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成人先天性巨结肠症的临床及X线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先天性巨结肠的临床及X线表现并进行对照。结果:全部病例均有慢性便秘症状,X线表现与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病相仿,惟前者结肠狭窄段较短。结论:钡灌肠检查是成人先天性巨结肠的主要临床确诊方法,成人慢性便秘应首选钡灌肠检查,如显示出结肠边缘光滑的狭窄段及近段肠腔相应扩张,可考虑成人先天性巨结肠。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告30例经病理确诊的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对本病的临床及X线表现进行分析,重点讨论新生儿巨结肠X线钡灌肠检查方法及对特殊类型结肠的X线诊断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3.
先天性巨结肠(Congenital megacolon,Hirschsprung disease.简称HD)是小儿先天性消化道畸形,主要病变为结肠末端肠壁肌问神经结缺如或发育不全,致该部肠管呈顽固性痉挛,从而引起慢性肠梗阻,近侧结肠因长期受阻,肠壁肥厚而扩张。新生儿有胎粪排出延迟、反复便秘、腹胀、进行性营养不良,X线钡灌肠有典型征象:病变痉挛段、移行区、巨  相似文献   

4.
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X线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明确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X线表现。方法 分析58例先天性巨结肠钡剂灌肠X线改变。结果 58例先天性巨结肠均表现为直肠末段不同范围痉挛性狭窄。结论 钡剂灌肠检查对小儿先天性巨结肠有确诊作用。  相似文献   

5.
改良式手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3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先福  吴印爱 《人民军医》1998,41(8):447-448
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手术方法颇多,均有一定的并发症。1990年以来,我们在结肠切除、盆腔内低位直肠-结肠吻合术(Rehbin)的基础上,同时行后位内括约肌纵向切断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巨结肠31例,取得满意疗效。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本组31例,男22例,女9例;年龄2~8岁。出生后均不能自己大便,须扩肛或灌肠排便。1.2 X线钡灌肠造影检查 通过钡充盈和排泄过程,可以动态观察各段肠管的形态及蠕动功能。主要表现为:扩张段口径与狭窄段口经呈明显差异,直肠、乙状结肠远端细狭,乙状结肠近端及降结肠明显扩张;有时移行段也能清晰显影,呈漏斗状。扩张…  相似文献   

6.
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X线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12例经病理确诊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对本病的临床表现及X线诊断进行了分析,着重对新生儿巨结肠的钡剂灌肠方法和巨结肠的诊断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钡灌肠和纤维结肠镜在直肠癌诊治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对北京肿瘤医院1996年4月-1999年12月住院的直肠癌手术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共收集资料全面同时进行纤维结肠镜和钡灌肠检查的病人51例进行分析,对比两种检查方式对于直肠肿瘤及合并结肠疾病的诊断。结果:在51例直肠癌中,钡灌肠检查时漏诊2例,对于纤维结肠镜检查发现的8例合并存在的结肠息肉全部漏诊。结论:在直肠癌的术前检查中纤维结肠镜检查应该作为常规的检查项目,而钡灌肠检查除非特殊情况下,一般不宜用这种方法检查同时合并的结肠病变。  相似文献   

8.
乙状结肠冗长症的X线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X线钡剂灌肠在乙状结肠冗长症的诊断价值,以期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我院近年来收治的12例乙状结肠冗长症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并结合文献加以分析。结果:乙状结肠兀长症有典型的便秘症状。X线钡剂灌肠显示12例患者的乙状结肠平均长为54cm(45cm-67cm)。X线钡灌肠可显示乙状结肠冗长、迂曲、旋转。活动度大并形成环袢,24小时复查常见钡剂存留。结论:乙状结肠兀长症的诊断首选X线钡剂灌肠,但需与先天性巨结肠、特发性巨结肠、慢性便秘、内分泌紊乱等疾病相鉴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钡剂灌肠、腹部平片对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X线诊断的价值.方法 搜集经手术证实、病理诊断的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33例,分析钡剂灌肠、腹部平片典型的及不典型的X线表现,对所得的结果进行回顾性地研究.结果 本组33例新生儿中,钡剂灌肠发现为先天性巨结肠短段型1例,常见型16例,长段型2例,全结肠型5例;24 h随访钡剂潴留于整个结肠5例,部分结肠21例;直肠、乙状结肠不规则锯齿状改变2例.腹部平片表现为结肠低位不完全性梗阻及肠淤张20例;肠气偏少5例.结论 运用钡剂灌肠、腹部平片等方法,检查临床初诊为先天性巨结肠的新生儿,可以提供很有价值的X线诊断.  相似文献   

10.
婴儿先天性巨结肠X线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婴儿先天性巨结肠的X线特征及其检查方法。材料和方法: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7例婴儿先天性巨结肠的X线表现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婴儿先天性巨结肠好发于直肠及乙状结肠的交界处。最典型的X线表现为狭窄、移行、扩张段并24小时后均有不同程度的钡潴留。婴儿期先天性巨结肠的检查方法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结论:X线检查是诊断婴儿先天性巨结肠的重要方法,绝大多数病例具有典型的表现。  相似文献   

11.
患儿张某,男,3岁。半年前行先天性巨结肠手术。此次来院钡灌肠复查,无异常发现。因排钡不多,次日用温肥皂水3次灌入总量1,000ml以上、排出量少。于灌肠后4小时发生抽搐,眼球上翻,意识丧失,四肢僵直,持续时问短。3小时后又再次发生。见瞳孔散大,光反射极弱,心率140次/分,肺部无啰音,腹部饱满,持续时间30分钟。急诊查血钠120mEq,氯化物78mEq,二氧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不典型X线征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34例具有不典型X线征的先天性巨结肠新生儿.对他们的腹部平片和钡剂灌肠结果进行研究。结果: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腹部平片多表现为结肠低位梗阻和肠淤胀(23例,占67.6%),少部分表现为小肠低位梗阻(9例,占26.5%)。直肠下端局限性切迹(13例),直肠和下段乙状结肠的螺旋形或不规则大锯齿状收缩(8例),24h随访钡剂潴留(18例).结肠炎表现(11例).为钡剂灌肠不典型征群。结论:直肠下端局限性切迹和直肠下段乙状结肠的螺旋形或不规则大锯齿状收缩以及24h随访钡剂潴留、结肠炎表现征象对于新生儿不典型先天巨结肠的诊断价值较大。  相似文献   

13.
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不典型X线征群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不典型X线征群的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 36例先天性巨结肠新生儿 ,设为病例组 ;对照组为同期亦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 37例非先天性巨结肠新生儿。对他们的腹部平片和钡剂灌肠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腹部平片多表现为结肠低位梗阻和肠淤张 (2 3例 ,占 70 % ) ,少部分表现为小肠低位梗阻 (9例 ,占2 7% )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阴性表现者 1例 ,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直肠下端局限性切迹 (13例 )、直肠和下段乙状结肠螺旋形或不规则大锯齿状收缩 (8例 )、2 4h随访钡剂潴留 (18例 )、结肠炎表现 (11例 )、结肠空肠化 (4例 )、钡粪相混征 (18例 )和胎儿型结肠 (6例 )为钡剂灌肠不典型征群。前 3者在病例组和对照组比较 ,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 ;后 3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局限性切迹、直肠和下段乙状结肠螺旋形或不规则大锯齿状收缩、2 4h随访钡剂潴留 3个钡剂灌肠征象对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的诊断敏感度分别为 38%、2 4 %、5 3% ;特异度分别为 95 %、10 0 %、78% ;正确指数 (Youden指数 )分别为 0 33、0 2 4、0 31。结论 直肠下端局限性切迹、直肠和下段乙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先天性巨结肠类缘病的X线表现特征.资料与方法 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4例巨结肠类缘病患者的钡剂灌肠X线表现,并与先天性巨结肠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14例X线表现多样.9例直肠、乙状结肠或降结肠有痉挛狭窄,其中2例呈跳跃性狭窄,1例直肠及整个结肠细小,近段结肠有不同程度的扩张;13例未见移行段;24 h复查13例结肠内有大量钡剂残留;12例结肠有较多痉挛切迹;3例整个结肠张力高呈"腊肠样",不扩张或稍扩张.巨结肠类缘病的X线征象与巨结肠比较移行段、痉挛段肠管不规则收缩的P值<0.05,24 h钡剂残留情况及痉挛狭窄段P值>0.05.结论 钡剂灌肠有下列X线征象时应警惕有巨结肠类缘病:(1)痉挛段长且有较多痉挛切迹,痉挛段与扩张段之间没有移行段;(2)结肠张力高,形态僵直如"腊肠样";(3)"跳跃型"和"全结肠型"痉挛狭窄.  相似文献   

15.
先天性结肠旋转不良并膈疝一例朱明章,徐学华患者女,25岁。胸部闷胀不适15年余,外院(线照片诊断为双侧先天性多囊肺。查体:发育正常,心、肺无异常体征。胸片见两侧心缘旁不规则匡状透亮区(图1)。上消化道钡餐透视:食管、胃及十二指肠正常。钡灌肠检查发现,...  相似文献   

16.
先天性肠重复症二例李显,刘伟,高军超例1男,4岁。腹胀、腹疼、腹部隆起,时轻时重2年。体检发育不良,营养差,消瘦,腹胀并可及包块。钡灌肠检查发现在降结肠充盈后稍晚时间在乙状结肠内上方有长约20cm,宽3.5cm的肠管出现,并斜向后外方,在充钡情况下明...  相似文献   

17.
鲁思鹏 《西南军医》2007,9(3):129-130
目的探讨经肛门行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患儿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我院2002年1月-2006年10月收治72例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的临床资料,总结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术前、术后的护理措施。结果所有病例术后2周开始扩肛,持续半年。1年,未发现小肠结肠炎、腹胀、营养不良等并发症。结论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术前准备、术后护理、出院指导对巨结肠的手术治疗、预后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通过加强医护患配合,病人可以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8.
腹部平片在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诊断中的应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 HD)是以肠神经系统缺陷,肠神经节细胞缺失为主要特征的常见的胃肠道发育畸形.缺乏神经节细胞的肠段发生痉挛性收缩,导致肠内容物通过受阻,近端肠管继发性扩张形成巨结肠.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由于表现不典型,易于误诊而延误治疗.本文搜集我院近年收治的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以及非先天性巨结肠腹胀的腹部平片进行分析,以有助于提高新生儿期先天性巨结肠诊断的正确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X线测量直肠和乙状结肠比值及其意义,提高对新生儿不典型巨结肠病的诊断水平.材料和方法X线测量先天性巨结肠病14例、非先天性巨结肠病22例的直肠和乙状结肠正侧位的最大横径R和S,并计算其比值(R/S).结果先天性巨结肠病组的R/S比值,正位0.625±0.227;侧位0.586±0.292.非先天性巨结肠病组的R/S比值,正位1.056±0.254,侧位0.997±0.291.非先天性巨结肠病组的R/S比值明显大于先天性巨结肠病组.结论新生儿直肠和乙状结肠正侧位的横径的比值约为0.6时,对于常见型先天性巨结肠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新生儿全结肠无神经节细胞症X线诊断。材料与方法:1985年至1995年经X线检查后手术病理证实此病者18例。结果;腹部平片17例显示:中上腹小肠胀气伴气液面15例,直肠少气或无气16例。无1例结肠胀气。钡灌肠18例显示:结肠细小5例。结肠宽径多数近似正常、但肠管形态多不正常(包括僵直9例,锯齿状改变7例),结肠短缩12例,直肠壶腹消失14例。排钡延迟11例。结论:钡灌肠对诊断本病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