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关于小便不利的治法,前人有"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说。而吴鞠通认为"温病之小便不通,无膀胱不开证,皆上游热结与肺气不化而然也",上游指小肠,相对于大肠而言,温热之邪结于小肠,则小肠泌别清浊功能失职,而出现小便不利及大便异常。"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肺受温热之邪,则宣化失司,通调失职,从而引起小便不利或水肿等症。因此,对于温病小便不利的治疗应辨证论治,吴氏采用清热化湿及甘苦合化等法,对于临证辨治温病小便不利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用茯苓之方有十五个,包括四个加减法,用量亦由六铢到半斤不等,主要用于水饮湿邪内停之小便不利、悸、眩、烦证。一治小便不利《伤寒论》用茯苓治小便不利的有五个,即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真武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五苓散、猪苓汤,另有小柴胡汤、小青龙汤、四逆散三个加减法,明确指出小便不利加茯苓。导致小便不利的病因各异,有汗下水气内停、太阳经气不利之证,有肾不化气,阳虚水泛证,有伤寒误下,邪陷少阳证,有表邪入里、膀胱蓄水证,有下后津伤、水热互结证,但究其病机,皆属气化不利、开阖失司、水气阻滞为患。茯苓甘淡,擅化气…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179例慢性肾功能衰竭血液透析病人,将之分成充分和不充分透析,分析其中医证候特点与透析效果。充分透析患者中医证象以面黄乏力、少尿、腰膝酸软、皮肤干燥多见。舌象以舌淡红、苔薄白为多见。中医证型以正。虚为主、兼邪实者偏少,正虚以脾肾气阳虚为多.盯脾肾气阴虚略少,邪实以水湿为主,血痰为次,不充分透析患者,中医证象面黄乏力亦多见,而纳呆、腹胀呕吐、身重、头晕较为突出,舌质淡胖、苔黄腻。中医证型单纯正虚少见,虚实兼杂占多数,正虚以脾肾气阳虚为主,肝脾肾气阴虚较少,邪实以水湿为多.血瘀者次之。  相似文献   

4.
小便不利是指小便滴沥不爽,点滴短少而言。在古籍中亦称之为“癃”。《素问·宣明五气篇》云:“膀胱不利为癃”。《类证治裁·闭癃遗溺篇》亦云:“癃者,小便不利”。《金匮》中凡小便不利的原文达36条,方剂20首,共涉及《水气病》等九篇。详细论述了小便不利的证治体系。本文试就该书中有关小便不利的病理机制及其辨治,归纳探析如下:1 气化失司 水停下焦 如“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上述小便不利,皆为外邪随经入  相似文献   

5.
急性胰腺炎应与中医的腹痛相似,其病因病机,多由感受六淫之邪、饮食不节、情志失畅、胆石、虫积、创伤等因素引起邪阻气滞,肝胆不利,湿郁热结、蕴于中焦,表现或为肝郁气滞之证,或为肝胆湿热之证,或为胃肠热结之证;病位在脾,与心、肝胆、胃肠有关,中医辨证应以实证为纲。  相似文献   

6.
论述小便不利最早见于《金匮·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治第十三》。此症有缓有急、有轻有重,轻缓者仅见小便不爽、不畅或余沥不尽,急重者可点滴难出,甚至闭塞不通而成癃闭病。此症可发于各种原因所致的多种疾病,如西医的尿路结石、狭窄、肿瘤、前列腺增生等,其中尤以前列腺增生症最常见。就中医而言,从“膀胱者,州者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的论述,可知其直接病位在膀胱。但按中医整体现思想,五脏有病,皆可影响水液代谢、气化失司而膀胱失约。然小便出于气化,决渎赖于三焦,又尤以肺脾肾关系最为密切。其次如肝郁气滞、火郁…  相似文献   

7.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血管疾病发展至后期阶段的共同结果,根据其临床表现,应属于中医学“水气病”、“心水”、“水肿”等证范畴。心力衰竭,通常兼有不同程度的水邪为患表现,归纳起来主要表现有5个方面:①水气凌心而致心悸、气短;②水邪射肺而致咳喘;③水泛肌肤而为浮肿;④水停下焦而为小便不利;⑤水蓄胸腹而致胸水、腹水。因此,探讨心衰时水液代谢障碍的发生、变化,将有助于中医药对心衰的防治。1 心阳气虚 水邪为患 祖国医学认为,心阳气亏虚是心衰的基本病理变化,近来不少报道均认为心功能减低指标与心气虚、心阳虚有…  相似文献   

8.
小青龙汤加味治疗咳喘兼愈心律失常牟慧琴中医系饮邪犯肺,肺中阳气受伤,则阳虚饮邪不化,阳虚无力却邪外出,使邪久滞于体内,则致咳喘痰嗽久久不愈。饮邪久居,肺失宣肃,可影响脾肾,亦可影响心脏。饮为阴寒之邪,可凝滞血脉伤及心阳,产生饮邪凌心之症,见心动悸,眩...  相似文献   

9.
李琦教授是云南省名中医,对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颇有心得。李教授认为本病乃正虚为本,实邪壅盛的虚实夹杂之证,正虚以肺脾肾三脏气虚为本,邪实以气逆、痰盛、瘀血、水气为主;在治疗上自创降肺平逆汤,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中医对老年性痴呆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学对痴呆病因病机的认识不离虚实两端,本虚标实兼挟多见。虚主要包括肾精亏虚和气血衰少;实则包括痰湿蒙蔽、瘀血痹阻。病位责之肾、肝、心、脾等。证候分型多为脏腑功能失调,肾精失充,气血不足,脑髓失养,痰瘀互结,蒙蔽清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呼吸衰竭中医证候要素的分布规律。方法:检索近15年来COPD致呼吸衰竭的中医证候分型的相关文献报道,对病性证素与病位证素的分布组合规律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COPD呼吸衰竭的病性证素以痰、内热(火)、气虚、瘀血、阴虚、阳虚为主;病位证素以肺、肾、心、脑窍和脾为主。单一病性证素与病位证素组合时,痰蒙脑窍最常见;二病性证素与病位证素组合时,痰热壅肺是最为常见;三病性证素及多病性证素与病位证素组合的形式较为复杂。结论:痰邪是COPD呼吸衰竭的主要致病因素,化火生热或者瘀血内阻是其病理演变,气虚、阳虚是其发病的主要内在因素,主要病位在肺和脑窍。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水气病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伤寒论》有关水气病的论述进行了分析整理,着重探讨其治疗机理。其形成主要与肺、脾、肾3脏功能失常有关;临床表现主要有3个方面,即由水气病邪本身引起的症状、阳气失于敷布引起的症状、水气与它邪互结引起的症状。水气之病,既指有形之水肿,又指无形之水气,尤以后者为主。水气病的常用治法有:温阳利水法、育阴利水法、化气利水法、调畅气机法、散结逐水法、解表利水法等。论中法中有法,内容详备,应用灵活,且诸多治法均具有重视气机畅通、治水不忘护脾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提出"正气亏虚,邪毒搏结"是肺磨玻璃结节的核心病机,其中正虚是内因,邪毒外凑是外因.内因正虚与情志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及先天禀赋不足相关,外因邪实主要与感受烟毒雾霾、六淫邪气、电离辐射等有关.正气亏虚,卫外不固,邪毒乘虚而入,导致肺气郁闭,宣降失司,津液输布障碍,集聚成痰,痰凝气滞,痹阻络脉,痰瘀胶结,日久形成结节.据此确立了化痰活血、解毒散结及补肺益气的基本治法,临证常以散结汤为基本方加减化裁,收获良效.  相似文献   

14.
许生  黄笛  夏娟娟  谭颖颖 《中医学报》2020,35(7):1408-1411
"水郁折之"原义为水气之运郁滞不畅,当以分利水郁之邪。《伤寒论》六经病中亦多见水郁之证,如太阳外感里饮证和太阳蓄水证;少阳枢机不利,饮停阳郁证;少阴之阳虚水泛证和阳虚有热、水气不利证等。"折之"者,伐而消之也,以分消、疏散水郁之邪。仲景涵水郁证于诸经之中,治法上虽有不同体现,均蕴含"折之"之义,如小青龙证之辛而散水法;五苓散证之化而行水法;真武汤证之温而利水法;生姜泻心汤证及茯苓甘草汤证之和胃消水法;十枣汤证、大陷胸汤证及牡蛎泽泻散证之泻而逐水法;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及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之平冲降水法;猪苓汤证之育阴利水法;柴胡桂枝干姜汤证之和解枢机宣水法等。  相似文献   

15.
慢性肾炎在中医文献中,根据其临床表现多归结于“水肿”,同时也散见于“虚劳”、“腰痛”等证中。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多由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所致,其病本在肾。正如《景岳全书·肿胀》篇指出:“凡水肿等症,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其中以肾为本,以肺为标,以脾为制水之脏。若外邪侵袭,饮食起居失常;或劳倦内伤,均可导致肺不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合而致本病。水肿一证是全身气化…  相似文献   

16.
水饮的形成与多个重要脏器有关,水饮的存在又影响了多个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因水饮病的临床证型多,证候复杂,故水饮病证的辨证论治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伤寒论》中称水饮病为“水”、“水气”、“水饮”,记载了17个饮证,叙述水饮病的条文有28条,其主要治法可归纳为14种。1健脾利水温阳化气若素体脾虚或治疗不当,脾胃受伐,中气不足,转输失职,则可导致水液蓄留中焦,以致水气上逆,凌于心下而变生诸证。主要症状可见: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头目眩晕,心悸气短及小便不利,苔白滑,脉沉紧等。治法为健脾利水,温阳化气。代…  相似文献   

17.
论西北燥证中燥邪与湿邪的病机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西北燥证证候中出现湿证的原因,阐明其病机关系。方法:以中医传统理论方法为指导,以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的线索为依据,综合分析西北燥证中燥、湿二邪的病机关系。结果:西北燥证中燥邪与湿邪相互转化的病机关系凡四:一为燥滞营卫,外燥内湿;二为遽燥气敛,津停生湿;三为燥极而泽,湿从燥化;四为湿阻气机,燥自内生。结论:西北燥证所兼湿证为内湿,系由外感燥邪侵袭人体,邪正交争、病机转化而生。  相似文献   

18.
四逆散证见于《伤寒论》的少阴病篇第318条,原文即:“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近世方书却将其列入和解剂中,作为调和肝脾之方加以阐发,认为四逆散功在“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相似文献   

19.
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证型与西医客观化指标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中医证型在CRF四期(代偿期、失代偿期、衰竭期、尿毒症期)的分布规律以及不同中医证型中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内生肌酐清除率(CCr)、血浆内皮素(ET)的水平变化。方法:198例CRF患者按照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分为脾肾气虚夹湿浊血瘀、脾肾气阴两虚夹湿热血瘀等5型,了解中医证型在CRF四期的分布规律,同时检测各中医证型中BUN、SCr、CCr、ET的含量。结果:(1)脾肾气虚夹湿浊血瘀型在代偿期占55.8%,脾肾气阴两虚夹湿热血瘀型在代偿期占46.5%,阴阳两虚夹水气血瘀型在尿毒症期占67.6%,肝肾阴虚夹湿热血瘀型在失代偿期占50.0%。(2)ET、BUN、Scr含量在中医各证型中趋势为脾肾气阴两虚夹湿热血瘀或脾肾气虚夹湿浊血瘀型〈肝肾阴虚夹湿热血瘀型〈脾肾阳虚夹水气血瘀型〈阴阳两虚夹水气血瘀型。CCr含量在中医各证型中与上述趋势相反。结论:(1)中医证型在CRF四期(代偿期、失代偿期、衰竭期、尿毒症期)的分布是不同的。阴阳两虚夹水气血瘀型CRF患者病情较重,正虚浊瘀是CRF患者一大特点。(2)BUN、SCr、CCr、ET可为中医证候的微观辨证提供一定的客观化依据。血浆ET也可以作为判断CRF严重程度的一个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20.
<正>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属于祖国医学咳嗽、喘证、痰饮、心悸、水肿等范畴。气短、咳喘、心悸、不得平卧是其特征。本病由于外邪袭肺,日久不愈,损伤肺气,肃降失权,不能通调水道,水湿停聚而成水饮,水饮之邪影响心肺而发病。临证时若属饮邪内伏,遇寒诱发者则予以解表散寒、温里化饮;若肺病累及脾肾,脾虚不运,肾气不纳,则治宜温补脾肾,散结化饮,降逆定喘。若水湿泛滥、水气凌心则温阳强心利水。在本病治疗过程中,痰祛之法虽多种多样,却贯彻于始终。但因本病患者肺、脾、肾三脏俱虚,三焦气化不利,饮邪蠲除不易,乃至饮邪郁壅,阻遏心肺,日久化热而致咳嗽喘满、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