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研究卒中后抑郁患者(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抑郁情绪与Apo E基因多态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将病例分为PSD组(83例)和卒中组(96例),选取健康志愿者(53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基因测序法测定载脂蛋白E基因第四外显子112位(rs429358)和158位(rs7412)单核苷酸位点多态性。结果 (1)PSD组ε3/ε4基因型频数(24例)高于对照组(7例),ε4/4基因频数(8例)高于卒中组(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ε4等位基因频率(24.7%)高于对照组(9.4%)和卒中组(1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卒中组ε2基因型频率(13.5%)大于PSD组(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63,P=0.018)。(3)PSD组携带ε4等位基因的HAMD-24评分高于非携带ε4等位基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po E基因多态性与PSD存在相关性,ε4等位基因可能是PSD的危险因子,而ε2等位基因是PSD的保护因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国人群载脂蛋白E(Apo E)基因多态性与迟发性阿尔茨海默病的关系。方法以载脂蛋白E基因(Apo E)、迟发性阿尔茨海默病(late onset Alzheimer's disease)、基因多态性(polymorphism)、China和Chinese等中英文词组,检索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生物医学信息检索系统、荷兰医学文摘、EBSCO-CINAHL、Cochrane图书馆,以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万方数据库等近20年发表的关于中国人群Apo E基因多态性与迟发性阿尔茨海默病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采用Newcastle-Ottawa量表(NOS)进行文献质量评价,Rev Man 5.0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获得249篇文献,经剔除重复和不符合纳入标准者并补充相关文献,最终纳入13篇高质量临床研究(NOS评分≥5分),共3372例受试者(迟发性阿尔茨海默病患者1360例、对照者2012例)。Meta分析显示:携带Apo Eε4等位基因者发生迟发性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高于携带Apo Eε3等位基因者(OR=3.710,95%CI:2.960~4.640;P=0.000);表现为Apo Eε3/ε4(OR=3.160,95%CI:2.390~4.180;P=0.000)、Apo Eε2/ε4(OR=3.410,95%CI:2.160~5.380;P=0.000)和Apo Eε4/ε4(OR=16.400,95%CI:8.200~32.810;P=0.000)基因型者发生迟发性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高于Apo Eε3/ε3基因型者。结论携带Apo Eε4等位基因,以及Apo Eε3/ε4、Apo Eε2/ε4和Apo Eε4/ε4基因型是中国人群发生迟发性阿尔茨海默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筛查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机械取栓术后预后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共117例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行血管内机械取栓术(包括支架取栓术、抽吸取栓术、支架取栓术联合抽吸取栓术),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术后预后不良危险因素。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OR=1.062,95%CI:1.013~1.113;P=0.012)、既往糖尿病(OR=3.074,95%CI:1.023~9.240;P=0.045)、入院时高NIHSS评分(OR=1.143,95%CI:1.043~1.252;P=0.004)、责任血管为椎-基底动脉(OR=11.151,95%CI:2.877~43.079;P=0.000)是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机械取栓术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高龄,既往糖尿病、入院时高NIHSS评分、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机械取栓术后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4.
高血糖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预后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高血糖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设计,连续纳入发病72h内入院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43例。急诊入院时检测入院随机静脉血清血糖,高血糖定义为入院随机静脉血清血糖≥7.2mmol/L。入院时评定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根据病史及辅助检查确定缺血性卒中类型(TOAST分型)。发病30d时进行改良Rankin’s评分(mRS),作为评估早期预后的指标。结果 (1)本研究入选的143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85例(59.4%)出现高血糖,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史、NIHSS评分是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高血糖的危险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史、NIHSS评分是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高血糖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2)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感染、高血糖、NIHSS评分和TOAST分型对mRS评分的影响有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糖、NIHSS评分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高血糖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发生率较高,其出现与卒中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可以作为反映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病时病情较重的指标之一,高血糖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正>本刊2015年第2期报道专题为脑血管病一级预防,重点内容包括:常见缺血性卒中发病机制和病理学特点;基因多态性与脑卒中相关性研究进展;脑小血管病研究进展;阿司匹林在脑卒中一级预防中的应用;脑血管病一级预防与健康教育;单侧症状性颈动脉狭窄致脑血流灌注改变空间模式的多模态研究;急性缺血性卒中Apo Eε4等位基因与血脂和预后相关性分析;HAT、SEDAN评分及相关脑血管病危险因素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后出血性转化临床研究;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心血管危险因子载脂蛋白 E( Apo E)、载脂蛋白 C- ( Apo C- )以及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 ( LRP)与汉族迟发性阿尔茨海默病 ( LOAD)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 PCR-RFLP技术或直接通过 PCR方法 ,分析了 1 5 6例正常老年人、79例 LOAD Apo E、Apo C- 与 LRP基因型。结果 在 LOAD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组中 ,Apo Eε4等位基因出现的频率分别为 1 7.7%、5 .7% ,其间差异有显著性 ( x2 =1 5 .75 0 ;P=0 .0 0 1 ,OR=3 .3 96,95 % CI =1 .80 8~ 6.3 79) ;Apo Eε3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 76.0 %、84% ,前者低于后者 ( x2 =4.43 9;P=0 .0 3 5 ,OR=1 .65 9,95 % CI =1 .0 3 3~ 2 .665 ) ;LRP、Apo C- 基因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 LOAD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 P >0 .0 5 )。结论  Apo Eε4等位基因是 LOAD的遗传危险因子 ,Apo Eε3等位基因则可能有保护效应 ;此研究未能证明 Apo C- 基因变异和 LRP基因 C766T多态性与 LOAD有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溶栓前急诊生化指标与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早期转归与预后的关系。方法2014年6月~2019年5月于北京积水潭医院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共计67例。记录患者溶栓前NIHSS评分及溶栓后24 h NIHSS评分,以二者差值(ΔNIHSS)评估早期转归:其中ΔNIHSS≥4分为显效组、1~3分为有效组、≤0分为无效组;溶栓后7 d以改良Rankin评分(mRS)记录早期预后:其中mRS评分≤2分为预后良好组、3~4分为预后一般组、5~6分为预后差组。比较上述各组间溶栓前急诊生化指标差异。计量资料以χ±s表示,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两样本间比较。结果 (1)比较溶栓后24 h转归显效组(n=10)与无效组(n=30),有统计学差异的生化指标有:T-Bil(14. 28±4. 77 mmol/L vs 11. 22±3. 86 mmol/L,P=0. 048)、血糖(6. 82±1. 18 mmol/L vs 8. 99±4. 31 mmol/L,P=0. 017)。比较溶栓后24 h转归有效组(n=27)与无效组(n=30),有统计学差异的生化指标有:T-Bil(14. 89±5. 88 mmol/L vs 11. 22±3. 86 mmol/L,P=0. 007)、D-Bil(4. 63±1. 89 mmol/L vs 3. 62±1. 22 mmol/L,P=0. 019)、血糖(6. 86±1. 50 mmol/L vs 8. 99±4. 31 mmol/L,P=0. 016)。(2)比较溶栓后7 d各预后组间溶栓前的生化指标,其中预后良好组(n=56)与预后差组(n=9)两组间溶栓前尿酸水平存在统计学差异(397±96. 62 mmol/L vs 344. 33±59. 46 mmol/L,P=0. 041)。结论溶栓前较高水平的胆红素、较低水平的血糖与溶栓后24 h早期转归更好相关,而溶栓前较高水平的尿酸与溶栓后7 d更好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啡肽酶(neprilysin,NEP)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国北方汉族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sporadic Alzheimer’s disease,SAD)的关系。方法临床确诊的99例中国北方汉族SAD患者及109例正常对照,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结合DNA直接测序法确定NEP基因rs989692位点及rs6776185位点基因型,分析上述两个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AD的关系。结果 AD组和正常对照组NEP基因rs989692位点各等位基因频率及基因型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05);AD组NEP基因rs6776185位点A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88.9%vs 81.2%,P=0.029),AA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80.8%vs 67.0%,P=0.024);携带A等位基因者,发生AD的风险是不携带A等位基因者的1.85倍(OR=1.85,95%CI 1.07~3.20);经载脂蛋白E基因(apolipoprotein E,Apo E)ε4等位基因及年龄分层比较,携带ε4基因及年龄<75岁组,AD组A等位基因及AA基因型分布频率仍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 NEP基因rs6776185位点A等位基因和AA基因型可能是中国北方汉族人群SAD的危险因素,可使AD发病年龄提前,并与Apo Eε4等位基因可能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伴有心房颤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的疗效、安全性及影响预后不良的因素.方法 162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发病4.5h内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根据患者既往史及入院时心电图结果将患者分为心房颤动组(45例)和非心房颤动组(117例),所有患者溶栓前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溶栓后3个月行改良Rakin量表(mRS)评分.结果 (1)心房颤动组的平均年龄(岁)高于非心房颤动组(69.2±11.6与62.5±12.9,t=-3.050,P=0.003),吸烟比例低于非心房颤动组[6.7% (3/45)与28.2%(33/117),x2=8.723,P=0.003],其他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溶栓前心房颤动与非心房颤动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房颤动与非心房颤动组溶栓后3个月mRS评分0~1分的患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房颤动组的颅内出血比例[31.1% (14/45)与14.5%(17/117),x2=5.774,P=0.016]及病死率[26.7% (12/45)与12.0%(14/117),x2=5.213,P=0.022]明显高于非心房颤动组,但心房颤动与非心房颤动组症状性颅内出血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45例心房颤动患者中,18例患者预后良好(mRS评分0~1分),预后不良27例(mRS评分2~5分).预后不良组入院时NIHSS评分(分)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17.70±5.87与11.22 ±5.14,t=3.809,P=0.000),收缩压(mm Hg,1 mm Hg=0.133 kPa)明显低于预后良好组(145.5±24.0与164.9 ±21.0,t=-2.788,P=0.008),其他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心房颤动(OR=1.380,95% CI 0.217~7.017,P=0.698)不是溶栓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心房颤动(OR=3.558,95% CI1.246~10.158,P=0.018)是溶栓后颅内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心房颤动不影响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远期疗效,心房颤动患者行静脉溶栓的颅内出血及死亡风险高于非心房颤动患者,但心房颤动不是溶栓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不增加症状性颅内出血风险.入院时NIHSS评分高、收缩压低可能是心房颤动患者静脉溶栓治疗预后不良及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河南省汉族人群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 1,IGF-1)基因rs972936位点多态性、载脂蛋白酶E(Apo E)基因多态性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58例AD患者和126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ND)者为研究对象,柱层析法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采用PCR和基因测序技术检测IGF-1基因rs972936位点及Apo E基因型多态分布,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ND组比较,AD组IGF-1基因rs972936位点3种基因型分布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08,P=0.047),其中AD组中GG基因型的频率高于对照组(70.7%51.6%,χ~2=5.935,P=0.015),G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χ~2=6.502,P=0.011);AD组Apo Eε4等位基因频率可能增加AD的患病风险(OR=2.872,95%CI 1.542~5.351)(P=0.001);Apo Eε4等位基因不影响IGF-1基因rs972936位点的基因型或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P0.05)。结论 IGF-1基因rs972936位点多态性与河南汉族人群AD的发病可能有相关性,其中GG基因型、G等位基因可能是AD发病的独立于Apo Eε4等位基因的危险因素。Apo Eε4等位基因是散发性AD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后肺炎发生的危险因素及远期预后。方法收集544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发生卒中后肺炎的相关危险因素并评估其对远期预后的影响。结果卒中后肺炎组年龄≥80岁、高血压、心房纤颤、既往卒中或TIA史、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合并恶性肿瘤、NIHSS评分≥15分、GCS评分≤8分、卧床时间≥7 d、吞咽障碍、早期鼻饲、早期应用质子泵受体阻滞剂、早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基线空腹血糖≥7.0 mmol/L、低蛋白血症、贫血的比率均显著高于无肺炎组;早期康复治疗的比率明显低于无肺炎组(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80岁、NIHSS评分≥15分、GCS评分≤8分、卧床时间≥7 d、吞咽障碍、基线空腹血糖≥7.0 mmol/L、低蛋白血症是卒中后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康复治疗是卒中后肺炎的保护因素。卒中后肺炎组患者预后良好的比率显著低于无肺炎组(P0.05)。结论年龄≥80岁、NIHSS评分≥15分、GCS评分≤8分、卧床时间≥7 d、吞咽障碍、基线空腹血糖≥7.0 mmol/L、低蛋白血症是卒中后肺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卒中后肺炎是导致预后不良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CD62E+微粒水平变化及其与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9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和80例非脑卒中患者,利用FACSCalibur流式细胞仪对所有研究对象血浆中CD62E+微粒水平进行检测,收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一般资料,利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利用Barthel指数评价患者的预后,分析CD62E+微粒水平与患者一般资料、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的相关性.结果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CD62E+微粒水平为(1.67±0.53)个/μl,高于对照组的(0.98±0.37)个/μ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861,P<0.05);相关分析显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CD62E+微粒水平与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水平呈正相关(r=0.335,P<0.05);NIHSS评分≤5分患者的血浆CD62E+微粒水平低于NIHSS评分>5分患者(P<0.05);Barthel指数<50分的患者血浆CD62E+微粒水平高于Bar-thel指数≥50分的患者(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CD62E+微粒水平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593,P<0.05),与Barthel指数呈负相关(r=-0.614,P<0.05).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CD62E+微粒水平升高,且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额颞叶痴呆(FTD)患者载脂蛋白E(Apo E)基因与糖脂代谢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方法和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比较FTD患者及正常对照组Apo E的基因型,快速血液分析法分析不同基因型患者脂质以及空腹血糖、外周血胰岛素水平。比较3组成员糖和脂质代谢水平。结果 FTD患者的Apo Eε4携带率高于正常对照组高(P 0.05),在31例FTD患者中有14例Apo Eε4携带者和17例非Apo Eε4携带者,Apo Eε4(+)患者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较低(P 0.05),空腹血糖较高(P 0.05),外周血胰岛素水平较高(P 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相比于正常对照组,两组FTD患者甘油三酯水平较高(P 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po Eε4可能作为FTD的疾病修饰因子,增加某些亚型的发病风险。糖脂代谢异常均在两组FTD患者中出现,且Apo Eε4(+)患者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外周血胰岛素水平与Apo Eε4(-)患者相比差异较大,可以将其作为额颞叶痴呆的危险因素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白质损害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3个月功能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8月~2016年1月入院的首次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402例,进行头颅MRI检查,采用与年龄相关的白质改变评分(ARWMC)对脑白质损害严重程度进行评估。通过mRS评估患者发病3个月的功能结局。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有意义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功能结局良好与不良组年龄、NIHSS评分、冠心病、TOAST分型、三酰甘油、极低密度脂蛋白、ARWMC评分以及额叶、顶枕叶白质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在未考虑白质损害的情况下,年龄(OR=1.051,P0.01)及NIHSS评分(OR=1.597,P0.05)为3个月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当白质损害进入回归方程,调整年龄和NIHSS评分后,ARWMC总分(OR=1.118,P=0.008)及额叶白质评分(OR=1.223,P=0.017)为3个月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Spearman秩相关显示白质损害严重程度与3个月mRS评分相关(r=0.21,P0.05)。结论白质损害的严重程度及部位可以预测首次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3个月功能结局,且NIHSS评分、ARWMC、年龄预测预后的作用独立且依次减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并探讨贵州汉族人群载脂蛋白(a)[Apo(a)]五核苷酸重复序列(PNR)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 2005年3月至2006年6月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4例,男41例,女23例,平均年龄62岁.健康对照组86例,男54例,女32例,平均年龄58岁.分别检测血清脂蛋白A[Lp(a)]、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2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2C)、甘油三酯(TG)、载脂蛋A I(ApoA I)及载脂蛋白B(ApoB)水平.同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结合高压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Apo(a)5'调控区PNR基因的多态性,并加以对照分析.结果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Lp(a)[(240±225)mg/L]、TC[(4.7±0.7)mmol/L]、TG[(1.7±0.6)mmol/L]和LDL2C[(2.8±0.6)mmol/L]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134±98)mg/L、(4.3±0.7)mmol/L、(1.1±0.5)mmol/L和(2.8±0.6)mmol/L],HDL2C水平[(0.9±0.2)m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1.0±0.4)mmol/L];两组ApoA I[(1.1±0.2)mmol/L,(1.2±0.2)mmol/L]、ApoB[(0.9±0.1)mmol/L,(0.9±0.2)mmol/L]比较,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缺血性脑卒中组中重复序列数为5的等位基因频率(0.096)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0.024)(P<0.05),重复序列数为9的等位基因频率(0.069)明显低于对照组(0.223)(P<0.01),两组人群间Apo(a)PNR基因型与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且重复序列数为5的等位基因还与血浆TC下降和Lp(a)升高有关(P<0.01).结论 Apo(a)PNR基因多态性与人群易患缺血性脑卒中有关,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和发展过程;Apo(a)PNR基因多态性具有种族和地区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筛查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预后相关影响因素,并探讨基于CTA的两种侧支循环评价量表对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预后的预测能力。方法连续纳入136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均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静脉溶栓,采用基于CTA的区域软脑膜侧支循环评分(r LMC)和Tan侧支循环评分(Tan)评价侧支循环,发病后3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价预后(以病残或病死为主要结局指标)。单因素和多因素逐步法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预后不良相关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Tan评分对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预后的预测能力。结果最终纳入122例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至静脉溶栓时间180~270 min(OR=0.309,95%CI:0.134~0.713;P=0.006)和Tan评分0~1分(OR=7.339,95%CI:2.072~25.994;P=0.002)是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Tan评分预测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预后的ROC曲线显示,曲线下面积为0.753(P=0.021)。结论发病至静脉溶栓时间180~270 min和Tan评分0~1分是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与rLMC评分相比,Tan评分是一种相对简单且预测能力较好的侧支循环评价量表。  相似文献   

17.
背景 急性脑损伤及其预后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如年龄、损伤程度与患者体质情况等,但其对外伤性脑损伤的预后结局仅作部分预测.近年来,有关遗传因素对脑损伤的影响和其预后的报道开始增多,关于载脂蛋白E在颅脑外伤预后中所起作用已引起人们的关注.在国外以往的研究中,关于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和脑损伤预后的研究结果也不相同.本研究初步探讨有关我国急性脑损伤及其预后与APOE基因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取94名车祸脑损伤患者和正常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方法鉴定载脂蛋白E(APOE)基因型,探讨其等位基因及基因型同车祸脑损伤及其预后的关系.结果 车祸脑损伤患者中其等位基因ε2频率为0.1010,其基因型ε2/ε3的频率为0.1596明显高于正常人群ε2等位基因频率0.0050,及ε2/ε3基因型的频率0.0100(P<0.05).同时,患者中,其未愈死亡组中ε2等位基因频率为0.1970及ε2/ε3基因型的频率为0.2727,明显高于好转治愈组ε2等位基因频率0.0508及ε2/ε3基因型的频率0.1017(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POE基因的等位基因ε2基因型ε2/ε3初步可作为预示不良的预后参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清miR-17-5p及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联合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3月儋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58例AIS,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n=98,mRS评分≤2分)和预后不良组(n=60,mRS评分2分),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将患者分为轻度组(n=47,NIHSS评分5分)、中度组(n=73,5分≤NIHSS评分≤20分)、重度组(n=38,NIHSS评分20分)。检测各组血清miR-17-5p及Hcy水平,应用ROC曲线分析miR-17-5p联合Hcy预测AIS患者预后不良的价值。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分析AIS患者血清miR-17-5p及Hcy水平与NIHSS及mR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AIS组血清miR-17-5p[(2.38±0.74)比(0.24±0.08)]及Hcy[(18.60±5.30)μmol/L比(5.70±1.15)μmol/L]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预后不良组血清miR-17-5p[(3.24±1.08)比(1.56±0.63)]及Hcy[(23.40±6.10)μmol/L比(14.25±3.58)μmol/L]水平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均P0.01)。重度组血清miR-17-5p[分别为:(3.60±1.15)比(2.52±0.90),(3.60±1.15)比(1.20±0.47)]及Hcy[(28.20±6.74)μmol/L比(18.36±4.82)μmol/L,(28.20±6.74)μmol/L比(11.35±3.20)μmol/L]水平均明显高于中度组和轻度组(P0.01),且中度组血清miR-17-5p[(2.52±0.90)比(1.20±0.47)]及Hcy[(18.36±4.82)μmol/L比(11.35±3.20)μmol/L]水平均明显高于轻度组(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miR-17-5p及Hcy水平预测AIS患者预后不良的最佳截值分别为2.06、17.62μmol/L,两项联合预测AIS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0.918(95%CI:0.860~0.975)]较高,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2.0%和85.3%。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预后不良组血清miR-17-5p及Hcy水平与NIHSS(分别r=0.772、0.853,P0.01)及mRS评分(分别r=0.740、0.807,P0.01)均呈正相关。结论血清miR-17-5p及Hcy水平升高与AIS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严重程度及预后不良相关,且miR-17-5p联合Hcy对AIS患者预后预测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时糖化血红蛋白与不良心脑血管预后及神经功能预后的关系。方法入选2010年5月至2011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急性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373例,所有患者均为TOAST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记录患者的基线资料,按照入院时患者糖化血红蛋白≥7%或7%进行分组并随访。终点事件包括卒中复发、心脑血管事件和心脑血管死亡、随访一年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 RS)]。结果共300例患者资料纳入分析,高糖化血红蛋白组83例,低糖化血红蛋白组217例。随访(18.9±5.0)个月。高糖化血红蛋白组糖尿病发病率、1年的m RS评分、心脑血管事件均显著高于低糖化血红蛋白组(P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高糖化血红蛋白组患者无心脑血管事件的生存明显低于低糖化血红蛋白组(P0.001)。Cox回归发现糖化血红蛋白(HR 1.252,95%CI 1.061~1.477,P=0.008)和既往卒中史(HR 2.630,95%CI 1.365~4.970,P=0.004)是卒中患者心脑血管预后不良的预测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缺血性卒中患者随访一年时神经功能恢复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有高龄(OR 1.069,95%CI 1.037~1.101,P0.001)、既往有卒中史(OR 4.087,95%CI 2.051~8.144,P0.001)、高糖化血红蛋白(OR 1.208,95%CI 1.002~1.455,P=0.047)和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OR 1.320,95%CI 1.217~1.431,P0.001)。结论入院时糖化血红蛋白升高是大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一年不良心脑血管预后和不良功能预后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中国汉族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1(FGF1)基因启动子、载脂蛋白 E(Apo E)基因多态性与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 (Sporadic Alzheimer’s disease,SAD)的相关情况。方法 应用 PCR- RFL P方法检测 4 1例患者和 4 3例正常人中 FGF1基因启动子和 Apo E基因多态性分布 ,并通过比值比 (OR)对这两种基因与 AD之间进行关联分析。结果  FGF1基因启动子多态性 (- 1385 A/G)与 AD的发病风险显著相关 ;GG基因型与非 GG基因型的比值比 (OR) =3.15 ,95 % CI=1.0 8~ 5 .4 6。SAD患者与 Apo E基因的等位基因 ε4正关联 ,Apo Eε4与非 ε4的比值比 (OR) =4 .0 2 ,95 % CI=1.6 4~ 9.5 2。在 Apo Eε4中携带 FGF1GG基因型的 (OR) =15 .2 2 ,95 % CI=6 .6 8~4 0 .5 8。结论  FGF1基因启动子 - 1385 A/G多态是 AD发病的遗传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