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环肺静脉左房线性消融术后的观察和护理要点.方法 对3l例房颤患者采用CARTO电解削标测系统及双Lasso表测电极技术,分别进行环左、右侧肺静脉线性消融;消融终点为肺静脉电位消失,左房-肺静脉双向传导阻滞,并对观察护理要点进行总结.结果 患者初次消融术后平均随访(245±65)d,21例无复发,8例复发房性心律失常包括5例典型房扑、2例其他房性心动过速、1例阵发性房颤、2例左上肺静脉电位未完全隔离者仍持续房颤.除1例持续性房颤外,9例接受了再次消融术,8例射频消融成功并随访(192±92)d无复发.2次射频消融术后总成功率为92.8%.结论 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在行环肺静脉左房线性消融术术前、术中、术后,对出现的症状进行有效的护理措施,以解除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CT三维成像技术研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行环肺静脉电隔离术(CPVA)前后肺静脉的形态学变化。方法:房颤患者共28例,行CPVA术(6.5±3.9)个月后进行随访,根据术后有无复发分为成功组(22例)和复发组(6例)。应用64排螺旋CT测量CPVA术前、后肺静脉口的径线、截面积、左心房容积,研究射频消融术后肺静脉的形态学特点并与术前做对比分析。结果:成功组术后左心房容积、左上肺静脉口最大径、右上肺静脉口最大径、右上肺静脉口最小径、右下肺静脉口最大径、右下肺静脉口最小径、4个肺静脉口截面积较术前缩小(P<0.05)。复发组术后仅见右下肺静脉口最大径、左下肺静脉口及右下肺静脉口面积较术前减少(P<0.05)。CPVA术后肺静脉的最大径及最小径狭窄率小于50%者分别为61.6%及56.3%;狭窄率50%~70%者分别为3.6%和5.4%。结论:(1)CPVA成功后可逆转房颤患者的肺静脉和左心房重构,而复发组未出现明显逆重构。(2)CPVA术后可引起部分患者无症状性肺静脉狭窄。  相似文献   

3.
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策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射频消融使肺静脉电解剖隔离和消除左房碎裂电位治疗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效果,进一步探讨与心房扑动(简称房扑)的关系。方法63例房颤患者分为两组,其中阵发性房颤32例,持续性房颤31例。在Ensite NavX三维标测系统下,建立左心房一肺静脉电解剖模型,分别对左、右肺静脉前庭大环状消融达完全左心房.肺静脉电解剖隔离,若房颤未终止或被诱发,再标测左心房内碎裂电位,消融碎裂电位;对22例合并典型房扑者行三尖瓣峡部消融。随访9个月观察影响手术复发的因素。结果所有患者均达左心房一肺静脉电解剖隔离。32例阵发性房颤患者中23例(71.9%)和31例持续性房颤患者8例(25.8%)经单纯肺静脉电隔离后房颤终止,不被诱发,两者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7例(21.8%)阵发性房颤和19例(61.3%)持续性房颤患者经联合消融左心房碎裂电位转复窦律,2例阵发性房颤和4例持续性房颤患者住院期间转复,术中总房颤即刻终止率两组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阵发性房颤和持续性房颤患者消融成功率分别为84.4%和80.6%(P=0.697),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典型房扑是房颤术后复发的一个危险因素(P=0.007)。结论肺静脉电解剖隔离结合消除左心房碎裂电位是治疗房颤的一种有效策略,房颤和房扑的启动与维持可能存在一些共同机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在Ensite NavX三维标测指导下行环肺静脉左心房线性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26例心房颤动患者在三维标测系统下行环肺静脉左心房线性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并给予精心围术期护理。结果:本组26例心房颤动患者均成功完成环肺静脉电隔离,无一例死亡。其中9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在消融过程中出现房颤,随消融线径完成,8例房颤即刻终止,1例转变成左心房房扑,消融二尖瓣峡部达电位双向阻滞后恢复窦性心律。阵发性房颤手术时间为133~180 min,持续性房颤手术时间为150~265 min,平均手术时间(146.8±27.9)min,X线曝光时间(31.6±11.5)min,放电时间(61.9±15.4)min。1例术中发作TIA,经积极治疗后症状缓解。术后随访6个月,6例复发,其中4例再次消融通过有效放电实现肺静脉电隔离,2例拒绝再次手术。结论:Ensite NavX三维标测指导下行环肺静脉左心房线性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安全有效,准确、恰当、及时的围术期护理措施是取得良好疗效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应用超声能量行心房颤动 (房颤 )肺静脉电学隔离治疗的即刻效果 ,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 3 9例接受肺静脉超声球囊消融的阵发性房颤患者 ,根据消融温度的不同分为低温消融组( 2 2例 )和高温消融组 ( 17例 ) ,前者消融时预设温度为 5 0~ 5 5℃ ,后者为 60~ 65℃。两组的消融部位均位于肺静脉开口部 ,消融终点为肺静脉电学隔离。比较两组肺静脉电学隔离率 ,并分析影响消融效果的解剖因素。结果 总计消融 115根肺静脉 ,其中 78根 ( 67.8% )达到消融终点。高温消融组的肺静脉电学隔离率 ( 78% )显著高于低温消融组 ( 60 % ) (P <0 .0 5 )。影响肺静脉电学隔离效果的解剖因素主要包括 :漏斗状肺静脉开口、肺静脉开口异常扩张、肺静脉主干与左房顶部平行等。结论 现阶段应用超声能量行肺静脉电学隔离的即刻效果可以接受 ,影响消融效果的主要因素是消融温度和受治肺静脉的解剖学特征。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利用美国IBI公司生产的超声消融球囊导管和超声消融发生仪治疗和随访阵发性心房颤动 9例 ,观察疗效和并发症。方法  9例患者中男性 5例 ,女性 4例 ,平均年龄 (5 4 4± 5 2 )岁。其中 1例为轻度高血压患者 ,其余无明显器质性心血管病病史。阵发性心房颤动病史平均为 (4 3± 3 7)年。全部患者房颤发作频率在每月 3次或以上。经穿间隔卵圆窝置入左 1号Swartz鞘 ,经Swartz鞘送入头端可控大头电极分别送至不同肺静脉 ,直接用大头电极标侧肺静脉肌袖电位或换用A focus电极标侧 ,对存在肌袖电位的肺静脉行超声消融。功率一般为 35~ 4 0瓦 ,温度为 6 0℃ ,每次消融时间为 12 0秒 ,重复至肺静脉电位被隔离或消失 ,但同一肺静脉重复消融不超过 10次。结果 本组完全成功脱离药物治疗 3例 ,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或少量药物能够维持不发作 2例 ,有 2例完全无效 ,另 2例需要进一步随访。结论 超声消融肺静脉电隔离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 ,本组成功率和有效率超过 5 0 % ,无肺静脉狭窄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大量的动物试验和临床数据表明,自主神经系统在房颤的触发和维持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1~5]。本研究通过比较行环肺静脉射频消融的阵发性房颤患者早期复发与未复发患者的心率变异的关系,探讨自主神经在房颤射频消融早期复发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房颤肺静脉电隔离术中迷走神经反射的识别和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心房颤动肺静脉电隔离术中血管迷走性神经反射导致心率、血压降低的临床特征,了解识别的要点和处理方法。方法:顽固性阵发性房颤患者90例(男性66例,女性24例,年龄38~72岁),在Lasso环状标测电极导管指导下行常规肺静脉射频导管消融电隔离治疗,术中行血氧饱和度和无创袖带血压监测,并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结果:发生迷走神经反射8例,迷走神经反射表现为窦性心动过缓和低血压者7例,其中3例因消融肺静脉诱发不能忍受的疼痛;单纯表现为心电监测PR间期延长者1例。心率减慢-低血压反应经静脉注射阿托品和多巴胺等治疗后好转。其中5例在行左上肺静脉消融时发生迷走神经反射,3例发生于消融其他肺静脉时。心包积血或心脏压塞3例,均经急诊床旁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1例行心包穿刺引流后好转,心包穿刺引流并外科开胸行左心耳修补术1例,观察1例,经保守治疗痊愈。平均随访29±10个月,无死亡病例。结论:房颤肺静脉电隔离术过程中,发生血管迷走性神经反射有多种临床表现,是良性过程,但易与心包积血或心脏压塞相混淆,准确判断、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9.
背景:目前常用的肺静脉前庭定位手段主要是通过三维电解剖标测(CARTO)结合X射线影像或CT影像融合等完成,这些方法均是通过解剖指导进行肿静脉前庭定位、消融,消融是否命中心房颤动(房颤)赖以维持的关键部位不得而知.目的:验证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结合肺静脉前庭电位指导房颤经导管消融治疗的可行性.设计、时间及地点:验证性临床试验,于2007-03/2009-06在济南市第四医院及河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完成.对象:纳入药物治疗无效的症状性阵发性房颤患者51例.方法:于CARTO标测系统结合肺静脉前庭电位标测指导下行环肺静脉前庭线性消融,消融终点为肺静脉隔离,观察操作相关参数及消融成功率.主要观察指标:观察手术操作时间、X射线照射时间、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等操作相关参数.结果:51例患者均实现消融终点.平均操作时间(207±36.7)min,透视时间(38.2±14.3)min,消融时间(56.4±15.7)min.经过(17.5±3.8)个月的随访,累计40例(78.4%)无房颤、心房扑动及房性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发生.无严重操作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肺静脉前庭电位标测有助于肺静脉前庭的解剖定位,结合三维电解剖系统指导房颤消融效果好,安全性高,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10.
经球囊超声消融肺静脉口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经球囊超声消融肺静脉口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临床评价。方法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5例,症状明显且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经球囊超声消融肺静脉的开口,消融终点为肺静脉电学隔离。结果总计消融了19支肺静脉,单纯超声消融肺静脉实现电学隔离15支(73、7%)。早期有1例心房颤动复发,1例频发房性期前收缩,1例偶发房性期前收缩,均经胺碘酮治疗后消失。所有患者的随访时间超过6个月,均可以无需药物而维持窦性心律。并发症包括消融中1例出现心房穿孔,1例出现严重迷走反应,无肺静脉狭窄。结论肺静脉口超声消融是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临床护士心理压力源与工作满意度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玉芬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10):921-922,924
目的了解临床护士面临的主要心理压力源,为护理管理者有效地帮助护士减轻和消除心理压力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评式问卷调查的方法 ,对内江市2所三级乙等医院287名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临床护士的心理压力源依次来源于工作强度、职业需求、工作环境、人际关系、家庭经济收入等方面。其中来源于工作强度、人际关系及家庭方面的压力源,不同年龄组护理人员在其压力程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护士存在着多种心理压力源,这些压力源是导致护士工作不满意的主要原因,也是护理的安全隐患之一,护理管理者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并定期针对不同的人群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建立有效的支持系统,及时帮助他们调整心理状态,减轻和消除压力,从而提高护士对本职工作的满意度和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13.
14.
护士长管理素质与护士工作压力相关性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病房护士长的管理素质与护士工作压力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 12 5名护士进行调查 ,调查结果用相关性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护士长的管理素质与护士工作压力呈负相关。结论 :病房管理者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的管理素质才能相应地减轻护士的工作压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有效提高ICU护士对机械通气患者床头抬高达标率的方法。方法根据病房单元的布局,将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综合ICU的15张病床分为试验组(1~7床)和对照组(8~13床和15床),将综合ICU的39名护士随机分入试验组(n=19)和对照组(n=20)。两组病床均用量角器标示床头抬高角度,试验组病床安装自制床头抬高报警器,对照组常规管理。每天检查床头抬高角度5次(08:00、12:00、14:00、18:00、01:00),比较两组护士床头抬高的达标率。结果试验组护士对床头抬高30°~45°的达标率为100%,对照组为46.8%;且试验组在各个时间点对床头抬高30°~45°的达标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使用床头安装床头抬高报警器能有效提高ICU护士对机械通气患者床头抬高30°~45°的达标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ICIQ-SF问卷对于诊断不同类型尿失禁(UI)的价值。方法:对2007年8月—2009年7月期间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泌尿外科就诊的118例UI女性患者进行研究。由患者自行填写ICIQ-SF问卷表,然后接受尿动力学检查。分别计算ICIQ-SF诊断不同类型UI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价值、阴性预测价值和似然比LR值。结果:根据ICIQ-SF问卷,46/118例(39%)患者表现为压力性UI,18/118例(15%)为急迫性UI,54/118例(46%)为混合性UI。ICIQ-SF诊断压力性UI、急迫性UI和混合性UI的敏感性分别为58%,52%和75%;特异性分别为74%,95%和63%。ICIQ-SF诊断压力性UI、急迫性UI和混合性UI阳性预测价值分别为61%,72%,38%;阴性预测价值分别为72%,88%,89%。结论:ICIQ-SF问卷对于诊断不同类型UI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ICIQ-SF问卷在临床实践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血红蛋白分析对地中海贫血(Thal)诊断能力。方法:用HLC-723G7自动血红蛋白分析仪对以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资料和醋纤薄膜电泳等确定的115例Thal患者进行血红蛋白分析,结合分子诊断评估诊断价值。结果:以HbA2≥5.5%作为血红蛋白分析对β-Thal的诊断标准,则与DNA分析的符合率为81.5%;以HbA2≤2.5%为仪器对α-Thal的诊断标准,则与DNA分析的符合率为92.5%。结论:血红蛋白分析可提供α、βThal的诊断信息,若能结合更多的临床和DNA分析数据,可作为α、β地中海贫血的确诊手段。  相似文献   

18.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outline the pathophysiology and epidemiology of arthritis of the base of the thumb. The usual presentation and diagnosis will be discussed along with the current conservative treatment options. Surgical treatment options are determined by the stage of the arthritis as well as the demands of the patient. The current standard surgical treatment options will be reviewed along with their results in the literature.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