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了解决苏州缂丝技艺传承人的稀缺问题,探讨缂丝在高校中传承的路径.对苏州缂丝织造技艺传承人培养现状进行调研,发现目前主要有学校培养和社会培养两种方式;国家和省政府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和文件支持高校培养缂丝人才,由此探讨了缂丝在高校中的传承路径,以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人才培养方案与专业课程设置、缂丝社团、工作坊、辐...  相似文献   

2.
缂丝是中国最古老的丝织工艺之一。缂丝织物是一种独特的手工艺品,是丝织技巧与书画艺术相结合的产物。缂丝织物精巧纤细,富丽高雅,历来被作为"贡品"供皇家贵族之用。缂丝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通过各种途径与形式将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根植于今天的现代化生活,使之大放异彩。现研究缂丝产品的开发,在材料、工艺、图案和题材等方面探索,艺工相融,用小样织机织出工艺品。在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的基础上,探讨缂丝技艺的传承与应用。  相似文献   

3.
缂丝是中国最古老的丝织工艺之一。缂丝织物是一种独特的手工艺品,是丝织技巧与书画艺术相结合的产物。缂丝织物精巧纤细,富丽高雅,历来被作为"贡品"供皇家贵族之用。缂丝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通过各种途径与形式将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根植于今天的现代化生活,使之大放异彩。现研究缂丝产品的开发,在材料、工艺、图案和题材等方面探索,艺工相融,用小样织机织出工艺品。在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的基础上,探讨缂丝技艺的传承与应用。  相似文献   

4.
缂丝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传统手工工艺.随着机械化的发展,缂丝技艺逐渐落寞.为使缂丝技艺得到更好保存和发展,本文提出以昆曲《牡丹亭》为主题,提取"蝴蝶""花上金铃""柳叶"等元素,将苏州昆曲韵味、苏州缂丝技术有意结合,设计并制作缂丝首饰,使缂丝作品能够更好地适应当今市场.  相似文献   

5.
针对缂丝技术人员严重缺失的现状,提出高职院校培养缂丝非遗人才,从培养目标和规格、课程设置、师资配置、教材和毕业条件几个方面阐述缂丝非遗人才培养模式,认为高职院校探讨缂丝非遗人才培养新模式对缂丝非遗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其保护和发展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就目前的研究来看,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是非常丰富的,而且服饰生产技艺等存在独特性,重视服饰文化的开发,并对服饰生产技艺等进行保护,这对于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技艺等有突出的现实价值。基于此,文章以瑶族服饰技艺为例,立足活态传承视域,对其生产性保护策略与方法进行分析与讨论,旨在为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和帮助。  相似文献   

7.
缂丝服饰品是中国传统丝绸珍品,具有悠久的历史,但如今缂丝服饰品的生存状况堪忧.通过分析缂丝服饰品的现状,就缂丝保护传统工艺、进行缂丝服饰品产品的创新开发进行了探讨,以期再现缂丝昔日的辉煌.  相似文献   

8.
罗永平 《江苏丝绸》2012,(5):I0001-I0001
江苏丝绸的织造技艺历来精良,苏州缂丝即是代表之一。缂丝技法源自西域,盛于唐代。它是把画稿中图案花纹的轮廓留出一线距离,再以彩色丝线缂在轮廓里,形成"通经回纬"的结构特征,缂织成后表里一致,犹如刻镂。  相似文献   

9.
中国缂丝的源流与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丽虹 《丝绸》2008,(2):49-51
目前对中国缂丝的起源虽有不同的认识,但它有证可考的历史至少已有两千多年,并在宋代发生深刻变化,产生了缂制书画的高档艺术品,形成中国缂丝艺术的高峰.明清江南缂丝继承南宋缂丝技艺,民国后期则日渐衰落.新中国成立后缂丝在苏州得到振兴,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章立足对中国缂丝渊源、突变和传承的文脉进行梳理,总结规律,不仅可以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其有更为清晰的认识,而且是今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周萌 《江苏纺织》2021,(6):125-126
缂丝作为延续千年、至今还在使用的古老织造技艺,古时一直为王室贵族专用.因织造过程极其复杂、耗费工时,件件都是旷世之作.文章阐述了缂丝的发展历史、工艺特点、流派和艺术风格,并以艺术作品《初春桃花斑鸠图》为例,分析了缂丝传承与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伍芝凤 《西部皮革》2023,(24):111-113
目前,苗族织锦技艺在工业化冲击下面临着保护和传承的困境。为此,通过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等方法对苗族织锦技艺的民俗文化内涵、现代价值及传承现状等进行分析,指出苗族织锦技艺目前在传承方面面临的主要困境,并试图从源头加强苗族织锦产品创新设计、通过媒体宣传与电商平台营销的整合营销方式推进苗族织锦产品生产,从而实现苗族织锦技艺的生产性保护,为苗族织锦技艺传承与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通过深入调查及文献研究,在介绍缂丝起源及称谓由来的基础上,梳理南通缂丝的传承与艺术特征,分析当今缂丝产业的发展现状。提出以“周而不比,和而不同”为核心,政府、院校、企业三方共同推动的思路,提出南通缂丝未来传承与发展的更多参考方向。  相似文献   

13.
张雪 《造纸信息》2023,(11):106-107
宣纸作为我国传统的手工艺品之一,具有非常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是中国艺术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的推动,手工宣纸的传承与保护面临着一定的威胁。因此,研究手工宣纸的传承与保护有助于保护和弘扬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章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宣纸的传承与保护展开探讨,以期提供有效的措施和策略。  相似文献   

14.
何帆 《江苏纺织》2014,(9):31-32
正『工艺』"雀踏花枝出素纨,曾闻人说刻(缂)丝难,要知应是宣和物,莫作寻常黹绣看。"宋徽宗赵佶曾亲手在一幅《碧桃蝶雀图》缂丝上题诗,盛赞缂丝的精美。缂丝是我国古老的传统手工技艺,南宋时期达到鼎盛,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苏州缂丝在明代就已闻名于世,到清末苏州成了全国仅有的保留这一工艺的地方。在古代,缂丝多用于龙袍及官服制作,名人书画仿织等,因其做工精美,艳丽灵动,且费工费时,自古便有"一寸缂丝一寸金"  相似文献   

15.
黄洁  由丽丹 《江苏纺织》2021,(8):120-122
手工盘扣作为中国传统技艺元素之一,其工艺制作流程以纯手工制作方式为主,承载了古老绳结技艺的文化内涵.文章结合了常州地区文旅融合大背景下非遗项目的挖掘、保护、传承和推广工作,选择传统手工盘扣文创设计为载体,从打造本土IP社交名片、加深常州旅游内涵、助力乡村振兴、推动文化教育事业和提升互联网传播力5个方面进行研究,对探...  相似文献   

16.
鄢嫦 《纺织报告》2023,(7):114-11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多样,制度体系建设相对完善,数字技术运用充分,非遗保护与传承成效明显,但在传承队伍、传播形式、融入教育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基于此,文章从关注传承人才培养、加强数字化传承、推动非遗融入教育3个方面着手推动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世界上纺织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从原始社会开始。中国的传统纺织工艺历经几千年的传承,从历史中一路走来,有一些留存至今,并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在历史中行走”这个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专题,我们选取了几项具有代表性的纺织工艺,希望与读者共同领略中国深厚的纺织文化。  相似文献   

18.
"五芳斋裹粽技艺"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一,也是我国粽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传统手工类的"五芳斋裹粽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对五芳斋裹粽技艺的保护方式和传承方法进行探讨,通过建立裹粽技艺文化展示区、依靠节日庆典活动、高校文化教育传承、数字化保护等方式来来推动手工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前不久,在北京召开的第七届中国印刷史学术研究会上,中国印刷文化遗产保护引起了与会专家的高度关注。大家就印刷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保护措施等积极建言。这对捍卫我国活字印刷术发明权,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荣誉感具有非凡的意义,这也将开启国内对印刷文化遗产保护新一轮的思考和实践。  相似文献   

20.
为了更好地发展苗绣技艺,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通过综述苗绣数字化保护现状,揭示出适用于苗绣数字化传承发展的新路径。分析表明,现有的数字化保护方式有采集与保存、处理与转化、展示与传播;鉴于目前苗绣的三维展示较少、批量化产品较多、经济赋能较弱与地域性较强等现状,指出苗绣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活态的、智能的、振兴乡村的与面向世界的;苗绣传承应带着中国意识,通过数字技术应用,将民族文化传播得更广更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