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江三峡地区新生代以来地壳应力场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白垩-第三纪红层中构造变形实际观测及水系统计资料,计算了三峡地区新生代和新构造期分区及区域应力场的主应力方向。结果表明:方压应力为北东东向,主张应力为北北西向,现代构造应力场与新生代以来应力场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
根据震旦一二叠纪地层中构造变形的实际观测及卫星影象解译资料,计算了清江隔河岩水库区新生代以来区域应力场的主应力方向。结果表明:主压应力为北东东向,主张应力为北北西向,现代构造应力场与新生代以来应力场基本一致。晚第三纪以来,该区构造应力场相对稳定和统一。  相似文献   

3.
陈永成 《华南地震》1999,19(3):48-53
根据震旦-第三纪地震中构造变形的实际观测及卫星影象解译资料,计算了清江大龙潭水库区新生代以来区域应力场的主应力方向。结果表明:主压应力为北东东向,主张应力为北北西向;现代构造应力场与新生代以来应力场基本一致;晚第三纪以来,该区构造应力场相对稳定和统一。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三峡坝库区的地壳稳定性,根据奥陶-侏罗纪地层中构造变形的实际观测资料,计算了秭归龙会观5.1级震区及其邻区新生代以来区域应力场的主应力方向。结果表明:主压应力为北东东向,主张应力为北北西向;现代构造应力场与新生代以来应力场基本一致;晚第三纪以来,该区构造应力场相对稳定和统一。  相似文献   

5.
龙首山地区构造应力场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沟谷成因与构造应力场的关系,利用沟谷资料计算了龙首山地区的主压应力方向,结果表明,主压应力为北东向。新构造应力场、现代构造应力场、地震应力场趋于一致。认为晚第三纪以来,龙首山地区地壳构造应力场相对稳定,应该是青藏地块与阿拉善地块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张强凹陷及邻区的构造应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曲国胜  周永胜 《地震地质》1997,19(4):54-352
通过对张强凹陷及邻区露头构造形迹和岩心裂缝测量的应力分析,把该地区的地质历史划分出自太古代以来的8个构造期,确定了各期构造应力场状态及构造组合形式,认为晚侏罗世及白垩纪古构造应力场是断陷盆地形成、发展的主要应力场,晚侏罗世为近东西向拉张的构造应力状态;阜新组沉积期末至泉头组沉积前,由东西向拉张转为近东西向挤压,导致断陷阶段结束和上侏罗统变形;白垩纪为东西向挤压,早期区域整体沉降,晚期大面积隆升遭受剥蚀。早第三纪期为北西-南东向挤压,晚第三纪以来北东东-南西西向挤压。新生代的两期应力场仅使一些断裂继续活动,变形强度小于前两期  相似文献   

7.
在对兰州地区兴隆山北缘断裂、白杨树沟断裂和西湾-雷庄断裂等的活动性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断裂擦痕斜角资料,结合区域其他构造应力场资料,应用构造应力解析方法计算了兰州的构造应力场。研究结果表明:①兰州地区区域构造应力场主压应力方向总体在NE到近EW向的范围内;②现今构造应力场继承了更新世以来的构造应力场;③深部和表层构造应力场基本一致;④区域构造运动是以水平构造应力为主导的。  相似文献   

8.
川东地区平均构造应力场反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断面滑动矢量分析,定量反演了川东地区的平均构造应力场,结果表明:川东地区构造应力场自第四纪以来一直稳定,主压应力轴方向为NW-NWW,倾角由陡变缓,与震源机制解反映的现代构造应力场接近,局部应力状态随内部构造特点而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9.
《地震地质》1981,3(1):19
根据1973—1979年苏、鲁、皖、豫地区37个中小地震(M=2.1—6.0)震源机制结果的统计分析,得到地震应力场的优势分布:主压应力轴约76°,主张应力轴约344°。表明本区处于北东东向水平压应力和北北西向水平张应力的现代构造应力场作用之中。结合部分中小地震等震线长轴方向及晚第三纪以来断裂走向的优势分布均为北北东向这一特点,推测现今地震破裂具有继承性。最后讨论了本区现代构造应力场与其北部和南部的不同关系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地质构造形象的分析,对我国西南地区地质时期构造应力场转变特征进行了尝试研究。认为我国西南地区构造应力场,是随时间在变化的,并表现出一定的规律。上古生代之前,地壳竖直运动主要表现为东南部相对上升,西北部相对下降;上古生代以后表现为西部相对上升,东部相对下降。水平应力场自古生代以来,北部主要承受自北而南的压应力作用,西部主要承受自西向东的压应力作用,东部、东南部除加里东晚期外其压应力方向有自北北西向北西西方向偏转的趋势;而应力作用方式,已由上古生代前的南东方向挤压为主,转变为西部的自西向东挤压为主。  相似文献   

11.
采用单台小震综合断层面解方法,收集了长春台、丰满台、四平台、磐石台、通化台及敦化台6个台站自1990年以来所记录到的大量小震及其P波初动资料,求得了各台站所在区域范围内在该时段的区域应力场特征。结果表明,上述各区域普遍存在着以主压应力轴以NE-NEE向,主张力轴以NW-NNW向为特点的区域应力场。该特征与东北及华北区域地壳应力场的结果基本一致,说明该局部小区域受力场受到大区域应力场的控制,并在其范畴内活动。  相似文献   

12.
东南沿海地震区的现代构造应力场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根据断层面的最新错动方向,震源机制解和地壳形变等资料,研究了东南沿海地区的现代构造应力场,结果表明:本区构造应力场可大致划分为两个分区:长乐-诏安断裂带以东地区主压应力轴为近东西向;以西地区的主压应力轴近南北向。  相似文献   

13.
大同盆地现今构造活动及地壳应力场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大量震源机制结果推断出大同分轩现代地壳应力场和主压应力方向为NE-NEE,仰角变化不定,主张应力方向为NW-NNW,仰角很小的结论。这与区域构造应力场NE-NEE向挤压作用的结果相符,另据大同一阳高6.1级、5.8级地震的震源机制结果得出,大同一阳高地震的孕震应力场与华北区域应力场相一致,而不是受本地局部小区域应力场的控制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收集了鄂尔多斯周缘的297个震源机制解数据,应用震源机制解反演应力场的网格搜索法分区反演该地块周缘地区平均应力场。应力场反演结果显示:该地块周缘地区地壳应力场总体表现为NE-SW向的主压应力,NW-SE向的主张应力。北缘的河套活动断陷带处于ENE-WSW向的水平挤压和NNW-SSE向的水平拉张共同作用的应力状态。南缘的渭河断陷带处于近NS向的水平拉张应力状态。东缘的山西断陷盆地带处于NNW-SSE向的水平拉张应力状态。在地块西面,主压应力轴方向由南段的ENE向逐渐向中段逆时针转为近NE向,继而往北转为NNE向。应力场反演结果和鄂尔多斯地块NS两侧呈EW向展布的断陷带表现为左旋剪切拉张带以及EW两侧呈NNE向展布的断陷带则表现为右旋剪切拉张带的性质一致。本研究结果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性较好,说明了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滇西北地区水系分布格局、地质构造及前人研究的地震震源机制解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对比指出:研究区内,主要是红河断裂带附近及以东地区,新构造时期的应力场经历了由近东西—北西—北北西向的顺时针转变过程。基本上早更新世为北西向;晚更新世中期以前的压应力方向为近东西向;中更新世以来为北北西向。水系分布格局反映的应力场与地质、地震等方面的资料所反映的应力场有较好的一致性,说明利用水系分布来研究本区的应力场是一种可取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实际资料的讨论,认为三峡及邻区的现今水平构造应力场的主压应力轴为北东东向,是喜马拉雅期构造应力场的继续。由震源机制解求出的主压应力轴为北北东向和北西向。震源机制解的主应力是在区域构造应力场北东东向主压应力作用下,使得该区北北西—北西向构造系的有关结构面进一步发生剪切破裂错动和地震时产生发射波的主应力。或者是己释放了能量的那部分形变中所具有的主应力。它与区域构造应力场不能等同。  相似文献   

17.
有关闽粤赣交界地区应力场和地震动力学的讨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地震地质学、GPS测量、地震活动性等多个角度对闽粤赣交界地区的区域应力场和地震动力学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1)闽粤赣交界地区应力场的主压应力方向为北西-南东向,主张应力方向为北东-南西向;(2)菲律宾海板块在台湾东海岸向北西西方向的挤压碰撞作用是台湾地区和闽粤赣交界地区强震孕育和发生的最直接最主要的动力来源。  相似文献   

18.
陈益明 《华南地震》1991,11(3):9-18
由震源机制反映本区地壳构造应力场具有很好的统一性。主压应力轴优势方向近东西,主张应力轴近南北,并大都以N轴起立,P、T轴水平为特征,容易发生错动的断层系统为NE和NW向,以平推运动为主,前者顺扭,后者反扭。局部地区震源应力场显示不同程度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9.
利用小震震源机制解、地震视应力、GPS测量结果等资料,对汶川地震前后太原盆地应力场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汶川地震对太原盆地构造应力场的影响较为显著,不仅改变了应力场的方向,也改变了应力值的大小;应力场特征由震前NNE-SSW向拉张应力的局部小区域应力场为主,转为震后NEE-SWW向挤压应力为主且接近华北地区应力场。该变化态势有利于局部应变能积累,因而可能是太原盆地中小地震活跃的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20.
华北地区中小地震应力场的优势方向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华北地区61次中、小地震(3.0≤M≤5.5)和10次M≥6.0大地震的震源机制结果的统计分析,得到地震释能应力场的优势方向,主压应力轴为70°-80°,主张应力轴为340°-350°,它们的仰角基本上小于45°。这表明,华北地区处于以北东东向水平压应力和北北西向水平张应力为主的现代构造应力场中。指出了这一地区6级以上地震和震源深度大于17公里的中、小地震应力场方向一致性较好,可能更接近构造应力场方向。华北地区一致性应力场的南缘,可能在秦岭、大别山及长江下游一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