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以树突状细胞和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为效应细胞的过继免疫治疗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患者细胞免疫功能调节的影响。 方法 选择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2012年4月—2015年4月期间收治的初诊DLBCL患者23例,经过化疗或化疗联合放疗至少达部分缓解。采用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采集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制备DC-CIK细胞,每例患者至少输注4个疗程。血液细胞分析仪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计数,流式细胞术检测总T、Th、Ts、Treg、NK细胞水平,ELISA方法检测INF-γ、IL-2水平,观察治疗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4个疗程DC-CIK细胞治疗后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计数[absolute lymphocyte count,ALC,(2.17±1.58)×109/L]明显高于治疗前水平[(0.83±0.79)×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reg细胞水平[(4.92±2.38)%]明显低于治疗前水平[(6.01±2.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总T、Th、Ts、CD3+ T、CD3+CD4+ T、CD3+CD8+ T、NK细胞、IL-2和INF-γ平均水平在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自体DC-CIK细胞治疗可以通过提高ALC、降低Treg细胞水平改善初治DLBCL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小儿哮喘的发生发展受免疫系统的影响,本文探讨哮喘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和CD4+T细胞亚群的变化情况,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 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2月哮喘患儿80例作为哮喘组,健康体检儿童8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和CD4+T细胞亚群含量。 结果 哮喘组CD3+、CD4+、CD19+、CD4+/CD8+[(62.13±11.24)%、(32.97±6.57)%、(24.35±11.21)%、(1.66±0.31)%]高于对照组[(71.16±12.64)%、(37.68±7.12)%、(13.87±8.46)%、(1.43±0.28)%,P<0.05],哮喘组CD8+[(19.87±4.21)%]低于对照组[(26.37±4.65)%。P<0.05]。哮喘组Th2、Th17、Treg、Th17/Treg[(4.42±2.14)%、(1.71±0.97)%、(7.65±1.35)%、(0.22±0.05)%]均高于对照组[(1.96±1.25)%、(0.89±0.42)%、(5.91±1.28)%、(0.15±0.03)%,P<0.05],哮喘组Th1/Th2[(1.31±1.32)]低于对照组[(2.70±1.47),P<0.05],2组Th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组淋巴细胞[(36.57±13.24)%]低于对照组[(59.64±15.47)%,P<0.05],哮喘组单核细胞[(12.17±4.21)%]高于对照组[(3.68±1.74)%,P<0.05],2组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细胞与Th1、Th2、Th17呈负相关(P<0.05),单核细胞与CD3+、CD4+、CD19+呈负相关(P<0.05),与CD8+呈正相关(P<0.05)。 结论 哮喘患儿存在淋巴细胞亚群和CD4+T细胞亚群异常,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和CD4+T细胞亚群含量可用于哮喘患儿免疫功能判断。   相似文献   

3.
加味肾气丸对Th1、Th2细胞凋亡及细胞因子表达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加味肾气丸对哮喘Th1、Th2细胞凋亡及表达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分离哮喘患者外周血CD4+细胞 ,分别以CCR5及CCR3和Th1 /Th2标志 ,检测其凋亡及INF -γ及IL -4表达 ,并观察加味肾气丸对其影响。结果 :空白对照与加味肾气丸 (浓度分别为 0 0 1、0 0 2、0 0 4g/ml)刺激体外培养支气管哮喘外周血CD4+细胞 2 4h分泌IL -4水平分别为 894 5 6± 3 1 0 2 2、480 0 5± 1 1 2 2 3、440 2 1± 1 0 5 1 1及 41 1 84± 1 0 3 2 5 pg/ml(与空白对照相比 ,p<0 0 5 ) ;Th2细胞凋亡率分别为 2 4 3 3± 3 2 9、3 2 68± 5 94、3 6 74± 5 44、3 8 5 8± 6 41 %(与空白对照相比 ,P <0 0 5或 0 0 1 ) ;与空白对照相比 ,不同浓度加味肾气丸对体外培养支气管哮喘患者CD4+细胞分泌INF -γ及Th1细胞凋亡无明显影响 (P <0 0 5 )。结论 :加味肾气丸通过诱导Th2细胞凋亡纠正哮喘Th1 /Th2失衡 ,抑制哮喘气道炎症  相似文献   

4.
南京地区健康成年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正常值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健康成年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正常参考值。方法 :使用美国Becton Dickinson(B D)公司生产的双标荧光抗体 ,分别对 2 98例健康成年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标记 ,用B D公司的FACSCaliburTM型流式细胞仪进行检测并分析结果 ,SPSS 10 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18~ 5 7岁健康成年人外周血中CD3 + 、CD3 -、CD19+ 、CD3 +CD4+ 、CD3 + CD8+ 及CD3 -CD(16+ 56) + 细胞数分别为 6 6 6± 8 7、11 3± 4 1、35 9± 6 7、2 9 7± 7 9及 2 1 2± 9 1。CD3 +CD4+ 与CD3 + CD8+ 的比率为 1 35± 0 75。男女之间CD3 + 、CD3 + CD4+ 及CD3 -CD(16+ 56) + 细胞数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在相同地域、相同种族 ,可以建立健康成年入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正常参考值。  相似文献   

5.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及实体瘤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PBSCT)治疗恶性血液病及实体瘤的初期疗效。方法 自 2 0 0 1年 3月至 2 0 0 2年 3月 ,用PBSCT治疗恶性血液病及实体瘤患者共 2 1例 (含儿童患者 10例 ) ,其中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 8例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ANLL) 1例 ;非霍奇金淋巴病 (NHL) 8例 ;霍奇金淋巴瘤 (HD) 2例 ;多发性骨髓瘤 (MM ) 1例 ;小细胞肿癌 (SCLC) 1例。除 1例异基因和 1例同基因移植患者采用G CSF对供者进行动员外 ,其他病例均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动员方案为化疗 +G CSF。经 2~ 4次采集 ,获得MNC中位数为 5 2× 10 8 kg ,CD3 4+ 细胞为 6 4× 10 6 kg ,CFU GM为 3 6× 10 5 kg。预处理方案 :17例患者采用Cy TBI,4例患者采用高剂量化疗方案。结果 所有患者移植后均重建造血。外周血WBC于移植后 4 4± 2 5d降至 0。PLT于 7 6±2 2d降至 10× 10 9 L以下。WBC >1 0× 10 9 L、中性粒细胞 >0 5× 10 9 L、PLT >2 0× 10 9 L ,分别为 10± 3d、11± 3d、15± 7d。 5例患者于移植后 1~ 6个月死于感染或病情复发 ,其余患者均无病存活 2~ 11个月 ,疗效仍在近一步随访中。结论 PBSCT对儿童及成人恶性血液病、实体肿瘤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血液肿瘤的初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PBSCT)治疗儿童血液肿瘤的初期疗效。方法  2 0 0 1年 5月至 2 0 0 2年 3月 ,以PB SCT治疗儿童血液肿瘤患者共 10例 ,其中 :ALL 5例 ;ANLL 1例 ;NHL3例 ;HD1例。除 1例同基因移植患儿采用G CSF(10 μg/kg ,1/d ,皮下注射 ,共 4d后开始采集 )对正常供体进行动员外 ,其他患儿均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动员方案为 :MOEP +G CSF。经 2~ 3次采集 ,获得MNC中位数为 5 4× 10 8/kg ,CD3 4+ 细胞为 6 1× 10 6/kg ,CFU M为 3 3× 10 5/kg。预处理方案 :Cy/TBI(8例 )或CEAC(2例 )。结果 所有患者移植后均重建造血。WBC >1 0× 10 9/L、中性粒细胞 >0 5× 10 9/L、PLT >2 0× 10 9/L ,分别为 (10± 3 )d、(11± 3 )d、(14± 5 )d。 1例患儿于移植后 3个月随访行常规化疗 ,因骨髓重度抑制继发感染死亡 ,1例患儿于移植后 4个月病情复发死亡。其余患者均无病存活 2~ 9个月 ,疗效仍在近一步随访中。结论 初期疗效显示 ,PBSCT是儿童血液肿瘤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外周血T、B淋巴细胞亚群及Th1类细胞因子在乙肝肝硬化患者中的变化.方法 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10月期间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65例乙肝肝硬化患者为观察组,同时期的65名体检健康人员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受检者外周血T、B淋巴细胞亚群及Th1类细胞因子水平,比较观察组患者中不同Child-pugh分级、是否伴有脾肿大患者的外周血T、B淋巴细胞亚群及Th1类细胞因子水平.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3+CD4+及CD4/CD8)及CD5+、血清IL-2水平分别为(57.20±5.15)%、(35.35±3.60)%、(28.98±2.81)%、(1.23±0.12)、(63.23±5.75)%及(4.31±0.41)ng/mL,均低于对照组的(64.24±5.78)%、(42.56±4.18)%、(37.35±3.95)%、(1.78±0.21)、(70.45±6.38)%及(6.20±0.63)ng/mL,其他外周血B淋巴细胞亚群指标(CD20+、CD40L+及CD5+CD19+)及Th1类细胞因子(IFN-γ、TGF-β及TNF-α)分别为(6.84±0.45)%、(9.45±0.63)%、(5.72±0.46)%、(105.64±10.72)ng/L、(276.72±34.75)pg/mL及(1.63±0.24)ng/mL,均高于对照组的(3.31±0.25)%、(5.25±0.37)%、(2.43±0.22)%、(80.25±6.34)ng/L、(169.89±20.34)pg/mL及(0.83±0.13)ng/mL,且观察组中不同Child-pugh分级及是否伴有脾肿大患者的上述指标检测结果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外周血T、B淋巴细胞亚群及Th1类细胞因子在乙肝肝硬化患者中呈现明显异常表达状态,对乙肝肝硬化患者的Child-pugh分级及脾肿大均有一定的检测价值.  相似文献   

8.
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诱导Th1/Th2细胞分化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研究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 (DC)与Th0细胞在不同比例条件下 ,诱导Th0向Th1/Th2分化的关系。方法 :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传统的方法诱导得到DC ,将DC与自体的Th0细胞以 1∶4和 1∶30 0的比例混合培养 4天 ,收集Th细胞 ,经CD3和CD2 8抗体扩增 4 8h ,ELISA法测上清中IFN γ和IL 4的浓度。 结果 :从外周血中诱导出DC高表达CD83(73.4 % )、CD86 (90 .3% )、HLA DR(6 8.5 % )和CD4 0 (73.7% ) ,DC与Th0以 1∶4混合 ,产生的IFN γ与 1∶30 0混合组比有显著差异〔(34± 4 .3) μg/Lvs(3.5± 1.2 ) μg/L〕 ,产生的IL 4亦有显著差异〔(2 5 ± 4 .3)ng/Lvs (35 0± 12 0 )ng/L〕。  结论 :人外周血DC与Th0高比例混合时 ,诱导Th0向Th1分化 ;低比例混合时 ,诱导Th0向Th2分化。显示人外周血DC在调控T淋巴细胞免疫应答类型上具有可塑性 ,为临床移植物抗宿主病 (GVHD)免疫干预治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小儿支气管哮喘发作期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的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 84例支气管哮喘发作期患儿进行了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总IgE测定 ,并与健康儿童对照组进行比较。方法 :采用单克隆抗体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试剂盒检测病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阳性细胞百分率 ;应用微粒子化学发光法测定外周血总IgE水平。结果 :哮喘组中CD4+ 平均值为 47.2 8± 8.6 4,对照组平均值为 31.10± 6 .86 ,CD4+ 值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哮喘组CD8+ 平均值 32 .19± 5 .2 1,对照组平均值为 37.14± 5 .6 1,CD8+ 值低于对照组 (P <0 .0 5 )。哮喘组总IgE平均值为 80 4± 14 4 ,对照组平均值为 2 76± 12 5 ,总IgE值高于对照组 (P <0 .0 5 )。结果提示 :小儿支气管哮喘发作期CD4+ 细胞升高 ,CD8+ 细胞下降和血清总IgE升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异基因脾细胞经受体门静脉和口服两种途径输注诱导免疫耐受的效果。方法将供体SD大鼠的脾细胞经门静脉或经口服途径输注给受体Wistar大鼠,1周后把SD大鼠的皮肤移植到相应的Wistar大鼠上。观察术后移植皮肤的存活时间,受体外周血淋巴细胞CD25的表达水平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以判断耐受水平。结果移植皮肤的平均存活时间(MST)在门静脉耐受诱导组为15·8±2·1天,口服耐受诱导组为13·0±1·3天,均较对照组长(P<0·01);组间MST比较门静脉耐受诱导组比口服耐受诱导组长(P<0·01);随各组移植皮肤存活时间的延长,外周血淋巴细胞的CD25表达水平呈下降趋势;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呈现CD4+T细胞下降,CD8+T细胞上升,CD4/CD8比值减少的趋势。结论经门静脉途径输注异基因脾细胞诱导的免疫耐受效果比经口服途径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