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晚清文学的繁荣是晚清士人在科举之途堵塞之后的一种创造。在晚清士人走向文学活动的路途中充满了种种社会的、心理的复杂动因。东南沿海口岸城市开放的文化氛围、发达的工商业经济培育了最早的文学读者,也为穷途末路的晚清士人提供了以文学活动谋生的职业机会。因此,考察晚清士人生态的变化,对于把握晚清文学活动的主流、了解文学生产的规律有直接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湘军肇兴以宗法关系为身份依据,成为解读晚清社会转型的一个初始密码和历史样本。晚清社会结构的军功阶层由社会边缘进入中心、地方绅权扩张、渐进式制度博弈、满汉认同中的满蒙特权与汉族意识成为湘军体系背景下晚清社会转型的历史镜像。由此,传统的宗法“自然共同体”开始被政治利益共同体所取代,成为左右晚清政治变化的重要变量。  相似文献   

3.
晚清时期湘人入黔频繁。入黔湘人在平息社会动乱、维护封建一统、强化社会治理、复兴文教、推动新政和方志编纂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入黔湘人以湖湘文化经世致用思想为指导,在晚清的贵州进行了一系列变革,改变了贵州旧的思想观念,推动了贵州文化快速发展,对晚清贵州优秀文化品格诸如开放与兼容并蓄等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晚清湘人入黔,是省际人才流动的重要表现,对区域文化发展贡献巨大。  相似文献   

4.
晚清思想家梁启超以"人"的改造为核心,从实现人的社会化与促进社会变革的关系中,以一种全新视角,对晚清妇女社会角色进行了定位,即国民之母,女子国民和新民。这对晚清妇女社会地位的改变,对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对促进社会的变革和实现人的近代化,都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晚清时期,是中国社会急遽动荡变革的时期,也是文艺思想大转折的时期。晚清,中国社会已由封建社会进入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由封建主义进入到旧民主主义。这种社会性质的演变,必然赋予社会生活(包括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以许多新的内容和特色;晚清小说的创作及晚清的小说理论,也因之而具有了鲜明的时代色彩和价值观念。 与中国古代的小说理论相比,晚清小说理论有哪些独具的特点呢?  相似文献   

6.
作为某种复杂的、多元的动态时空场域,中国传统社会末期的晚清向来就不是单一历史事件的时空再现,而是一个充斥着诸多矛盾与问题的"大染缸"。晚清文化民族主义常常伴随着晚清政治民族主义与经济民族主义的"幽灵",在西学与传统之间艰难地游走;晚清士人在一种变动的社会情境与文化语境中,以"世变"为主线,不断地营造与修正自身的心理态势;而"现代性"话语的介入又将晚清时期的诸多问题推向了历史的前台,同时彰显出"晚清"这一时间概念多元的价值取向与多维的阐释向度。  相似文献   

7.
鸦片战争以来,面对日益衰败的农村和萧条的农业,晚清社会兴起了一股科教兴农的社会思潮。分析了晚清科教兴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从国家职能、农业机械化、农学制度和农会制度等四个方面详细阐述晚清科教兴农思想的内容,并对晚清科教兴农思想进行了客观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晚清湘军崛起肇端于地方士绅的积极参与。朱尧阶重宗族情谊,淡泊性情,绝意仕进,以设馆课徒为务,并积极参与湘勇水师筹建,热心社会公益。其品格气度成为晚清湘乡乡贤文化的特有写照,也以其别样方式展示了他与晚清湘军之间若隐若现的历史关联。  相似文献   

9.
在晚清戏曲创作中,时事剧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它以宏大的内容和新变的特征,彰显了晚清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由于文献的散佚和研究者的轻视,晚清时事剧的研究一直处于整理阶段,尚未对其有深层次的研究。晚清时事剧的内容涵盖广泛,题材丰富。与之前的时事剧相比,晚清时事剧在审美特征、语言等方面又有了一些新的变化。晚清时事剧作为时代的文学,在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方面都承担了历史的使命,也是反帝反封建的进步文学中极为重要的一股潮流。  相似文献   

10.
鸦片战争后 ,由于西方列强政治、经济、军事及文化宗教侵略 ,激化了晚清的社会矛盾 ,加速了晚清乡村社会的变化 ,使乡村社会呈现出全面的危机。探讨晚清乡村社会的变化及其成因 ,对进一步研究中国社会的整体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智慧养老与老年人健康密切相关,现有养老模式下老年人身心健康问题较为突出。探索社交媒体使用与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关系,并对其内在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采用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建模(PLS-SEM)方法,以智慧健康养老社区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探索多种社交媒体使用模式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的内在机制(以孤独感为例),深入剖析主动社交媒体使用、被动社交媒体使用、功能型社交媒体使用、自尊、客观社会孤立、生活满意度及服务满意度与老年人孤独感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基于社会存在、社会比较与社会支持理论,不同社交媒体使用模式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功能型社交媒体使用负向影响老年人自尊;自尊对向上社会比较和孤独感都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此外,客观社会孤立调节向上社交比较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客观社会孤立正向预测老年人孤独感。为未来采用社交媒体方式对老年人孤独感进行干预提供了研究依据,丰富了老年人心理健康相关研究,也为智慧养老发展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以大学生消费为切入点考察物质主义价值观、社会支持和强迫性消费倾向之间的关系。方法:使用物质主义价值观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和强迫性消费倾向量表对370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1)高物质主义价值观与大学生强迫性消费倾向显著正相关(r=1.003),高社会支持与强迫性消费倾向显著负相关(r=-0.167)。(2)物质主义价值观、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强迫性消费倾向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3)社会支持在物质主义价值观和强迫性消费倾向之间的调节作用显著;对于高社会支持者,物质主义价值观对强迫性消费倾向预测作用不显著;而对于低社会支持者,物质主义价值观预测作用显著。结论:社会支持能够减缓个体的强迫性消费倾向,强迫性消费倾向是社会支持缺乏的心理补偿。  相似文献   

13.
采用婴儿-初中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和儿童社交焦虑量表对幼儿园寄宿生和非寄宿生的家长及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寄宿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在总体得分上显著高于非寄宿幼儿;在社会化和自我管理两因子上也显著高于非寄宿幼儿;寄宿幼儿的社交焦虑得分高于非寄宿幼儿,但不显著。寄宿虽然可以提高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但易引起幼儿社交焦虑,呼吁家长理性看待寄宿教育,并建议寄宿学校及家长关注寄宿生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4.
在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留守儿童社交焦虑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基于社交焦虑作用机制模型,分析留守儿童社交焦虑的发生机制。采用干预实验研究法,对实验对象进行干预。结果显示,干预前,实验组和控制组在青少年社交焦虑量表(SAS-A)得分上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实验组和控制组在青少年社交焦虑量表得分上组间差异显著(p<0.01)。这表明,团体绘画艺术疗法能够显著降低留守儿童社交焦虑水平,并在改善留守儿童自我聚焦和外界关注方面有着积极效应。团体绘画艺术疗法的推广和国家、社会的共同发力有助于改善留守儿童社交焦虑问题。  相似文献   

15.
涂尔干一生关心与探索的领域是社会整合,亦即社会团结和社会秩序问题。当代中国正处在急速转型时期,与涂尔干当时所处的社会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涂尔干为当时法国开的"药方"也在很大程度上同样适用于当代中国。系统梳理涂尔干的社会整合思想,并结合当代中国在转型过程中遭遇的诸种社会失范问题,指出涂尔干社会整合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6.
要准确把握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当代价值,其理论前提和基础就在于要对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本身有一个全面的理解,明确其研究的中心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问题,因而无法给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直接的理论指导。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的当代价值主要在于马克思的研究方法和价值目标,这也是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仍能在当代社会发展理论中占据重要理论位置的原因所在。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研究方法的当代价值在于:用历史生成性的眼光来研究社会的发展;从世界历史的宏阔视野来看待和研究某一国家的具体的社会发展道路和途径;只有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才能坚持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坚持批判性方法才能推动社会不断前进。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当代价值还体现在把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作为未来理想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7.
唐群英不但是著名的民主革命家,而且是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在民国政府成立之前,她主要从事政治革命,同时对社会革命也有相当的认识。民国成立之后,她对社会革命的认识更加深刻,并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争取女子参政权、创办女报和兴办女学等社会活动。相比较而言,她对近代社会革命的影响更加深远。  相似文献   

18.
以地方政府社会建设绩效为选题对象,采用公民满意度的主观测量方式,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构建实证所需模型,以成都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验证了2个共识性理论结论,探索性地提出了1个论点.2个共识性理论结论是:第一,加强和推进社会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建设为社会建设提供基础保障.第二,以加强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当前推进社会建设事业的重点工作和基础抓手.1个探索性论点是:结合对成都市社会建设状况的实际调查研究,认为成都市社会建设绩效满意度的高水平与其持续8年的统筹城乡工作密不可分,统筹城乡发展,实施城乡社会体制改革,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为加强和推进社会建设提供了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19.
阶层骤变与俄罗斯利益关系协调机制的失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0年代以前的俄罗斯社会结构演变是以国家利益至上为主导的一种"无阶级"型态,而1985年之后这个历史轨迹发生了历史性转变,社会利益代替国家利益成为社会结构变迁的主导性因素,具体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阶层骤然出现且分化严重突破了俄罗斯社会结构演变的轨迹;二是利益分割及隔离使俄罗斯社会结构快速定型化,并成为其社会结构转型的内在机制;三是社会冲突不断,社会严重失序。从社会结构转型的角度可以看出,俄罗斯的突变性模式更具有利益分化性。俄罗斯在突变性的背景下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牺牲绝大多数生活水平的前提下开始的社会结构转型,其中的推动力量是制度转换,其利益协调机制主要是权力,即那些掌握制度转换方向的权力拥有者。  相似文献   

20.
杜林在批评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中的个人所有制思想时提出了个人所有制何以又是社会所有制的问题即“杜林问题”。这一问题的答案蕴含于马克思早期的法哲学思想之中。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法哲学和国民经济学的过程中,一方面把社会理解为个人活动的社会性质,另一方面又把个人理解为社会存在物,把社会和个人看作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辩证关系。马克思在分析财产之本质的时候指出劳动产品是一种感性的社会联系纽带,赋予了所有制以实践、总体性与所有等三个方面的基本内涵。私有制作为所有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其结果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对社会关系的控制,是人对人的剥削。社会所有制的目的则在于更好地保证个人对于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的占有与利用,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真正的保障。因此,把社会所有制称作个人所有制更能体现其本质内容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