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应用超声研究成人严重骨性Ⅲ类错骀吞咽时舌的运动,探讨超声在研究吞咽运动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例成年严重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男9例,女11例,平均20.5岁)作为骨性Ⅲ类错(牙合)组;11名正常(牙合)成人(男3名,女8名,平均23.5岁)作为健康对照组.通过M型超声图分析受试者吞咽过程中舌的运动范围、运动时间和运动速度.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骨性Ⅲ类错(牙合)组吞咽时舌的总运动时间[(1.98 4-0.24)s]大于健康对照组[(1.71±0.4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吞咽第2期和第3期舌的运动时间[分别为(0.24±0.07)8和(1.17±0.21)s]大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0.16±0.07)s和(0.89±0.29)s],吞咽第1期舌的运动速度[(3.20±1.30)mm/s]小于健康对照组[(5.08±1.99)m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吞咽第5期舌的运动范围[(0.38±0.28)mm]小于健康对照组[(0.77±0.7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型超声是研究吞咽运动的一种较准确、简便的方法.成年骨件Ⅲ类错(牙合)患者吞咽时的舌运动有显著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的颅面结构与颈椎姿势的相关性.方法对45例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拍摄自然头位时的头颅定位侧位片.结果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的SN-VEL、SN-OPT、SN-CVT与SNA、SNB、SND、SNPo存在显著负相关,与SN-GoGn、SN-PP、SN-OP、NSGn等变量存在显著正相关.结论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的颅面结构与颈椎姿势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陈琳  丁寅 《口腔正畸学》2002,9(1):35-37
目的研究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的颅面结构与颈椎姿势的相关性.方法对45例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拍摄自然头位时的头颅定位侧位片.结果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的SN-VEL、SN-OPT、SN-CVT与SNA、SNB、SND、SNPo存在显著负相关,与SN-GoGn、SN-PP、SN-OP、NSGn等变量存在显著正相关.结论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的颅面结构与颈椎姿势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下切牙区牙槽骨形态特征.方法 对17例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及10例正常(牙合)对照者进行锥体束计算机断层(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技术扫描拍摄,并对相关数据进行测量分析.结果 ①骨性Ⅲ类错(牙合)下切牙区牙槽骨厚度较正常(牙合)者薄(3.3±0.6) mm,其根尖点距唇侧骨皮质距离较近(0.8±0.4)mm(P<0.01);②骨性Ⅲ类错(牙合)牙槽骨附着高度较正常(牙合)者低,尤其是唇侧牙槽附着高度较低(5.2±1.3) mm(P<0.01);③下切牙倾斜度与牙槽骨厚度、唇侧牙槽附着高度、根尖点距唇侧牙槽骨距离具有相关性.结论 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的下切牙区牙槽骨厚度较薄,唇侧牙槽骨附着高度较低并且与下切牙唇倾度有一定的相关性.临床中应重视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的牙槽骨形态对于下切牙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骨性Ⅲ类患者发音错误与颅面组织结构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发音错误与其软硬组织结构的相关性.方法 对15名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语音样本,利用计算机语音工作站声学分析的方法,分别判断其元音、辅音及总的发音错误数.以反映牙颌面结构位置和关系的多项头影测量值为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辅音错误数与∠...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锥形束计算机成像技术(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对骨性Ⅲ类错牙合下颌中切牙冠根形态进行分析,并探讨其与牙槽骨形态之间的关系.方法:从拍摄CBCT的患者中随机选取40例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为实验组,个别正常牙合15例为对照组,并且将实验组根据下中切牙唇倾度不同分为舌倾组和直立组2个亚组,测量下颌中切牙冠根角、冠长、根长、冠根比和实验组牙槽骨形态,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实验组冠根角小于对照组(P<0.01);(2)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直立组冠根角小于舌倾组(P<0.01),直立组根长大于舌倾组(P<0.05);(3)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冠根形态与牙槽骨形态有不同程度相关性(P<0.05).结论: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下颌中切牙冠根成角明显,并且直立组和舌倾组中的下颌中切牙冠根形态存在显著差异;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下颌中切牙冠根形态与牙槽骨形态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骨性Ⅱ类与Ⅲ类错(牙合)畸形舌的大小及姿势位置,探讨舌与矢状向骨性错(牙合)畸形的关系.方法:选用Ⅱ类错(牙合)畸形病例20例,其中男为9例,女为11例,平均年龄在13岁.Ⅲ类错(牙合)畸形病例20例,其中男为11例,女为9例,平均年龄在15岁.头影测量进行舌总面积、舌体面积、舌根面积、(牙合)平面以上舌面积、舌体的位置(S0、UO)以及舌体高度及长度及舌体的姿势位(ET、HET、Ltg1-7)的比较分析.结果:1)舌体的前后位置在两种畸形之间未见显著差异.2)舌体的上部形态(Ltg1-7)及(牙合)平面以上的面积二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3)Ⅲ类错(牙合)畸形病例的舌总面积及舌体面积大于Ⅱ类错(牙合)畸形病例,舌根面积两类错(牙合)畸形之间无显著不同.4)下颌骨长度(Go-Gn)与舌总面积、舌体面积、舌根面积及舌体长度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Ⅲ类错(牙合)畸形与Ⅱ类错(牙合)畸形之间舌体矢状向大小不同,其与下颌骨长度存在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乳牙期骨性Ⅱ类与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颅底形态的差异。方法:选取乳牙期骨性Ⅱ类及Ⅲ类错(牙合)畸形患儿各20例,通过头影测量分析,比较两种骨面型患者颅底形态的差异。应用SPSSl3.0统计软件,对测量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及相关分析。结果:骨性Ⅱ、Ⅲ类错(牙合)患者全颅底长及后颅底倾角减小且有显著差异,后颅底长、前颅底长及颅底角减小,但变化无统计学差异。SNA角与前颅底长(S-N)、后颅底长(S-Ba)及全颅底长(N-Ba)呈显著正相关:SNB与侧颅底长(S-Ar,N-Ar)、全颅底长(N-Ba)及颅底角(NSAr,NSBa)呈显著负相关,与后颅底倾角(SBa-FH)显著正相关。结论:乳牙期不同类型错(牙合)畸形与颅底形态有关,后颅底对颅面形态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
儿童骨性Ⅲ类错(牙合)早期颅面形态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安氏Ⅲ类错(牙合)是临床常见的错(牙合)畸形,它严重影响儿童颅面部正常生长发育,并随年龄的增长而日益加重.近年来有学者对儿童骨性Ⅲ类错(牙合)的颅面形态进行了研究,发现该错早期已具有成人安氏Ⅲ类错颅面形态大部分的特征[1],表现为颅底结构、面部矢状和垂直向关系和牙及牙槽、软组织外形不同程度的异常.由此探讨机制,为早期矫治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儿童替牙期骨性AngleⅢ类错(牙合)与正常(牙合)的咀嚼肌肌电变化规律.方法:对20例替牙期AngleⅢ类骨性错(牙合)儿童及20名正常(牙合)儿童进行咀嚼肌肌电图检查,测量嚼肌深浅层和颞肌前后束在姿势位、牙尖交错咬合位、前伸运动边缘位、后退运动边缘位的肌电活动,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姿势位嚼肌与颞肌的肌电活动均大于正常(牙合);牙尖交错咬合位嚼肌、颞肌肌电位均较正常(牙合)小;下颌前伸时颞肌前束肌电显著性高于正常(牙合);下颌后退时,嚼肌显著性高于正常(牙合).结论:替牙期AngleⅢ类骨性错(牙合)肌电有其特征性,提示早期矫治替牙期AngleⅢ类骨性错(牙合)不仅能解决美观问题,更有利于改善咀嚼肌收缩功能,减少肌功能对颅面形态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1.
《口腔医学》2017,(1):72-74
目的应用CBCT测量分析替牙期骨性Ⅲ类高角错牙合颞下颌关节的骨性结构,探讨替牙期骨性Ⅲ类高角错牙合与正常牙合颞下颌关节的形态结构差异。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替牙期骨性Ⅲ类高角错牙合与正常牙合患者各20例,在牙尖交错位拍摄CBCT,使用Invivo 5软件进行图像重建,选取所要研究的颞下颌关节区域进行测量分析。结果替牙期骨性Ⅲ类高角组髁突长轴径、关节窝宽度、髁状突长度大于正常组,而髁突前后径、关节窝深度、关节结节后斜面倾斜角和髁状突高度小于正常组(P<0.05)。结论替牙期骨性Ⅲ类高角错牙合颞下颌关节的髁状突和关节窝形态结构与正常牙合不同。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锥形束CT(CBCT)研究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颞下颌关节的影像学特征,探讨Ⅲ类功能状态下,颞下颌关节的生长、改建机制。方法:从就诊于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的患者中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及骨性Ⅰ类错牙合患者各20名,使用NNT viewer 5.3图像处理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及线距和角度的测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组和替牙期骨性Ⅰ类错牙合患者组对比结果为:矢状面双侧关节前间隙偏小、双侧关节上间隙偏小、双侧关节结节斜度偏小;冠状面双侧关节内间隙偏小,双侧关节上间隙偏小,双侧关节外间隙偏小,右侧髁状突角度偏小;横截面右侧髁状突前后径偏小。结论: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颞下颌关节发育不充分,呈现髁状突,关节窝深度,关节结节斜度;冠状面关节内、外间隙均较小的特征。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髁状突在关节窝中处于前置近关节窝顶位置。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颞下颌关节影像学特征与其功能状态相适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正畸去代偿前后严重的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下切牙区牙槽骨形态变化情况。方法对15例接受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严重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男9例,女6例,平均年龄23.6岁),分别在治疗前(T0期)和正颌手术前1个月(T1期)进行CBCT摄片。分别测量正畸前及术前正畸结束时下切牙区牙槽骨形态,包括牙槽骨厚度、牙槽骨附着高度、牙根长度等指标。相关数据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正畸去代偿前后的比较结果显示:1正畸去代偿以后下切牙唇倾度增大,根尖点距舌侧骨皮质距离变小(P<0.01);2牙槽骨厚度未见明显改变;3唇舌侧牙槽骨附着高度矫治后均有降低,尤其是舌侧牙槽骨附着高度降低显著(P<0.01);4牙根长度测量未见明显改变。当下切牙进行较大范围的唇向倾斜运动时,牙根向舌侧骨皮质靠近,牙槽骨附着高度进一步降低。结论在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的矫治中,由于需要在不良的牙槽骨形态中移动下切牙,必须密切关注其牙周组织状况、牙槽骨形态变化以及牙根与牙槽骨的关系,选择恰当的矫治方案,减少下切牙过度地唇舌向移动,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成人严重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下颌骨联合形态结构与下切牙位置的相关关系。方法选择需接受正颌手术的严重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70人(ANB〈-3°),男性37名,女性33名,年龄范围18—28岁。根据下颌平面角的大小将患者分为均角(43例)及高角(27例)二组。利用X线头影测量进行下颌骨联合形态结构与下切牙位置的相关分析。结果高角组较均角组下颌骨联合形态更高、更窄,高角组下切牙倾斜程度与下颌骨联合长轴的倾斜度有密切关系(r=0.78117),而均角组下切牙倾斜程度与下颌骨联合牙槽骨长轴倾斜度有密切关系(r=0.81774),同时下颌骨联合基骨唇侧骨板的舌倾角度在高角组较均角组有减小的趋势。结论治疗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时需考虑下颌骨联合的形态,尤其高角病例由于下颌骨联合的形态较高较窄,提示我们去代偿或代偿性移动下切牙的范围可能要小。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后前位头颅定位片头影测量分析,探寻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正位颅面骨结构特征以及与正常(牙合)的差异。方法对41例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后前位头颅定位片进行描记、定点测量,共8项线距测量及12个颅面骨标志点的纵坐标测量,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与正常值比较。结果男女患者颅面骨宽度绝对值、而中部/面下部宽度比以及升支高度和髁突颏点间距,颏点、下中切牙中点、髁突上点和髁突外侧点等颅面骨标志点的纵坐标与正常参考值相应数据均表现出一定的差异。结论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正位颅面骨结构与正常(牙合)之间存在明显差异,面部宽度比例以及某些骨性标志点的垂直向位置表现异常。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不同矢状骨面型下颌联合形态与下切牙角度和位置的特点及其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2020年于山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正畸科就诊的错牙合畸形患者60例,根据ANB角(上牙槽座点、鼻根点与下牙槽座点构成的角)分为骨性Ⅰ类、Ⅱ类和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各20例。通过锥形束CT(CBCT)分析不同矢状骨面型患者的下颌联合形态[包括下颌联合高度(Id-Me)、下颌联合凹陷度(Id-B-Pog)和下颌联合突度(B-Pog-Me)]、下切牙角度(IMPA)及下切牙根尖前后骨量(LA和LP)的差异。结果    不同矢状骨面型患者Id-Me、Id-B-Pog、IMPA、L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与骨性Ⅰ类和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相比,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Id-Me、Id-B-Pog较大,IMPA和LP较小;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LP大于骨性Ⅰ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其他测量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此外,IMPA与Id-Me、Id-B-Pog呈弱负相关性(r值分别为-0.384、-0.262,均P < 0.05)。结论    不同矢状骨面型下颌联合形态与下切牙角度和位置各异,下颌联合形态与下切牙角度之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骨性Ⅲ类错[牙合]和正常[牙合]切牙区牙槽骨的形态结构与垂直骨面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47张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病例矫治前的X线头颅侧位片及43张正常[牙合]恒牙期的头颅侧位片,测量上下切牙区的牙槽骨形态结构的相应项目、指标,并对相同面角的骨性Ⅲ类错[牙合]与正常[牙合]的测量结果进行t检验。结果:对于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其UP值在高面角组与中等面角组、低面角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LA值及MxAD值在高面角组与中等面角组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正常[牙合],其MdAD值在高面角组与中等面角组、低面角组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LA值在高面角组与中等面角组、低面角组的差别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相同面角骨性Ⅲ类错[牙合]的LA值均低于正常殆(P〈0.05),UP值在中等面角组、低面角组与正常[牙合]的差别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MdAD值也均为骨性Ⅲ类错[牙合]显著小于正常[牙合](P〈0.01)。结论:骨性Ⅲ类错[牙合]和正常[牙合]的切牙区牙槽骨的形态结构在不同垂直骨面型之间及相同垂直骨面型间均有不同。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不同拔牙模式矫治的轻度骨性Ⅲ类错牙合成人患者的侧貌变化。方法:选择40例诊断为设计拔除4个前磨牙或第三磨牙矫治的轻度骨性III类错牙合的成人病例,分为两组,每组各20例。用头影测量分析法比较矫治前后的变化以及软硬组织的相关性。结果:拔除前磨牙组变化主要在于内收上下前牙。拔除第三磨牙组在于唇倾上前牙,软组织改变分别是内收下唇和唇倾上唇代偿(P<0.05)。软硬组织的变化具有一定相关性(P<0.05)。结论:不同拔牙模式对轻度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矫治后侧貌的改变是有差别的,但在一定程度上都能改善凹面型和颏部形态。  相似文献   

19.
《口腔医学》2017,(12):1087-1089
目的通过CBCT测量研究,探讨成人安氏Ⅱ类与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颅底形态的差异。方法选取19岁到26岁之间安氏Ⅱ类及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各20例,通过CBCT测量分析,比较两种错牙合畸形患者颅底形态的差异。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测量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及相关分析。结果相对于安氏Ⅱ类患者,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颅底角(NSBa)显著减小,前颅底长(S-N)、后颅底长(S-Ba)及全颅底长(N-Ba)变化无统计学差异。SNA角与前颅底长、后颅底长及全颅底长呈正相关。SNB与颅底角呈显著正相关,与前颅底长、后颅底长及全颅底长呈显著正相关。ANB与颅底角呈显著负相关。结论成人不同类型错牙合畸形与颅底形态有关,颅底角对颅面形态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成人骨性Ⅲ类错患者的颅面结构与颈椎姿势的相关性。方法 对 4 5例成人骨性Ⅲ类错患者拍摄自然头位时的头颅定位侧位片。结果 成人骨性Ⅲ类错患者的SN -VEL、SN -OPT、SN -CVT与SNA、SNB、SND、SNPo存在显著负相关 ,与SN -GoGn、SN -PP、SN -OP、NSGn等变量存在显著正相关。结论 成人骨性Ⅲ类错患者的颅面结构与颈椎姿势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