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将国民经济宏观调控问题提到新的高度来认识。全会认为,无论是治理整顿期间还是治理整顿任务完成之后,都必须始终坚持长期稳定、持续、协调发展经济的方针;要逐步建立符合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原理的经济、行政、法律手段综合运用的宏观调控体系。这是总结我国四十年的经济建设和法制建设得出的最重要的经验教训。为了保证这一方针的贯彻实施,本文试图对宏观经济调控中的法律问题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2.
一、现代宏观调控法律的基本特征现代宏观调控法律的基本特征是指在宏观调控理论指导下形成的现代市场经济法律的基本特征。是相对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市场经济法律的基本特征而提出的。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自由经济理论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制定的民...  相似文献   

3.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找到了一个突破口,这就是横向经济联合,其内容:一是经济技术合作,二是企业的联合。目前全国已形成一个横向经济网络,上海则是这个网络中的重要环节。到1986年底,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注册、登记的各种经济联合体达37700多个,上海市组建的企业集团有102个。从上海市来看,横向经济联合的成效,至少巳在三个方面显示出来:其一,形成了新的企业联合体,这些联合体有的叫联营公司,有的叫企业群体,有的叫企业集团,形式多种多样,层次各有不同,但都是新的经济实体。它们的法律地位、组织结构乃至生产经营方式等都与原来单个的企业有质的不同,具有更多优势。其二,横向经济联合使诸个企业产生活力并形成合力,这就是新的生产力。上海这几年面对国家计划体制转轨和价格放开的严  相似文献   

4.
经济计划与法律是什么关系?长期以来,对这个问题有两种相反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计划就是法律,另一种观点认为,计划与法律互不相干,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这两种观点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中都产生过消极的影响。因此,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改革计划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要重视关于计划经济与经济法制的关系问题的研究。本文拟就这个问题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5.
进入21世纪以来,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极.但在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产业结构同构、不良竞争、地区封锁和市场条块分割等问题.要打破行政和市场壁垒,充分发挥市场的功能,则必须依赖政府的宏观调控.目前在环渤海区域经济的宏观调控方面,中央宏观调控能力较弱,区际协调机制乏力,仅仅依靠以往的会议协商、合作声明等非制度化的方式,难以对地方政府形成有效约束.因此,只有建立和完善区域经济宏观调控的长效法律机制,将政府的宏观调控行为纳入法制的轨道,才能切实推进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宏观调控的法律规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尹西明 《河北法学》2004,22(5):65-68
宏观调控问题已引起法学界热情的关注 ,但现有研究成果尚不足以形成立法资源 ,且学者间对宏观调控主体、领域、手段的法律规制等问题也存在着认识上的差异。立法上确定宏观调控主体 ,应以宏观调控的价值目标为根据 ;对宏观调控领域的法律规制 ,应把握宏观经济的层面界定 ;从逻辑学角度对现有宏观调控主体的研究成果进行检视 ,有利于确立宏观调控主体法治化的观念  相似文献   

7.
宏观调控的法律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曙光 《法人》2004,(6):60-61
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违背市场经济的基本理念,不能对市场经济的法治基础构成损害由于十几年来经济改革过程中对统筹协调发展的忽视带来改革中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爆发,加上去年SARS以后喷发的投资饥渴症,今年一季度以来,在全国各省区都出现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势头过快,土地资源、煤电能源与原材料全面短缺,钢材、石油价格飞速上涨的局面。面对这种经济发展不健康的情形,中央政府及时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进行宏观调控。  相似文献   

8.
政府经济行为在现代社会大量存在,应当接受宏观调控法的约束。政权体系中的调控部门对其他部门经济行为的调控并不违反基本法理。只有承认各个部门的独立利益及行为选择,才更有助于宏观调控措施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9.
杨紫? 《中外法学》1998,(1):18-26
<正>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加强法制建设;要加强法制建设,必须以“加强经济法制建设”为重点;要加强经济法制建设,必须“加强经济立法”。加强经济立法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可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是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是坚持邓小平理论的内在要求。但是,中国法学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研究还比较肤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概念、结构以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意义和对策等问题上,还存在着不少意见分歧。因此,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研究亟待深入。  相似文献   

10.
对房地产金融市场宏观调控若干问题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对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升温,国家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关注资金链的方式从供给和需求两大方面遏制目前房地产行业发展过热的势头,防止房地产泡沫的生成。本文拟从以上两大方面对2004年以来房地产金融市场的宏观调控进行政策和法律上的分析,并就进一步提高房地产市场金融调控政策效果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经济法律关系的概念及其构成,对如何理解作为法律规范调整对象的经济关系和经济关系的意志性等问题,联系我国法学界的不同观点,进行了较为广泛深入的探讨。作者认为:经济法律关系是按照法律规范即国家意志产生的,采取法律上的权利义务的联系形式,并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其实现的实际经济关系。  相似文献   

12.
土地整理过程中宏观调控法律问题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郭洁 《中国法学》2003,(6):88-95
土地整理是现代土地利用制度的重要内容。我国虽已大规模地开展土地整理工作 ,但没有形成详细的法律规范。本文从宏观调控法律角度分析了土地整理关系中若干问题 ,并提出了完善土地整理法律制度及自然资源法律制度的具体建议 ,包括宏观调控法律规范的选择、计划调控手段、土地整理中生态法律保护一体化问题  相似文献   

13.
经济法律关系是经济法的基本范畴,在经济法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地位。深入研究经济法律关系则使我们更具体地把握经济法的内涵和外延,有助于认识经济法的本质属性,更能廓清经济法与民法和行政法的区别,以便更好的完善经济法体系。  相似文献   

14.
宏观调控法律体系构造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宏观调控体系是正确认识宏观调控法律体系的逻辑起点。遵循这种思路,提出宏观调控法律体系的构成应包括宏观调控基本法、计划法、经济政策法及关于各种调节手段的法律。而经济政策法则由财政政策法、货币金融政策法、投资政策法、外贸政策法、产业政策法、总量平衡与结构优化法(基本经济政策法)所组成。  相似文献   

15.
论我国宏观调控法律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6.
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经庄严写入《宪法》,建构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一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依法治国以来,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被列入时间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2011年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本文通过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理论的发展历程,论述此体系的构成,分析它的特点与缺陷,最后认为,我们建成的法律体系只是做到现阶段需要法律调整的各主要社会关系领域都已有法可依,它还不完美,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开放的不断发展的.  相似文献   

17.
党的14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是法制型经济。因此,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问题,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法律应符合客观立法规律和法的自身价值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法律内涵是一个系统体系,对于法制建设的要求主要体现在立法、执法、司法三个大的方面。本文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从立法规律和法律价值两个角度兼顾立法、执法、司法三大方面才能真正把握和谐社会法律内涵的精髓。  相似文献   

19.
从目前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来说,最大的问题在于不公平竞争。影响企业间公平竞争的因素不少,法律上未能提供公平竞争的条件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为此,笔者拟就如何以法律的手段来规范竞争者的行为,构筑一个有利于企业间公平竞争的市场法律环境提些看法。一、消除歧视、让各类市场主体都处在同样的市场环境中竞争。一般来说,企业竞争不可能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因为企业在资金、技术、人员及产品等内部条件方面不可能是相同的。但是,他们享受的市场即外部环境必须是相同的,在生产要素的取得、市场  相似文献   

20.
宏观调控背景下房屋买卖纠纷若干法律问题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央对房地产市场实施宏观调控政策以来,房屋买卖产生了大量的纠纷。上海市的“期房限转政策”,只是意味着预售商品房受让人不能获得具有广泛对抗效力和优先效力的请求权,该政策实际是通过增加预售商品房受让人的交易风险来抑制期房转让行为,但并没有就此否定期房转让合同的效力。税收新政策的颁布实施虽然增加了交易成本,对双方交易而言构成了情事变更,但这一变化尚不足以构成情事变更原则的适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