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负压吸引法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们用高负压吸引疗法治疗10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1次治愈6例,2次治愈2例,表明高负压吸引是治疗和诊断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利福平液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0.1%利福平滴眼剂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疗效.方法160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分别用0.1%利福平和0.25%氯霉素眼水治疗并对比疗效.结果0.1%利福平组总有效率为92%;0.25%氯霉素组为46%,两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0.1%利福平液治疗慢性单纯型化脓性中耳炎疗效显著且安全.  相似文献   

3.
老年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听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老年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的听力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68例≥60岁单侧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的语频(0.5、1.0、2.0、4.0kHz)纯音测听结果、术中所见中耳病变组织特点和听骨链病变情况、病变组织病理检查结果。结果 语频范围内,患耳气导、除4kHz外的骨导阈值均高于对侧耳;胆脂瘤患者与非胆脂瘤患者的气、骨导阈无明显差异;听骨链完好者与破坏者(中断或固定)的气导、2kHz骨导阈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5、1.0、4.0kHz骨导阈值差异不显著。结论 老年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的听力改变有其独特性,掌握老年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的听力学特征有助于疾病的诊治。  相似文献   

4.
对非胆脂瘤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有必要采用保守性的药物治疗,以控制活动性耳流脓,包括经常吸引清洗和局部滴用抗生素。不复杂的病例,不应该全身使用抗生素,只有培养阳性的特异性致病菌引起的难治  相似文献   

5.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对反复流脓、鼓膜紧张部穿孔、中鼓室无肉芽或息肉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原因及治疗体会.方法 32例(34耳)鼓膜紧张部穿孔、中鼓室无肉芽或息肉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经正规保守治疗后仍反复流脓,颞骨高分辨螺旋CT显示鼓窦、听骨链周围有高密度影但中耳骨质无破坏,通过"完桥式"乳突根治术,同期或择期行鼓膜修补术给予治疗.结果术中可见26耳鼓窦、上鼓室及听骨链周围有大量肉芽组织;8耳乳突腔、鼓窦内为较黏稠的渗出液,鼓窦人口及听骨链周围有肉芽组织.所有病例中耳骨质无破坏.手术清除肉芽组织和渗液,其中16耳同期行鼓膜修补术,15耳择期行鼓膜修补术,术后全部干耳,31耳听力提高.结论反复流脓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经正规保守治疗3~6个月仍反复流脓者,应行颞骨CT检查,考虑鼓窦、听骨链周围有顽固性肉芽组织者,尽管中耳骨质无破坏也应尽早手术治疗,建议行"完桥式"乳突根治术加鼓膜修补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联合进路鼓室成形术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的疗效.方法:对32例、34耳采用联合进路手术清除中耳乳突病变,同时一期完成鼓室成形术.结果:术后随访1~5年,鼓膜全部愈合, 形态良好,内陷2耳,无胆脂瘤复发.语言频率平均气导听力提高15dB以上31耳,占91.1%.结论:只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正确彻底清除中耳乳突病变组织,可重建听力,术后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7.
我们于1999年4月至2000年4月用0.3%络美沙星滴耳液(济宁第三制药厂生产)治疗25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同时用2.5%氯霉素滴耳剂治疗20例作为对照,以期探讨洛美沙星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我们采用中药烟雾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效果良好.今报道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情况142例,均为单耳慢性单纯型化脓性中耳炎,病史在5月~23年,鼓膜穿孔大小均在中度以上,分为烟技治疗组和对照组,烟雾治疗组明例,男39例,女29例.对照组74例,男52例,女22例.烟霞治疗组68例行外耳道脓液细菌培养(见表1)均有细菌生长.二、治疗方法1.烟雾治疗组:采用治疗机内装入的单味中药产生的烟井由治疗管导入中耳而治疗,介绍如下.①治疗机的组成(见照片1、2、3)由加热部、盛药部、烟雾动力部、烟雾管、治疗管等组成.其中烟雾动力部为1…  相似文献   

9.
20 0 0年 2月~ 2 0 0 2年 3月 ,我们应用改制的吸引管负压抽吸清洗 ,并用气囊加压冲洗鼓室和咽鼓管治疗 5 0例慢性单纯型化脓性中耳炎患者 ,提高了干耳率。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5 0例 (5 0耳 ) ,男 2 6例 ,女 2 4例 ;年龄 2 0~ 5 7岁 ,平均 37.8岁。病程 3个月~ 39年 ,平均 1 6 .3年。经摄X线片排除乳突和上鼓室骨质破坏 ,确诊为慢性单纯型化脓性中耳炎。鼓膜大穿孔 2 6耳 ,中穿孔 1 9耳 ,小穿孔 5耳。将直径 2mm的盐水放气针改制成长 8cm的平顶细吸引管。将常用的喉头喷雾器的气囊前端皮管接一带孔耳塞 ,后面的漏气孔用胶布密封 ,制…  相似文献   

10.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CSOM)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CSOM是一种多因素疾病,由环境、细菌、宿主和遗传危险因素等一系列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细菌感染是CSOM重要的原因之一。由于地区、民族、饮食习惯等差异,CSOM在世界各地的发病率及细菌种类也有所差异。既往基于培养技术获得CSOM部分优势菌群,但不能获得CSOM细菌群落的全貌,限制了CSOM的病原学研究。随着各项检测技术的提高,特别是16S rRNA测序及宏基因组测序等分子技术的发展,CSOM病原学研究也逐步完善,这不仅对抗生素的选择提供依据,同时也能进一步研究细菌在CSOM中的致病机制。  相似文献   

11.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chronic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CSOM)是中耳黏膜、骨膜或深达骨质的慢性化脓性炎症,临床上以耳内长期间歇或持续流脓、鼓膜穿孔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点。CSOM大多由急性中耳炎未获恰当、彻底的治疗迁延而成,是造成发展中国家人群听力损失的重要原因。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方法和有效途径。耳显微外科在治疗CSOM中安全性高、效果理想,耳内镜也成为一种新兴的辅助技术被更多的关注。研究表明,术前病菌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等均可影响患者术后预后,故目前临床治疗CSOM主张针对病因进行对症治疗与手术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A randomized study was made of 125 patients with chronic middle ear infection. The most frequently isolated microorganisms were: Pseudomonas aeruginosa, Staphylococcus aureus and Enterobacteriaceae. Ciprofloxacin is very active against the microorganisms usually isolated and it has been shown to provide effective therapy in ear infections. In order to study the effectiveness of ciprofloxacin in chronic otitis media, we selected four different treatment groups: oral ciprofloxacin (500 mg/12 h); 0.5 and 0.2% topical solutions of ciprofloxacin (3 drops/8 h), and oral ciprofloxacin plus 0.2% topical solution. Topical polymyxin and neomycin were used as controls. Topical ciprofloxacin (0.2%) was the most effective regimen of those tested for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otitis media.  相似文献   

16.
Facial paralysis in chronic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Sixty-four patients with a facial paralysis due to chronic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 were treated by surgical decompression during the 10-year period 1973 to 1982. Paralysis was clinically complete in 66% and incomplete in 34% of the patients. Cholesteatoma was found in 80%. Otogenic facial paralysis was more common as an isolated lesion not associated with other complications. When present, bone destruction of the facial canal was most frequently seen in its tympanic portion. The occurrence of facial paralysis did not depend on the extent of destruction of the facial canal. Facial nerve function recovered completely in 70%, partially in 24% and failure occurred in 6% of the patients.  相似文献   

17.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