疗、耗费和效果是否成正比等,均是需要医师和患者共同协商的问题。现将当前慢性丙型肝炎治疗的若干观点和看法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5.
回眸2011年,在慢性丙型肝炎(CHC)治疗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2011年欧洲肝脏研究学会(EASL)首部《HCV感染诊治指南》通过《肝脏病学杂志》在线发表;美国肝脏病研究学会(AASLD)更新了丙型肝炎指南,具体提出了基因1型慢性HCV(丙肝病毒)感染治疗方案,为提高持续病毒应答(SVR)率和HCV清除率带来新的希望.随着基因学研究的深入,已肯定宿主基因IL28BP编码干扰素γ,其多态性是丙型肝炎治疗后预测患者获得SVR的强有力因子.随着非核苷类抗HCV药物的开发和临床Ⅰ、Ⅱ、Ⅲ期试验的实施,一批直接抗病毒(directacting antiviral,DAA)药物的问世,给HCV感染的治疗带来了曙光,无干扰素治疗方案有望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6.
17.
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引入拉米夫定(第一个有效治疗慢性HBV感染的非干扰素制剂)以来,在治疗乙肝患方面的关键问题已发生了变化。的确,现已证实与HBV感染相关的主要并发症(包括肝细胞癌和肝失代偿)在拉米夫定治疗的广泛性肝纤维化患中得到了减少。与HBV感染的口服抗病毒治疗获得之前的年代相比(当时干扰素a仅对一部分患有效且副作用较大),现在的抗病毒制剂作用更强但要避免病毒耐药性的出现。初始制剂的选择将决定哪种抗病毒方案对需要长期抗病毒治疗患更适用。单一治疗—抗病毒耐药性的挑战  相似文献   

18.
余佳平 《肝脏》2015,(1):86-88
<正>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具有隐匿性,无论是急性还是慢性HCV感染都缺乏明显的症状和体征,急性HCV感染慢性化比率高达50%~85%[1],如不及时治疗,慢性感染可致肝脏炎症坏死和纤维化,进而发展为肝硬化、肝癌,将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使治疗成本大幅上升,给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慢性丙型肝炎(CHC)主要应用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RBV)治疗。我们回顾性分析了339例接受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19.
丙型肝炎的联合抗病毒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是慢性肝炎及终末期肝病的重要原因,其具有很大的隐匿性,往往在常规生化或免疫学检查时被发现。抗病毒是治疗丙型肝炎的关键;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已成为抗HCV治疗的经典方案。但由于HCV具有大量基因型、亚型及高度变异性,特别是基因1b型HCV感染,各种抗病毒治疗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随着聚乙二醇干扰素的大规模应用,联合治疗或为较好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0.
目前,长效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是治疗慢性丙型肝炎(CHC)最有效的方法,持续病毒学应答率(SVR)现已升至50%。但是随着SVR上升,与治疗相关贫血的发生率也在上升。贫血是CHC抗病毒治疗最常见的并发症,在所有接受治疗患者中约半数可能会发生贫血。近期两个临床试验中,接受治疗48周的患者,[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