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4 毫秒
1.
以课题组前期从多个品(系)马铃薯中筛选出的钾高效马铃薯HKE-1和HKE-2为材料,与大豆进行套作试验,马铃薯/玉米套作,马铃薯、大豆、玉米净作为对照,研究马铃薯、大豆在行比为2:1和2:2栽培模式下的效益情况。通过对各种栽培模式下效益的分析,结果表明:薯/豆在行比为2:1栽培模式下的经济效益较好,材料HKE-1的薯/豆套作纯收益为2546.79 元/667m2,HKE-2的薯/豆套作纯收益最高,为2678.11 元/667m2,适宜推广。  相似文献   

2.
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作物磷素吸收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套作模式下玉米和大豆对土壤磷素吸收利用机制,为优化套作体系磷素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盆栽试验,比较了玉米/大豆套作(M/S)、玉米单作(MM)、大豆单作(SS)3种栽培模式在不施肥(CK)、施氮钾肥(NK)、施氮磷钾肥(NPK)3种施肥处理下的作物地上部生物量、籽粒产量、作物吸磷量及土壤有效磷含量间的差异。【结果】同一施肥处理下套作玉米和套作大豆的产量均显著高于单作玉米和单作大豆。同一栽培模式下,施磷显著提高了收获期玉米地上部生物量,而对大豆地上部生物量影响不大。同一施肥处理下,成熟期单株玉米吸磷量均表现出套作显著高于单作,同一栽培模式下,玉米成熟期各施肥处理玉米吸磷量均表现为NPK>NK>CK。同一施肥处理下,成熟期单株大豆吸磷量均表现出套作显著高于单作,同一栽培模式下,各施肥处理间单株大豆吸磷量均以NK处理最低。玉米收获时,同一栽培模式下,施磷提高了玉米根际土速效磷、大豆根际土速效磷含量;所有栽培模式及施肥处理中的非根际土速效磷含量以单作玉米施磷处理最高。大豆收获时,所有栽培模式及施肥处理中根际土速效磷含量以套作大豆施磷处理最高,非根际土速效磷含量以单作大豆施磷处理最高。【结论】相同土地面积内,套作玉米和套作大豆与单作玉米和单作大豆相比,能显著提高单株玉米和单株大豆的产量及磷素吸收利用。  相似文献   

3.
选用3个不同类型大豆品种,在玉米大豆带状套作模式下研究了大豆种植密度对其田间主要农艺性状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增加,大豆株高、底荚高度趋于升高,有效分枝、单株荚数、单株粒数与单株粒重趋于下降,播种密度对荚粒数、百粒重无明显影响。套作大豆产量与种植密度呈二次抛物线变化趋势。在该套作模式下,晋豆19、中黄30、晋豆23的最佳种植密度分别为21.7万株/hm~2、22.3万株/hm~2、17.9万株/hm~2。  相似文献   

4.
对宁夏银川贺兰县试验田玉米间作大豆种植模式进行了测产分析.结果表明,玉米平均密度为52 632株/hm2,平均产量为10 939.5 kg/hm2,大豆平均密度为91 056株/hm2,平均产量为1 740.3 kg/hm2.按照目前宁夏大豆市场价5.4 ~5.6 元/kg计算,大豆增收9 000元/hm2左右.  相似文献   

5.
在麦/玉/豆套作模式下,研究了不同播期对不同熟性大豆茎叶形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熟性大豆在当地均有各自最适宜的播期。浙春3号的最适播期是7月6日,乐豆1号的最适播期是6月15日,而贡选1号的适宜播期是6月15日和6月22日,两者间产量差异不显著。晚熟大豆品种(贡选1号)较早熟品种(浙春3号)和中熟品种(乐豆1号)能显著缩短与玉米的生殖生长共生期,独立生长期最长,从而减轻了生育前期玉米对它的弱光伤害,保证了适宜的株高、较大的茎粗和茎干重以及理想的叶面积指数和比叶重。综合大豆的熟性和播期2个因素,麦/玉/豆套作模式下的最优组合为贡选1号在6月15日至6月22日之间播种。  相似文献   

6.
在皋兰县黑石镇中窑村开展了玉米与大豆不同套种模式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大豆以不同种植密度套种时,玉米产量主要随玉米密度的不同而变化,以玉米密度为60 000株/hm2、大豆密度为150 000株/hm2的玉米产量最高,并且其有效接穗数、穗粒数和百粒重等经济性状均较好;大豆产量主要随玉米密度的增大而增加,以玉米密度为45 000株/hm2、大豆密度为150 000株/hm2的大豆产量最高,并且其荚数、荚粒数和百粒重等经济性状均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长期定位施氮试验,研究不同施氮水平对套作大豆温室气体排放及产量的影响。【方法】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主因素为种植模式,大豆单作(SS)和玉米/大豆套作(IMS);副因素为玉米、大豆施氮总量,设不施氮(NN:0)、减量施氮(RN:180 kg/hm~2)和常量施氮(CN:240 kg/hm~2)。【结果】种植模式对大豆农田温室气体排放有影响,大豆单作和玉米/大豆套作下的大豆CO_2排放通量在V5和R5出现峰值,R5期的大豆单作较玉米大豆套作的CO_2排放通量高13.45%;除V7和R8期外,大豆单套作的CH_4为吸收状态,在大豆生育期呈降低后增加的规律,在R2期出现最低值;大豆单作N_2O的排放通量高于玉米/大豆套作。不同施氮水平对大豆农田温室气体排放有显著影响,套作下V5-V10期的CO_2排放通量为NNCNRN,R2和R5期为CNRNNN;套作下的CH_4排放通量表现为CNRNNN,V10期后为NNCNRN;V3-V10期的N_2O排放通量表现为CNRNNN。套作大豆产量比单作大豆高15.92%,有显著差异;不同施氮水平下,套作下大豆的产量则是以CN为最高,表现为CNRNNN,RN和CN分别比NN高24.97%和46.23%。套作玉米产量比单作玉米产量高3.98%,单作玉米的产量RN比NN和CN分别高128.51%和3.2%,套作下玉米产量CN比RN和NN分别高0.94%和61%。【结论】套作及减量施氮不仅能保证作物的产量,还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实现减排增产。  相似文献   

8.
在"麦/玉/豆"套作模式下研究了玉米不同播期和密度对后作大豆茎叶形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适期早播,产量提高,收获提前,缩短了与大豆的共生期,保证了大豆生长期间适宜的株高、较大的茎粗和理想的叶面积指数和比叶重,利于大豆产量的形成。玉米不同密度对大豆茎叶形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玉米收获前,后期影响效应无显著差异,但大豆在玉米高密度下的产量显著低于在玉米中、低密度下的产量;玉米产量则是以中密度下的产量最高。因此,考虑玉米和大豆的综合效益,本实验得出的最优组合为玉米3月21日播种,密度为5.25万株/hm2。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鲜食"蚕豆/春玉米+大豆—秋玉米/秋大豆"1年5熟的高效种植模式,比较了该种植模式与"蚕豆—春玉米/赤小豆"1年3熟种植模式的产量与经济效益。结果发现,鲜食"蚕豆/春玉米+大豆—秋玉米/秋大豆"模式的种植方法简单,且操作易行,产投比约为185.6%,产值、经济效益分别为1年3熟模式的2.09、1.83倍,显著提高了农业产量和农民收益;此外,鲜食"蚕豆/春玉米+大豆—秋玉米/秋大豆"种植模式的复种指数达350%,1年种植1熟蚕豆和2熟大豆可使生物固氮量增加350~450 kg/hm2,折合尿素可达700 kg/hm2以上,其生态和社会效益也十分显著。在结果比较的基础上,总结了鲜食"蚕豆/春玉米+大豆—秋玉米/秋大豆"种植模式的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0.
2012年,阆中市农牧业局农技站技术人员在套作大豆高产创建活动中,积极示范探索麦/玉/豆/豆种植模式,该模式是在原麦/玉/豆种植模式的基础上,玉米收获后连作一季秋大豆,实现夏大豆套作秋大豆。2012年10月18日,南充市农牧业局组织农技、植保、种植、育种等方面的专家对该市彭城镇圆觉寺村大豆高产创建核心示范片进行了田间测产验收,测得高产田块3个、面积7亩,平均亩产219.5kg;中产田块3个、面积8亩,平均亩产158.1kg;低产田块3个、面积6亩,平均亩产126.8kg。根据专家组实地勘查目测,项目区  相似文献   

11.
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玉米产量及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确定最佳田间配置,设置不同种植带宽和玉米大豆行比的5种不同田间配置,对玉米产量及其相关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带宽与玉米产量呈显著负相关,玉米吐丝后的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与产量形成呈显著正相关,最佳田间配置为2.0 m 2:2处理,即带宽2.0 m,行比2:2,玉米产量为9590.16 kg/hm2,大豆产量为1525.79 kg/hm2,其土地当量比为1.52,表现出较强的套作优势,套作模式下的系统产量高于净作模式,可以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玉米高产的田间配置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芭蕉芋与玉米的合理套作模式,提高种植效益。[方法]紫叶红花芭蕉芋200cm×60cm×50cm、230cm×60cm×50cm、250cm×60cm×50cm双行双株沟植,行间60cm×50cm双行双株套作紫糯1号玉米,以170cm×60cm双行穴植芭蕉芋、行间60cm×50cm双行双株套作玉米为对照,研究不同套作模式对芭蕉芋萌芽率、分蘖数及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3种套作模式芭蕉芋的萌芽率分别为61.0%、61.0%、65.9%,均高于对照(58.9%);收获期分蘖数分别为11.6、12.5和10.3个,分别比对照增加38.1%、48.8%、22.6%。230cm×60cm×50cm套作模式下,芭蕉芋产量为66405kg/hm2,鲜糯玉米产量为9435kg/hm2,纯收益为31650元/hm2,分别比对照增加41.8%、50.8%和87.7%。[结论]230cm×60cm×50cm为芭蕉芋套作玉米的合理模式。  相似文献   

13.
分析大豆生长及产量在大豆—玉米带状套作模式下的具体表现,选择适宜的大豆—玉米带状套作模式,促进大豆生长,提升大豆产量。以河南省内乡县大豆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试验组共设置6种行比配置,即2S12M2、2S14M2、2S16M2、3S14M2、3S16M2、4S16M2,对照组为单作大豆(S1)和单作玉米(M2),分析不同行比配置对大豆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除4S16M2外,其他处理的大豆株高均高于对照组;2S16M2茎粗最粗,与2S14M2、3S14M2、3S16M2  相似文献   

14.
四川省荣县套作大豆常年种植面积在3万hm2以上,但种植技术落后,效益低下,单产长期在900kg/hm2左右。近年来,以四川农业厅和四川农业大学为技术依托,大胆探索创新总结出了以“五改”为主要技术措施的旱地多熟种植新模式-“麦/玉/豆”。通过多年的示范和推广,目前全县旱地新种植模式“麦/玉/豆”大豆高产高效种植面积已达到1.7万hm2,大豆单产增加到1 500kg/hm2以上,种植效益增加2 000元/hm2,取得一定成效。但大豆单产和种植效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针对这一现状文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以玉米(迪卡159)、大豆(赤豆3号、吉育441)为试验材料,测定不同大豆品种和大豆种植密度(16.5万株/hm2、 19.5万株/hm2、 22.5万株/hm2)对作物产量的影响。试验共设6个处理。结果表明:不同大豆品种、种植密度试验中,玉米-吉育411组合种植密度7.5万~19.5万株/hm2的处理最优。  相似文献   

16.
以玉米(迪卡159)、大豆(赤豆3号、吉育441)为试验材料,测定不同大豆品种和大豆种植密度(16.5万株/hm2、19.5万株/hm2、22.5万株/hm2)对作物产量的影响.试验共设6个处理.结果表明:不同大豆品种、种植密度试验中,玉米-吉育411组合种植密度7.5万~19.5万株/hm2的处理最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揭示玉米/大豆套作系统下作物根际土壤细菌数量及群落多样性变化特征与土壤总氮含量、作物氮素吸收之间的关系,为禾/豆间(套)作减肥增效生产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方法】大田试验于2013—2015年进行,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主因素为种植模式,设玉米单作(MM)、大豆单作(SS)和玉米/大豆套作(IMS);副因素为玉米、大豆施氮总量,设不施氮(NN:0)、减量施氮(RN:180 kg·hm~(-2))和常量施氮(CN:240 kg·hm~(-2))。在玉米V12期、VT期和R6期,大豆V5期、R2期、R5期和R8期,利用稀释平板法和凯氏定氮法测定各作物根际土壤细菌数量、非根际土壤和植株总氮含量;结合克隆文库和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各处理氨氧化细菌(amo A基因)、反硝化细菌(nir S基因)多样性及其基因丰度。【结果】与相应的单作相比,套作玉米(IM)的作物根际土壤细菌数量提高2.6%,套作大豆提高12.9%;套作玉米土壤总氮含量和植株吸氮量分别提高13.39%和2.10%,大豆的分别降低5.81%和3.24%;套作玉米、大豆的amo A基因丰度比单作增加了38.5%、64.8%,nir S基因丰度比单作提高57.77%、126.39%。各施氮水平间,RN的玉米根际土壤细菌数量比NN和CN的分别提高9.6%和9.8%,大豆的分别提高11.7%和11.0%;施氮提高了玉米、大豆植株吸氮量和土壤总氮含量,单作玉米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套作玉米及单、套作大豆的均在RN下最高;减量施氮提高了玉米、大豆amoA基因多样性指数和单作玉米nir S基因多样性指数,降低了套作玉米和单套作大豆nirS基因多样性指数。【结论】减量施氮有利于增加玉米/大豆套作系统中作物根际土壤细菌数量,调节氨氧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改善土壤氮素转化过程,促进玉米、大豆对氮素的吸收,实现节肥增效。  相似文献   

18.
对宁夏永宁县李俊镇魏团村玉米间作大豆模式产量进行了实际测产,在实验田地内任意选取5个试验点,每点的选取面积为1.9m×2.0m.在实际测量中大豆的百粒重为0.021 kg,玉米百粒重为0.035 kg.根据每点测出的参数值,利用Curve软件进行模拟分析可得到该区域玉米、大豆各面积的产量.由软件分析可知,玉米产量为10 939.5 kg/hm2,大豆产量为1 740.3 kg/hm2.  相似文献   

19.
大豆新品种南夏豆25是四川省南充市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利用60Cor射线辐射荣县冬豆种子诱变育成。具有早熟性好、籽粒大、优质、抗病和抗逆性强等特点,籽粒粗蛋白质含量49.1%,粗脂肪含量17.5%,2013年5月通过四川省审定。笔者针对套作大豆配套品种南夏豆25开展了播期协调、群体优化配置和肥料高效利用等技术研究,试验结果表明:6月中旬是玉米套作南夏豆25的最适播期,以植12000株/667m2为最适密度,以30kg/667m2过磷酸钙作底肥+叶面肥施肥处理的大豆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20.
不同种植密度对套作大豆茎叶形态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竹  杨文钰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5):1957-1960
[目的]进一步完善小麦-玉米-大豆套作模式的技术要点。[方法]在小麦-玉米-大豆套作模式下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不同品种大豆茎叶形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大豆茎粗和茎干重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小;株高随密度的变化存在品种差异,贡选1号随密度的增加而增高,乐豆1号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比叶重在整个生育期呈升-降-升的趋势,且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叶面积指数在不同生育时期呈抛物线型变化,且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贡选1号在套作条件下产量高于乐豆1号,但耐密性较差,最适密度为16.5万株/hm^2,高密度下减产严重;乐豆1号的耐密性较强,最适密度为16.5万~21.0万株/hm^2。[结论]为小麦-玉米-大豆套作模式的生产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