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双歧杆菌对烫伤大鼠肠道黏膜机械及生物屏障的改善作用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目的 :探讨严重烫伤后补充外源性双歧杆菌对肠黏膜机械及生物屏障的保护作用及其对肠道细菌或内毒素移位的影响。方法 :70只 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烫伤对照组 ( BC)、烫伤治疗组 ( BT)和假伤对照组 ( NC)。BT组伤后灌饲双歧杆菌悬液 ( 5× 10 1 2 CFU/ L) 1.5 ml,2次 / d。观察细菌或内毒素移位、肠黏膜菌群和肠黏膜损伤情况等。结果 :1伤后 3 d,BC、BT组细菌移位率分别为 42 %和 16 % ( P=0 .0 0 40 ) ,5 d分别为30 %和 6 % ( P=0 .0 0 2 0 ) ;伤后 1d,BC组内毒素水平显著高于 BT组。 2 BC组回盲部黏膜菌群中双歧杆菌量仅为 NC组的 1/ 10~ 1/ 6 0 ,BT组双歧杆菌量明显增多 ;BC组大肠杆菌量在 1、3 d增加约 2 0~ 30倍 ,但 3 d后BT组大肠杆菌量显著减少并接近正常水平。 3回肠黏膜损伤以 1、3d最为明显 ,BC组伤后 5 d损伤评分仍明显高于 NC组 ( P<0 .0 5 ) ;BT组 3d时已明显修复 ,5 d已与 NC组无明显差异。结论 :补充外源性双歧杆菌能促进烫伤后受损肠黏膜屏障和生物屏障修复 ,有效防治肠道细菌或内毒素移位。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实验观察早期复苏和延迟复苏对烫伤大鼠肠道细菌移位的影响。【方法】将 1 1 0只SD大鼠分为A组 (正常对照组 1 0只 )、B组 (早期复苏组 5 0只 )、C组 (延迟复苏组 5 0只 ) ,将B、C两组大鼠造成 30 %Ⅲ度体表烫伤并制成早期复苏和延迟复苏动物模型。取大鼠伤后 6、1 2、2 4、4 8、72h肝脏组织、肠系膜淋巴结作细菌培养 ,并测定肠道组织二胺氧化酶 (DAO)活性 ,动态观察三者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大鼠肠系膜、肝脏组织未发生明显的细菌移位和肠道组织二胺氧化酶 (DAO)活性的改变 ,B、C两组大鼠肠系膜淋巴结、肝脏组织均发生细菌移位和肠道组织二胺氧化酶 (DAO)活性下降 ,延迟复苏大鼠移位细菌数量显著多于早期复苏大鼠 (P <0 .0 5 )肠道组织二胺氧化酶 (DAO)活性较早期复苏大鼠显著下降 (P<0 .0 5 ) ;相关性分析发现 ,肝脏组织和肠系膜淋巴结细菌移位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 (P <0 .0 1 )二者与肠道组织二胺氧化酶 (DAO)活性具有显著负相关关系 (二者P <0 .0 1 )。【结论】烫伤大鼠延迟复苏较早期复苏容易发生肠黏膜损伤和肠道细菌移位且严重  相似文献   

3.
丹参对烧伤后肠道血液灌流及细菌移位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观察丹参改善烧伤后肠道血液灌流、防止肠细菌移位的作用。方法 采用 30 %TBSA深Ⅱ度烫伤大鼠模型 ,分为正常组、单纯烫伤组和丹参治疗组。分别检测伤前及伤后 3、6、12、2 4、4 8h大鼠肠黏膜血流量 (IMBF)和肠细菌移位率。结果 ①烫伤后IMBF显著低于烫伤前 (P <0 0 1) ,但治疗组IMBF明显高于烫伤组 (P <0 0 5 ,P <0 0 1) ;②伤后肠细菌移位率显著增高 (P <0 0 1) ,但治疗组显著低于烫伤组 (P <0 0 5 ,P <0 0 1)。结论 丹参能显著改善烧伤后肠道血液灌流 ,防止肠细菌移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丹参对大鼠烫伤后内毒素移位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 30 %TBSA深Ⅱ度烫大鼠模型 ,检测伤前及伤后 3、6、12、2 4、4 8h大鼠血浆内毒素 (LPS)含量、肠黏膜血流量 (IMBF)、肠组织内一氧化氮 (NO)和内皮素 (ET)含量。结果 ①伤后血浆LPS含量显著增高 (P <0 0 1) ,但治疗组显著低于烫伤组 (P <0 0 5 ,P <0 0 1) ;②伤后IMBF显著下降 (P <0 0 1) ,但治疗组下降幅度明显小于烫伤组 (P <0 0 5 ,P <0 0 1) ;③伤后肠组织内ET、NO含量均升高 ,尤以ET升高幅度较大 ,ET/NO比值上升 (P <0 0 5 ,P <0 0 1)。但治疗组与烫伤组相比较 ,ET含量降低、NO含量升高 ,ET/NO比值下降 (P <0 0 5 ,P <0 0 1)。结论 丹参能有效防治烫伤后内毒素移位 ,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影响肠组织内ET、NO含量 ,调节ET/NO比值进而改善肠黏膜血液循环有关。  相似文献   

5.
细胞凋亡在严重烧伤大鼠肠粘膜屏障损伤中的作用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目的:研究烫伤后大鼠小肠粘膜细胞凋亡在肠粘膜屏障损伤中的作用。方法:Wistar大白鼠,致30%Ⅲ度烫伤,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烫伤不复苏组及烫伤复苏组。分别在伤后2、4、6、12、24 小时活杀动物,取小肠的回盲部,运用原位凋亡检测试剂盒,光镜下观察小肠粘膜细胞凋亡变化,同时观察其病理形态变化。结果:①凋亡细胞以粘膜表皮细胞为主。②凋亡细胞的数量以伤后6~12小时最多,分布于绒毛顶端,后延伸至绒毛中下部;伤后24小时凋亡细胞数量明显减少,仍多于正常对照组。提示大鼠小肠粘膜细胞凋亡的高峰在伤后6~12 小时与肠源性细菌、内毒素易位的高峰一致。③不复苏组动物小肠凋亡细胞数量较复苏组多。结论:肠粘膜细胞凋亡致肠粘膜屏障功能损伤共同参与了肠源性感染的发病过程;烫伤后大鼠小肠粘膜细胞的凋亡可能与缺血、缺氧有关,氧自由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大剂量维生素C对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研究大剂量维生素C对烫伤后大鼠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用大鼠烫伤模型 ,烫伤面积为30 % ,深度为Ⅲ度。大鼠随机分为 4组 ,即烫伤组、模拟烫伤组、维生素C治疗组和安慰剂治疗组。观察维生素C对烫伤大鼠肠道细菌易位、血浆内毒素水平和肠黏膜内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的影响。结果 严重烫伤可致肠黏膜屏障破坏 ,肠道内细菌易位至肝、脾、肠系膜淋巴结 ;维生素C可降低细菌易位的发生率和易位量 ,与烫伤组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且烫伤可致血浆内毒素水平明显升高 ,尤以烫伤后 10h显著 ,而 2 4h后有所下降 ;维生素C可明显抑制肠道内内毒素的吸收 (P <0 0 1) ;此外 ,维生素C对烫伤后肠黏膜内氧自由基有明显的清除作用。结论 维生素C对烫伤大鼠肠黏膜屏障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能抑制肠道细菌易位和肠道内内毒素吸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延迟复苏对烫伤大鼠小肠固有层淋巴细胞(LPL)和上皮间质淋巴细胞(IEL)凋亡率及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30只,单盲法随机分为立即复苏组(ER,n=12)和延迟复苏组(DR,n=12),30%体表面积Ⅲ度烫伤合并延迟复苏模型;6只作为假伤对照。采用DNA电泳、片段百分率测定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观察伤后LPL、IEL凋亡百分率(ap%)及ICE、bcl—2基因mRNA表达变化。结果:伤后LPL、IEL的ap%均显著高于伤前(P均<0.01);伤后12hDR组LPL、IEL的ap%显著高于ER组(P均<0.01)。伤后6h LPL、IEL基因组DNA电泳均可见凋亡特征性梯形条带。烫伤后LPL、IEL ICE基因表达均明显增强,且DR组显著高于ER组(P<0.05或P<0.01)。LPL、IEL伤前bcl—2mRNA强表达,伤后极弱表达;DR组相同时问点表达显著弱于ER组(P<0.05或P<0.01)。结论:促凋亡基因ICE表达增强而抑凋亡基因bcl—2表达减弱,可能是烫伤延迟复苏后LPL、IEL凋亡剧增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烧伤对大鼠肠道防御素 5 ( RD 5 )及其活化所需的基质金属蛋白酶 Matrilysin表达的影响及与肠道细菌移位的关系。方法  SPF级 Wistar大鼠 32只 ,随机分为对照组 (假烫组 ,n=8)和烫伤组 ( n=2 4 )。烫伤组大鼠均在背上造成 30 %总体表面积 度烫伤。伤后 8、2 4和 72 h切取末端回肠 ,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 RT PCR)方法测定不同时间点 RD 5 m RNA及 Matrilysin m RNA表达变化。伤后 2 4 h同时取肠系膜淋巴结 ( ML N )、肝、脾、肺组织进行细菌培养 ,计算脏器细菌移位频率 ;取回肠观察帕内特细胞形态。结果  RD 5 m RNA表达量在伤后 8h显著升高 ( P<0 .0 5 ) ,伤后 2 4 h降低 ,但仍高于对照组水平 ,而伤后 72 h则降至对照组以下 ;Matrilysin m RNA在伤后 8h和 2 4 h略有增高 ,但伤后 72 h表达显著增强( P<0 .0 5 )。伤后 2 4 h脏器细菌移位频率 ( 5 8.3% )显著高于对照组 ( 8.3% ) ,P<0 .0 1;帕内特细胞无明显形态学改变。结论 大鼠烫伤后早期肠道 RD 5 m RNA及 Matrilysin m RNA表达增强 ,但时相略有不同。这可能是机体对抗细菌移位的一种保护性反应  相似文献   

9.
氧自由基对烫伤大鼠延迟复苏后肠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观察烧伤延迟复苏后肠粘膜上皮细胞凋亡的发生规律及与氧自由基损伤的关系。方法:15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A组(烫伤立即复苏组,n=60)、B组(烫伤延迟复苏组,n=50)、C组(N-乙酰半胱氨酸(NAC)治疗组,n=20)和D组(别嘌呤醇治疗组,n=20)。30%总体表面积(TBSA)Ⅲ度烫伤大鼠伤后6小时进行复苏。观察伤后肠粘膜上皮细胞凋亡发生规律,测定A、B组伤后3、6、12、2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丙酮酸乙酯对烫伤延迟复苏大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并对其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7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烫伤组(n=24)、烫伤组(n=24)和丙酮酸乙酯(3.23mg/ml)治疗组(n=24),分别于伤后1、3和5d活杀大鼠,检测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及凋亡情况。结果烫伤延迟复苏后1~5d,脾淋巴细胞对丝裂原刺激的增殖反应明显受抑制(P均<0.05);在烫伤后第1d,脾CD3+CD4+T细胞凋亡显著增加(P<0.05)。应用丙酮酸乙酯治疗能够明显恢复烫伤后1~5d脾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P<0.05),同时烫伤后第1d的凋亡明显下降(P<0.05)。结论丙酮酸乙酯能够有效恢复烫伤延迟复苏后脾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并减轻脾淋巴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失血性休克大鼠肠系膜淋巴液及门静脉血毒性物质的变化,同时观察结扎肠系膜淋巴管对重症失血性休克大鼠器官内毒素(ET)及肠系膜淋巴结和脾脏组织细菌培养的影响,探讨肠淋巴途径在休克大鼠肠源性细菌/内毒素移位(BET)发病学中的作用。方法雄性Wistar大鼠24只被随机分为休克组及对照组。复制重症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后,分别留取休克淋巴液、休克门静脉血、正常淋巴液、正常门静脉血,检测其中的E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另取30只大鼠被随机分为假手术组、休克组、结扎组。休克组与结扎组复制重症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结扎组于休克复苏后行肠系膜淋巴管结扎术,分别于休克输液复苏3h和6h后,制备肺、肝、心、肾组织匀浆,检测其中ET含量;制备肠系膜淋巴结和脾组织匀浆,进行细菌培养。结果休克淋巴液中ET、TNF—α、IL-6的含量均显著高手休克血浆、正常血浆和正常淋巴液(P均〈0.01);失血性休克大鼠输液复苏后3h和6h肺、肝、心、肾组织中ET含量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与结扎组(P〈0.05或P〈0.01);休克组大鼠复苏后3h和6h肠系膜淋巴结及脾组织中均可见细菌生长,而结扎组大鼠相应组织中则无细菌生长。结论肠淋巴途径在失血性休克致大鼠肠道屏障功能下降、引起肠源性BET的发病学中具有首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丙酮酸乙酯(EP)对烫伤延迟复苏动物多器官功能及死亡率的影响,探讨其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采用雄性Wistar大鼠30%总体表面积Ⅲ度烫伤模型。实验分为两部分进行:①死亡率观察:130只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烫伤组(n=10)、烫伤组(n=60。伤后6h腹腔注射生理盐水40ml/kg进行复苏,然后按照不同时间点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和EP组(n=60。伤后6h腹腔注射生理盐水40ml/kg进行复苏,按不同时间点腹腔注射EP液40mg/kg。每日2次.间隔12h。给药3d)。除假烫伤组外,各组又分为伤前2h(n=20)、伤后2h(n=20)和伤后12h(n=20)给药3个亚组。观察不同时间点各组动物7d死亡率。②器官功能观察:7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烫伤组(n=10)、烫伤组(n=30)和EP组(n=30,伤后2h给药),并分别于伤后12、24和72h活杀,检测器官功能指标改变。结果与烫伤组相比,伤后12hEP组动物死亡率显著降低(35.0%比75.0%,P〈0.05)。伤后2hEP组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尿素氯、肌酐、肌酸激酶水平及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明显下降(P〈0.05或P〈0.01)。结论EP能明显改善严重烫伤延迟复苏大鼠的预后,并对重要器官功能具有显著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血必净注射液对烧伤延迟复苏大鼠器官功能及死亡率的影响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目的 观察血必净注射液对烧伤延迟复苏大鼠多器官功能损害和死亡率的影响。方法 采用大鼠30%总体表面积Ⅲ度烫伤模型。130只雄性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伤组(n=10)、烫伤组(n=60,伤后6h腹腔内注射40ml/kg生理盐水)和血必净组(n=60,血必净注射液4ml/kg,每日2次)。除假伤组外,各组再根据不同给药时间点分为伤前2h(n=20)、伤后2h(n=20)和伤后12h(n=20)给药组。分别观察不同时间点各组动物7d的死亡率及伤后12h多器官功能改变。结果 与烫伤组相比,伤后12h血必净组动物死亡率显著降低(75.0%比40.0%。P〈0.05);同时,血必净组伤后12h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尿素氮(BUN)、肌酐(Cr)及肌酸激酶(CK)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 血必净注射液能够明显降低严重烧伤延迟复苏大鼠的死亡率,并对重要器官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丙酮酸乙酯对烫伤延迟复苏大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目的观察丙酮酸乙酯(EP)对烫伤延迟复苏大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采用大鼠30%总体表面积Ⅲ度烫伤模型.103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7)、假烫伤组(n=32)、 烫伤组(n=32,伤后6 h腹腔内注入40 ml/kg生理盐水)和EP(3.23 mg/ml)干预组(n=32.伤后6 h腹腔内 注入40 ml/kg EP液),分别于伤后1、3、5和7 d活杀,检测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白细胞介素-2(IL-2)生成 及白细胞介素-2受体(IL-2R)表达。结果烫伤延迟复苏后1~7 d,脾淋巴细胞丝裂原刺激的增殖反应明显 受抑制(P均<0.05)。烫伤后1~5 d IL-2生成明显减少(P均<0.05),且烫伤后1和3 d IL-2R的表达显 著降低(P均<0.05)。EP干预能够明显恢复烫伤后1~7 d脾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P均<0.05),伤后1、3 和5 d,IL-2的生成显著增加,但对IL-2R的表达无影响(P均>0.05)。结论 EP能显著增加脾淋巴细胞的 增殖能力和IL-2的产生,从而有效改善烫伤延迟复苏后细胞免疫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5.
肠道不完全性缺血-再灌注损伤对远位免疫器官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肠不完全性缺血再灌注(I/R)损伤对远位免疫器官的影响。方法55只大耳白兔分为肠不完全性I/R组、假手术组、正常对照组。依据失血性休克过程中肠血流量变化规律,不完全性阻断肠系膜上动脉(SMA),复制肠不完全性I/R损伤模型,观察脾脏、肠系膜淋巴结(mesenteric lymph node,MLN)细胞增殖力变化,及细胞凋亡和caspase-3的改变,并行静脉血、脾脏、MLN细菌培养。结果肠缺血期,脾脏、MLN凋亡细胞略增加,再灌注后,凋亡细胞增加明显,3 d时仍见较多凋亡细胞;脾脏、MLN细胞caspase-3表达与凋亡改变趋势相同;肠不完全性I/ R损伤后脾脏、MLN细胞增殖力明显降低;静脉血、脾脏、MLN细菌培养阳性率明显增加。结论脾脏、MLN等免疫细胞功能障碍可能是肠I/R损伤后细菌移位的重要原因,其发生发展与肠I/R损伤后caspase-3激活所致的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6.
多发伤合并休克早期大鼠小肠中发生细胞凋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多发伤合并休克早期大上肠中细胞凋亡的发生情况及其意义。方法 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光镜和电镜、原位末端标记法(ISEL),并测定DNA片段百分率(ap%)。结果 检测到凋亡所特有的DNA梯形条带,说明创伤后小肠细胞调亡的存在。复苏后6h各组ap%随创伤程度加重而增大;在6处创伤合并休克组,复苏后1hap%已显著升高,3h达顶峰,以后逐渐下降,24h仍高于伤前对照组。ISEL法发现大量肠粘  相似文献   

17.
烧伤早期心肌力学的变化及延迟快速补液对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烧伤早期心肌力学变化及延迟快速复苏对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 12只犬随机分 为对照组和烧伤组(n=6)。烧伤组动物制备35%总体表面积Ⅲ度烧伤模型,并从伤后6 h起用乳酸林格液进 行复苏.以尿量为1.0 ml·kg-1·h-1及心排血量(CO)为伤前值的70%-80%来调整输液速度和输液量,观 察伤后24 h内平均动脉压(MAP)、左心室收缩压(LVSP)、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下降速率(±dp/dt max)及 心排血指数(CI)的变化。结果 烧伤后0.5 h,MAP、LVSP、±dp/dt max及CI就已明显降低,直至伤后6 h 即复苏前一直呈下降趋势;复苏后2 h内上述各种指标逐渐接近对照组水平,至复苏后4 h与对照组比较差 异无显著性(P均>0.05),其输液量为每1%烧伤面积(3.63±0.99)ml/kg。结论 在烧伤早期即有心脏功能 低下,快速复苏是恢复心肌功能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