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遗传学与物种形成和进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辉 《陕西林业科技》1999,(2):77-81,76
自1859年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提出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机理以来,物种的形成、适应、进化的机制则一直是生物学研究的中心,如何把生物形成、进化的原因、自然选择的遗传学理论和孟德尔式的种群进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从生物所处生态环境的真实水平、分子水平和基因...  相似文献   

2.
简要分析了物种概念,回顾了物种形成领域的一些基本理论或观点。基于对地球基本生命样式复杂性和多样性的认识,在归纳出主要物类具有高物种分化势能的干类群在该物类中大约占10%~20%、干类群分化出的新物种数占类群总物种数的40%~65%这两个基本数据的前提下,对物种概念、物种形成的过程和方式进行了辨析和推理,并进而提出了以下观点:可能不存在普适的物种概念,用演化系来表示生物基本演化单元是可行的选择,并提出了干群和干种概念;物种形成的过程可以分为5个阶段,即物种分化静止期I、期(DNA多态性起始和慢速分化的准备期)I、I期(DNA多态性迅速分化和趋异时期)I、II期(物种平缓趋异和种化固定期)I、V期(物种分化完成期)。分析了各期的特征和可能的调控机制,认为除了基因漂变、突变、外源因子逆向影响等因子外,还可能存在更本质的、属于干种重要遗传特性的物种分化起始因子和相应的调控机制;将物种形成类型归纳为两种类型:严格意义上的同域物种形成、异域物种形成,前者仅限于没有生态位分化和生殖隔离、主体上同域的物种形成方式,后者包括邻域、离域物种形成方式,以及传统观点中同域物种形成方式中通过寄主隔离、繁殖时间隔离、小空间隔离等方式的物种形成;提出了物类分化公式并进行了推广,推断出物类辐射演化和多歧分支演化的必然性;同域物种形成并非特例,而是必然的结果与高比例现象,并且是类群演化中心和分布中心以及形成辐射成种的根本原因;干种(干群)在类群中的比例以及由干种分化出来的物种的数量在类群总种数中的比例很可能符合黄金分割率;干群可能存在分化次数限制,因此导致物类有寿命,某类生物的物种总数也有上限;最后提出了种系(物种)距离公式。  相似文献   

3.
甘家湖林区环境恶化原因及其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家湖林区位于艾比湖东侧,是一片占地100万公顷的荒漠次生林,千百年来,呵护着周围的环境,20世纪70年代以前这里还是一眼望不到边的茂密森林,有胡杨、梭梭、柽柳等110多种植物环抱着木特塔尔沙漠,林区内草木丰盛,以马鹿、鹅喉羚、野猪为主的40多种野生动物栖息在这里,形成一种和谐的生物系统。  相似文献   

4.
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环境及种群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环境及种群分布规律文冠一(四川省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Ailuropodamelanoleuca属国家Ⅰ级保护动物,分布区域狭窄。本文对大熊猫在卧龙的栖息环境及种群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拟对大熊猫的保护管理提供参考依据。1大熊猫...  相似文献   

5.
分析不同居群连香树种子形态变异及其与环境因子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居群间种子长宽、种翅长宽和千粒重均存在显著差异,按大小排序均为白龙江种>药山种>美姑种,种子形态与纬度、气温、海拔、降水等环境因子之间有显著关系,且呈现较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笔者根据临沂地区水土流失状况,分析了沂蒙山区生态恶化的趋势及其主要原因,并对山地、丘陵、平原3类型区分别提出了建设不同类型的防护林体系,作为实现全区生态经济良性循环的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7.
商县地处丹江上游。总面积2627平方公里,境内山峦起伏,河沟纵横,北有蟒岭环绕,南有流岭横亘,中有熊耳山绵延,形成腰市河、南秦河、丹江河谷川道。全县分为平川、浅山和深山三个区域,80%以上为丘陵山地。自古以来,山青水秀,森林密茂。解放以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全县人民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取得显著成绩,截至1981年底造林37.8万亩。但是由于“左”的干扰、破坏及工作中的失误等原因,使这里森林面积大量减少,质量下降,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一些城市不断受到沙尘暴的袭击,空气中严重超标的悬浮物令晴朗的天空昏黄灰暗,能见度降低,污浊的空气成为呼吸道等疾病的诱因,人们真正体验到生存环境恶化对日常生活的危害.  相似文献   

9.
金华气候环境与花卉苗木引种成功的几条原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金华气候因子为基础,植物地域分布为依据,通过综合分析,提出了金华花卉苗木引种成功的几条原则:1、1月均温等温线在0~8℃区域内引种易成功;2、暖温带及以北地区引种易成功;3、落叶树种引种易成功;4、本地有同属植物易成功;5、海拔分布区间大易成功,以及积温,日照时数相近易成功。原则应用可减少引种失败。  相似文献   

10.
新西兰人工林对环境的影响1人工林与土壤在森林上地持续性利用及发展什么的问题上有许多争议,笔者认为维持和保护地表土壤的质量与完整是首要问题。人们通常认为,人工林工业不是持续性的,其中部分原因是由于松林及其它森林活动有损于土壤。Rosoman认识到了土壤...  相似文献   

11.
12.
长白山次生林树种空间分布及环境解释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分析次生林群落中12个树种的空间格局,阐述树木种群空间分布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大多数环境因子和树种都表现出显著的正空间自相关,即存在空间聚集性结构;2)空间变异分割表明,环境因子主要制约幼树和小树的空间分布,而对大树影响较小;3)土壤水分和土壤pH值对树种分布影响较大,土壤营养(全氮、全磷和全钾)作用相对较小,土壤有机质、叶面积指数和光量子密度与树种空间变异之间无显著关系;4)在已知种群空间变异中,环境因子(包括环境变量单独解释部分、环境变量与空间变量交互作用部分)解释能力较低,而纯粹的空间变量(即空间变量单独解释部分)对种群空间变异具有较高的解释能力,说明一些未知的独立于环境因子的空间过程在树木种群空间格局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山区公路对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志广 《森林工程》2005,21(5):47-48
本文对山区公路的建设和管理及它们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作了比较深入的分析与探讨,并以广东省山区公路为例,总结归纳了山区公路的设计、施工、运营对环境的破坏和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4.
欧洲落叶松天然分布分散,分布区生态条件差异较大,形成了不同的生态型。本文对欧洲落叶松生态型及其分布和地理变异进行了论述,对于欧洲落叶松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型的研究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白皮松分布特点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综述了白皮松在我国的天然分布概况,以及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白皮松在分类学,抗逆性,种子及球果形态变异,种子休眠与萌发,育苗技术,利用价值,形成层超微结构等多方面研究的结果,提出了白皮松研究领域中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甘家湖荒漠林地面积100万 hm2,是我国重要的荒漠林地带,是整个北疆地区的绿色天然屏障和生命保护线。同时也是梭梭生长最好、最集中的林区,具有温带梭梭荒漠生态区域的典型性和丰富的物种资源,分布有270种植物和53种野生动物。针对近年来林区存在的“五滥”问题,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进一步加强林区保护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浅析森林采伐对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5个方面论述了采伐对伐区小气候、生物多样性、保留木、土壤、水资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为了缓解水资源短缺,再生水回用于农田灌溉、工业用水、景观补水、生活杂用、地下水补给等方面.文章总结了再生水回用过程中,对其直接作用的土壤、植物、微生物等的影响.由于再生水质的差异,再生水对人居环境的影响尚未有定论,仍需采用新技术进行长期观察.  相似文献   

19.
调查分析表明:河西地区中麻黄主要分布于酒泉市以东,黄河以西的17个县(区)。走廊东段是其集中分布区和主要产区,土壤质地以沙壤土、轻壤土、壤土和风沙土为主,且土壤有机质含量在10g/kg以上生长良好,5~10g/Kg中等,低于5g/kg%差;越往西去,随着生境恶化,中麻黄渐稀,生长发育渐弱。天然中麻黄种群大多数分布于含盐量低于10g/kg的土壤上,并随着土壤含盐量上升,分布趋于减少;在以土壤全盐量、pH值及盐离子对中麻黄生物量影响程度的灰色关联分析中,土壤全盐量、pH值和SO4^2-是主导因子,Ca2+、K++Na+、Cl-、HCO3-、Mg^2+关联度较小且相近,对生物量影响相似。中麻黄虽是强旱生植物,在降水量较大或地下水位高的地域内生长良好,处于生存竞争中的强者,但在极端干旱区只能生存于较低易积水的区域,且生长微弱,与膜果麻黄、红砂等超旱生植物群落形成明显对比,成为弱势种群。  相似文献   

20.
蜱虫为林间常见吸血节肢动物,可对人畜造成一定危害,为了解畜牧生产活动对蜱虫分布的影响,同时为蜱虫管控提供依据。该研究在小五台山一近林区羊圈周边110m范围内,对长角血蜱种群采用拖旗法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羊圈周边蜱虫密度分布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聚集差异,羊圈30m范围内的蜱虫数量占总采集数量的44.0%,显著高于30~110m范围内的蜱虫数量(t=6.0716,P<0.001);不同地表基质环境会影响蜱虫数量分布,以草本植物为地表基质的蜱虫数量显著高于以掉落针叶为地表基质的蜱虫数量(t=10.034,t=10.396,P<0.001);调查期间若虫单次及总数量显著高于成虫(t=7.289,P<0.001)。畜群聚集会改变环境中蜱虫密度分布,使得聚集点周边蜱虫密度升高,在管理过程中应给予足够重视,且应重点加强对聚集点30m范围内的管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