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房地产十年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1992年到2002年,中国房地产已走过十年路程。这十年,房地产市场从无到有,从无序到规范,从狂热到理性,从炒作到实力的比拼,几多风雨,几多变幻。如今,房地产及住宅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已为世人所公认,正逐步培育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为回顾中国房地产这十年来的不凡历程,总结其得失利弊,中国住宅商会与北京现代商报举办了“中国房地产十年论坛”。本刊将部分精彩演讲“拿来”,与广大读者共同《关注》中国房地产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2.
去年以来,福州房地产市场最为热闹的事情就是开发商“圈钱”、“圈地”忙。 虽然说福州国民经济受到国际金融海啸与国内经济下滑的影响,经过一个时期的调控、调整,已逐渐复苏,不少房地产企业开始扩张,出现圈钱圈地的新景象,“地王”两字也时常出现在媒体的字里行间,频频爆出的新地王,成了业内议论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市房地产法》的贯彻实施,房地产企业逐步改制,戴“国资”帽的房开公司逐步淡出,市场行为在土地一级市场也逐步正规规范。同时,“国八条”带来的房地产市场行为走向理智,房地产市场正由暴利时代进入微利时代。市场也由“买方”走向“卖方”,导致房地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房地产开发公司也正由盲目“圈地”扩张时代走向练“内功”时代。因此,房开公司中的“操盘手”的作用日显关键。  相似文献   

4.
曹叶 《山西建筑》2011,37(11):224-225
以近期出台的关于2011年房地产宏观调控的新“国八条”为研究对象,介绍了国家关于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措施,探讨了新“国八条”的要点和实质及具体内容,分析了新“国八条”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以帮助人们加深对新“国八条”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小兀 《城市开发》2003,(4):13-13
在“中国房地产2003”发展年会上,来自京沪深的部分开发商公布了他们今年的开发及销售目标,这些目标能否实现或者是否有炒作的嫌疑不必较真,但从他们自报的数据,不难看出开发商对当前的房地产市场是充满信心的。△潘石屹(SOHO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2002年,销售额24.1亿元,2003年计划销售额30亿元,然后公司在两地挂牌,再开一个新的项目,我们叫“321”工程。△深圳蔚蓝海岸开发商:2002年卖了2200套住宅,估计2003年我们还会大致持平。△邹翔(深圳信托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营销总监):2002年我们在深圳的130套房卖了将近5亿元,2…  相似文献   

6.
2007年10月以前,中国房地产市场上演了惊心动魄的一幕:房价快速上涨,地价快速飚升,"地王"层出不穷,大大小小的房地产企业都浸泡在圈地的浪潮中.  相似文献   

7.
《城市开发》2002,(10):13-13
<正>一、房地产市场形势 对于当前房地产形势,大家都很关心。去年底,有清华学者发表文章认为2002年将是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冬天,引起各方面的关注。7月房协召开了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杭州、浙江省等六市一省房地产市场调研会,根据参加会议各方的情况汇总,我们得出了结论,2002年不是房地产市场的冬天。 分析市场首先要以供求关系为切入点,房地产市场总的供求关系如何呢?从1999年以来,房地产供应始终保持逐年递增的势头,商品房的销售量比供给量上升还要快。从全国看,销售面积  相似文献   

8.
自2001年12月25日中央电视台播放《2002,房地产的冬天》的访谈讲话以来,2002年的中国房地产市场秩序格外引人关注。我国房地产市场形势究竟处于什么状态,是否过热?有无泡沫?是否已达到泡沫经济程度?人们对房地产“泡沫”的担忧与议论此起彼伏,成为全社会最为关注、最具争议的焦点问题。前不久,由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与北京新华在线联合发布的最新《中国行业景气分析报告》指出:当前我国房地产出现投资持续超高增长、消费持续超高增长、房价持续大幅攀升或持续居高不下、房地产投资所占比重高及房价收入比明显偏高的“五高”病症,并据此得出“…  相似文献   

9.
草家 《城市开发》2002,(10):14-14
背景:根据建设部领导提议,中房协于2002年7月在上海召开了“房地产市场形势分析会”,对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的重点和热点地区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杭州及浙江省等六市一省进行了重点分析,并对这些地区房地产市场近几年发展情况,出现的问题、今后的发展态势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讨。  相似文献   

10.
一、当前国内房地产市场基本态势 从2010年国十条起,政府出台一系列的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经过一年来房地产宏观调控,尽管房地产市场“量降价滞”的僵局持续较长时间,但国内房地产市场的调整已经开始。从2011年10月1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从2011年的第三季度开始,国内房地产市场运行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比如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有所回落,  相似文献   

11.
李晓莹 《城市开发》2005,(12):27-29
自2003年始的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至2005年加大针对性的调整力度,中国房地产市场从土地开发、定位房价到开盘销售,都受到了深层次的影响,多米诺骨牌连锁效应发挥到一个阶段性的极致。2006年,当连响的政策号角已趋向“动静相宜,待看回应”之时,我们对中国房地产市场走向作了一个大胆的推测,提出2006年中国房地产市场10大猜想。[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业界动态     
《华中建筑》2007,25(4):I0005-I0005
1.央行再次加息0.27%对房地产市场产生影响;2.香港地产商再掀内地圈地大潮;3.新国博建筑面积为全球最大;4.吐根哈特住宅有倒塌的危险;5.韩国首尔将建造未来全球“第二高楼”;6.“转换屋”。  相似文献   

13.
《上海住宅》2003,(3):34-34
本刊从有关方面获悉,继2001年上海房地产市场喜获开发、销售两丰收后,2002年上海房地产市场又获开发和销售双丰收,房地产市场供求平衡,商品房交易保持良好势头,存量房屋交易稳步上升。  相似文献   

14.
"地价股价对赌"游戏风险重重 2007年,房地产市场刮起一阵"圈地运动"风,企业热衷于购买和储备土地.在这种对土地的狂热需求下,全国地价屡创新高,各地诞生新"地王"的消息此起彼伏.实际上,在这些房地产企业大肆圈地的背后隐藏着一场豪赌一一"地价股价对赌".  相似文献   

15.
姚星明 《安徽建筑》2013,(6):191-193
市场定位是房地产项目的核心部分,尤其在当前国家加大调控力度的情况下,定位的准确与否更加成为房地产项目成败的关键。文章从房地产市场定位的含义和内容开始分析,并以山西阳泉“新澳城”项目为案例详细阐述了如何进行房地产项目定位。  相似文献   

16.
<正> 近几年,不少人士著文或发表意见分析房地产形势。2001年底有人指出,我国当年的房地产已经与1993年一样“过热”,并预计2002年就要出现房地产的“冬天”。2002年至2003年7月,又有许多人分析房地产泡沫和风险,认为问题严重。有人著文认定,我国的房地产业已经到了泡沫经济的“悬崖”边沿。这些分析意见的根据是:这些年我国房地产每年投资增幅过大,空置商品房不断增加,房价不断上涨,房地产企业利润过高。因此,我国的房地产已经发展过热。  相似文献   

17.
建立起全面有效的房地产监测预警系统,是进一步推进以住房为主的房地产业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同时也是适时适度地实施宏观调控、引导理性投资与消费的有力保障。国家相关政府部门对建立房地产监测预警系统相当重视。2002年8月,国务院六部委下发了《关于加强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对建立房地产市场预警预报系统提出了具体  相似文献   

18.
2005年上半年的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一个主要情况是,针对房价上涨过快的势头,3月末和5月中,国务院办公厅和建设部等七部委先后发出了《关于切实稳定住房价格的通知》(简称“国八条”)和《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的意见(简称“七部委八条”)。政府“有形的手”——“八条”对全国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楼市出现了新变化。本文就“双八条”出台的背景,以及出台后的市场状况作简要分析。一、“双八条”出台前后的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一)2003、2004年及2005年1~5月房地产市场发展概况1、供应全国房地产投资:2004年达13158亿元,占固定资产总投资18.7%…  相似文献   

19.
文章考察了1995年到2002年中国直接房地产市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和间接房地产市场(房地产公司在上海、深圳的股票市场)的风险调整表现,以及中国这两个重要房地产市场的互动关系。在这八年间,从风险调整的角度来看,办公楼市场和房地产公司的表现明显地不如其他的资产类型,然而,投资多样化所带来的好处在办公楼市场和房地产公司领域也体现出来了。而且近几年来中国市场上这一现象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相似文献   

20.
谢家瑾 《中州建设》2009,(23):28-29
从2004年以来,国家加强了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近年来,不断看到有人对房地产业的支柱产业地位发出质疑,一些业内人士也感到茫然,怀疑国家一系列调控政策的出台,是否表明国务院在2003年下发的《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中关于“房地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的认识和提法有了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