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上皮异型增生并结肠及小肠性化生组织中PCNA、Cdk4和Survivin表达的意义。方法应用组织化学法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4例结肠性化生(其中低度异型增生27例,高度异型增生17例)和51例小肠性化生(其中低度异型增生42例,高度异型增生9例)胃活检组织中PCNA、Cdk4和Survivin的表达。结果PCNA、Cdk4和Survivin蛋白在胃上皮异型增生并结肠性化生与小肠性化生间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低度异型增生和高度异型增生间PCNA和Survivin蛋白表达有显著性差异。Cdk4低度异型增生和高度异型增生间表达无显著性差异。结论PCNA、Cdk4和Survivin基因的改变不仅与肠上皮化生的类型有关,而且与胃上皮异型增生的程度密切相关。PCNA、Cdk4和Survivin蛋白可作为判断胃异型增生上皮并肠上皮化生生物学行为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上皮异型增生并结肠及小肠性化生组织中PCNA、Cdk4和Survivin表达的意义。方法应用组织化学法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4例结肠性化生(其中低度异型增生27例,高度异型增生17例)和51例小肠性化生(其中低度异型增生42例,高度异型增生9例)胃活检组织中PCNA、Cdk4和Surdvin的表达。结果PCNA、Cdk4和Surdvin蛋白在胃上皮异型增生并结肠性化生与小肠性化生间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低度异型增生和高度异型增生间PCNA和Surdvin蛋白表达有显著性差异。Cdk4低度异型增生和高度异型增生间表达无显著性差异。结论PCNA、Cdk4和Surdvin基因的改变不仅与肠上皮化生的类型有关,而且与胃上皮异型增生的程度密切相关.PCNA、Cdk4和Surdvin蛋白可作为判断胃异型增生上皮并肠上皮化生生物学行为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利用病理形态学诊断标准,随访观察胃黏膜上皮异型增生与早期胃癌的关系。方法 采集我院10年间2860例胃黏膜活检标本,从中检出66例各类型增生为随访观察对象。结果 各类型异型增生均可癌变,但以重度异型增生癌变率高。结论 轻中度异型增生为可逆性病变。重度异型增生为不可逆病变或正在癌变中的黏膜变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胃上皮异型增生上皮并不同肠上皮化生组织中PCNA、P53蛋白和生存素(survivin)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组织化学法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4例结肠性化生(其中低度异型增生27例,高度异型增生17例)和51例小肠性化生(其中低度异型增生42例,高度异型增生9例)胃活检组织中PC—NA、P53蛋白和Survivin的表达。结果PCNA、P53蛋白和Survivin蛋白在胃上皮异型增生并结肠性化生与小肠性化生间的表达率差异有显著性。低度异型增生和高度异型增生间PCNA、P53蛋白和Survivin蛋白表达率差异有显著性。结论PCNA、P53和Survivin基因的改变不仅与肠上皮化生的类型有关,而且与胃上皮异型增生的程度密切相关。PCNA、P53和Survivin蛋白可作为判断胃异型增生上皮并肠上皮化生生物学行为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61例球样异型增生的石蜡连续切片观察,将人胃粘膜球样异型增生分为两个主要组织病理学类型。通过对其背景及伴随病变的分析,发现球样异型增生与不全肠上皮化生,慢性萎缩性胃炎和印戒细胞癌关系密切。通过对球样异型增生细胞发生部位和存在形式的分析得出:Ⅰ型球样异型增生起源于胃粘膜固有上皮D型(Dissociative tyre cell)细胞;Ⅱ型球样异型增生细胞来自不全肠上皮化生上皮的结论。提出人胃粘膜球样异型增生和印戒细胞癌的组织发生假说,认为球样异型增生可能是印戒细胞癌的重要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6.
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分型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指出,在对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进行分级时,应首先考虑其类型的不同。因为不同类型的异型增生,不但其组织发生不同,甚至其性质亦异。作者将152例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分为三个类型:腺瘤型异型增生多为隆起样病灶,异型增生发生在粘膜浅层,为肿瘤性质的病变;隐窝型异型增生起始于肠化生腺管部隐窝水平,是一种非肿瘤性质的病变。文内对这两型异型增生的组织发生进行了探讨;再生型异型增生虽然多是一过性可逆性病变,但也有少数呈现较重度者,并有发生癌变的病例。本文也对目前文献中所使用的有关名称进行了对证,以期有一个国际上通用的合理名称。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胃异型增生上皮及胃腺癌组织中p16蛋白和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9例低度异型增生、16例高度异型增生及30例胃腺癌活检组织中p16蛋白和细胞周期蛋白D1的表达.结果 p16蛋白和细胞周期蛋白D1在低度异型增生、高度异型增生及胃腺癌活检组织中阳性表达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低度异型增生和高度异型增生p16蛋白和细胞周期蛋白D1的表达率与是否伴有肠化无关.结论 p16蛋白和细胞周期蛋白D1可作为判断胃异型增生上皮生物学行为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胃癌与胃粘膜异型增生分型的关系。方法 对胃粘膜异型增生、粘膜内早期癌及进展期胃癌进行病理学对比观察、分析。结果 发现胃粘膜异型增生的Ⅰ、Ⅱ两种类型的细胞形态、演变过程及与胃癌生长方式等各有所不同。结论Ⅰ型异型增生发展较缓慢,形态特点突出,与膨胀型生长胃癌有关,而Ⅱ型异型增生发展较快,与浸润型胃癌相关。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61例胃粘膜球样异型增生的石蜡连续切片进行了观察,详细地描述了球样异型增生的组织病理学特点。把不同程度的球样异型增生分为三个等级。描述了典型的Ⅲ级球样异型增生细胞可突破腺管基底膜向间质浸润,形成初发癌灶;并通过Gordon Sweet氏染色示显了球样异型增生细胞向间质浸润,破坏基底膜瞬时图像。通过对61例球样异型增生和51例印戒细胞癌病人的年龄、性别分布特点的分析,发现两类病例女性病人的平均年龄均较男性提早10年。最后得出球样异型增生可能是印戒细胞癌的重要癌前病变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是一病理学概念,其潜在恶性程度随异型增生程度的加重而递增。寻求对异型增生程度判定的客观指标,是一项急待解决的课题。本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形态定量分析的方法,对78例102个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病灶进行了癌胚抗原(CEA)和核腺比例指数(ING)的观察。研究结果表明,CEA和ING这两项指标可作为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诊断和判定其潜在恶性程度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771例隆起糜烂性胃炎幽门螺杆菌(HP)的感染情况及其与异型增生的关系并与同期的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相比较,隆起糜烂性胃炎HP阳性率明显增高;伴异型增生的隆起糜烂性胃炎HP阳性率明显高于未合并异型增生的隆起糜烂性胃炎。结果表明,隆起糜烂性胃炎与HP密切相关,异型增生的发病率高,提示可能从HP经隆起糜烂性胃炎异型增生到胃癌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许国强 《浙江医学》1991,13(6):27-29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标准,胃癌前病变是指一类容易发生癌变的胃粘膜的病理组织学变化,亦即异型增生,表现为细胞和组织的异型性及分化偏离正常.近年来国际胃肠病理学专家对异型增生的概念又作了新的修改,将其定义为一种明确的上皮肿瘤性增生变化,指出了真性的异型增生已属于肿瘤性增生的范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残胃粘膜异型增生生物学特性及其分级、随访、治疗等临床问题。方法:采用图像法DNA定量技术,对47例残胃粘膜异型增生细胞核进行DNA含量测定,并与15例无异型增生和10例残胃癌标本进行比较。结果:DNA含量(IOD、2cDI、5cER)及细胞核面积、周长、最大径和最小径均随异型增生程度的加重呈递增改变(P<0.01),而形状因子则呈递减改变(P<0.05);DNA含量直方图里规律性变化。结论:残胃粘膜异型增生具有不容忽视的癌变倾向,特别是重度异型增生与残胃癌在生物学特性方面具有相似性。因此,进行该项研究可为残胃粘膜异型增生的分级、随访、治疗及癌变预测提供客现依据。  相似文献   

14.
<正> 胃粘膜异型增生指胃粘膜上皮和腺体的一类偏离正常分化,形态和机能上呈现异型性表现的增生性病变。由于是胃癌的重要癌前病变而受到重视。然而迄今为止,异型增生的诊断和分级主要通过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的异型性而作出的判断,尚缺少客观的定量或定性标准。  相似文献   

15.
用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银染技术对72例常规石蜡包埋的胃粘膜活检标本进行研究。标本包括10例正常胃粘膜,20例异型增生和42例胃癌。结果异型增生组的AgNOR计明显高于正常组(P<0.001),但低于胃癌组(P<0.02);中、重度异型增生的计显高于轻度异型增生(P<0.02),但低于胃癌组(P<0.05);不同分化程度的胃癌间无明显差别。异型增生标本的AgNOR计范围和胃癌标本有部分重叠。提示该方法可能为异型增生的评价提供一个辅助定量指标,且有助于胃粘膜良、恶性病变的鉴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息肉间变的相关因素。方法 :总结 449个息肉及其中伴异型增生或恶变息肉的分布、大小及病理资料。结果 :449个息肉异型增生达 2 0 .3 % ,息肉恶变 6.5 % ,好发于直肠及乙状结肠。异型增生及恶变息肉随息肉增大而增加 ,息肉恶变率直径 0 .6~ 1.0cm者为 1.6% ,1.1~ 1.9cm者为 8.5 % ,≥ 2 .0cm者为 2 4.1%。腺瘤性息肉异型增生及恶变率明显高于非腺瘤性息肉 ,其异型增生为 3 1.9% ,恶变率为 10 .9% ,非腺瘤性息肉异型增生为 4.6% ,恶变仅 1个。其中腺瘤中又以绒毛状腺瘤及绒毛管状腺瘤异型增生及癌变最多见 ,无蒂息肉恶变率高。结论 :息肉间变与息肉的大小、形态和类型有密切关系 ,不管何种类型及大小的息肉均应作完整切除。  相似文献   

17.
俎明  丁士刚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20):2404-2408
胃上皮异型增生是重要的癌前病变,可通过病理检查进行诊断。为统一活组织检查标本的病理诊断标准,国际上提出Padova分类、Vienna分类、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类。目前,胃上皮轻度异型增生的自然病程仍有争议,胃上皮重度异型增生的癌变率高,而内镜活组织检查病理诊断与内镜切除标本病理诊断存在一定差异。本文对胃上皮异型增生的定义、自然病程、内镜诊断、治疗进行综述,提出对胃上皮异型增生患者行内镜下治疗或规律随访对预防早期胃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实验诱发大鼠鼻腔癌前期病变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DNP诱发的30例大鼠鼻腔上皮癌变过程的形态学观察,作者认为其癌前病变形式包括上皮异型增生、外突型乳头状瘤、上皮早期浸润、鳞化异型增生和基底细胞异常分化性增生,在组织形态学方面所反映出的共同特点是①增生;②异型性和③异常分化倾向。  相似文献   

19.
观察6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的胃粘膜活检标本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结果:慢性活动性萎缩性胃炎的感染率显著高于慢性静止性萎缩性胃炎(P<0.005),各级异型增生间的感染率无差别(P>0.05),慢性活动性萎缩性胃炎伴轻、中度异型增生者显著高于慢性静止性茎缩性胃炎(P<0.005)。认为:HP感染与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有密切关系,其感染引起胃癌发生的可能过程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正常胃粘膜→急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异型增生→胃癌。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热休克蛋白70(HSP70)在局灶性结节性增生、肝细胞腺瘤、异型增生结节和高分化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化检测局灶性结节性增生21例、肝细胞腺瘤10例、低级别异型增生结节13例、高级别异型增生结节34例及高分化肝细胞癌32例患者病灶组织中GPC3、HSP70的表达.结果 GPC3在局灶性结节性增生、肝细胞腺瘤、低级别异型增生结节、高级别异型增生结节、高分化肝细胞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0、0、7.69%(1/13)、14.71% (5/34)、59.38%(19/32).HSP70在局灶性结节性增生、肝细胞腺瘤、低级别异型增生结节、高级别异型增生结节、高分化肝细胞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9.52% (2/21)、0、0、20.59%(7/34)、62.5%(20/32).高分化肝细胞癌组织的GPC3、HSP70阳性率均高于其他组织(P<0.05),局灶性结节性增生、肝细胞腺瘤、低级别异型增生结节、高级别异型增生结节间GPC3、HSP70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PC3、HSP70对鉴别良恶性肝细胞结节性病变有重要意义,但对非癌性结节性病变间的鉴别无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