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 观察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CD4+CD25+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细胞)比例变化,分析Treg对IM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科收治的IM患儿60例作为观察组,以同期于本院儿童保健门诊行体检的4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观察组治疗前、后及对照组的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T细胞、CD3+CD4+T细胞、CD3+CD8+T细胞比例,CD4/CD8比值)、CD4+CD25+调节性T淋巴细胞比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治疗前CD3+T细胞比例、CD3+CD8+T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CD3+CD4+T细胞比例、CD4/CD8比值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后CD3+T细胞比例、CD3+CD8+T细胞比例均低于观察组治疗前;CD3+CD4+T细胞比例、CD4/CD8比值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前外周血Treg细胞比例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观察组治疗后外周血Treg细胞比例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IM患儿存在T细胞亚群比例的变化,Treg细胞水平的降低,可能参与IM患儿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注射用重组人生长激素联合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治疗患儿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5月—2021年1月许昌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6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86例患儿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患儿微泵静脉滴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20 mg/kg,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腹部肌注注射用重组人生长激素,剂量0.1 IU/kg,1次/2 d。两组患儿连续治疗8 d。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儿症状体征改善时间,以及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降钙素原(PCT)、CD4+/CD16+、CD3+、CD4+水平。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5.35%)高于对照组(81.40%),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体温恢复时间、拒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血清CRP、IL-6、PCT水平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的血清CRP、IL-6、PC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CD4+/CD16+较治疗前显著降低,CD3+、CD4+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治疗组患者的CD4+/CD16+明显低于对照组,CD3+、CD4+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注射用重组人生长激素联合注射用头孢曲松钠可提高新生儿败血症的疗效,有助于改善临床症状,降低炎症反应,改善患儿的免疫功能,药物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樟芝多糖通过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的调控对小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保护作用。方法 高脂饮食构建小鼠NAFLD模型,设置对照组、模型组、低剂量组、高剂量组。樟芝多糖干预1~4周中每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reg细胞的比例,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的表达,外周血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白介素-6(IL-6)的表达。樟芝多糖干预4周后,小鼠处死,取肝脏进行油红染色,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组织中TGF-β和Foxp3、Smad3蛋白的表达,RT-qPCR检测IL-6、TGF-β、Foxp3、Smad3的mRNA表达。结果 高脂饮食喂养4周后成功构建NAFLD小鼠模型,且模型组中Terg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樟芝多糖干预后Treg比例相比模型组显著增高(P<0.05),小鼠肝功能得到显著改善,外周血中TGF-β表达上调、IL-6的表达下调,肝组织中TGF-β和Foxp3、Smad3蛋白和mRNA均上调,而IL-6的mRNA表达下调。结论 樟芝多糖可以通过Treg和TGF-β-Smad3信号对NAFLD起到保护作用,作用机制和免疫改善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测定11C-氟马西尼(11C-flumazenil,11C-FMZ)在体内主要代谢物的百分占比,分析不同比活度11C-FMZ的代谢差异。方法 选取2019年5月至10月10名受试者,其中,男性5名,女性5名,平均年龄(41.7±4.7)岁,平均体重(69.3±6.8)kg。先后注射高低两种比活度(268.3±57.2)×103和(57.8±11.4)×103Ci/mol的11C-FMZ,并分别测定注射后1、2、3、4、5、10、15、20、30、40、60 min时血浆中11C-FMZ及其代谢物的百分注射剂量率,使用配对样本均数t检验计算并对比两组代谢物的百分占比。结果 代谢物的百分占比随时间逐步增加,于15 min后基本趋于稳定,且低比活度组的百分占比明显高于高比活度组,在15~60 min的区间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不同比活度的11C-FMZ注射后的代谢率存在明显差异,临床应用时应尽量避免比活度差异过大。  相似文献   

5.
程鹏  赵阳  杨红杰  韩倩 《现代药物与临床》2023,38(10):2536-2541
目的 探讨安替可胶囊联合TP方案(紫杉醇+顺铂)治疗晚期食管鳞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术后复发转移、晚期转移无法手术治疗的晚期食管鳞癌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治疗组(50例)。对照组第1天静脉滴注紫杉醇注射液135 mg/m2,第1~3天静脉滴注顺铂注射液75 mg/m2。治疗组于对照组基础上口服安替可胶囊,2粒/次,3次/d。3周为1个治疗周期,两组患者持续治疗3个周期。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肿瘤标志物[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细胞免疫功能淋巴细胞(CD3+、CD4+、CD8+、CD4+/CD8+)、生存质量(QLQ-C30评分、KPS评分)以及不良反应、随访1年的生存情况。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客观缓解率(42.00%)、疾病控制率(74.00%)明显高于对照组(22.00%、52.00%),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组QLQ-C30评分、KPS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治疗组QLQ-C30评分、KP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对照组CD3+、CD4+、CD4+/CD8+显著降低,CD8+显著升高(P<0.05);治疗组CD3+、CD4+、CD4+/CD8+明显高于对照组,CD8+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SCC-Ag、CYFRA21-1、CEA、CA125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血清SCC-Ag、CYFRA21-1、CEA、CA125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00%,明显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8.00%,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随访1年后,治疗组中位生存期、肿瘤无进展时间均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 安替可胶囊联合TP方案治疗晚期食管鳞癌能增强治疗效果,提高生活质量,减轻免疫功能抑制,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有助于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纳武利尤单抗注射液联合盐酸安罗替尼胶囊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临汾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29例)和治疗组(31例)。对照组患者早餐前口服盐酸安罗替尼胶囊,12 mg/次,1次/d,连续服药2周,停药1周。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输注纳武利尤单抗注射液,3 mg/kg,1次/2周,评估患者耐受性和疗效。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9周。观察两组近期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生活质量、T淋巴细胞亚群、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水平变化和生存情况。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均较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D3+、CD4+、CD4+/CD8+均明显升高,CD8+、VEGF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CD3+、CD4+、CD4+/CD8+均明显高于对照组,CD8+、VEGF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4、6个月,两组EORTC QLQ-C30总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EORTC QLQ-C30总评分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较对照组明显增长(P<0.05)。结论 纳武利尤单抗注射液联合盐酸安罗替尼胶囊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调节患者免疫功能,降低VEGF水平,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槐杞黄颗粒联合艾曲泊帕乙醇胺片治疗儿童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7月河北省儿童医院收治的60例儿童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将60例患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对照组口服艾曲泊帕乙醇胺片,初始剂量25 mg/d,随后根据血小板计数(PLT)调整剂量。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开水冲服槐杞黄颗粒,1袋/次,2次/d。两组均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PLT和免疫功能。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PLT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的PLT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CD3+、CD4+、CD4+/CD8+水平均明显升高,CD8+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CD3+、CD4+、CD4+/CD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CD8+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槐杞黄颗粒联合艾曲泊帕乙醇胺片治疗儿童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具有较好临床疗效,能够在短期内快速提升患儿PLT水平,增强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α-青心酮对抗坏血酸和硫酸亚铁诱导脑线粒体Na+,K+-ATPase活性和脑细胞耗氧的作用。方法采用无机磷法测定Na+,K+-ATPase活性,分光光度法检测脑线粒体膨胀和脂质过氧化物,氧电极法测定脑细胞耗氧量。结果在抗坏血酸和硫酸亚铁的作用下,鼠脑线粒体Na+,K+-ATPase活性降低,线粒体膨胀和脑细胞脂质过氧化物升高。α-青心酮抑制其抗坏血酸和硫酸亚铁诱导脑线粒体和细胞的损伤,增加Na+,K+-ATPase活性,降低脑线粒体膨胀和脑细胞脂质过氧化物生成。α-青心酮还具有减少ADP刺激的脑细胞耗氧的作用。结论α-青心酮通过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作用保护脑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完整。  相似文献   

9.
吴璇  张萌涛  王勃  徐纾 《现代药物与临床》2020,43(12):2477-2480
目的 探讨不同疗程左氧氟沙星联合四联抗结核疗法治疗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5年6月-2018年6月西安市胸科医院治疗的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患者2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30例。所有患者均行左氧氟沙星联合四联抗结核方案治疗,四联抗结核方案中,肌注硫酸链霉素注射液0.75 g,1次/d;口服异烟肼片0.3 g,1次/d;口服利福平片0.45 g,1次/d;口服吡嗪酰胺片1.5 g,1次/d。同时静滴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500 mg,静滴时间≥ 60 min,1次/d。对照组连续治疗4周,观察组连续治疗2周。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同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CD4+CD25+T细胞水平。结果 治疗后,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的积液消失时间、引流流量、穿刺次数、完全退热时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的CD4+ CD25+ T细胞比例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的胃肠道反应、关节痛、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等发生率为1.5%,低于对照组的9.2%(P<0.05)。结论 相对于长疗程,短疗程左氧氟沙星联合四联抗结核疗法治疗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也具有很好的疗效,能促进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且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恢复患者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人参皂苷Rg1对移植性白血病模型小鼠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磁性分选法(MACS)从K562细胞中分离、纯化CD34+CD38-人白血病干细胞(CD34+CD38- LSCs),流式细胞术检测分选细胞纯度,台盼蓝染色测定分选细胞活性。将6~8周雌性NOD/SCID小鼠27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人参皂苷Rg1(200 mg/kg)组,每组9只,模型组和人参皂苷Rg1组通过尾iv移植CD34+CD38- LSCs构建白血病小鼠模型,ip给药30 d。观察各组小鼠一般情况及腹部包块变化;全自动血常规检测仪检测外周血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肝、脾脏病理学变化;流式细胞仪分析骨髓细胞周期;CCK-8法检测各组骨髓细胞的增殖能力;细胞免疫荧光染色鉴定骨髓细胞CD34阳性表达情况。结果 分选前K562细胞中CD34+CD38- LSCs细胞群百分比为(9.64±1.14)%,分选后CD34+CD38- LSCs纯度可达(96.45±1.63)%;台盼蓝染色显示分选后细胞活性为(95.26±2.16)%。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腹部包块明显,生存情况较差,体质量显著下降(P<0.05);白细胞数显著增高,红细胞数、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数均显著下降(P<0.05);肝、脾脏结构被破坏,有大量白细胞浸润;骨髓细胞周期检测显示G0/G1期比例显著下降(P<0.05),S期比例显著升高(P<0.05);骨髓细胞增殖活力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人参皂苷Rg1组小鼠腹部包块明显减小,生存情况好转,体质量显著增加(P<0.05);白细胞总数显著下降(P<0.05),红细胞数、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数均显著升高(P<0.05);肝、脾脏结构明显恢复;骨髓细胞G0/G1期比例显著升高(P<0.05),G2/M期和S期比例显著下降(P<0.05)。细胞免疫荧光检测显示,模型组和人参皂苷Rg1组中小鼠的骨髓细胞中存在大量的人源白血病细胞。结论 NOD/SCID小鼠尾iv移植CD34+CD38- LSCs可成功构建急性髓系白血病小鼠模型,人参皂苷Rg1能有效缓解NOD/SCID小鼠的白血病症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寒喘祖帕颗粒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儿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7月内江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78例哮喘缓解期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寒喘祖帕颗粒治疗,在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比较两组治疗的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肺功能指标、炎症指标、免疫功能指标(CD3+、CD4+/CD8+)、Toll样受体4(TLR4)、核转录因子-κB(NF-κB)mRNA差值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寒喘祖帕颗粒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治疗哮喘缓解期患儿,可提高其肺功能、免疫功能,并改善患儿气道炎症反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考察1,2,3,4,6-O-五没食子酰基葡萄糖(1,2,3,4,6-penta-O-galloyl-β-D-glucose,β-PGG)对MPP+诱导的帕金森病细胞模型中PC12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方法 PC12细胞孵育于高糖DMEM培养基中,在药物处理前1周,将神经生长因子(NGF)加入培养基中,使培养基中NGF的终质量浓度为50 ng/mL。将细胞分为对照组、MPP+组以及50 μmol/L β-PGG预处理7、12、20、30 h组,观察预处理不同时间对MPP+中PC12细胞存活影响。采用台盼蓝染色法检测细胞死亡情况,MTT法检测细胞活力,免疫印迹法检测Bcl-2、Bax、Fas、FasL、procaspase-3、procaspase-8、procaspase-9蛋白表达情况,并检测caspase-3、caspase-8、caspase-9活力。结果 对照组PC12细胞死亡率最低,MPP+组PC12细胞死亡率最高,从β-PGG预处理12 h起PC12细胞死亡率较MPP+组均明显降低(P< 0.01)。MPP+组PC12细胞活力最低,50 μmol/L β-PGG预处理12 h时PC12细胞活力进一步增高,预处理20 h时细胞活力最高。β-PGG预处理5 h后即可见Bcl-2、procaspase-3、procaspase-8、procaspase-9蛋白含量增加,至15 h时增加达到高峰;与之相反的是,β-PGG预处理5 h后即可见Bax、Fas、FasL蛋白含量减少,至30 h时达最少。50 μmol/L β-PGG预处理PC12细胞15 h后caspase-3、caspase-8、caspase-9的活力分别为MPP+组的36.5%、40.2%、42.2%。结论 β-PGG对MPP+诱导PC12细胞凋亡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是通过增强Bcl-2的表达、抑制Bax、Fas、FasL的表达以及降低caspase-3、caspase-8、caspase-9的活力实现了抑制MPP+引起的PC12细胞凋亡,促进PC12细胞的存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四肽FMRFa对大鼠单个心室肌细胞Na+/Ca2+交换的作用。方法 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法测定成年大鼠心室肌细胞Na+/Ca2+交换电流(INa+/Ca2+)和其他离子通道电流。结果 FMRFa对大鼠心室肌细胞INa+/Ca2+呈浓度依赖性抑制,100μmol·L-1浓度时抑制内向和外向INa+/Ca2+密度分别达60.1%和56.5%,对内向电流及外向电流的IC50分别为20μmol·L-1和34μmol·L-1。FMRFa5μmol·L-1抑制INa+/Ca2+内向和外向电流密度分别为38.7%和34.9%,但FMRFa5μmol·L-1及20μmol·L-1对L型钙电流、钠电流、瞬时外向电流和内向整流钾电流均无显著抑制作用。结论 FMRFa对大鼠心室肌细胞是一个特异性Na+/Ca2+交换抑制剂。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丹酚酸B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能量代谢的作用。方法 通过结扎冠状动脉30min再灌注2 h建立大鼠MI/RI模型,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及丹酚酸B高、低(20、10 mg/kg)组,于建立模型前7 d开始ip给药,每天1次;再灌注结束后,采用比色法测定血清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活力,染色法测定心肌梗死面积(MIA),定磷法测定心肌组织Na+-K+-ATP酶、Ca2+-Mg2+-ATP酶活性。结果 与模型组(42.60%)比较,丹酚酸B高、低剂量组的MIA分别缩小至35.93%和37.21%,差异显著(P<0.05);与模型组比较,丹酚酸B高、低剂量组血清CK、LDH活力均显著降低(P<0.05、0.01);与模型组比较,丹酚酸B高、低剂量组心肌组织Na+-K+-ATP酶、Ca2+-Mg2+-ATP酶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0.01)。结论 丹酚酸B预处理可保护MI/RI所致心肌损伤,作用途径可能与改善心肌组织的能量代谢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离与鉴定肝癌细胞HepG2中CD133标记的肝癌干细胞(LCSC),初步探讨曲格列酮(Tro)对HepG2及CD133+ LCSC的细胞毒性差异。方法利用流式细胞仪分选纯化HepG2中的CD133+和CD133-细胞,采用悬浮微球形成法、平板克隆形成法、Transwell侵袭和迁移实验检测HepG2、CD133+和CD133-细胞的自我更新能力;BALB/c裸鼠体内成瘤实验检测HepG2和CD133 LCSC细胞的成瘤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HepG2、CD133+ LCSC细胞周期,MTT法测定其对索菲替尼的耐药性;MTT法检测Tro对HepG2、CD133+ LCSC的毒性情况,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其对细胞上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白蛋白(ALB)、尿素氮(BUN)和总蛋白(TP)水平的影响,荧光法检测Tro对细胞CYP450总活性和ROS水平的影响。结果 CD133标记的CSC在HepG2中占(0.72±0.05)%,CD133+细胞分选后纯度为98.7%;CD133+细胞微球形成能力、克隆形成能力以及Transwell迁移与侵袭能力、肿瘤形成能力明显高于亲本(P<0.05、0.01);CD133+细胞群大多处于G0/G1期,G2/M期未阻滞,并且对索菲替尼表现较大耐药性(P<0.05、0.01);Tro处理12、24、48、72 h后,CD133+ LCSC半数抑制浓度(IC50)显著低于HepG2(P<0.05、0.01);80 μmol/L Tro处理48 h时,LCSC上清AST、TP、LDH、ALB、BUN生化指标不同程度升高,CYP450总活性和ROS水平出现明显抑制(P<0.05、0.01)。结论成功筛选和鉴定具有高增殖能力的CD133+HepG2 CSC,其在Tro引起肝细胞毒性方面较HepG2细胞更敏感,细胞毒性差异显著,为Tro靶向CD133+LCSC的细胞毒性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艾滋病合并乙型肝炎患者病毒载量与细胞免疫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对2013年2月至2016年2月聊城市中医医院收治的83例艾滋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合并或未合并乙型肝炎将其分为观察组38例及对照组45例,比较两组患者生化指标、血常规、病毒学指标,并对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计数,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病毒载量与细胞免疫功能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分别为(65.43±23.91)U/L、(72.93±33.87)U/L及(16.38±5.51)μmol/L,高于对照组的(32.72±22.15)U/L、(34.53±18.62)U/L以及(11.80±3.17)μmol/L;观察组白蛋白(ALB)为(38.31±6.40)g/L,低于对照组的(42.91±8.02)g/L;观察组患者血小板计数为(160.74±48.60)×109/L,低于对照组(200.85±58.38)×109/L;观察组患者HIV RNA病毒载量为(6.21±1.10)log10 copie/mL,高于对照组(4.26±0.79)log10 copie/mL;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CD3+、CD4+及CD8+细胞个数及CD4+/CD8+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V RNA载量与HBV DNA载量呈正相关(P<0.05);CD4+ T细胞及CD4+/CD8+与HBV DNA载量以及HIV RNA载量呈负相关(P<0.05);CD3+ T细胞及CD8+ T细胞与HBV DNA载量以及HIV RNA载量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HIV/HBV合并感染时,两种病毒可能具有相互促进作用,加重患者肝损伤及免疫缺陷。  相似文献   

17.
摘 要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联合胸腺肽α1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联合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治疗,联合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联合胸腺肽α1治疗。分别于治疗后1,3,7,14 d检测两组患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血清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及CD4+、CD8+、CD4+/CD8+、人类白细胞DR抗原(HLA-DR)等细胞免疫指标水平;借助颅脑损伤预后恢复分级法评定两组患者预后效果,并对两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治疗后1 d两组患者血清炎症细胞因子及免疫指标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7,14 d 两组患者血清TGF-β1 、IL 6、IL 10、TNF-α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后1 d水平(P<0.05);随时间延长,TGF β1 水平呈现升高趋势,IL-6、IL-10、TNF-α 及CD4+、CD4+/CD8+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CD8-+、HLA DR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联合组治疗后3,7,14 d血清IL-10、CD4+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IL 6及TNF-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14 d时CD8-+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7,14 d时HLA DR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患者预后情况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使用乌司他丁联合胸腺肽α1治疗,细胞免疫功能改善及预后效果均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阿托伐他汀肝毒性损伤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24只Wistar han雄鼠分为对照组和阿托伐他汀低(68.5mg/kg)、高剂量组(205.5 mg/kg),按照10 mL/kg的药液体积给药,溶媒对照组ig等体积5% CMC-Na,连续ig 28 d。检测血清中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碱性磷酸酶(ALP)、尿素氮(BUN)和血肌酐(CRE)的含量,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在体外,HepG2细胞经传代培养后,给予阿托伐他汀干预24 h,检测细胞存活率,丙二醛(MDA)水平、Na+-K+-ATP酶和Ca2+-Mg2+-ATP酶活性及线粒体膜电位。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阿托伐他汀高剂量组大鼠肝细胞弥漫性肿胀,核分裂多见,部分肝细胞极性消失,排列紊乱(P<0.05)。与对照组比较,阿托伐他汀高剂量组给药后血清中ALT和AST显著升高(P<0.05、0.01)。在体外,与对照组比较,阿托伐他汀125、250、500 μmol/L能明显抑制细胞存活率(P<0.05、0.001)。与对照组比较,阿托伐他汀500 μmol/L HepG2细胞MDA含量明显升高(P<0.01)。与对照组比较,阿托伐他汀125 μmol/L能使Na+-K+-ATP酶活性增强,500 μmol/L使Na+-K+-ATP酶活性降低(P<0.001)。与对照组比较,阿托伐他汀125、250、500 μmol/L均能使能使Ca2+-Mg2+-ATP酶活性降低(P<0.01,0.001)。与对照组比较,阿托伐他汀125、250、500 μmol/L均能降低线粒体膜电位(P<0.001)。结论 阿托伐他汀高剂量可导致肝组织损伤,其毒性作用通过破坏细胞的线粒体膜电位,抑制Na+-K+-ATP酶、Ca2+-Mg2+-ATP酶活性,细胞膜脂质过氧化,从而破坏细胞内微环境的平衡,导致细胞凋亡和坏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国产重组人促红素注射液(济脉欣)与进口同类型制剂Eprex®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进行对比研究,为实现临床替代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125I标记示踪方法测定药物浓度,采用DAS2.0进行药动学参数的计算,在大鼠体内分别进行单次sc 2 000 U/kg济脉欣和Eprex®的血浆药物动力学对比研究、药物组织分布对比研究和尿、粪、胆汁排泄对比研究。结果 大鼠sc相同剂量(2 000 U/kg)的济脉欣和Eprex®后,RA法所得血浆动力学参数:t1/2分别为(15.8±1.67)和(15.6±3.15)h;Cmax分别为(2 527±471)和(2 470±598)mU/mL;tmax分别为(10.3±1.51)和(9.00±2.45)h;AUC0-t分别为(64 196±12 544)和(59 630±9 391)mU/mL·h,TCA-RA法所得血浆动力学参数:t1/2分别为(15.9±4.19)和(16.2±2.45)h;Cmax分别为(2 201±584)和(1 907±517)mU/mL;tmax分别为(10.0±1.27)和(9.00±2.45)h;AUC0-t分别为(53 709±11 992)和(48 519±8 623)mU/mL·h。用RA和TCA-RA法测定济脉欣和Eprex®给药后2、8、24、36 h各主要脏器及组织药物浓度,显示大部分组织在给药后8 h药物含量最大,然后逐渐降低,各主要脏器及组织药物变化趋势与血浆药物消除一致,没有发现蓄积现象。大鼠sc给药济脉欣和Eprex®后,在120 h内从尿中分别可回收到给药总量的75.7%和76.2%,在粪中可回收到给药量的14.7%和14.9%。48 h内胆汁排泄量为11.4%和10.3%。结论 国产重组人促红素注射液济脉欣与国外上市制剂Eprex®大鼠sc给药后,主要药动学参数t1/2tmaxCmax和AUC0-t基本一致,经统计检验无差异;两种制剂在各组织脏器内的暴露以及尿、粪、胆汁排泄对比也无差异。  相似文献   

20.
肿瘤特异性CD8+T细胞是抗肿瘤免疫应答的主要效应细胞之一,其分化状态与免疫应答强度、对免疫疗法的响应程度密切相关。在肿瘤病程中,CD8+T细胞往往呈现耗竭状态,主要表现为效应功能降低和增殖能力下降。近几年,耗竭CD8+T细胞的高度异质性特征备受关注,其中记忆、效应和终末耗竭表型是当下考察肿瘤特异性CD8+T细胞分化状态的3个重要维度。伴随肿瘤进展,肿瘤特异性CD8+T细胞的干性、效应表型逐渐丢失,最终分化为终末耗竭细胞,表观遗传学变化和代谢重编程参与调控这一过程,另外肿瘤微环境中复杂多样的免疫抑制性信号加速了这一过程的发生。本文综述了肿瘤特异性CD8+T细胞激活后的命运以及不同分化状态的分子标志物和转录调控分子、影响分化状态的因素、与免疫疗法响应相关的标志物、调控CD8+T细胞增强抗肿瘤作用的应用等方面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更加精准地调控CD8+T细胞表型,增强抗肿瘤免疫应答等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